第二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1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分类号: S162
页数: 13
页码: 43-5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史的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划的土地资源气候,包括常年气候、气象灾害、主要灾害性天气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农业史 慈溪市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常年气候
  慈溪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温暖湿润,气温变幅小。雨量、光照充足,降水分布不均。日照、温度及降水有地域差异。
  四季
  春季 1988—2008年,平均入春日为3月30日春季长79天。入春最早的1990年为3月9日最迟的1996年为4月16日。入春后,天气转暖,但仍有冷空气南下。1991年4月2日最低气温0.9℃,2004年4月21日最高气温35.6℃。4月后易出现“倒春寒”1988—1996年出现6年共7次,造成作物苗期冻害。1997—2008年未出现“倒春寒”。春季雨水逐渐,增多,常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约占全年的27%和31%。春季常出现冰雹。
  夏季 平均入夏日为6月17日夏季长95天。入夏最早的1997年为5月25日最迟的1995年为7月6日。6月中旬至7月上旬,常出现连阴雨、暴雨、冰雹和龙卷风,时有洪涝灾,害。常年6月14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期平均25天,平均降水量243毫米,为年降水量的18.3%。7月中旬至8月上旬晴热干旱,局部地区有雷阵雨,俗称“伏旱”持续25天左右。2003年7月17日最高气温达40.6℃。8月下旬至9月中旬,有暴雨和特大暴雨,历年平均降水量17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5%。
  秋季 平均入秋日为9月20日秋季长63天。入秋最早的1994年为9月11日最迟的2006年为10月23日。秋分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相差甚大。2005年9月21日最高气温35.8℃,1992年11月21日最低气温一0.1℃。降水减少,秋高气爽,晚秋偏旱。1988—2008年平均降水量,9月下旬为37.9毫米,10月下旬为25.4毫米。2006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总降水量仅32.9毫米。
  冬季 平均入冬日为11月22日冬季长128天。入冬最早的1992年为11月8日最迟的1994年为12月2日。1月最冷,1988—2008年平均气温4.9℃,平均最低气温1.6℃其中1,991年12月30日最低气温为一7.4℃。2000—2003年连续四年暖冬,其中2002年1月平均气,温6.9℃,比常年高2.0℃。冬季偏旱,历年12月平均降水量48.2毫米,为全年降水量最少的月份。冬季盛行西北风(表1-11)。
  日照与辐射
  日照 1988—2008年,年均日照1846.9小时,日照百分率43.6%,分别比1954—1987年年均日照少191.5小时和3.4个百分点。日照最多的1988年2121.4小时,最少的2002年1468.2小时。分月日照时数7月最多,历年平均236.8小时,1988年7月达313.6小时,日照百分率73.1%;1月最少,历年平均97.8小时,2002年12月仅34.7小时,日照百分率11.0%。年际日照变化:1988—1990年1966.8小时,1991—2000年1845.8小时,2001—2008年1803.2小时。日照时数西部略高于东部,平原略高于丘陵山区。
  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11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直接辐射63千卡/平方厘米,散射辐射49千卡/平方厘米。生理辐射量5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辐射量7月最多,为146千卡/平方厘米;12月最少,为5.8千卡/平方厘米。
  温度
  平均气温和极端气温 1988—2008年,年平均气温17.0℃,比1954—1987年年平均气温16.0℃高1.0℃。1992年最低,为16.0℃;2007年最高,为18.6℃。7月平均气温最高,历年平均为29.1℃,2003年7月17日极端最高气温40.6℃;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4.9℃,1991年12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一7.4℃。1988—2008年,气温≥35.0℃的高温天气年平均有23.7天,比1954—1987年平均多10天左右。2003—2008年,高温天气均超过30天,其中2003年达46天。气温≤0℃的寒冬天气年平均有21.3天,比1954—1987年平均少10天左右。(表1-12、表1-13)。
  地区气温差,平原地区基本相同,丘陵地区随高程上升而下降,以瘦尖山—樟树一线为界,分两个小气候区,横河一带垂直高程平均递减率0.6℃/100米。观城、龙山一带垂直平均递减率0.5℃/100米。
  地温 1988—2008年地面年均温度18.0℃。7月最高,为31.7℃,1992年7月30日极端最高地面温度68.9℃;1月最低,为5.1℃,极端最低地面温度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1991年12月29日最低地面温度﹣9.4℃。地中年平均温度17.4℃~
  17.6℃。深度间变化不大,年变幅随深度加深而缩小。平均年较差离地表5厘米深处为24.1℃,10厘米为23.3℃,15厘米为22.8℃,20厘米为22.4℃。
  降水与蒸发
  降水量 1988—2008年,年均降水量(含雨、雪、冰雹,下同)1346.3毫米,比1954—1987年平均年降水量1272.8毫米多73.5毫米。1993年最多,为1705.8毫米;2003年最少,为944.3毫米。年降水量少于1000毫米的旱年有2003年,大于1600毫米的涝年有1989年、1993年和2002年。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春雨、梅雨、秋雨和伏旱、秋冬旱互相交替。1988—2008年,降水最高峰在8月,平均195.8毫米,占全年的14.5%,其中1993年8月降水371.8毫米,21年中有3年降水量大于300毫米。降水次高峰在6月,平均降水量192.6毫米,占全年的14.3%,其中1994年6月降水468.3毫米,21年中有3年降水量大于300毫米。降水量的地区分布随海拔下降而减少。蹋脑岗附近为全境最大雨量中心,平均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表1-14)。
  降水日数 1988—2008年,年平均降水日为145.6天,与1954—1987年平均146天相近。1989年最多,为166天;2003年最少,为124天。年际差42天。一年中3月最多,平均15.0天;10月最少,平均8.4天。南部丘陵地区较平原地区稍多。暴雨日,1988—2008年有74天,平均每年3.5天。最多的1993年有9天。每年6月、8月因受梅雨和台风影响,出现暴雨的频率最高,平均每年1.9天(表1-15)。
  蒸发量 1988—2008年,年均蒸发量1492.3毫米,比降水量多10.8%。其中7月蒸发量最大,比同期降水量多89.9%(表1-16)。
  霜、雪、冰
  霜 1988—2008年,年均有霜38.7天,比1954—1987年年均多3.8天。1995—1996年最多,为55天;1998—1999年最少,为28天。有霜日集中于12月至次年2月,以1月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初霜期历年平均出现在11月22日;2002年出现在11月5日,为最早;2006年出现在12月17日,为最晚。终霜期历年平均出现在3月24日;1999年出现在3月1日,为最早;1988年出现在4月15日,为最迟。历年平均无霜期242天,最长的2006年为277天,最短的1988年为210天。
  雪 1988—2008年,年均雪日3.4天,比1954—1987年平均少3天。1988年有9天,为最多;1995年、2001年和2007年无降雪。平均初雪期1月14日,2002年12月25日为最早,2006年2月4日为最迟。平均终雪期2月7日,1991年1月5日为最早,2005年3月12日为最迟。降雪日以1—2月为中心呈正态分布。2008年2月2日19时55分最深积雪达25厘米。
  冰 1988—2008年,年均结冰日为29.0天,比1954—1987年平均少8天。1995—1996年最多,为54天;2006—2007年最少,为15天。各月结冰日数以1月为中心呈正态分布。历年平均初结冰日为12月6日,1995年11月9日为最早,2007年12月31日为最迟。平均终结冰日为3月5日,2006年2月4日为最早,1990年4月2日为最迟。历年平均结冰期90天;1995年11月9日至1996年3月19日结冰131天,为最长;2006年12月17日至2007年2月4日结冰50天,为最短。
  风
  风向随季节变换。冬季盛西北到北风,夏季盛东到东南风。春季转夏季风早,秋季转冬季风稍迟。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7米/秒,风速变幅2.1~3.4米/秒。各月平均风速2.5米/秒(10月)~2.9米/秒(3月、8月)。全年大风分布较均匀,平均8.1天,7月、8月略多,2月最少。2007年8月3日瞬间极大风速达36.9米/秒(12级)。
  农业气候
  1988—2008年,全年气温0℃以上平均为358.7天,占98%,最短的1999年为352天,春花作物冬季停止生长的现象不明显。棉花、水稻等夏季作物生长所需10℃以上气温,平均为235天,占65%,最短的1996年为216天。活动积温平均5045.5℃,80%保证率的积温4950℃,略低于水稻三熟制的要求指标(5300℃)。连作稻安全生长期气温(15℃~20℃)历年平均初日在5月1日终日为10月2日持续157天,活动积温3758℃,比连作稻生育期140天、所需积温3600℃虽略高,,但因年间气温变化,,安全齐穗仍有一定风险。太阳辐射光能利用率,早稻约1%,其他作物约0.5%。大麦、棉花轮作制为0.53%,丰收年可达0.74%。大麦、水稻耕作制为0.82%,丰收年可达1.1%。光温效率6—9月接近1.00,12月至次年2月仅0.2。光温同步为作物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较好条件。旱作的平均相对光温效率0.56,4—6月0.77,2月及9—10月0.50,总变幅0.21。
  第二节气象灾害
  台风
  慈溪几乎每年受台风影响。过程雨量大于50毫米或极大风速大于17米/秒的影响台风平均每年1~2个。出现时间5—11月,主要集中在8—9月。1988年后,过程降水量最大的为2007年16号“罗莎”台风,雨量192.2毫米;过程瞬间最大风力为1997年11号台风,实测31.7米/秒,接近12级。1997年11号、2005年9号(麦莎)、2005年15号(卡努)、2007年16号(罗莎)、2007年13号(韦帕)台风等,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干旱
  一般2~3年一遇,大旱9~10年一遇。由于降水明显偏少,土壤供水不足,往往导致农作物减产。
  洪涝
  慈溪虽有暴雨影响,但成灾往往较轻,主要受灾地段在横河、周巷等镇的地势低洼处。
  其他
  慈溪还时有雷电、寒潮(强冷空气)、高温、大风、冰雹和龙卷风、大雪等气象灾害发生。慈溪属雷电多发区,年平均雷电日数为36天左右。寒潮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平均每年影响3次左右。1988—2008年≥35℃的高温天气年均24天,其中2003年达46天。极大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一年四季均出现,平均每年出现8次。
  第三节 主要灾害性天气
  1988—2008年,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52次,其中台风23次,涝灾14次,干旱9次,低温阴雨2次,连阴雨、龙卷风、冰暴、雪灾各1次。
  1988年
  6月18—19日全市普降暴雨,平均雨量133.4毫米,最大处178.2毫米。农田受淹9500公顷,冲垮桥梁6座,房屋倒,塌20间,6座轮窑进水,损失砖坯70万块。6月24日—7月23日35℃以上高温持续21天,其中37℃以上10天。总蒸发量255.3毫米,雨量仅9.1毫米,全市270公,顷水稻受高温干旱影响严重,1.3万多公顷棉花一度发生凋萎。8月7日遭7号台风袭击,风力9级,最大11级。2万公顷棉花严重倒伏,损失皮棉3750吨;葡萄、丝瓜络等经,济损失500万元。全县受伤11人,其中重伤8人。倒塌房屋271间,沉没船只11艘,折断电线杆567根。总损失2465万元。
  1989年
  4月,雨量158.9毫米,比上年同期增加106毫米;雨日13天,比上年同期增加8天;日照115.5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86.7小时,致5月全市麦类赤霉病、油菜菌核病大暴发,油菜比上年每公顷减产450~525千克,春粮总产比上年减16000吨。
  8月3—5日遭13号强热带风暴袭击,全市普降暴雨,最大风力8级。2000公顷农田受淹,18267公顷棉花和1,333公顷早稻倒伏。损失皮棉2060吨,稻谷1500吨。8月17—24日持续降大到暴雨,最大地区雨量达400毫米。1.07万公顷农田受淹,全市皮棉减产4820吨,水稻减产,6880吨。有733公顷蔬菜等经济作物受淹,23个鱼塘被冲垮。全市农业损失5107万元。另有26间民房倒塌,3174间民房进水,3个山塘水库被冲毁,3条山区公路被冲断,9座桥梁被冲垮,全市合计损失5259.27万元。9月13日,受21号台风及暴雨影响,3333公顷农田受淹,其中晚稻淹水过顶400公顷,损失严重。9月15日,受23号台风及暴雨影响,4700公顷农田受淹。
  1990年
  7月4日—8月17日,全市发生持续高温干旱,45天降雨量仅51毫米,35℃以上高温达28天。1670公顷晚稻插种困难,87公顷水稻改种,4000公顷棉花凋萎,700公顷鱼塘泛塘死鱼,10万人生活用水发生困难。
  8月30日—9月1日,受15号台风影响,全市平均降雨110毫米,最大197毫米,8级大风持续27小时。21333公顷棉花普遍倒伏,损失皮棉4800吨。水稻受淹960公顷。倒塌房屋255间,死亡2人,重伤3人,轻伤3人。全市经济损失5283万元。省农业厅副厅长吴章荣带队到慈溪指导抗灾。
  9月,遭17号、18号台风影响,连续阴雨16天,棉花烂铃剧增,产量、品质下降。
  1991年
  5月上旬,平均气温15℃,比常年低2.8℃;雨日7天,比常年多0.9天;日照43.92小时,比常年少32小时。棉花播后烂芽和苗病严重发生,棉花重播6667公顷,补播1万公顷。
  1992年
  7月3日全市大部分地区降雨量50毫米以上,其中逍林半掘浦105毫米。全市8000公顷农田受淹,其中严重,的有2000公顷。7月14日—8月12日降雨量仅12毫米,蒸发量250毫米,35℃以上高温19天。受持续高温干旱影响,7000公顷棉花凋萎,2,00多公顷水稻失种,5万人生活用水发生困难。8月28—31日受16号台风影响,平均雨量102.4毫米,最大处173.5毫米,最大风力11级。2万公顷棉花倒伏,损失皮棉3000吨;340公顷水稻受淹,减产360吨。9月8日下午2时至次日凌晨,全市平均降雨103毫米。5400公顷农田受淹。9月21—23日受19号台风影响,平均降雨量94.1毫米,最大处超过140毫米。2350公顷农田受淹,损失皮棉3250吨,晚稻谷250吨,加上其他作物,全市农业经济损失2230万元。
  1993年
  6月18日,全市平均降雨量90毫米,其中师桥站159毫米。3350公顷农田受淹。
  6月29日—7月4日,全市降雨量170~210毫米。4000公顷农田受淹,损失严重。
  8月,出现两次大雨、两次暴雨、两次大暴雨,其中最大日雨量达110毫米。16日、21日分别有2000公顷和3670公顷农田受淹,损失严重。
  1994年
  6月8—13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其中镇龙闸站降雨量245.7毫米为最大。4000公顷农田受淹。17—22日再遭,暴雨袭击,其中鸣山堰站降雨量217.9毫米。15350公顷农田受淹。全市农业损失3075万元。
  6月23日—8月7日干旱46天。2000公顷农田受灾,6万人生活用水发生困难。
  8月21日受17号台风,影响,8级以上大风持续16小时,降雨量40~50毫米,其中最大的横河船闸站达98.6毫米。丝瓜棚倒塌,部分梨果落地,全市农业损失1642万元。
  1995年
  6月24—25日,降雨量60~80毫米。7月2—6日,降雨量80~100毫米。两次降雨致1333公顷农田受淹。7月7日—8月21日,干旱41天,35℃以上高温26天。棉花生长受阻,每公顷现蕾数比前7年平均少33.6万个。
  8月7日,市境北部市农垦场至第二农场遭冰雹袭击,持续时间5分钟到半小时不等。2000余公顷农作物不同程度受损。
  1996年
  6月30日—7月2日全市降雨量110~130毫米。农田受淹6000公顷,其中棉花4667公顷,水稻400公顷,其他作物933,公顷。
  1997年
  6月上中旬,降雨30.5毫米,比常年平均少75.3毫米。沿海棉地返盐,67公顷棉花死苗率达10%以上。7月6—12日降雨353毫米。11200公顷农田受淹,其中早稻200公顷、晚稻秧田267公顷、单季稻333公顷遭灭顶,之灾,棉花死苗400公顷。全市农业损失近亿元。8月16—19日受11号超强台风影响,8级大风持续50小时,其中10级大风持续5小时,最大
  风速达31.7米/秒,接,近12级。短时间内雨量91.9毫米。18753公顷农作物受灾,冲毁滩涂低坝高网养殖866公顷,损坏通信线路15处,房屋倒塌1620间,供电线路中断70条,水毁工程50余处。同时造成1人死亡、11人受伤。全市直接经济损失1.88亿元。
  8月18日11号台风在温岭登陆,慈溪沿海最大风力12级,内陆11级。棉花倒伏,每公顷损失皮棉390千克,梨落果严重,蔬菜受淹。全市农业损失达2亿元。
  1998年
  3月19日遇严重倒春寒,气温骤降,并出现雨夹雪、冰雹、雷鸣等异常天气,给正在孕穗、开花、授粉的农作物带来,严重影响,春粮、油菜、蔬菜等作物减产。9月20日6号热带风暴袭击慈溪,沿海风力11级,内陆9级,降雨量43.3毫米。15533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7200公顷成灾。农业损失3200万元。
  1999年
  6月23—27日全市降雨131.8毫米,最大处雨量191毫米。农田受淹5667公顷,成灾2333公顷。损失2500万元。8月13—16日全市平均降雨173.9毫米,其中15日西河区24小时雨量达158毫米。农田受淹9780公顷,其中3793公顷成灾。损失3075万元。
  2000年
  4月16日—5月23日持续干旱,降雨量仅19.6毫米,不足常年同期的13%。影响作物播种。
  6月21日6时30分左右,,庵东镇胡湾等10个村、杭州湾镇4个村遭龙卷风袭击,2640公顷农作物倒伏,损失1517万元。渔业生产管理用房倒塌179间,围墙受损800余米。折断高压电杆12根、低压电杆265根,输电线受损4万多米,毁坏80KV变压器1台、50KV变压器2台。毁坏河蟹塘围栏6000余米,低坝高网用毛竹5000余根,栏网28000余米。直接经济损失2550余万元。受伤25人。
  8月初,受8号“杰拉华”台风影响,梨业生产和滩涂养殖合计损失3250万元。
  9月12日受14号“桑美”台风影响,全市平均降雨量101毫米,最大处188毫米;内陆风力9级,沿海最大风力,11级。5733公顷农田受淹,损失3800万元。2927公顷水产养殖损失1260吨,价值3025万元。
  2001年
  6月23—26日,受2号“飞燕”台风影响,全市平均降雨量166.7毫米,最大处203毫米。6670公顷农作物受淹,损失3000万元。
  2002年
  6月27日—7月1日,连续5天中到大雨,降雨量137.8毫米。各河区水位接近或超过警戒水位,部分农田受淹。
  7月3日下午受5号“威马逊”台风影响,最大风力11级,平均降雨量35.4米。种植业、滩涂养殖、交通道路和供电线路受损严重。农业损失7083万元,其中种植业受灾11600公顷、损失3770万元,林业损失1743万元,水产养殖受灾973公顷、损失1570万元。
  9月5日下午,受16号“森拉克”台风外围影响,又逢天文大潮,建塘江闸最大潮位达7.77米。滩涂养殖受损2667公顷,损失3431.9万元。
  2003年
  全年超过35℃的高温天气44天。4—10月降雨量601.9毫米,是1968年后同期雨量最少的年份。其中梅期7天,降雨量78毫米,旱情明显。农田受旱23073公顷,农林业共损失7997.4万元,其中农业损失7247.4万元。
  2004年
  8月8日受14号“云娜”台风影响,8~9级大风持续8小时,农作物受灾8867公顷,损失2668万元;水产养殖受,灾391公顷,损失565万元。9月12—14日受21号“海马”台风影响,72小时全市平均降雨量90.7毫米,其中邵岙水库143毫米。农作物受淹,8000公顷,损失2400万元。
  2005年
  梅期降雨8.3毫米,为1954年后最少。6月下旬始东河区连续30多天接近枯水位。全市5500多公顷水稻插种困难,损失950万元。8月5—6日受9号“麦莎”台风影响,风速23.1米/秒,降雨量94.1毫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885万元,其中农作,物受灾14333公顷,损失5854万元;滩涂养殖受灾327公顷,损失560万元;简易房屋、工棚损失125万元;水利工程设施损失120万元;其他损失226万元。9月10—11日受15号“卡努”台风影响,风速25.2米/秒,降雨102.4毫米。农业受灾15533公顷,林业受灾520公,顷,畜牧业损失248万元,水产养殖受灾1047公顷,渔船损坏6艘、沉没2艘。损坏电力线路5千米、通讯线路20千米,损坏水利工程设施21处,倒塌民房36间、工棚等临时建筑1844间。全市直接经济损失8478.5万元。
  2007年
  9月17—19日受13号“韦帕”台风影响,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过程降雨最大的四灶浦水库227.5毫米。农作物,受淹16581公顷,其中成灾7806公顷,绝收1515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030万元;水产养殖受灾19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7590万元,其中海涂养殖1745公顷,减产930吨,损失7400万元;15公顷淡水养殖减产120吨,经济损失190万元。全市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3620万元。
  10月6—9日受16号“罗莎”台风影响,平均降雨量210毫米,最大处316毫米,过程瞬间极大风速为31.7米/秒,,接近12级。全市农作物受灾1.8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145万元。水产养殖受灾2667公顷,损失856万元。
  2008年
  2月1—2日全市普降暴雪,积雪厚度25厘米。20间民房和20家农贸市场棚屋倒塌;33333公顷农作物受灾,,其中杨梅1667公顷;大棚倒塌367公顷,受损613公顷;行道树受损2万余株;23条10千伏、2条35千伏主干线发生故障;249人受伤。全市农林牧渔业直接损失4720万元,间接损失1.4亿元。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