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社里幾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2859
颗粒名称: 四明社里幾件事
分类号: F276.2
摘要: 本文讲述了农民张仁孝、陈初火、朱阿均和社主任朱根才在农业合作社中的经历和体验,坚定了他们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心。文章提到了合作社在生产、生活和医疗方面的帮助和关怀,以及农民们对合作社的感激和认同。同时,文章也提到了一些人对合作社的攻击和污蔑,农民们表示要坚决反对这种说法。
关键词: 农业合作社 合作化道路 余姚县

内容

「到底是合作社好」
  虹嶺下單干農民張仁孝,在春耕中沒有耕牛,只得用铁耙開田。一畝八分二厘田開了靠十天,手上磨起水泡,而田當中還是一片草籽,到社里早稻種下后十多天才開始種田。種田時候缺少三叉早稻秧,他没法本想種上一些晚青凑凑数,結果還是社里給他三叉早稻秧,才解决這一困難,種下后旱情嚴重,他束手无策,苗田被晒得開裂,加上種得遲,長久被晒白田,夏收中這塊田只收穫二百多斤谷子。
  張仁孝所遭遇的事實,使思想動搖的社員坚定了走合作化道路的信心,社員陳初火說:「我本想退社,看看仁孝的苦處,倒底是参加合作社好了。」
  「没有合作社,我早就绝路了」
  社員朱阿均,去年在山上跌下来,大腿受重傷,很大的一塊肉被扯下了。社里見他經濟困難就積極设法帮他去醫治,除借給他全部醫藥費外,又解决他家庭生活困難。今年早稻预分,朱可均一家三口半,除预支四百多斤,又分到五百多斤口粮谷。他深深體會到合作化的好處說:「我要是沒有合作社,去年腿上傷得這么厲害早已爛死了,今年受到二次旱情的威脅,田稻也早已晒得半死,真是要走末路了,那里能這樣安心生活呀!」
  「永遠忘不了的事情」
  民國廿九年,米價飛漲,四明社里山坑、姆嶺、虹嶺等村很多贫困農民挨饿而死,吃糠、吃野草的人更不計其数,如張紀林因為沒有粮食,只得帶着妻子、老母,離鄉背境去求乞,結果家里四个人、還是被活活的餓死在江中鄉李家橋庵凉亭里。
  社主任朱根才同志說:「這時候,地主、富農趁机發財,吸贫困農民的血汗,他们只要用五斤十斤黄糙米,就要换挨餓的贫困農民很多傢具,象富裕農民朱××用廿二斤黄糙米,换了一張大眠床和几件傢具,而我们給地主、富農家去割稻,一工只有十二兩米工钱。悲惨的日脚一去不再來了,如今我们吃穿蠻穩當,城市右派份子和農村坏份子却說統購統銷不好,妄想叫我们走老路,我们要和他們拚到底!」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鲍仁宏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