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情概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7》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5289
颗粒名称: 市情概览
分类号: Z9
页数: 5
页码: 037-0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基本地情、历史人文、资源特产等市情概览。
关键词: 余姚市 市情 资源

内容

基本地情
  【市名由来】
  余姚之名由来大致有四:一、“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见《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等);二、“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以奉禹祀,姚乃其属邑,故云余姚”(见明万历《绍兴府志》《余姚县志》等);三、“考余姚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曰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之名为余姚”(见康熙《新修余姚县志》、乾隆《余姚县志》,黄宗羲《四明山志》《孟子师说·舜生诸冯章》等);四、“余姚为古越语”(见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余’即‘盐’,越人谓盐曰余”(见《越绝书》),“又临姚江,故称余姚”。
  【历史沿革】
  据《禹贡》记载,余姚在夏、商、周三代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置余姚县(一说置于汉),属会稽郡。隋开皇九年(589),撤余姚县入句章县,属越州。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余姚县。唐长庆元年(821),废上虞县入余姚县,次年复置上虞县。南宋建炎五年(1131),升越州为绍兴府,余姚县属绍兴府。元朝元贞元年(1295),升余姚县为余姚州,属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废余姚州复余姚县,属绍兴府。民国元年(1912)废府,余姚县为浙江省直辖,次年属会稽道。民国16年废道,余姚县复为省直辖。民国21年,属浙江省第五特区行政专员公署。民国23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7年,改称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次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政府,隶属宁波专区(1970年改宁波地区,1983年改宁波市)。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县级市)。
  【地理位置】
  余姚市境位于浙江省东部、杭州湾南岸,介于北纬29º39ˊ—30º21ˊ、东经120º55ˊ'121º25ˊ之间,东西相距58.2千米,南北相距79千米。区域总面积152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336.8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90.06平方千米。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朝杭州湾展开,山地丘陵、平原(含海涂)、水域(含海域)面积比为53∶29∶18,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
  【地形地貌】
  市境南部为四明山区,包括四明山镇、大岚镇、梁弄镇、鹿亭乡、大隐镇、陆埠镇(不含郭姆、沿江片)、河姆渡镇车厩片、梨洲街道(不含明伟片)。区域面积822.55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的46.4%。四明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低山丘陵起伏,地势由南向北逐步倾斜。其中海拔500—1000米之间的中低山占21.2%,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22%,海拔250米以下的丘陵占56.8%。最高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
  中部为姚江平原,包括牟山镇、马渚镇、阳明街道、兰江街道、梨洲街道明伟片、凤山街道、丈亭镇、三七市镇、河姆渡镇(不含车厩片)、陆埠镇(不含兰山、洪山片)。区域面积460.14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的34.8%。其中,平原占66%,丘陵占27%,水面占7%。
  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包括临山镇、黄家埠镇、泗门镇、小曹娥镇、朗霞街道、低塘街道。位于钱塘江南岸、大古塘前后,50%的土地由海涂围垦而成。面积253.10平方千米,占市域总面积的18.9%。其中,平原占86.4%,丘陵占9.7%,河流水库占5.9%。
  【行政区划】
  唐时,余姚县设15个乡,历宋、元、明无大变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划为45个乡。民国17年(1928)推行村里制,全县划为7个区、512个村、50个里。民国19年,改村里为乡镇,全县设163个乡、28个镇,7个区如故。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至民国29年整编结束,全县设8个区、55个乡、12个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整行政区划,至1950年4月,全县建12个区、134个乡、11个镇、826个行政村。1954年10月,余姚、慈溪两县调整县界,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南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全县设12个区、120个乡、5个镇。1958年10月,推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13个公社、122个管理区。1961年9月,恢复区建制,改管理区为公社,全县重新划为10个区、1个镇、77个公社。1979年9月,余姚、慈溪两县再次调整县界,龙南区及所属8个公社划归慈溪县辖,泗门区及所属10个公社划归余姚县辖。1985年7月,余姚撤县建市,全市设9个区、63个乡、8个镇。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全市划为19个镇、3个乡。2001年9月,撤销余姚镇、梁辉镇、肖东镇建制,设城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街道(2006年6月改名凤山、阳明、梨洲、兰江街道)。2003年5月,撤销朗霞镇、低塘镇建制,设朗霞街道和低塘街道。截至2016年12月,全市设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共有265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和37个社区。
  (谢建龙)
  历史人文
  【河姆渡文化】
  1973年6月,原丈亭区罗江公社在河姆村(今河姆渡镇芦山寺村)西南姚江渡口建排涝站,基础工程掘进约3米时,发现大量陶器碎片、鹿角及各种动物骨骸的混合堆积物。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浙江省考古队进行两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确定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由4个相互叠压文化堆积层构成,文物遗物丰富,保存完好,属于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特征与长江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不同,即命名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从而改写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河姆渡文化遗址是指遗址蕴含、反映河姆渡文化的人类生产生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遗存,丰富的栽培稻、成熟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独特的夹炭陶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艺术品等是其主要文化内涵。河姆渡文化遗址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南至台州路桥区,迄今共发现40余处,集中分布于姚江流域,余姚市境内有20余处。
  【余姚四先贤】
  严光(前39—公元41),又名遵,字子陵。原姓庄,后人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余姚人,东汉著名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曾数次拒绝王莽新朝征辟。及刘秀建立东汉,授谏议大夫,执意不就,归隐富春山。后再次特征,仍不就。终老于余姚,葬于城东客星山。宋范仲淹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之赞语。
  王守仁(1472—1529),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因触犯权阉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其间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史称龙场悟道。后以平定宸濠之军功封新建伯、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文成,赠新建侯,葬绍兴兰亭洪溪。其一生文治武功,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明第一流人物”。
  朱之瑜(1600—1682),字鲁屿,也作楚屿,号舜水。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明贡生,朝廷十二次下诏征辟,均不就。清兵入关后,流亡各地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等地授徒讲学24年,深受日本朝野推崇,被尊为“胜国宾师”。葬于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其为学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对后来日本明治维新产生巨大影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少年时曾庭锥阉党,为父复仇,崇祯帝叹为“忠臣孤子”,朝野咸誉“姚江黄孝子”。后积极参加复社活动。清兵南下,黄宗羲毁家纡难,拥戴鲁王抗清复明。失败后潜心著述,勤于讲学,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宗教、文字等领域均有独到研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河姆渡遗址,位于河姆渡镇河姆渡村,1982年2月公布;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梁弄镇建成区及横坎头村,2006年5月公布;王守仁故居,位于阳明街道武胜门路,2006年5月公布;黄宗羲墓,位于陆埠镇十五岙村,2006年5月公布;鲻山遗址,位于丈亭镇汇头村,2013年3月公布;田螺山遗址,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2013年3月公布;大运河(余姚段),2013年3月公布。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五桂楼,位于梁弄镇学堂弄,1988年12月公布;胡公岩,位于阳明街道胜归山,2005年3月公布;阳明先生讲学处,位于阳明街道龙泉山,2005年3月公布:通济桥与舜江楼,位于凤山街道北滨江路,2011年1月公布;长命山古石宕遗址(含山王庙),位于大隐镇大隐村,2011年1月公布;白云桥,位于鹿亭乡中村,2011年1月公布;谢氏始祖祠堂,位于泗门镇后塘河社区,2011年1月公布;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2011年1月公布;姚江(余姚)水利航运设施及相关遗址群,2011年1月公布。
  【姚剧】
  姚剧,原名余姚滩簧,又名鹦歌戏、灯戏、灯班等,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脱胎于余姚当地“车子灯”“采茶蓝”“旱船”等民间歌舞及“雀冬冬”等民间说唱艺术。形成于17世纪中叶,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发展历史。主要流行于浙东余姚、慈溪、上虞等地,是浙江省四大滩簧之一、宁波市第二大地方剧种。1956年9月,经浙江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专业的余姚县姚剧团,余姚滩簧正式定名姚剧。同时,在余姚、慈溪一带还活跃着大量业余或半职业性质的民营姚剧团。2008年,姚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沈守良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姚剧)代表性传承人。
  资源特产
  (谢建龙)
  【水资源】
  全市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1.6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330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2100立方米和全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远低于世界人均近9000立方米的水平。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在梅汛期和台汛期,非汛期少雨甚至干旱无雨,三伏时期往往出现一段时间的伏旱。年际之间变化也很大,枯水年份全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而丰水年份全年降水量高达2000毫米。空间上,南部山区降水量大于中部姚江平原,姚江平原降水量大于北部滨海平原,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减。全市水域总面积71.2平方千米,相应水面率5.36%,容积率23.34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有河流1579条,水库、山塘1137座,湖泊、池塘20座,人工渠道26条。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四明湖水库为境内最大人工水库,库容1.24亿立方米。全市年均地下水储量13475万立方米。其中,丘陵山区9390万立方米,占地下水总量的70%;平原地区1850万立方米,占14%;灌溉2235万立方米,占16%。赋水地段集中于姚江南岸较大的溪沟出口处。根据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
  【动植物资源】
  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54种,分别隶属于哺乳纲、鸟纲、爬行纲和两栖纲,共31目、91科、241属。野生哺乳动物主要有野猪、麂狼、短耳兔、黄鼬、香狐狸等:爬行动物有山乌龟、各种蛇类等;两栖动物有石鸡(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雉鸡等10余种;昆虫有蝉、各式蝴蝶品种等20余种。水产资源有淡水鱼类58种;甲壳类主要有青蟹、甲鱼等;海水渔业资源有黄泥螺、黄蛤、沙蟹、梭子蟹、鲳鱼、海鳗、鲚鱼等2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颈长尾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貉、鼬獾、豹猫、红嘴相思鸟等。1998年后,先后建立四明湖、河姆渡、小曹娥杭州湾3个鸟类保护区及市河麂保护小区,总保护面积5300公顷。
  市境内植物分布特征复杂,地理成分多样,热带、温带和特有成分兼而有之。共有蕨类植物26科67种、裸子植物9科47种、被子植物123科1253种,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共有827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苏铁、银杏、水杉、南方红豆杉、东北红豆杉等,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的有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高山柏、榧树、长序榆、榉树、厚朴、凹叶厚朴、鹅掌楸、香樟、野大豆、喜树、香果树、七子花、野荞麦等。
  【矿产资源】
  全市已探明有铁、锰、铜、铅、锌、金、银、萤石、黏土、高岭土、石英、饰面石材、建筑用石料、砖瓦黏土、泥炭、矿泉水等15个矿种,31处矿产地。其中,萤石中型和小型矿床各1处,保有资源储量(CaF2)82万吨;矿泉水小型水源地2处,合计日涌水量120吨;矿点、矿化点25处,无开采价值。探明的矿产资源特点,建筑用凝灰岩资源丰富,萤石资源一般,其他金属、非金属和能源资源贫乏。
  【水稻】
  水稻为余姚的主产作物,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及木屑、苇编等堆积物,厚度从10—20厘米至30—40厘米不等,最厚处达70—80厘米,堆积范围2600余平方米。出土时,谷粒金黄,芒刺清晰,稻秆碧绿挺硬,经农学家鉴定考证,大部为人工栽培籼稻,从而证明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宁绍平原杭州湾地区是稻作起源的中心。唐代,余姚开始普及插秧法,标志水稻栽培技术已日臻完善。宋代,余姚首次出现双季间作稻(即早稻行间嵌插晚青),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民国24年(1935),浙江省建设厅确定余姚为双季稻推广重点区。1965—1966年,全县水稻亩产分别达445.5千克和515千克,成为全省首批实现农业发展“纲要”和超千斤的县。1988年,全市29453.3公顷粮田平均亩产833千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第一批实现粮食超“双纲”的县(市)。2006年后,余姚市多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
  【茶叶】
  2004年,考古专家在田螺山遗址距今六千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位于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的两大片原生于土层中的密集树根根块。经国内外专家综合分析和多家专业机构检测鉴定,被认定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从而把中国开始种植茶树的历史,由过去认为的距今约三千年,上推至六千年前。余姚田螺山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另据晋代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在瀑布山遇道士丹丘子赠大茗(即瀑布仙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三次提及余姚瀑布仙茗,瀑布仙茗也是《茶经》中唯一有名号的茶叶。南宋嘉泰年间,余姚瀑布茶在会稽诸茶中名列第三。宋元明时期,浙江有18种贡茶,而陆埠车厩岙所产“四明十二雷”每年贡茶量为130千克,数量占18种贡茶的一半,为浙江第一大贡茶。民国4年(1915),陆埠十五岙化安山所产化安双瀑茶参加巴拿马世界食品展览会,获三等奖。2008年6月,在梁弄镇道士山发现多株高度超3米的古茶树,国内外茶学专家在分析树冠和树根等形态特征后断定,树龄在500—800年。道士山古茶树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余姚是名茶故里,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中国名茶发源地,茶文化之起源”的地位。
  【杨梅】
  余姚是中国杨梅的发源地之一,据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年前就有杨梅原种存在,人工栽培历史则有两千余年。经过数千年的自然演变和梅农的精心筛选,余姚杨梅逐渐形成乌种、红种、粉红种、白种四大品种群系,荸荠种、粉红种、水晶种、荔枝种、湖南种、早大种、迟种等20余个品种,品种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荸荠种杨梅是余姚主要栽培品种,以其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形似荸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三七市镇、丈亭镇、大隐镇、陆埠镇、凤山街道等姚东地区,俗称“东山乌杨梅”。荸荠种杨梅也是国内引种推广区域最广的品种,栽培面积最大,在福建、江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及广东均有引种栽培。姚西马渚镇、牟山镇、临山镇一带主产白种、粉红种杨梅,俗称“西山白杨梅”。水晶种杨梅又名白砂杨梅。为中国品质最优的白杨梅。2004年,余姚杨梅被列入全国唯一实施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的杨梅产品。2008年,市林业特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在丈亭镇建立占地16.7公顷的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含有国内外杨梅品种137份,为迄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杨梅种质资源圃。
  【棉花】
  余姚于南宋时开始引种棉花,明代已广泛种植于大古塘以北围垦涂地。其时,棉花品种分江花、北花、浙花三种,其中浙花是指江浙一带的棉花。明末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称“浙花出余姚”,说明余姚产棉花不但品种优异,栽培技术也居领先地位。清乾隆年间,棉花种植发展到大古塘以南地区,形成相对连片种植的半稻半棉区。民国时期,全县年均种植棉花3.7万公顷,占全省棉花种植总面积的1/3以上。1989年,余姚被农业部定为商品棉基地县。1998年,再次被农业部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县。
  【榨菜】
  榨菜起源于四川东部,品种是原产于川东的一个芥菜变种——茎瘤芥,民国24年(1935)传入浙江。1962年,泗门区曹娥公社(现属小曹娥镇)农民姚长灿从萧山引入榨菜籽0.75千克,在自留地试种成功,此后附近棉农相继效仿种植,逐渐在姚北泗门、小曹娥、临山、黄家埠等4个镇棉区普及。从1984年开始,余姚榨菜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榨菜的主产地,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榨菜产业成为余姚种植业中除水稻以外面积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作物。1995年,余姚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2003年获准使用“余姚榨菜”原产地注册标记证书。
  (谢建龙)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7

《余姚年鉴201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浙江省余姚市2016年度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书稿突出了浙江省余姚市2016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促进浙江省余姚市发展建设积累了重要的基本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谢建龙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