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山和梨洲文献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报》 报纸
唯一号: 112120020230000945
颗粒名称: 龙泉山和梨洲文献館
分类号: G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姚江两岸将刊载本县名胜古蹟、历史名人传记等文章,以发扬光荣传统,参加祖国建设事业。龙泉山是一个天然风景区,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龙泉井、祭忠台、先贤祠宇、碑碣、石坊等,以及新建的梨洲文献馆、革命烈士馆、烈士墓、滑寿亭和龙山剧院等。梨洲文献馆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献。
关键词: 余姚县 文献馆 名胜古迹

内容

第一期
  「姚江兩岸」,今後將經常刊載本縣名勝古蹟、歷史名人傳記、民間傳說、革命斗爭故事及革命英雄事蹟、著名的土特產等等文章,讓我縣人民更熱愛偉大祖國,發揚光榮傳統,積極參加祖國建設事業。
  要辦好它,首先得依靠各地讀者的支持。我們歡迎大家積極寫稿或提供資料。
  編報人者、唯物主義哲學家兼最早的民主思想政治家黃梨洲來命名,更有其重要意義。
  該館現在旣象一個藏書樓,又似一個古物陳列所。正堂里,懸掛着毛主席的巨幅油畫像和李大釗、瞿秋白、任弼時諸先烈以及魯迅先生畫像;陳列了本縣出土的漢、晉磚、陶器、古錢、上林湖出土的五代祕色窰瓷器、歷山茅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黑陶片、獸骨、鹿角、石斧、石〓等文物(每件都有標卡說明)。靠東的接待室里,懸着黃梨洲先生的畫像和馬宗漢、楊英甫、郭靜唐等先輩照像以及介紹他們的革命事蹟的文字。樓上還收藏了二万多冊古典書籍,其中有些原著稿本,如黃梨
  位在余姚城畔的龍泉山,雖不高大,却倒是一個天然的風景區。登上絕頂,遠眺四明山重叠起伏,近瞰余姚江船只穿梭,鐵路東西橫貫,汽車南北馳騁,全鎭三萬人煙更是一覽無遺。論古跡,山上還有宋高宗避金兵來姚時解渴的龍泉井,明代成器遙祭劉球的祭忠台,和不少先賢祠宇、碑碣、石坊等。雖遭日軍和蔣機的歷次破壞,但陳跡尙存。解放幾年來,由于黨對歷史文物的重視,和廣大人民對龍泉山風景建設的熱忱,又興築山道二千多公尺,植樹五萬多棵;新修建了「梨洲文獻館」、「革命烈士館」、「烈士墓」、「滑壽亭」;南麓龍泉寺旁,目前又在興蓋一座漂亮的「龍山劇院」。一年四季,遊覽的人很多。
  在目前來說,龍泉山上修建得比較象樣的要算「梨洲文獻館」了。它原從一座破舊的「龍山書院」改建的。明代,這是龍泉寺的中天閣。一九五三年修建後,以明代英勇反抗異族的爱國洲的宋元學案稿,黃晦木的周易象辭稿以及陳古民、邵二云的手跡;幾十件古瓷器和仿制的古銅器,四百多件明淸名家書畫三百多種碑帖(有些是明拓本);還有不少先民的遺著、遺像、家譜、革命文獻、遺物等。這些都是寧波地區極少見的、可珍的歷史文物。
  在五間古式翹角樓房的西首,新闢了「勞壽小園」,一條兩丈光景的石筍矗立在花壇里,被滿裁的長短不齊的四季花草簇擁着。東首有座「續蘭亭」,里面豎着的一塊古碑,是元代劉仁本續蘭亭會圖詠刻,它的上截細緻地刻着當時祕圖山(位在今縣人委里)的風景,證明六百年前的余姚州是文風較盛的地區。
  梨洲文獻館現在還是一個民辦公助的文化事業機構,人們相信;它將隨着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不斷豐富內容,滿足廣大人民羣衆的文化生活。

知识出处

余姚报

《余姚报》

出版者:余姚日报社

出版地:余姚

《余姚日报》创刊于1956年5月1日,1961年2月15日起停刊,1989年7月1日正式复刊,为周七报。1996年1月1日更名为《余姚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姜枝先
责任者
黃梨洲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李大釗
相关人物
瞿秋白
相关人物
任弼時
相关人物
魯迅
相关人物
馬宗漢
相关人物
楊英甫
相关人物
郭靜唐
相关人物
陳古民
相关人物
邵二云
相关人物
黃晦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