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社通過鳴放辯諭、現場示范 早插密植規格在羣衆中落脚生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4058
颗粒名称: 勝利社通過鳴放辯諭、現場示范 早插密植規格在羣衆中落脚生根
分类号: F326.1
摘要: 本文报道了枣山乡胜利社采取鸣放辩论、现场示范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技术革新运动得以深入开展的情况。文章详细介绍了社员们对先进经验的抵触情绪,以及社领导如何通过辩论、示范等方式,让社员们认识到密植、连作是增产的关键,同时解决了社员们对技术革新的困惑和疑虑。
关键词: 密植 连作 枣山乡

内容

(本報訊)枣山鄉勝利社采取鳴放辯論、現場示范的羣衆路綫的工作方法,使技朮革新運動得以深入開展。目前,全社春耕生產技朮規格通過層層貫澈,已在羣衆中落脚生根。
  開始,部份社員對早插密植、擴種連作稻等先進經驗,由于在一九五六年受了錯誤言論的影響,思想抵觸很大,普遍存在着四个怕:怕密植后稻發蒸、怕倒伏、怕勞力来不轉、怕生活難做、怕減產。社員魏志祥說:「一九五六年的苦頭還吃不怕,今年老毛病又發作了。」社領導上了解了以上思想情况后,就研究弄通思想的方法。研究結果,認爲搞技朮革新和其他工作一樣,必須放手發動羣衆,開展大放大鳴大辯論。
  辯論成敗的關鍵在于有没有充分的事實說服羣衆,因此在辯論之前,社領導上深入下去,總結當地密植、連作增產的經驗,掌握了許多具有說服力的材料。象第四隊和第九隊土質相同,勞力條件相同,施肥水平相同,但是產量不同。去年,第四隊水稻平均每畝產量爲七百八十九斤,而第九隊只有七百二十斤每畝相差六十九斤。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第四隊連作多(百分之百)、插秧密(全部6×5)、種得早(翻稻在立秋前全部種下);而第九隊勞力條件有,却只題了百分之五十連作稻,插秧「横六」「横七」,由于勞動不積極,翻稻到立秋后還沒有種下。再說社員王裕昌,他去年種一畝八分田早稻,規格6×3,結果一作每畝就收了六百多斤。在辯論中,大家面對這些事實,都一致承認:連作、密植是增產的主要關鍵,同時肯定6×3確實比6×6、6×7產量高;至于勞力問題,只要苦干實干,安排得當,是可以解决的。
  在辯論到「稻爲什么倒伏」時,開始大家都把責任推給密植、連作稻。爲了划清是非界綫,社領導上擺出了第二隊的事實:該社里弄畈有二塊同等土質的土地,一九五六年,這二塊土地都種上了連作稻,插秧密度全是6×3,其中二畝八分的一塊由于合理控制綠肥用量,做到适時擱田,一點也没有倒伏,早稻單季畝產達五百八十斤;另外一畝三分的一塊綠肥用量過多,又沒适時擱田,結果全部倒伏,造成减產減收。這樣一来,大家頭腦清醒了,都說:「倒伏不是密植、連作的緣故,而是人的緣故。」辯論到「密植、連作生活難做」時,一个七十多歲的老農說:「這是思想問題,我小時候種田,單季都只有四寸到五寸,要增產,人吃力一些有啥關系。」
  在辯論同時,从社到隊還層層舉行了密植規格示范,干部搞出樣子,組織社員觀摩實習。這樣一邊變、一邊看,收到的效果更大。現在,勝利社的春耕生產技朮規格已全部爲础員所接受,並且普遍規划到田,塊塊田都插上木牌。社員们表示,堅决攻破技术關,爭取躍進再躍進。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馮炳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
枣山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