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勝第一仗 迎接第二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3077
颗粒名称: 打勝第一仗 迎接第二仗
其他题名: 方橋乡五个社主任談五年計劃感想
分类号: F123.31
摘要: 第一个五年計划提前並超额完成的消息,激烈地敲扣着每个人的心弦。十月五日晚上,方橋鄉芝山、方橋、黎明、友誼、新建等五个農業社的主任,就五年計划發表了他们的感想。談到如何迎接宏偉的第二个五年計划時,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 余姚县 第一仗 第二仗

内容

第一个五年計划提前並超额完成的消息,激烈地敲扣着每个人的心弦。十月五日晚上,方橋鄉芝山、方橋、黎明、友誼、新建等五个農業社的主任,就五年計划發表了他们的感想。
  在談到第一个五年計划顺利實现和辉煌成就時,方橋農業社主任趙裕坤說:「在第一个五年計划中,由于工業化的飛躍發展,對農業增產帶來了極大好處,其中體會最深的是抽水机。没有辦社前,我們這里十旱九晒。象五三年西街一个自然村五百二十多畝田,就有三百多畝受晒,嚴重的影響了收成。辦社后,依靠集體力量,興修了大、中、小型水利,災情有了減輕,但由于人力、物力的限制,災害還不能澈底戰勝;去年辦起二台抽水机(一臺十二匹、一台八匹馬力),全社有一千六百多畝田實现了机械灌溉,不但旱涝災害澈底解除,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保證了產量。計算一下,使用抽水机比使用牛、車,每畝田成本要降低二元五角。」黎明社黨分支書記、副主任王志永說:「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間的建設成就確實是偉大的。特別是農業合作化實现后,使農村面貌大大改變了:五三年我們這里水稻產量只有六百另斤一畝,现在提高到七百多斤,增產八成多;由於增加了生產,社員的生活水平相應提高,全社原有一百二十多戶贫農,目前已有五十多戶上升爲新中農。再說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铁路、公路修復,對農民在生產上、生活上也带來了很大好處。肥田粉原来二角四分一斤,现在一角七分一斤,就是一个例子。」
  芝山社副主任趙交群對黨和政府領導農民進行農業的技術改革體會很深,他說:「几年来,農業生產發展得快,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實现了合作化,但另一方面,也是同一系列的技術改革分不開的。」他接着舉例說:「从前種田只知道粗枝浪植,發生虫災就叫皇天,如今却不同了,什么小株密植啦,改良土壤啦,評選良種啦,增產措施一條又一條。特別是除虫,解放前發生螟虫,唯一辦法是插烟莖,一个人一天只能插半畝,插一畝煙莖要化三元多錢,现在使用「六六六」虫藥,只有四角三分一畝,七个鐘頭能治二十多畝,不但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價鈿賤。」
  講到農民對工業化的支援,大家都自豪的說:「工業支援了農民發展生產,農民用粮食、棉花也支援了工業的發展。相互支援的結果,保證了第一个五年計划的實现。」
  談到如何迎接宏偉的第二个五年計划時,大家都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友誼社黨分支書記、副主任徐忠盛說:「我有一个决心、一个希望:决心是進一步努力增產粮食,支援國家工業化建設;希望是早日實现工業化,早用機械化生產。」芝山社副主任趙文群說:「第二个五年計划要實行工農業並舉的方針,這樣一來,國家對農業将有更多的支援。合作社也將更加鞏固,加上進一步推行技術改革,產是肯定能提得更高。」新建社主任勞志榮說:「第一个五年計划的甜頭嘗到了,對實现第二个五年計划的决心更强了。」最后,大家都表示要以搞好秋收冬種的實際行動來迎接第二个五年計划到來。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趙裕坤
相关人物
王志永
相关人物
趙交群
相关人物
趙文群
相关人物
徐忠盛
相关人物
勞志榮
相关人物
劳志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