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日新月異地變好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2500
颗粒名称: 農村日新月異地變好了
分类号: D422.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解放前,兰塘乡的农民受到苛捐杂税和地主剥削,生活极度贫困,产量极低。解放后,特别是合作化以后,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政府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生产技术,使水稻和棉花的产量大幅提高。此外,政府还关心群众生活,实行了救济和“五保”政策,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终,小有所养。大量的事实证明,农村已经变好了。右派分子说农村变坏了,显然是错误的。
关键词: 兰塘乡 苛捐杂税 地主剥削

内容

右派分子說:合作化搞糟了,統購統銷搞糟了,農村變坏了。我說適得其反,農村變好了。
  以蘭塘鄉爲例。解放前,國民黨的苛捐雜税不下20種,地主租谷剝削每畝一石二斗到一石五斗。這樣逼得本來生產不多的農民喘不過氣來,放不起成本,荒蕪田地,產量極低。農民老是在飢餓綫上掙扎,東借西欠,寅吃卯粮,蘭塘農民有首歌:
  種的邵家六房地,
  七分當畝二,
  茅草串〓底,
  租谷一石二。
  吃的林泰賒賬米,
  九斗還石二,
  靑粉加沙泥,
  水份溼籮底,
  不吃餓煞死,
  吃了也是死。
  這就確切的反映了當時農民的生活狀况。
  現在呢?難道現在比這還不如嗎?不!現在比過去好得多。解放后,特別是合作化以后,興修了大量水利,改良了土壤,革新了生產技朮,戰勝了自然災害,使水稻从原來每畝的三、四百斤提高到七、八百斤,使棉花从原來每畝的三、四十斤提高到七、八十斤;千斤粮、百斤棉大片出現。缺粮鄉變了余粮鄉。農民成了合作社主人,不再是被地主剝削的奴才,也不再吃林泰的賒帳米。
  解放前,老百姓生命輕如鴻毛,反動派根本不在眼里。邵家有个邵阿華,在飢寒交迫之下,活活餓死,儿子出外做僱工,女儿寒冬露天死,老婆被逼嫁人。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關心羣衆生活,生活困苦的都得到了救濟;對鰥寡孤獨,合作社里還實行了「五保」。眞正做到了老有所終,小有所養。
  現在,蘭塘鄉的羣衆,吃穿不愁,家庭和陸。三縣社毛中仁等十五戶社員,解放前六戶出僱,共計只有三成灶,欠了一千六百多元債,七戶人家稻桶息落無飯米,四戶人家住破廟。現在除一戶外,十四戶够吃够用。共買了十多雙新套鞋,十二件新棉衣,六條新棉被,十八件衛生衫、〓綫衫,三十多套人民装,七枝新鋼筆。姚西社楊會計,解放前因生活困難,夫妻爭吵不宁,曾經提出過多次離婚,合作化后,生活改善了,妻子从上海囘來重歸于好,現在相親相愛,非常和睦。
  這些大量的事實,不正是說明了農村變好了嗎?右派分子說農村變坏了,他的眼烏珠朝向那里去了?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宋才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兰塘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