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病的流行和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图书
唯一号: 11222002022000130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地方病的流行和防治
分类号: R599
页数: 3
页码: 178-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省武义县地方病的流行和防治情况,分别记述了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等。
关键词: 武义县 地方病 流行 防治

内容

地方性氟中毒 简称地氟病。主要包括氟斑牙和氟骨症,是一种主要流行在产氟地区的地球化学性疾病,系长期饮水、食物中摄入过多的氟所致。1984年1月至4月,县卫生防疫站和县牙病防治所首次在全县34个乡镇分设449个点,对8至15岁的人群进行地氟病普查。应检41515人,实检41445人,受检率99.83%,查出氟斑牙患者1683人,检出率4.06%,分布在24个乡镇。氟斑牙在8至9岁的儿童中检出率较低,10岁至15岁儿童的患者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中界首、白阳、东吴、蒋马洞、乾口龙、万石院、石桥头7个村的氟斑牙检出率在80%以下,被划定为地氟病轻病区。并对7个村的饮水含氟量作了测定,其中东吴、石桥头、白阳、界首、蒋马洞5个村已饮用自来水,含氟量均未超过国家限定的标准,饮用井水的乾口龙和万石院村饮水含氟量超过国家标准。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简称地甲病,俗称“大喉咙”,系外界环境缺碘或机体内碘元素摄入量不足引起的一种代偿性甲状腺肿大。地甲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比较大,当地有“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之说。1952年,宣平县卫生院在接受婚检和其他体检的1575人中,发现有263人患甲状腺肿,其中男性84例,女性179例。1984年6月,首次在全县进行人群抽样调查,共查34024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2480例,患病率7.29%;甲状腺肿大10680人,肿大率31.39%。1985年春,全面开展地甲病普查,共查277476人,查出甲状腺肿病人15039例,患病率为5.4%,其中以弥漫型甲状腺病人居多,占90.19%;混合型和结节型,分别占2.97%和6.84%。并查出疑似克汀病患者14例。在不同性别的年龄组对照中,发现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特别是在35岁至40岁的年龄组中,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6,15岁至60岁年龄组中女性肿大率高于男子3倍。在地理分布上,山区患病率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平原,三种不同地段患病率有明显的差别。在34个乡镇中被划为重病区的有7个、轻病区22个,非病区5个。1985年6月至9月间除患有禁忌症的336人和396名7岁以下儿童外,共普治1至4度病人14305例;还对部分生理性甲状腺肿大者给予预防性服药;并于陶宅乡分轻、重病区作了人群尿碘测定,重病区人群尿碘平均值为19.76微克/克肌酐,轻病区人群平均值为22.60微克/克肌酐01986年对重病区30岁以下人群和轻病区14岁以下人群及生理性肿大者和孕妇进行普治,共计普治了93845人份。1987年3月1日起,实行全民食用碘盐,分16个碘盐加工点。1989年始,统一由县蔬菜公司进行碘盐加工。

知识出处

武义县卫生志

《武义县卫生志》

本志用语体文记述,体裁分述、记、志、传、表、录,共设11章,分别为武义县卫生行政,医疗,卫生防疫,地方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爱国卫生,妇幼保健,医药,医学教育,牙病防治,医林医风,丛录和编后记几方面描述卫生事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武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