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氣育秧十天可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4118
颗粒名称: 蒸氣育秧十天可插
其他题名: 專家認為办法很好,農科所已派人到現埸繼續研究
分类号: S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崇德县永秀乡第五农业社创造了蒸气快速育秧法,这种方法可以缩短育秧时间,提高秧苗质量。由于烂秧等问题,该社开始试验这种方法,经过三夜四天的细心育秧,成功培育出粗壮整齐的秧苗。县农林局派技术员进行调查,证明这种方法符合科学理论。全社准备用这种方法培育五亩大田的秧苗,并分批进行育苗。这种方法也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关注,并开始推广。经过专家分析鉴定,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但需要注意防止病害等问题。
关键词: 崇德县 育秧 蒸气快速育秧法

内容

(据浙江日報消息)崇德縣永秀鄉第五農業社創造了蒸气快速育秧法,从浸種到育好壯秧可以插秧只要十天左右時間。第一批試驗的實際袛化了五天時間。
  永秀鄉五社部分秧田嚴重爛秧,全社缺秧達百分之二十,雖然社里已采取了措施,用直播的辦法補救一部分,但秧苗還感不足。該社九小隊技朮員沈陸富和社干部沈明天、李錫生等,利用原有的蒸气催芽設備,在4月10日中午,用「杭州團頭」三十九斤,經過浸種催芽(9日前已做好這一工作),制造人工秧板(在蠶匾上舖上薄薄一層草,再舖上五十斤左右松泥,洒上多量清水,使泥吸足水份,然后施基肥灰泥五斤,肥田粉三兩(冲水),落谷后再撒上一分厚的礱糠灰),試驗快速育秧,育秧期間進行蒸气加熱,芽露面前室內溫度最高不超過攝氏四十度,芽露面后保持二十到三十度,白天移出室外照太陽,使秧苗進行光合作用,經過三天四夜細心育秧,至13日苗高已有三寸,秧苗長得粗壯整齊,根系發育健全。次日,開始插秧,目前由于日照充足,秧苗很快就轉青盛發,生長和一般秧苗相同。
  蒸气快速育秧獲得成功之后,縣農林局派技朮員到現場進行調查研究,證明是符合科學理論的。
  全社二十八个小隊每个小隊准備用快速育秧培育五畝大田的秧苗,現在正分批進行育苗,第一批近一千斤種谷已開始育秧。
  中共崇德縣委發現后,立即邀請斤社技朮員沈陸富同志向全縣各鄉黨委副書記進行介紹。18日,各鄉又組織技朮員到永秀五社參觀學習經驗。目前全縣各地正在試驗、推广。
  浙江省農業科學研究所了解這一情况后,18日已連夜派出農技師孫仁清到崇德永秀鄉作進一步的了解和研究。
  (浙江日報編者按)18日下午,本報編輯部收到了崇德縣永秀鄉第五础用蒸气快速育成的秧苗以后,即送去省農業科學研究所請專家分析鑒定。這些秧苗經省農科所副所長吳本忠、浙江農學院副院長丁振麟和農科所水稻農技師孫仁清等人仔細地觀察了秧苗的生長情况、根系和利用培育的土壤,以及了解了培育的一般過程后,認爲用蒸气快速育秧是解决當前部分地區缺秧的好辦法,可以大力推广。但是他们又認爲用高溫在很短的時間內培育出来的秧苗,比較嬌嫩,抗病力弱,一旦移植到本田里去,如果遇到气溫不正常等情况,容易發生病害,同時崇德縣永秀鄉第五社試驗的是「杭州團頭」,這是一種秈稻,在适宜的溫度條件下比粳稻容易發芽長苗。因此,粳稻應該怎樣育秧,這種秧苗移入本田之后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怎樣防止病害保證壯秧,永秀鄉第五社現在育秧的辦法是不是還要改進等,都還需要作進一步了解和研究。他们除了在農科所做秈稻、粳稻的蒸气快速育秧試驗外,並派農技師孫仁清到永秀鄉第五社去實地調查研究,然后經過分析后再提出若干注意事項,供各地育秧時參考。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陸富
相关人物
沈明天
相关人物
李錫生
相关人物
吴本忠
相关人物
丁振麟
相关人物
孫仁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崇德县
相关地名
永秀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