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海塘二社自力更生 一年翻身 長冷社事事依賴 越陷越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3851
颗粒名称:
海塘二社自力更生 一年翻身 長冷社事事依賴 越陷越深
分类号:
F3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塘乡第二社与开元乡长冷社对待困难的不同态度导致结果完全不同。海塘乡第二社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实现丰产;长冷社则依赖合作社,缺乏自力更生精神。
关键词:
海塘乡
自力更生
合作社发展
内容
編报人說:海塘鄉第二社與开元鄉長冷社二个典型的对比,非常生动。在当前生產大躍進声中,对那些沒有克服困难勇气、目光短淺的人,看了后会有所啟發。它說明了在困难面前有兩种态度:一种是千方百計想尽办法,战勝困难的促進派;另一种是动摇退縮,一味依賴的促退派。对待困难的态度不同,出現的結果也就完全不同。
親愛的讀者:希望你們看了下面的文章后,能联系本社的情况联系自己的思想來進行一番討論,樹立起自力更生的精神,鼓起革命干勁,投入当前热火朝天的春耕生產运动。
並欢迎把討論的心得寫給本报,以便發表。
在開元鄉隊長以上的干部會上,光明三社干部貼了這樣一張大字報:「爲了實現40條,我社指標已訂好,但是眼前困難眞不少:第一條,春花缺肥料,人糞辦不到,肥田粉數字少,要求政府貸肥料;第二條,翻稻規划好,種子還很少,要求上級辦辦到;第三條,耕牛都很小,耕耕秧田翻倒了,社員要求耕牛調,可是社內缺鈔票,要求銀行貸鈔票。」這張大字報貼出后,得到不少干部共鳴。他們說:「這是實際問題,我們社里也同樣,上級光喊大躍進,不解决具體困難,指標還不是一張空頭支票。」究竟對不對?爲了辯明是非,鄉基層黨委特地从鄰縣慈溪請來了省一等丰產模范單位海塘鄉第二社的主任干金海同志,叫他來發言。他向大家介紹了在一九五六年台災后社里如何發動羣衆,自力更生,克服困難,渡過春荒,取得棉花大面積丰產,使戶戶社員獨年翻身的經過。
這个一九五六年被台風吹掉了24間草舍的合作社,800多畝棉花,每畝只收皮棉32斤,除去成本,每畝淨收入只有3元8角。在决算時,社員不但不能再分,157戶社員中有115戶倒欠社里1780多元。草屋急需修建,口粮缺8个月,而社缺資金18700元。里要種冬作,又需生產成本,共這時候,支部書記干金海就向全體黨員提出號召:「我們不能忘記在入黨時候的宣誓。我們不能做『和平』黨員。要做个經得起風險考驗的黨員。黨領導革命能取得勝利,就是千百万烈士流血犧牲的結果。拿我們現在的困難,對比過去的困難還是小得多。在困難面前經不起考驗,就不是一个好黨員。」于是大家就反覆進行討論,批判了伸手向上要錢的思想,動出了各方面生產自救、節約渡荒的腦筋。如抽出60个社員,到一百里外的上虞龍泉山長住四个月,砍柴30万斤,收入4200元,種白芥菜360畝,早草子頭36畝,蔬菜、洋葱頭15畝,加上剝花桿皮收入760元,掏藥材收入160元,打涼帽收入500元,種洋芋艿24畝,分給社員充口粮。這樣,除去成本,淨得8200元,解决了全社大部分資金的困難。同時社里又留給每戶草子地五分,白菜地四分,充當粮食。這樣做,社員也表示同意,謝春元說:「對比過去受災年景,一年360天,只有七、八十天有飯吃,現在是上上大吉了。」全社157戶630个人口節約粮食3个月,計米11340斤,等于減少1350多元的支出。
他們提出口號:「窮人幇窮人,限制剝削人」;「天下農民是一家,團結起來力量大。」貧中農搞好了團結,相互調劑資金580多元。另一方面,又提出:「死錢變活錢」,社員們變賣了一些生產、生活上不需要的東西,投資擴大再生產,這樣動員出了930多元,增加了社內生產資金。
他們又推行了勤儉辦社方針,削減一切不必要的生產費用及非生產性開支。如采取大併小、利用舊材料的辦法,改建了14間草舍,每間只化10多元,以發揚團結友愛精神,社員中讓出一部分房子,安排給還未造好房子的人住。
就這樣,這个社社員到春花上的八个月中生產、生活上的困難終于全部解决了,農具籮簟修補工作也全部做好。不但沒有向國家貸過一元錢,而且還多余2512元,取得了一九五七年棉粮丰收,春花產量超額完成,棉花平均每畝收皮棉134斤4兩。每戶社員平均收入655.84元,最高一戶陳水林的收入有1564元。到現在,有96%的社員在銀行存款100—500元,眞正實現了原來提出的「爭取一九五八年一年翻身」的理想,社員皆大歡喜。老年社員陸大順說:「過去拜天地菩薩,今年我要拜拜毛主席;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一點不會錯。」
再說「這些困難都是實際問題」的人,他們的「實際情况」究竟怎樣呢?會上長冷社「一九五七年敎訓」的發言,也給大家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長冷社對待克服困難的態度,與海塘鄉第二社完全兩樣。國家稻谷預購款延期不還,大部分社員都稱到三定口粮的80%,到年底斷粮的還只有3—4戶,而社員的叫喊,却比人家厲害。爲什么這樣呢?聽聽社員中比較普遍的論調吧!「入了合作社,總要靠合作社」。社里干部貫澈「三包」,社員提出要「五包」,再要包「粮票」、「鈔票」。「有困難,找五大主任」,(卽:借另用錢找信用社主任,要粮票找粮管所主任,大筆貸款找營業所主任,要賒销農具肥料找供銷社主任,「包籮底」由農業社主任。)如馬渚供銷社與該社簽訂農具購銷合同時,社員魏傳敖等就說:「如果要現鈔票,計划合同都不要訂,如果是賒销,隨多隨少來好了。」因此,社員碰到困難時,總是跑辦公室,到干部家。有一次,財務主任陳明龍吃一餐夜飯,來向他要貸款的社員就有16个。這中間而且許多是富裕農民假意裝窮叫囂的。如中農魏中尚,兄弟在上海,收入很多,家里据說還藏有金戒指,但是也叫着要貸款,大家都以能得到貸款爲光榮。就這樣,貸!貸!貸!台災以來的一年中,全社向國家貸款數達到9700多元,而眞正依靠自己搞副業解决困難的,却只有300多元。去年長年到頭,絕大部分人家吃的是一天三餐燥飯,三定口粮吃進還不算數,還向自由市場買來粮食4000多斤,向隔壁繁榮社備來18000多斤,連自產春花42000斤統統吃進。算一算,去年平均要吃556斤,大大超出三定留粮標准。
長冷社社員長期依賴政府的結果是怎樣呢?一九五七年秋收后,貸款未還清,生活仍有因難,目前止:全社又向國家新借1800元,累計社員欠國家欠信用社欠合作社的貸款、借款達到18000元之多。如社員魏光順一戶就欠200多元。
長冷社有些社員伸手向上要,吃到算、用到算的行爲是不光榮的,應該受到公衆的批評。
知识出处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大順
相关人物
魏傳敖
相关人物
陳明龍
相关人物
魏光順
相关人物
干金海
相关人物
谢春元
相关人物
陆大顺
相关人物
魏传敖
相关人物
魏中尚
相关人物
陈明龙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海塘鄉第二社
相关机构
开元鄉長冷社
相关机构
馬渚供銷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海塘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