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一八〇〇万噸鋼而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6151
颗粒名称: 爲一八〇〇万噸鋼而戰
分类号: F427.55
摘要: 武汉钢鉄公司一号高炉进入3月份以来产量逐日上升,比2月份增加一百四十多吨。武汉钢鉄公司全体职工深入讨论计划、制订措施,并且很快掀起了比指标、比干劲的红旗竞赛。
关键词: 红旗竞赛 炼钢 产量

内容

一号高爐日產量步步升高
  武漢鋼鉄公司一号高爐進入3月份以來产量逐日上升。到12日为止,一号高爐平均每天生产的生鉄,比2月份增加一百四十多噸。
  武鋼从2月26日誓師大会以后,全体職工深入討論計划、制訂措施,並且很快掀起了比指标、比干勁的紅旗競賽。一号高爐全體職工,在競賽当中猛攻技術关,改變裝料制度、檢查設備,提高高爐爐頂壓力,因而大大提高了高爐的产量。礦山、焦化、动力、運輸系統的職工,在保證高爐增产方面也作了很大的努力。
  土鉄和雜鉄煉出优質鋼
  大冶鋼厂職工,在本月8日采用平爐同电爐混合煉鋼法,用土鉄和雜鉄煉出了含硫0.024%的炭素優質鋼,为大量用土鉄煉優質鋼开辟了道路。
  这种混合煉鋼法是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专家孔歇爾提出來的。大冶鋼厂工人在操作中又改進了出渣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去硫效率。它的具体作法是:平爐与电爐共同煉一种鋼,在电爐里,有計划地造出占鋼水总量5%的碱性白渣,出鋼時將兩爐鋼水混在一个鋼包內,其碱性白渣就使鋼中的硫急劇下降。
  上海第一座煉鉄高爐出鉄
  12日,上海第一座煉鉄高爐正式投入生产,煉出了質量很好的生鉄。上海产鋼不产鉄的歷史,从这一天起宣告結束。
  这座高爐建設在上鋼一厂,容積为二百五十五立方公尺,每年可生产十二万五千噸生鉄。高爐全部設備都是我國自己設計制造的。主要操作过程都通过儀表控制。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孔歇爾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武漢鋼鉄公司
相关机构
上鋼一厂
相关机构
大冶鋼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汉钢铁公司
相关地名
红旗竞赛
相关地名
大冶钢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