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1805
颗粒名称: 岐陽
分类号: F27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个地方在合作化之后发生的变化,描述了过去的悲惨生活和现在的幸福生活,总结了人民对合作化的认识。
关键词: 合作化 岐阳 变化

内容

在本縣的东南边上,有一塊靠山面水的地方,居住着912户人家,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方就是“岐陽”。我們不妨作一个簡單的介紹,好讓有陈元富思想的人們知道知道。
  可憐的老岐陽
  “爛腐岐陽破沿江,十年倒有九年荒;年終眼淚濕衣裳,上春投親借鈔票。”这是当地人們,描寫过去悲惨生活情景的小調。古語説,人窮田也窮。岐陽这个地方的田地是貧瘠的,地势低,土質薄,水源短(晴过半月鹹水就到),每年只能种植單季稻,碰到虫、風、旱、澇,一畝田只能收到七、八十斤;即使碰到正常年景,也只能收割二、三百斤。这就决定了岐陽人民生活的貧困:『盖的破花絮,穿的“父子”衣,鐮刀放落无飯米。』將近40歲的社主任王平生,前二年还穿着他父親傳下來的破棉衣。据324户人家調查,过去每年負債的有60%以上。至於成家立業,改善生活就更加談不上了。農民有句土話:“从小窮到老,老婆没法討”。
  新岐陽新氣象
  自从办起了合作社以后,集体的力量就大了。修掘了十多里路長的西河和三条支河,形成了丰字形的水網;又得到政府奬勵,新建了一座五洞閘,攔住了大隱浦的山水;在江边筑起了圩坵,因此岐陽不再怕旱了。人們編出順口溜:“新“岐陽”,新气象,抽水机,隆隆响。”在去年嚴寒的冬天,社員們把土質瘠薄的低田加了土,改良了土壤,耕作技術也年年改進,因此產量年年提高。五四年低級社比五三年提高三成以上,今年虽然災害嚴重,但仍比去年每畝平均產量增加29斤。大部社員增加了收入,每户社員都留足了口粮,再不要借外債了;老年社員顧荣宝过去有餐无餐,現在房屋也修起來了,“岐陽”的学令兒童背着書包上学校了;長期沒冬棉衣的裘东良現在新大衣上身了,过去愁眉苦臉現在变了眉开顏笑。
  人們的結論
  人民在近几年來的变化中,下出了这样的結論:合作化給人民帶來了幸福,使岐陽以簇新的面貌出現在余姚的东南边上。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洪中法
责任者
孫維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
岐阳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