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肖東第四社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2902
颗粒名称: 生活在肖東第四社里
分类号: F304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三个农民在加入合作社前后的生活变化。邵友芳在加入合作社前,生活困难,入社后半年收入抵一年;孙方林在旧社会做过长工,生活贫困,解放后分得土地加入合作社,生活有所改善;韩世强的妻子难产,幸亏合作社帮助送到医院,并减免了医药费。这些故事展示了新旧社会的不同面貌,以及合作社对农民生活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农民生活 农业生产 余姚县

内容

半年收入抵一年
  肖東鄉第四農業社社員邵友芳,解放前只種六畝四分祭祀田(五年才能輪到一次),兩个儿子每年要拿出壯丁費五、六百斤谷子。舊社會的苦是吃透了,到现在還是見了白羊怕白狗的,入社后顾慮重重,胆心生活難過。而今年預分,弄得他喜出望外,他算了一筆細帳:五三年單干時,種14畝田?每畝產量750斤,收入谷子一万斤左右,可是這筆谷子不是淨到手的,要開支包水谷800斤,換灰料600斤,種子180斤,肥田粉500斤,做簟匠100斤,交公粮1500斤,共計3680斤,淨收入只有6320斤;而今年上半年已分得人民幣417元,折谷5870斤,合作社里半年的收入已接近單干時的一年。
  过去一顧一现在一养七
  社員孫方林,在舊社會里做過27年長工,一个人「吃過用吃,剩付傢貨」。有一年天旱,地主藉口減產(實際上没有),把孫方林的工資扣掉三百斤;還有一件使他永勿忘記的事,一年在白莊里富農劉長貴家中做長工,忽然得知父親生傷寒病,很厲害,做儿子的想買几个鹹蛋回家看看父親,而那个毫无人心的富農却不讓他去,孫方林只好讓親生爹爹叫天不應,喊地不響,唤子不見的獨个人死在家中。解放前一年,孫方林入赘到一户寡婦家里,她家有兩个小孩,生活仍是困苦,没有辦法,仍舊磨爛肩頭做長工。解放后,孫方林分得土地,一九五五年入了合作社,现在已是一家七口,生活尚好過。知道他家底細的鄰居魏亞妹等都講:「解放前一顧一,现在一養七,暂不比生活好坏,養活七个人,已是了不起的事呀!」。
  「合作社救活了我的妻子」
  「新舊社會兩个樣,
  國民黨黑心腸,
  共產黨象親娘……」
  第四農業社的社員韓世强感動地谈了兩个不同時代里的生病人,他鹬:「十多年以前,鄰居韓友张生了火症傷寒,非常厲害,可是家贫如洗,看不起醫生,當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只好硬着頭皮,將快要收割的六畝田(帶黄稻),賣給有财有势的偽鄉長朱劳行,每畝只值200斤,結果弄得人不見,田不見。现在時代大不相同了,今年正月,我老婆難產,危險得只差一口气了,天又下着大雪,幸虧合作社三个社員,飛快的把她抬到余姚第一人民醫院,把小孩子剪碎拿出,从死里救活了我的妻子,政府還减免醫藥费三、四十元,過去我们窮人想進醫院,連做梦也忖不到的。如果沒有共產黨和合作社,她早已變屍骨了。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鄒松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