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足翻稻種籽留足翻稻秧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4543
颗粒名称: 備足翻稻種籽留足翻稻秧田
其他题名: 辯論中还找到了旣好又省門路
分类号: F3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雙河鄕勤福社第三隊通過翻稻培育壯秧大辯論,按規格備足翻稻種籽,留足翻稻秧田;留種數每畝由十斤增加到十六斤,秧田面積由五畝一分二厘擴大到八畝八分。開始時,不少社員提出,1956年也種「橫三」,每畝只播十斤,結果還多「木佬佬」,何用十六斤一畝呢?參加辯論的社副主任俞長寳不同意以上說法,他說:「我們千万不能忘記早稻缺秧的敎訓:少種了一畝有芒早粳,而且還普遍種得太細;翻稻要增產每株就須插十根以上,行距也要比早稻密,如再犯早稻老毛病,一千一百斤一畝的指標是沒有保證的」。第二天,不少社員就動手在確定做旱地秧的地方淸除雜草,准備第一批種籽浸種,不足的種籽也買來了,許多婦女投入了选種。
关键词: 双河乡 稻秧田 余姚县

内容

雙河鄕勤福社第三隊通過翻稻培育壯秧大辯論,按規格備足翻稻種籽,留足翻稻秧田;留種數每畝由十斤增加到十六斤,秧田面積由五畝一分二厘擴大到八畝八分。
  開始時,不少社員提出,1956年也種「橫三」,每畝只播十斤,結果還多「木佬佬」,何用十六斤一畝呢?趙榮水伯伯認爲落谷稀播是浪費土地面積,對全隊四十四畝翻稻原先確定的留五畝一分二厘秧田還嫌太多。並且說:「秧籽撒得稀,拔時要用雙手拉,手又痛又難拔,拔秧時間就要化去六七成。」
  參加辯論的社副主任俞長寳不同意以上說法,他說:「我們千万不能忘記早稻缺秧的敎訓:少種了一畝有芒早粳,而且還普遍種得太細;翻稻要增產每株就須插十根以上,行距也要比早稻密,如再犯早稻老毛病,一千一百斤一畝的指標是沒有保證的」。隊長叶紀來說:「1956年翻稻秧不是眞正多,而是台災后有消極思想,有的每株只種三四根也算了」。阿炎伯也說:「1956年翻稻秧稀播,長得粗壯又老健,種下轉活快,難拔的原因是我們缺乏管理經驗的緣故」。
  經過一段辯論,終于肯定了每畝十六斤秧籽再也不能少了,但又有人提出秧田面積不够怎么辦?這時,有的說拔掉早稻苗、有的說棉花田縮小。大家都認爲這是消極辦法。俞長寳提出了采用妙山農場旱地育秧法,他說:「旱地育秧法能保證不影響早稻面積,根据修正后的規划數,須再有三畝六分八厘秧田,每畝產六百斤稻谷計算,就可增產二十二百叧八斤,並且旱秧粗壯,轉青復活快,產量可比水田秧高,眞是一條既好又省的解决秧田方法。」這段道理大家都很聽得進,社務委員叶成堯帶頭自報說:「我一塊二分大的園地可以灌水做秧田」;叶杏生也說:「利用晒場來育第批秧,拔起晒谷,辦法不是很好嗎?」于是人人都開動了腦筋,找出坆頭雜地、屋前后晒場、河塘、山地、江塘邊及打算種單季稻的大麥田等,加攏來一算,做旱地秧田足足有余。
  第二天,不少社員就動手在確定做旱地秧的地方淸除雜草,准備第一批種籽浸種,不足的種籽也買來了,許多婦女投入了选種。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謝松祥
责任者
趙榮水
相关人物
俞長寳
相关人物
叶紀來
相关人物
阿炎伯
相关人物
叶成堯
相关人物
叶杏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