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同山鄉的治水經驗 開展全民性的治水運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3495
颗粒名称: 學習同山鄉的治水經驗 開展全民性的治水運動
分类号: G216.2
摘要: 我們余姚縣水利參觀團一行258人,在縣委負責同志率領下,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去諸暨縣同山鄉作了一次參觀訪問。在參觀訪問期間,受到同山鄉干部和羣眾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在沒去同山鄉之前,代表團中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着較嚴重的保守思想和自滿情緒。通過參觀訪問同山鄉,不僅給我們在精神上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力量,而且也學到了許多極其賽貴的經驗。从而大大加强了每个代表治水的信心和决心。在這同時,各鄉各社代表還修訂了原来的水利规划,据42个鄉統計,原來只打算興修水库86處,山塘19處,河道166處,現在已修正為水庫344處,山塘165處,河道148處,並要求在今冬明春全部完成。
关键词: 余姚县 治水经验 治水运动

内容

我們余姚縣水利參觀團一行258人,在縣委負責同志率領下,于11月29日至12月1日,去諸暨縣同山鄉作了一次參觀訪問。
  在參觀訪問期間,受到同山鄉干部和羣眾的熱烈歡迎和熱情接待。他們不僅毫无保留地為我們介紹了自己的治水經驗,陪同我們參觀了二十多處水库、山塘及其他水利建設工程,而且還詳盡地為我們解答了各種疑難問題。从中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
  在沒去同山鄉之前,代表團中有一部分同志存在着較嚴重的保守思想和自滿情緒。姚西地區代表自以為「抗旱有丁家壩,排澇有横山獅橋」,旱不着、澇不了,水利工作不用再搞了;姚東地區代表看到本地區水利條件差,應該大搞一下,但是一想到化工大、任務重,思想上畏難起来,信心不足,决心不强;山區代表喜歡搞大型不願搞小型,但又怕大型水利化工大、效益小,不上算。至于經賣間題和技术問題眼睛向上,等待依賴國家解决。但是一到同山鄉,不論那个地區的代表,不管是思想問題還是實際問題,大家都被「半山區——水利化——八百斤」的奇蹟吸引住了。
  原來,同山鄉是个地區偏辟、水源短少的半山區,抗旱能力平均不到15天,雙季稻不能種,一般年景產量祇有300多斤一畝。羣眾中有「三个太陽叫皇天」、「種一畈收一担」的說法。當地農民在解放前就是這樣任憑天来擺布自己的命運。解放后,特別是合作化以后,全鄉農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匯集了合作化的巨大力量,連年開展了大规模的興修水利運動。
  在興修水利運動中,同山鄉的農民表現了无比的英勇气概和堅毅不拔的斗志。他們興修水利的方針是:「那里缺水,那里造水库」;同時還提出了「積水如積稻,建庫如建倉」、「根治災害,為子孫造福」的口號。為了爭取工程提前完工,每个羣眾都發揮了高度的勞動熱情,做到广小雪小雨不停工,白天黑夜都開工」,不僅男勞力出動了,連婦女也都超早落夜地投入了修水利,全鄉興修水利出工總數中,婦女要佔40%;每个勞動力平均要負担20工到30工以上。該鄉高城頭社1956年的水利工分,佔全年勞動工分的40%。
  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僅是他們治水的决心,對于自力更生,勤儉辦水利,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同山鄉在興修水利中由於依靠羣眾,發揮了羣眾的智慧與創造性,切實貫澈了「社辦公助」的原則和合理負担政策,因而在經費問題與技术問題上都得到了完滿的解决。全鄉从1954年冬到1957年春四年内,共興修大、小型水利1343處,但所化經賣只有6754元,除了國家投資366元外,其余6388元都是自籌解决。在技术問題上,采取了以「工地為課堂、工程作教材」,用師傅帶徒弟的辦法,培養出23名農民技术員,現在已能掌握10公尺以下的水庫施工。他們就是這樣解决了技术干部不足與水利事業迅速發展的矛盾。此外,同山鄉在領導方法上、工作安排上的許多經驗也同樣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高興地看到了:同山鄉農民經過連年苦戰所獲得的輝煌戰果:全鄉从1954年到1957年春,共興修大、小型水利1343處,基本上做到了「大畈有水库,小片有山塘,山田山地有山芽坑」。全鄉平均抗旱能力从15天增加到51天,實現了水利化,改進了耕作制度,有90%的水田種上了連作稻。1956年全鄉粮食每畝產量達到811斤,缺粮鄉變成了余粮鄉,提前實現了農業發展綱要提出的粮食增產指標。這是同山鄉農民的一个大躍進!但是,同山鄉的農民並沒有因此自滿,他們在黨的領導下和農業發展綱要的鼓舞下,繼續不斷地為國家、為自己創造物資財富而努力奮斗。根据該鄉规划,為了達到60天的抗旱能力,今冬明春全鄉還將興修水庫11處、山塘10處、小型水塘110處、圳4條、山茅坑120个。目前,一个新的興修水利高潮已在同山鄉掀起来了。
  通過參觀訪問同山鄉,不僅給我們在精神上帶來了巨大的鼓舞力量,而且也學到了許多極其賽貴的經驗。从而大大加强了每个代表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文亭區代表宓配慶說:「看了同山鄉的山塘、水庫,我們是落后好幾年了!」臨山區中河鄉高橋社代表張步青,原来認為自己社在水綱地帶,有四十天抗旱能力已經不錯了,但是與同山鄉一對比,人家半山區有51天抗旱能力,連說:「慚愧!」姚東區鞍山鄉代表翁賢煌、徐仁剛都說:「同山鄉算的是長遠帳、万年帳、子孫万代幸福帳,而我們算的是眼前帳,修水利怕化工大,不合算,這樣下去,什么也不能大躍進!」梁弄山區代表說:「象同山鄉這樣差的條件能建水庫,那我們地方處虎都可以建水庫。」因此代表們都表示:為了實現八百斤,必須教育發動羣眾,要象同山鄉那樣的一股勁來大搞水利,變水患為水「益」,叫高山低頭,要河水讓路。在這同時,各鄉各社代表還修訂了原来的水利规划,据42个鄉統計,原來只打算興修水库86處,山塘19處,河道166處,現在已修正為水庫344處,山塘165處,河道148處,並要求在今冬明春全部完成。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縣
相关地名
諸暨縣同山鄉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