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特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7》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292
颗粒名称: 资源特产
分类号: P96;F762.7
页数: 3
页码: 039-0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水稻、茶叶、杨梅、棉花、榨菜的资源特产概况。
关键词: 余姚市 市情 资源特产

内容

【水资源】
  全市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1.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3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2100立方米和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远低于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水平。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非汛期少雨甚至干旱无雨,三伏时期往往出现一段时间的伏旱。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枯水年份全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而丰水年份全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空间上,南部山区降水量大于中部姚江平原,姚江平原降水量大于北部滨海平原,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市水域总面积71.2平方千米,相应水面率5.36%,容积率23.3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有河流1579条,水库、山塘1137座,湖泊、池塘20座,人工渠道26条。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水库为境内最大人工水库,库容1.24亿立方米。全市年均地下水储量13475万立方米。其中,丘陵山区939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70%;平原地区1850万立方米,占14%;灌溉2235万立方米,占16%。赋水地段集中于姚江南岸较大的溪沟出口处。根据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
  【动植物资源】
  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4种,分别隶属于哺乳纲、鸟纲、爬行纲和两栖纲,共31目、91科、241属。野生哺乳动物主要有野猪、麂狼、短耳兔、黄鼬、香狐狸等:爬行动物有山乌龟、各种蛇类等;两栖动物有石鸡(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雉鸡等10余种;昆虫有蝉、各式蝴蝶品种等20余种。水产资源有淡水鱼类58种;甲壳类主要有青蟹、甲鱼等;海水渔业资源有黄泥螺、黄蛤、沙蟹、梭子蟹、鲳鱼、海鳗、鲚鱼等2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貉、鼬獾、豹猫、红嘴相思鸟等。1998年后,先后建立四明湖、河姆渡、小曹娥杭州湾3个鸟类保护区及市河麂保护小区,总保护面积5300公顷。
  市境内植物分布特征复杂,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温带和特有成分兼而有之。共有蕨类植物26科67种、裸子植物9科47种、被子植物123科125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827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苏铁、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高山柏、榧树、长序榆、榉树、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香樟、野大豆、喜树、香果树、七子花、野荞麦等。
  【矿产资源】
  全市已探明有铁、锰、铜、铅、锌、金、银、萤石、黏土、高岭土、石英、饰面石材、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泥炭、矿泉水等15个矿种,31处矿产地。其中,萤石中型和小型矿床各1处,保有资源储量(CaF2)82万吨;矿泉水小型水源地2处,合计日涌水量120吨;矿点、矿化点25处,无开采价值。探明的矿产资源特点,建筑用凝灰岩资源丰富,萤石资源一般,其他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贫乏。
  【水稻】
  水稻为余姚的主产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及木屑、苇编等堆积物,厚度从10—20厘米至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堆积范围2600余平方米。出土时,谷粒金黄,芒刺清晰,稻秆碧绿挺硬,经农学家鉴定考证,大部为人工栽培籼稻,从而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宁绍平原杭州湾地区是稻作起源的中心。唐代,余姚开始普及插秧法,标志水稻栽培技术已日臻完善。宋代,余姚首次出现双季间作稻(即早稻行间嵌插晚青),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民国24年(1935),浙江省建设厅确定余姚为双季稻推广重点区。1965—1966年,全县水稻亩产分别达445.5千克和515千克,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和超千斤的县。1988年,全市29453.3公顷粮田平均亩产833千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批实现粮食超“双纲”的县(市)。2006年后,余姚市多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
  【茶叶】
  2004年,考古专家在田螺山遗址距今六千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经国内外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从而把中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三千年,上推至六千年前。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另据晋代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在瀑布山遇道士丹丘子赠大茗(即瀑布仙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三次提及余姚瀑布仙茗,瀑布仙茗也是《茶经》中唯一有名号的茶叶。南宋嘉泰年间,余姚瀑布茶在会稽诸茶中名列第三。宋元明时期,浙江有18种贡茶,而陆埠车厩岙所产“四明十二雷”每年贡茶量为130千克,数量占18种贡茶的一半,为浙江第一大贡茶。民国4年(1915),陆埠十五岙化安山所产化安双瀑茶参加巴拿马世界食品展览会,获三等奖。2008年6月,在梁弄镇道士山发现多株高度超3米的古茶树,国内外茶学专家在分析树冠和树根等形态特征后断定,树龄在500—800年。道士山古茶树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余姚是名茶故里,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中国名茶发源地,茶文化之起源”的地位。
  【杨梅】
  余姚是中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据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年前就有杨梅原种存在,人工栽培历史则有两千余年。经过数千年的自然演变和梅农的精心筛选,余姚杨梅逐渐形成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四大品种群系,荸荠种、粉红种、水晶种、荔枝种、湖南种、早大种、迟种等20余个品种,品种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荸荠种杨梅是余姚主要栽培品种,以其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形似荸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七市镇、丈亭镇、大隐镇、陆埠镇、凤山街道等姚东地区,俗称“东山乌杨梅”。荸荠种杨梅也是国内引种推广区域最广的品种,栽培面积最大,在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及广东均有引种栽培。姚西马渚镇、牟山镇、临山镇一带主产白种、粉红种杨梅,俗称“西山白杨梅”。水晶种杨梅又名白砂杨梅。为中国品质最优的白杨梅。2004年,余姚杨梅被列入全国唯一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的杨梅产品。2008年,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在丈亭镇建立占地16.7公顷的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含有国内外杨梅品种137份,为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杨梅种质资源圃。
  【棉花】
  余姚于南宋时开始引种棉花,明代已广泛种植于大古塘以北围垦涂地。其时,棉花品种分江花、北花、浙花三种,其中浙花是指江浙一带的棉花。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浙花出余姚”,说明余姚产棉花不但品种优异,栽培技术也居领先地位。清乾隆年间,棉花种植发展到大古塘以南地区,形成相对连片种植的半稻半棉区。民国时期,全县年均种植棉花3.7万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1989年,余姚被农业部定为商品棉基地县。1998年,再次被农业部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
  【榨菜】
  榨菜起源于四川东部,品种是原产于川东的一个芥菜变种——茎瘤芥,民国24年(1935)传入浙江。1962年,泗门区曹娥公社(现属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从萧山引入榨菜籽0.75千克,在自留地试种成功,此后附近棉农相继效仿种植,逐渐在姚北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4个镇棉区普及。从1984年开始,余姚榨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榨菜的主产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榨菜产业成为余姚种植业中除水稻以外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作物。1995年,余姚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3年获准使用“余姚榨菜”原产地注册标记证书。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7

《余姚年鉴201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6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书稿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6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建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