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巧巧巧巧攻插秧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6710
颗粒名称:
巧巧巧巧攻插秧关
分类号:
S22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如何解决劳动力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广快速插秧技术,来实现在早稻双千斤的目标。文章提到了通过插秧比巧大会来提高社员的操作技术水平,并树立标兵推广他们的经验。同时强调了学巧、比巧、人人都巧干、个个高工效的插秧竞赛运动的重要性,以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春耕插秧任务。
关键词:
余姚县
插秧
早稻
内容
插秧季節已步步逼近,離开現在只不过十天时間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个問題是:今年要实現早稻双千斤,必須認眞貫徹執行早插、合理密植等技朮措施,这就要大大增加勞効量,可是勞动力,就是現有的这一些。怎么解决这一矛盾呢?可以有二和办法:一和是努力提高勞动生产率,做到一天頂几天,一人頂几人三一种是看到勞力不足,就降但技朮措施要求。顯然,有志奪取双千斤的人們,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用提高勞动生产率的办法,是不是能够解决勞动力緊張的情况下从这次全县插秧比巧大会上出現的許多插秧能手能够日插四万叢以上的事例,完全證明可以的。算筆人帳:在插秧問題上,如按去年平均每人日插兩万叢卽密植六万叢的日插三分三計算,全县四十二万六千畝早稻需要一百二十七万八千工,而如果能够推广徐振煥、吳玲娣一樓國林的插秧技朮,日插达到五万叢左右,就只要五十一万一千工,可以節者七十六万七千工,加上普遍使用插秧机,改進勞动組織,勞动效率的提高就更为可觀。这就可以保證在最短的时間內,按質按量完成早插密植任務,勝利地为实現早稻双千斤打下第一个戰役。
但是也要看到,目前在提高勞动生产率的問題上,有些人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確的看法。就以插秧來說,他們总認为年年插秧,沒啥学头,光从兩只手上做不出文章來。有些靑年、妇女也怕学不会、学不好。因此,对学習技朮的積極性不高。插秧有沒有学头呢?我們不說有的人不会插秧,需要从头学起,就拿同樣会插的人,有的一天只能插一、二万叢,而黃岩“七仙女”能日插六万叢以上,我县徐振煥等也能日插五万叢左右,同樣会插,相差这么大,可見,人人提高勞动熟練程度,改善操作方法是大有潛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怕学不会、学不好的顧慮也不必要。全县妇女插秧冠軍吳玲娣能够創日插四万叢以上,她也是从不会到会,依靠勤学苦練,虛心請敎別人,不怕困难,不嫌麻煩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也向她的精神学习,樹立堅强意志,苦鑽苦学,也就能很快提高技朮水平的。
各地經驗證明,要提高广大社員的操作技朮水平,采用比巧大会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農业生产的各項农活中,抓先進,樹立标兵,認眞總結推广他們既快又好的操作技朮經驗,推广开去,在全县范圍內迅速掀起一个“学巧、比巧、人人都巧干,个个高工效”的插秧競賽運动,讓先進插秧手到处涌現,不斷地提高勞动生产率,保證按时按質完成春耕插秧任務。
知识出处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振煥
相关人物
吳玲娣
相关人物
樓國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