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8》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774
颗粒名称: 历史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043-045
摘要: 本文记述余姚市历史文化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历史沿革、河姆渡文化、余姚四先贤、文物保护单位、姚剧、余姚土布、方言。
关键词: 余姚市 市情概览 历史文化

内容

【历史沿革】
  据《禹贡》记载,余姚在夏、商、周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始属越国,后从吴国,复为越国。战国中期后属楚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置余姚县(一说置于汉),属会稽郡。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均隶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属越州,县治设城山(今大隐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余姚县,并置姚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余姚县属越州。唐长庆元年(821),废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五代时,余姚仍属越州,隶吴越国。北宋时属越州,庆历年间(1041—1048)升为望级县。南宋建炎五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属绍兴府。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余姚州复余姚县,属绍兴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次年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4月23日,日军侵占余姚县城,县政府向南撤离,后至天台。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还治。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设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次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宁波地区)。1983年7月,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称宁波市,余姚县属宁波市。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县级市)。
  【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原丈亭区罗江公社在河姆村(今河姆渡镇芦山寺村)西南姚江渡口建排涝站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鹿角及各种动物骨骸的混合堆积物。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浙江省考古队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确定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四个相互叠压文化堆积层构成,文物遗物丰富,保存完好,属于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特征与长江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不同,即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从而改写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指遗址蕴含、反映河姆渡文化的人类生产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等是其主要文化内涵。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南至台州路桥区,迄今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于姚江流域,余姚市境内有20余处。
  【余姚四先贤】
  严光(公元前39—公元41),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数次拒绝王莽新朝征辟。及刘秀建立东汉,授谏议大夫,执意不就,归隐富春山。后再次特征,仍不就。终老于余姚,葬城东客星山。宋范仲淹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赞语。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因触犯权阉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间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史称龙场悟道。后以平定宸濠之军功封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文成,赠新建侯,葬绍兴兰亭洪溪。其一生文治武功,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明第一流人物”。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也作楚屿,号舜水。余姚人,明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明贡生,朝廷十二次下诏征辟,均不就。清兵入关后,流亡各地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等地授徒讲学二十四年,深受日本朝野推崇,被尊为“胜国宾师”。葬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其为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对后来日本明治维新产生巨大影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少年时曾庭锥阉党,为父复仇,崇祯帝叹为“忠臣孤子”,朝野咸誉“姚江黄孝子”。后积极参加复社活动。清兵南下,黄宗羲毁家纾难,拥戴鲁王抗清复明。失败后潜心著述,勤于讲学,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宗教、文字等领域均有独到研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村,1982年2月公布;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梁弄镇建成区及横坎头村,2006年5月公布:王守仁故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2006年5月公布:黄宗羲墓,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2006年5月公布:鲻山遗址,位于丈亭镇汇头村,2013年3月公布;田螺山遗址,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2013年3月公布;大运河(余姚段),2013年3月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五桂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1988年12月公布;胡公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明街道胜归山,2005年3月公布;王守仁讲学处,位于阳明街道龙泉山,2005年3月公布;通济桥与舜江楼,位于凤山街道北滨江路,2011年1月公布;大隐石宕遗址(含山王庙),位于大隐镇大隐村,2011年1月公布;白云桥,位于鹿亭乡中村,2011年1月公布;泗门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2011年1月公布;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2011年1月公布;姚江(余姚)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址群,2011年1月公布:孙子秀墓,位于梁弄镇贺溪村,2017年1月公布;成之庄,位于泗门镇西大街社区望安路,2017年1月公布。
  【姚剧】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又名鹦歌戏、灯戏、灯班等,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脱胎于余姚当地“车子灯”“采茶蓝”“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17世纪中叶,距今已有近300年发展历史。主要流行于浙东余姚、慈溪、上虞等地,是浙江省四大滩簧之一,宁波市第二大地方剧种。1956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专业的余姚县姚剧团,余姚滩簧正式定名姚剧。同时,在余姚、慈溪一带还活跃着大量业余或半职业性质的民营姚剧团。2008年,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守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
  【余姚土布】
  余姚土布又称“越布”“余姚杜布”,兴起于东汉,在南宋和元明清时期名噪一时。到20世纪80年代,除了余姚,很难看到它的身影。土布制作的基本工序首先是棉花纺线,再次是上色、上浆,最后织成布。土布的工序每一道都有讲究,一般织的花纹土布,一共有632根线。2009年,王桂凤被认定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方言】
  余姚方言处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交汇地,大部分地区属临绍小片,东南部分地区为甬江小片。自秦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置和境域基本保持稳定,方言也相对单纯。城区及其周围属临绍小片,梁弄一带更接近于上虞方言;利济塘以北的滨海地区因绍兴移民较多,带有绍兴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界域迭次更改,原余姚东北部划入慈溪,而原慈溪的西南部及奉化、嵊县、上虞的一部分划入余姚,于是两小片方言交汇。余姚方言既保留古代遗韵,又表现出鲜明个性。语音声调简单朴实,声母清浊有致,韵母丰富多彩。词汇形式灵活,结构丰富,语义生动。语法相当简略,又变化多样。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8

《余姚年鉴2018》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7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7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市史志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