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508
颗粒名称: 历史文化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9年余姚市历史文化情况的具体介绍,主要介绍了政区沿革、红色文化、河姆渡文化、历史名人、文物保护单位、方言等。
关键词: 余姚市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内容

【政区沿革】
  据《禹贡》记载,余姚在夏、商、周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始属越国,后属吴国,复为越国。战国中期后属楚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置余姚县(一说置于汉),属会稽郡。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均隶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并入句章县,属越州,县治设城山(今大隐一带)。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余姚县,并置姚州。武德七年(624),废姚州,余姚县属越州。唐长庆元年(821),废上虞县,并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五代时,余姚仍属越州,隶吴越国。北宋时属越州,庆历年间升为望级县。南宋建炎五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属绍兴府。元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余姚州复余姚县,属绍兴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次年属会稽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二十一年(1932),属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年(1941)4月23日,日军侵占余姚县城,县政府向南撤离,后至天台。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还治。民国三十七年(1948),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设余姚市军事管制委员会。6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宁波地区)。1983年7月,宁波地区与宁波市合并称宁波市,余姚县属宁波市。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县级市)。
  【红色文化】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已有共产党人活动。1926年、1927年,中共坎镇支部、马家路支部、余姚支部相继建立,部分共产党员跨党参加国民党,会同外地回姚同志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发动群众,成立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组织盐民暴动,茶民请愿,反对北洋军阀,掀起国民革命高潮。1927年,策动姚北水巡队起义,改编为浙东人民自卫军,一度占领县城,给北洋军阀在余姚的统治势力以沉重打击。同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组织被破坏。次年,建立中共余姚县委。
  1930年,中共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派遣党员史济勋回乡,协助县委组织武装暴动,建立以费德昭为师长的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转战姚北一带,后遭失败。1938年3月,余姚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建立,共产党员参与领导,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4月23日,余姚沦陷,5—9月,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部队分批南渡姚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翌年,成立以谭启龙为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员会和以何克希为司令的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挺进四明山,建立以姚南梁弄为活动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1943年,公开宣告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成立。次年,于梁弄召开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成立浙东行政委员会。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革命根据地之一。
  抗战胜利后,根据地党政军奉命北撤,留下少数人员坚持隐蔽斗争。1947年初,建立中共浙东工委和中共四明工委。5月,于陆埠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开展游击战争。1948年,建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第五支队,发展成为江南8个革命游击区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余姚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一大批优秀儿女为之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姚被定为革命老区县(市),全市71个乡镇中,62个定为革命老区乡镇,占87%。
  【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原丈亭区罗江公社在河姆村(今河姆渡镇芦山寺村)西南姚江渡口建排涝站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鹿角及各种动物骨骸的混合堆积物。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浙江省考古队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确定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4个相互叠压文化堆积层构成,文物遗物丰富,保存完好,属于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特征与长江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不同,即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从而改写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指遗址蕴含、反映河姆渡文化的人类生产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等是其主要文化表现。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南至台州路桥区,迄今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于姚江流域,余姚市境内有20余处。
  【历史名人】
  余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文献名邦”之誉,东汉有隐士严光,以高风亮节称世。三国吴虞翻,著名易学家。晋虞喜,天文学家,最大贡献为发现“岁差”。隋唐时的文学家、书法家虞世南,被唐太宗誉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宋代高翥,为著名诗人,兼长丹青。元代医学家滑寿,对经穴针灸有重大成就,发现以口腔黏膜斑诊断小儿麻疹,比西欧以“科氏斑”诊断小儿麻疹的方法早几个世纪。明清时期,“姚江人物甲天下”,明代,余姚中进士389人,其中状元3人、武进士42人、征辟107人。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创立“致良知”学说,提倡“知行合一”,为“姚江学派之鼻祖”。同邑高足有徐爱、钱德洪等传人,代代不绝,蜚声国内外。明嘉靖年间东阁大学士谢迁,“见事明敏,善持论”,名著朝野,时称贤相。明末清初朱之瑜,被梁启超誉为清初五大思想家之一,一生拒征不仕,抗清不息,60岁时定居日本,讲学23年,为中日文化交流先驱。同时代的黄宗羲,博学多才,著述弘富,是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浙东史学派莫基人。现代有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文学家、出版家、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楼适夷,金融家宋汉章,教育家蒋梦麟,农学家沈宗瀚,病理学家谷镜汧,法学家严景耀,史学家黄云眉、王仲荦,诗人邵洵美,经济学家周伯棣,水利学家娄溥礼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涌现出谭启龙、何克希等一大批抗日志士。当代,有姚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专业领域涉及航天飞行力学、航空医学和生物工程、神经生理学、气象学、内科学、计算机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等。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村,1982年2月公布;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梁弄镇建成区及横坎头村,2006年5月公布;王守仁故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2006年5月公布:黄宗羲墓,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2006年5月公布;鲻山遗址,位于丈亭镇汇头村,2013年3月公布;田螺山遗址,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2013年3月公布;大运河(余姚段),2013年3月公布:通济桥,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宪卿第社区姚江上,2019年10月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五桂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1988年12月公布:胡公岩摩崖石刻,位于阳明街道胜归山,2005年3月公布;王守仁讲学处,位于阳明街道龙泉山,2005年3月公布;通济桥与舜江楼,位于凤山街道北滨江路,2011年1月公布;大隐石宕遗址(含山王庙),位于大隐镇大隐村,2011年1月公布;白云桥,位于鹿亭乡中村,2011年1月公布:泗门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2011年1月公布;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2011年1月公布:姚江(余姚)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址群,2011年1月公布;孙子秀墓,位于梁弄镇贺溪村,2017年1月公布;成之庄,位于泗门镇西大街社区望安路,2017年1月公布。
  【方言】
  余姚方言处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与甬江小片交会地,大部分地区属临绍小片,东南部分地区为甬江小片。自秦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置和境域基本保持稳定,方言也相对单纯。城区及其周围属临绍小片,梁弄一带更接近于上虞方言;利济塘以北的滨海地区因绍兴移民较多,带有绍兴方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界域迭次更改,原余姚东北部划入慈溪,而原慈溪的西南部及奉化、嵊县、上虞的一部分划入余姚,于是两小片方言交会。余姚方言既保留古代遗韵,又表现出鲜明个性。语音声调简单朴实,声母清浊有致,韵母丰富多彩。词汇形式灵活,结构丰富,语义生动。语法相当简略,又变化多样。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20

《余姚年鉴202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主要记述了余姚市全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基本结构为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首设《特载》《专记》《大事记》《市情概览》;百科设24个类目;卷末设《组织机构及其领导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文件选编》《索引》。

阅读

相关人物

市史志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