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0008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329.553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市的农业的概述,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东、东南与宁波市镇海区、江北区毗邻,西、南与余姚市接壤,北呈弧形凸出于杭州湾。现境陆域总面积1361平方千米。
关键词: 农业史 慈溪市 概述

内容

慈溪市位于杭州湾南岸,东、东南与宁波市镇海区、江北区毗邻,西、南与余姚市接壤,北呈弧形凸出于杭州湾。现境陆域总面积1361平方千米。
  1988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慈溪撤县设市,行政区域和归属关系不变,为县级市。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全市并,为23个乡镇。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市内区域几经调整。2008年,全市设5个街道,15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有农村居民委员会14个,农村社区居委14个,村民委员会297个,村民小组7146个。总户数427399户,总户籍人口103.12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758人。其中农业户35.58万户,占总户数的83.25%;农村人口86.88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84.25%。全市登记有暂住人口81.73万人。
  慈溪平原成陆历史悠久,大古塘以北属浅海相沉积物,南为湖海交互相沉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宜多种植物生长。境内降水分布时空不均,地表拦蓄能力弱,降水季节大量径流排泄入海,致常年供水量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通过外引内调,得到有效改善。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气湿润。有明显的梅雨、伏旱、台风、秋雨,常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慈溪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农业所拥有肥沃的土壤、温光水气同步协调的优势,精耕细作的传统技术优势,聪明能于、勤劳智慧的人文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农业生产实现从高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结合和生态、效益并举转变。
  种植业结构合理调整。1954年县域调整后慈溪曾以棉花优质高产而闻名遐迩。1987年全县植棉1876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3.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调整种植结构,植棉面积减少,2008年种植3926公顷,仅占总耕地面积的8.9%。水稻面积亦从1987年的22267公顷降至2008年的5578公顷。蔬菜瓜类的种植面积从1987年的18826公顷增至36200公顷,水果从1987年的4313公顷增至7831公顷,成为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和蔬菜产业强县、果品产业强县,许多农产品远销海外。
  林业生产成绩显著。慈溪有低丘16333公顷,森林植被茂盛。平原通过高标准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建设,绿化面貌和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全市有乔木林1602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364316万立方米。平原绿化面积135公顷,四旁植树占地1482公顷,通道绿化长85千米,沿海防护林长30千米。全市有绿色村庄268个,绿色家庭2100户。20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19.5%,比1987年的12.6%增长6.9个百分点。山林中能常见穿山甲、野猪、蛇类等野生动物,沿海滩涂频见中华秋沙鸭、斑背大尾莺和震旦鸦雀等珍稀候鸟。
  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猪饲养量1987年为18.34万头,2008年增至22.29万头。耕牛随着农田机械作业的普及而明显减少,而奶牛和菜牛饲养量逐年增加,2008年奶牛存栏258头。家禽饲养发展迅速,2008年家禽饲养量为556万只,比1987年的345万只增长61%。养蜂量自1980年起连续13年居全国之首,2008年底蜂群为58843群,产值9281万元,比1987年的6045万元增长53.5%。梅花鹿、野鸭、鹌鹑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2008年全市驯养梅花鹿450只,野鸭出栏18万只,鹌鹑出栏50万只。
  渔业生产特色明显。1985年利用沿海低洼地挖塘养鱼,慈溪渔业生产由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1992年开发滩涂养殖,水产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渔业生产发展迅猛。2008年水产品总量46844吨,比1987年的7190吨增长5.5倍。其中淡水产品22834吨,海水产品24010吨。总产值77208万元,比1987年的1452万元增长52.2倍。南美白对虾、泥螺、海瓜子、鳗鱼等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部分远销海外。
  农业的不断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改革开放后,慈溪坚持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敢为人先,主动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有慈溪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1988—2008年,市委、市政府就“三农”问题连续21年出台1号文件,制订发展方针,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农民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20世纪80年代初,贯彻“决不放松粮棉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生产方针,农村经济开始从自给半自给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1985年,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施“南棉北移”战略,发展效益农业,揭开慈溪农业发展历史新的一页。199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92320万元,比1980年的19775万元增长3.7倍。199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大农业的观点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简称“一优两高”农业),“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什么效益好就发展什么”。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1998年种植棉花
  1.43万公顷,比1985年减少46.44%;蔬菜23627公顷,比1985年增长153.86%;水果9307公顷,比1985年增长187.25%。是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196492万元。1998年后,国家先后放开棉花和粮食市场,市委、市政府引导农民走产业化道路,全市形成创汇蔬菜、名优水果、特色水产、花卉苗木、食草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农业的自然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实现由“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向以高效生态为导向的现代农业重大跨越。2004年,停征农业税,比浙江省全面停征农业税提前一年,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2008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411746万元,比1987年的59280万元增长5.9倍,农民人均收入12263元(《慈溪统计年鉴》),比1987年的783元增长14.7倍。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1981年起,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起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8年,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双层经营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随着国家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开放农村市场,改革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农村经济日趋活跃。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市政府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扶持种养大户,规模经营大户不断涌现,合作农场如雨后春笋,土地、资产、技术等要素重新组合。1999年,全市规模经营面积17047公顷,占总耕地的40%左右。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出现信息、技术、资金、设备等合作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末,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发地产生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鼓励、支持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富有活力的农业生产主体。2008年,全市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1家,成员7558个。农民通过合作,逐步改变了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
  农业科技全面推广。农技推广和科研体系建设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中取得显著进展。广大农技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农为基础”思想,立足为农服务、助农致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展以“丰收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粮棉高产活动。2000年后,建设种子种苗工程,兴办农业示范园区,实施设施农业推进计划、绿色农产品推进计划和主导产品推进计划,实现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对接。新品种不断引进,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棉花地膜覆盖、水稻轻型栽培、小麦和油菜免耕栽培、化学除草等省工节本技术有效推广,滩涂低坝高网养殖、畜禽健康养殖、农业机械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设施栽培、生态农业、生物技术、数字农业等高新技术不断引进,逐步推广,农业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2008年,全市有农业示范园区24个,面积5314公顷;农机总动力40.74万千瓦,水稻机收、机耕、机灌面积分别达91.5%、98.4%、99.3%。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提升,全市农副产品累计注册商标625个,其中有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6个,宁波市知名商标17个。农业科技硕果累累,1988—2008年,科技人员获各级科技进步奖171项,农(渔)业丰收奖224项,农业科技进步奖等100项。独著或合著书籍41种,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847篇。
  农业投入不断增加。1988年,市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672万元,“八五”期末增至4264万元,增长5.34倍。“九五”期间为3.2亿元,“十五”期间12.72亿元,“十一五”前三年11.17亿元。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资金投入主体增加。1987年建立市、镇、村农业发展基金制度,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和劳动投入制度化、规范化,并拓宽了农业投入资金的收取渠道。1988—2008年,共筹集农业发展基金279646万元。1994年,市委、市政府鼓励国家、集体、个人投资农业,吸纳社会资本开发农业。2000年,有65家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投资额3.2亿元。慈溪还积极引进外资,从事农业开发和农产品加工,1988—2008年,全市共引进外资4960余万美元。农业投入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至2008年,全市筑有标准海塘长104.7千米;河库正常水位容积达18848立方米,比1987年增长61.62%。有御潮50年、排涝20年一遇的中型出海排涝闸11座、73孔,总排水流量由1987年的614立方米/秒增加到3255立方米/秒。作物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1%以上。
  慈溪农业,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增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继往开来,慈溪农业面临转型升级,市委、市政府正带领农村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按照建设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基础,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出处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慈溪市农业志(1988—2008)》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本志上限为1988年,与前志相衔接,下限截至2008年。内容包括:概述、大事记、农业环境与农业区域、农业经济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粮油作物、林业、畜牧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