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503
颗粒名称: 余姚市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5.55
页数: 19
页码: 72-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2014年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2014年 人民政府

内容

综述
  【概况】
  2014年,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宁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8亿元,增长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6亿元,增长17.2%;实现财政总收入119.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亿元,分别增长12.3%和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1亿元,增长13.1%;自营进出口总额91.7亿美元,增长10.2%;实到外资3.91亿美元、内资66.71亿元,分别增长5.7%和56.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704元、22520元,分别增长9.2%和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8%。再次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发展、转变作风的有效抓手,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坚持边学边改、边找边改、立行立改,带头参加“三问三观”等学习会,带头开展“双带双走”等活动,深层次查摆“四风”突出问题,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严要求进行整改落实,群教活动取得明显成效。30条整改项目已全部完成整改并做到长期执行。特别是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放在突出位置,班子成员下基层时间均在工作日的1/3以上。同时,开展助企强企百日攻坚等专项行动,出台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等政策,帮助企业转贷156.7亿元,有效保障金融秩序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
  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制定出台行政不作为问责暂行办法,完善激励约束、绩效对账等制度,开展重大决策推进督查和基本建设项目效能评议,工作部署得到刚性执行,共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查48次。整治文山会海,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会议、文件分别削减27.5%和22%。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推进重点改革项目48项。制订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调整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公布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本级保留权力削减51.1%,浙江政务服务网余姚分厅上线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项目审批时限平均再缩短2.6个工作日;启动政府职能向经济类商协会转移试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工商注册登记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万余家。
  启动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长泠江堤防加固、食禄桥江整治等工程开工建设,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如期投用,城区11个低洼地块、15处低洼积水点和22个排涝泵站完成改造提升,城区240千米雨水管网完成疏通检测,打通断头河8条,防洪排涝能力得到加强。126个对口帮扶项目全面完成,1100处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共设施得到提升,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修编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组织网络,开展实战演练,完善灾情研判、信息发布等机制,应急反应体系更加科学完备。
  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9.9%;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6.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分别增长11.4%和12%。“四换三名”成效明显,完成“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06个、减员9200余人,注册电商企业突破1300家;平台名片更加闪亮,“千人计划”产业园13个项目实现投产,中意宁波生态园正式开园并晋升“国字号”。中国裘皮城二期等建成投用,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851.5亿元,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元,增长15.5%。农业经济实现新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5%,被授予“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称号。
  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中心城区品质有效提升,华润五彩城、四明广场建成营业,城市管理网格化、智慧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泗门、梁弄、陆埠入选全国重点镇,泗门镇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2个村入围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陆埠互通等工程进展顺利,浒溪线改造全线贯通。
  关停环境隐患企业65家,取缔非法线路板、废塑等企业269家,68条“黑臭河、垃圾河”全部摘帽,61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竣工运行,榨菜污水治理等工程建成投用,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推进“三改一拆”和“森林余姚”建设,7个乡镇(街道)达到“无违建”创建标准,新增省级森林乡镇2个、森林村庄28个。
  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63.6亿元,增长11.6%。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所有乡镇(街道)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通过评估,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通过复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接受中央文明委考评。
  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做到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考核,全年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廉政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有关议题21个。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一岗双责”要求,出台《中共余姚市人民政府党组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实施办法》,开展政府系统勤政廉政“三带三查”行动,带头作出“践行‘三严三实’、做到‘六个带头’”承诺,并开展“六个一”活动,监督指导分管部门和联系乡镇(街道)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监督以及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建设,深化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改革,推进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公开,全市60个部门和21个乡镇(街道)预算通过单位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开展廉政风险排查,完善“三公”经费、公务接待、办公用房、重大活动等管理制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和农村审计,严肃惩治违法违纪行为。全市清理超标机关办公用房2.15万平方米,“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3%。
  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省委“28条办法”、省纪委“七个一律”和宁波市委“20条措施”,遵守政治纪律和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严格党内生活,强化自警、自律、自省,并注意管好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市府办)
  市政府办公室工作
  【概况】
  2014年,市府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主动参与政务,规范管理事务,努力搞好服务,切实履行参谋、助手、协调、保障等职能,较好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提高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方式,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参加市长学法和姚江讲坛等各类学习活动,邀请宁波市委党校老师举行群众路线教育报告会,系统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理想信念,厘清工作思路。同时,班子成员结合工作实际,主动学习公文基础、政府信息公开、经济管理、产业政策、土地法规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规范办文办会办事程序】
  提高办文标准。完善办文制度,规范办文程序,精简压缩各类文件,严把公文内容政策关、文字关、体例格式关、校对关,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全年精简文件22%。先后撰写各类综合材料150余篇,被省、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录用各类政务信息295条,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考核任务,其中《余姚市成立企业联合会转贷互助资金缓解中小企业转贷难问题》被国务院办公厅录用。
  提高办会质量。搞好市政府各类会议的组织和落实工作,做到会前周密筹备、会中精心组织、会后认真落实,先后组织“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宁波)意大利产业园开园仪式、全国文明城市等大型节庆和创建活动。全年会议削减27.5%。
  提高办事效率。按照《党政机关国家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推进公务接待规范化,先后完成大型节庆、会议安排和上级机关及兄弟县市考察接待任务。完善出国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境内外涉外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开展友好城市交流活动,促进对外交流与协作。完成电子政务外网网络设备升级改造,实施电子政务网络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国·余姚”网获第十三届(201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县市级网站第2名,连续六年蝉联宁波市政府系统示范网站。
  【协调落实督查调研】
  强化综合协调。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先后就灾后恢复重建、生态环境建设、“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涉宗违法事件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大事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组织协调工作,促进政府工作的推进。加强与市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及各乡镇(街道)、部门日常工作的沟通与协调,凝聚形成整体合力。
  强化督查督办。围绕市政府重大决策和重点项目,强化现场督查和跟踪督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折”等重点工作,全年共组织督查活动48次。同时,围绕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的办理,强化专项督查,提高办理速度和质量。全年共督促办理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432件,办结率100%。
  强化调查研究。针对全市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完成重大调研课题14个,组织实施政府工作创新奖项目13项,为政府决策和工作指导提供基础依据,其中《谋划打造新引擎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获宁波市优秀调研课题。
  【创新行政管理】
  法制工作。建立乡镇街道法制机构,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预防化解行政争议,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75万条,获宁波市2014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行政复议案件十佳单位。
  应急管理。完成应急平台和应急指挥备用中心建设,修订完善应急预案5个,逐步推进应急动员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应急救援队伍41支,加强应急演练、宣传和培训,有效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性重大事件。
  外口管理。实施“以业择人、整治疏人、以房控人、以证转人、引育优人、融合留人”六大行动,开展“互融共建”主题活动,完善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服务“绿色通道”。
  金融管理。制订出台防范和化解企业金融风险维护经济稳定工作的政策意见,协调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和培育朗迪、大丰、江丰、鑫高益等4家企业上市,展通电信、五谷铜业、舜宇模具、付世光电等4家企业开展新三板挂牌工作。
  【加强党建廉政教育】
  干部队伍建设。修订完善《市政府办公室工作手册》,党组成员作“践行‘三严三实’、做到‘六个带头’”的承诺,实施工作绩效对账制度,促进干部职工工作作风转变。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重视干部的培养、任用和交流。年度有8名干部得到提拔和交流任用,其中1名干部提拔为正局级、7名干部交流任用。根据工作需要,调整中层干部12人,其中提拔科长8人、副科长3人、平职交流1人。
  推进民主决策。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个人分工合作相结合的制度,班子成员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在各自分工范围内开展工作。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完善议事程序,坚持周一例会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主任办公会议和办公室党组会议,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问题,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化。
  落实党风廉政责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履行“一岗双责”,推行政务公开,及时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民主生活会,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和监督。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办公用品采购等制度,控制办公室设备配置、公务用车、会议经费、接待经费标准,保证资金的规范合理使用。全年“三公”经费支出下降41%,清理超标办公用房156平方米,未发生违纪违法违纪事件。
  强化党建和实践活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五联五促”“双带双走”“万名干部联万户”等活动,7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到所联村、企业和困难户,处理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面对面交流、谈心交心等途径,征求“四风”问题的意见建议38条,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已全部完成整改。同时,创建“五好”机关党组织,建立党建工作基础电子版台账,健全学习、组织生活、党风廉政等工作制度,实施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参观革命根据地、健身登山等活动,动员所有党员干部到所在社区注册登记及参加志愿活动,定期组织老干部集中学习和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全市民主评议机关中获第二名。
  (市府办)
  法制政府建设
  【概况】
  2014年,市法制办根据《浙江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标准》的要求,加强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合法性审查。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和政府合同管理等工作,提升依法行政办事能力。根据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要求,把是否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作为衡量乡镇政府和市直部门各项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把是否依法决策、是否依法制定发布规范性文件、是否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是否依法受理和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是否依法履行行政应诉职责等作为考核内容,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在乡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设置法制机构,与乡镇(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合署办公。1月对全市乡镇法制办工作人员进行初步培训,并在12月初举办一期法制综合业务培训班,以提升基层法治能力和水平。
  【履行政府法治参谋职责】
  参与市政府各事项的协调会、讨论会。包括大型建设项目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产权纠纷和集中整治等事项,内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历史遗留问题、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还派专人参加“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农村股改”等重点工作,提出法律意见和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市级部门职权清理审核。5—10月,根据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联席会议的分工,负责审核各部门报送的梳理材料中有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等八大事项的审查。审核职权设置依据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时效性,对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现实中却在行使的行政权力,纳入重点清理范围,按照“三报三审三回”的工作方式,审查涉及各部门的行政权力4885项,建议保留3129项。
  落实领导学法制度。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安排时间给“市长学法”授课,编辑《法律法规摘录》供领导参阅,学习了解有关行政管理新的法律法规主要精神。全年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等法律、法规学习9次,书面学习《国务院关于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行政诉讼法修改十大看点》等法律法规摘要5期。
  规范行政机关合同管理。7—8月,组织人员对市级各部门、乡镇(街道)、国有企业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订立的各类合同开展自查和检查,从而防范合同风险,减少合同纠纷,保障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的安全,推动自然资源、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9月,完成宁波市法制办评查组开展的重点抽查工作。
  探索建立社区综合执法机制。为解决社区执法难点、盲点,积极探索强化社区执法工作机制,在深入街道、社区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相关建议方案,提交市委市政府。
  【规范政府抽象行政行为】
  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三统一”制度,从源头上遏制政府违法行为的产生。在年度发布的所有规范性文件上全部标注统一编号,并统一发布平台。
  履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核职责。全年审核并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书39份,其他文件和征求意见188次。做好上级立法、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的答复工作,共收到《浙江省企业权益保护规定》《宁波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草案)》《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等各类征求意见稿25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送意见稿等形式,及时汇总反馈意见和建议。
  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将市政府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向宁波市政府和余姚市人大进行备案,报送《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余姚市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33件;另收到按照“三统一”制度向市法制办报送的由部门和乡镇制定的规范性文件7件。
  现有规范性文件清理。按照两年一次清理的要求,对全市现行的市级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集中清理,补录继续有效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统一编号,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业务培训。为提高全市各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的业务水平,6月7日组织各乡镇街道、部门办公室主任及相关业务人员共140余人进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的专题培训。11月底,又建议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法制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
  【预防化解行政争议】
  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案件类型,运用主动纠正、程序内调解等不同方法,提高复议效率。全年收到行政复议案件申请87件,其中受理54件,不予受理5件,另有28件因“三改一拆”行动引起的系列案件经复议机构协调后申请人自愿不作申请处理。已办结36件,另有18件尚在办理过程中。年度以市政府为被告的行政诉讼案件11件,其中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7件,驳回起诉1件,原告撤回起诉2件,尚有1件正在审理中;共有以市政府为被申请人的行政复议案件17件,其中被宁波市政府维持具体行政行为5件,申请人撤回复议申请6件,有6件尚在审理中。巩固行政复议人民陪议员制度,开展案件旁听讨论5次,定期或不定期业务探讨7次。推行以案说法,全年发送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5份。
  扩大行政复议受理渠道。6月,在全市各乡镇街道设立行政复议申请受理点,群众可就近提交行政复议申请书,减少行政复议申请人到市政府提交申请书的来回往返。同时行政复议网上办理系统也在分步构建中,将逐步实现行政复议网上受理、答复功能。
  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纠纷化解机制。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审判联席会议2次,加强行政与司法的良性互动,促进行政执法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行政复议与信访的联系制度,拓宽行政相对人的救济途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尝试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指导并推动行政调解工作,利用行政调解业务群,对各单位的行政调解工作人员进行政策咨询解答和业务指导。全年各乡镇街道、职能部门主动介入各类纠纷调解10030件,成功调解6961件,调解成功率达69.40%。
  【规范文明公正执法】
  坚持执法培训考试制度。依托省行政执法证件申报工作,严把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关,定期对全市行政执法人员开展增强法律意识和业务能力的综合法律知识培训,将执法培训考试和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有效结合。全年共组织3批次70人次新申领省行政执法证件的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及考试,考试合格率达97%。同时,完成2014年度全市行政执法证件审核工作,确保2015年度全市1768本行政执法证件的合法有效性。
  行政执法情况专项检查。开展全市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情况专项检查工作,从全市各部门中抽调人员组成案卷评查小组,对市发改局、人口计生局、质监局等25家部门进行抽查,共调取评查行政执法案卷200件,现场点评30卷,评选行政许可“十佳”案卷和行政处罚“十佳”案卷。
  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能。根据《浙江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监督条例》有关规定,全年制发《行政执法监督意见书》4份。通过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案件的统计分析,对近3年零处罚、零许可的行政执法部门进行公告,公开征求社会意见,预防行政不作为案件的发生。
  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为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起草并以市府办名义印发《余姚市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全市42家行政处罚主体单位从2014年起,依法作出的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件应主动向社会公开处罚结果,各执法主体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向社会公开各类行政处罚案件结果2767件。
  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全年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7500条,比上年增长45%。加强对公开信息及时性、规范性的检查力度,不定时对各公开主体公开的信息进行抽查,并定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参与制定市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党委、政务、村务、机关内部事务、司法等方面的公开制度,全方位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市法制办)
  决策咨询
  【概况】
  2014年,市咨询委、市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各项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活动,先后完成谋划打造新引擎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控制和化解政府债务压力研究、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加快工业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农村物权抵质押工作、破解拆迁安置领域若干问题、推进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体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若干重点工作、推进快递行业健康发展、推进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推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等13项重大课题,得到市委、市政府肯定。市委书记毛宏芳、市长奚明等对课题成果作重要批示9项,通过宁波层面转化课题3项,评选政府工作创新奖36项。刊发《咨询研究》11期,《咨询建议》18期,《决策参考》11期,《咨询简讯》2期,《余姚决策咨询》6期,开展调研活动51次,委员、特约咨询员直接参与市咨询委开展的各项咨询论证、调查研究等390人次。
  【建言献策】
  组织召开政府工作报告决策咨询座谈会,10名参会委员就2014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议44条,许多建议被采纳,使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完善、全面。根据政府工作创新奖的评选标准,开展2013年度政府工作创新奖评选,15名咨询委员采用综合评分法,从36个候选项目中评选政府工作创新奖获奖项目12个。不少特约咨询员还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余姚实际情况,通过《咨询建议》刊物渠道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交流合作】
  对2012、2013年度咨询研究成果进行汇编整理,形成《2012、2013年度咨询成果汇编集》。同时,整合现有咨询成果刊发平台,成果统一由《余姚决策咨询》进行报送。通过成果寄送、课题委托、成果转化等方式,加强同省、宁波市咨询委及宁波市发展研究中心、宁波市社科院等上级智库的交流。通过专题培训、课题论证、成果寄送等形式,加强与市咨询委市外委员的联系;通过课题开展、学习考察等形式,促进特约咨询员参与咨询委工作。通过专题调研、成果发布、课题研讨等形式,加强与部门、乡镇(街道)的交流沟通。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委员、特约咨询员到全国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和工作交流。
  【课题转化】
  年初在了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全局工作部署和正在思考的重要问题的基础上,经市咨询委主任办公会议研究讨论后,确定12项年度课题。与宁波发展研究中心开展课题成果转化活动,谋划打造新引擎、加快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3项课题,并通过宁波发展研究中心向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全年共完成课题13项,市委、市政府领导听取专题汇报后,专题批示肯定课题成果,多项课题成果直接转化在市委、市政府决策中。
  (潘赞)
  应急管理
  【概况】
  2014年,市应急办认真总结上年“菲特”特大洪涝灾害的启示,梳理洪灾中显现出来的短板和问题,吸取抗洪救灾的经验和教训,在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治水强基工程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加强物资储备、强化应急宣教等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全市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
  【完善防汛防台及专项应急预案】
  防汛防台预案。重新修编《余姚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要求水利、通讯、供电、交通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余姚经济开发区结合各自职责,分别制订或修编部门专项应急预案。各村(社区)和城区低洼地段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制订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防汛防台行动方案,将防汛防台预案延伸到各点,实现应急预案“纵到底、横到边、多层次、全覆盖”。全年共有22个市直部门完善防汛防台应急预案,21个乡镇街道和余姚经济开发区全部完成防汛防台应急预案的修订。
  专项应急预案。按照《余姚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对市级专项预案进行修订、优化和细化,提升专项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制订《余姚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对《余姚市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余姚市防汛防台应急预案(试行)》和《余姚市自然灾害灾民救助应急预案》等预案进行重新修订。
  【防汛防台信息公开】
  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加大防汛防台信息的公开力度,保障群众对防台防汛各项工作的知情权。全市防洪工程建设分布图、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分布图及大中型水库、主要河网防汛防台调度预排预泄方案等一系列重要防汛防台部署,以及水库海塘安全管理、农村水电站防汛安全、水库泄洪预警、地质灾害点监测预防等责任人名单均在《余姚日报》进行公示,防汛防台应急预案、部门应急专项预案、乡镇(街道)应急子预案等通过政务平台、微博等在网络上发布。
  【应急培训演练】
  健全应急网络。结合创新社区治理工作,起草《余姚市村、社区应急动员机制建设实施方案》,在城区4个街道8个社区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向全市进行推广,编织从社区到小区、到网格、到楼幢、到楼道,直到每户家庭的应急动员网络。
  加强应急演练。结合汛期气象、环境等条件及可能引发的衍生灾害类型、特点,围绕组织指挥、协同配合和应急准备重点,制订应急演练计划,反复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处置能力和救援能力。21个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共演练25次,市级部门开展“防汛防台应急演练”等演练7次,同时开展建筑工地架子坍塌、中小学生应急疏散、旅游景区游客疏散等专项演练。
  开展应急培训。开展对防汛防台应急预案和村(社区)行动方案中有关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人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全年共完成培训70批次,4184人参加。
  整改突出问题。在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应急演练总结评估工作,针对演练中显现出来的短板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和完善。6月21日晚,与市政府督查室、市双联中心联合举行防汛工作应急演练,并将有关演练情况进行通报,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各类应急准备】
  应急物资储备。在市级层面专门成立应急物资协调小组,建立全市应急物质统一调配机制,并扩大社会化储备范围,确保各类防汛救灾物资储备充足。全年共采购对讲机50部、皮划艇20艘和冲锋舟6艘,供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使用。
  基础设施改造。供电方面,实施电网补强工程,对地势较低的变电所、开关站及小区配电、配网等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完成28个项目的台风补强改造,完成20余个小区变压器增容和110余个配电区的新增或改造;通讯方面,通过抬高基站、增设基站电源等措施,确保通讯畅通,抬升35个移动通信基站,升级广播电台配电设施、信号基站;各主要水厂均配备应急电源,加固加高配电房,确保水厂运作安全。
  应急队伍建设。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制订机关单位与城区社区结对计划,发动广大党员、团员、青年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汛防台工作。同时,加强市、乡镇(街道)两级志愿服务网络建设,发展消防、自然灾害援助、应急宣教等各类志愿者队伍,构建“纵向联动、横向协调”的志愿服务工作组织体系。全市拥有市、镇、村三级抢险应急小分队288支、志愿服务团队164支,注册志愿者3.5万余人。
  【预防预警工作】
  预防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建设。整合气象、移动、电信、联通等力量,建立预防预警信息发送平台,及时实时向社会公众发送各类灾害预警信息,以及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预警信息和紧急避险措施,确保信息即时传送,做到家喻户晓。
  预防预警设备安装和发放。投入资金200万,加快气象信息显示屏的安装和预警收音机的发放,确保群众能及时准确掌握防汛防台信息。城区已全部完成气象信息显示屏安装工作,177个乡(镇)村(社区)累计安装气象信息显示屏229个。
  拓展预防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按照“分级负责、快速传播、全域覆盖”的要求,整合气象、水利、农林、国土等部门的信息资源,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街头大屏幕、各村公告屏等载体,及时公布各类灾害情况。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多渠道”的预防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应急联动建设。以公安“110”指挥中心为中枢,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科技手段为依托,加快“双联中心”建设和管理。基本形成运转高效、配合紧密、管理有序的工作格局,共有101家单位和部门参与应急联动,其中一级联动单位75家,二级联动单位17家,三级联动单位9家。
  应急平台及指挥备用中心建设。市应急平台经设计、项目立项、招投标,于上年11月下旬开始安装,至2014年1月底安装完毕,9月26日通过项目终验。同时,为确保指挥中心指挥畅通,投入30余万,在地势较高、后勤保障能力较强的第三职校建成应急指挥备用中心。
  【市长三角公益救援中心成立】
  4月20日,市长三角公益救援中心正式成立,市应急办和团市委为救援中心授旗、授牌。市公益救援中心前身为余姚中学救援队,成立于2013年10月8日,由应对余姚水灾的志愿者、捐助者组建。同年12月,公益救援中心正式筹建全市首支专业救援队——长三角余姚救援队。长三角余姚救援队系公益组织,以“人道、志愿、专业、保卫城市、救死扶伤”为宗旨,体制上隶属于团市委,业务上受市应急办、市民政局等部门指导,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作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援队立足于本地属地救援,同时与杭州、上海、平湖等20余支地方救援队合力形成长三角救灾伙伴圈。现有队员45人,分为培训制队员、职能队员和救援志愿者三类,平均年龄30岁左右,其中女性占1/6。
  (市应急办)
  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概况】
  2014年末,全市共有做证登记的流动人口532989人,比上年末多13516人,增加2.60%。其中16周岁以下儿童89605人,减少2349人,减幅2.55%。流动人口来源集中在安徽、贵州、河南等省份。其中安徽122496人,占22.98%;贵州114626人,占21.51%;河南60205人,占11.30%。居住分散,仍以出租房屋为主。全市现有出租房屋8.58万户、35.43万间。文化程度偏低,劳动年龄人口仍占绝对比重。16~60周岁的流动人口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81.7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41.10万人,占劳动力流动人口的92.69%。
  【实施六大行动】
  出台《关于优化流动人口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实施意见》,实施“以业择人、整治疏人、以房控人、以证转人、引育优人、融合留人”六大行动作为工作重点。开展行业整治,加强治安管理,共查处无照经营2520户,疏导登记980户,其中立案查处352起,案值480余万元,罚没金额近75万元。抓获外来人员犯罪嫌疑人1058人。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信息登记率57.28%,高危流动人口挤压率达70%以上。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登记率90%,出租房屋信息登记率95%,登记信息准确率达75%。加快企业技改,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52个,减少外来务工人员4300人。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全年共有2938家企业进入市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发布就业信息56878条,48480名流动人口进场应聘,18858人达成就业意向。加强对一线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已累计培训6968余人。严格审核新申请入学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资格,义务教育段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45593人,其中公办学校就读36108人。加强卫生和计生服务,全年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登记管理率和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掌握率达92.5%,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在现居住地免费接受孕环情检查率100%,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落实率达99%。0~7岁流动儿童建卡5.6万人次,流动儿童免费疫苗接种率超95%。加强合法权益保障,共受理流动人口劳动争议仲裁案件509起,劳动仲裁案件结案率达100%,为1393名流动人口挽回各类劳动报酬、赔偿、补偿款1544.71万元。共办理流动人口法律援助案件812件,提供法律援助事项2251人次。
  【开展互融共建活动】
  组织开展“幸福余姚欢乐游”、志愿服务行动、“小候鸟”关爱行动、新余姚人法律知识电视大奖赛、新余姚人科普宣传周等9项“互融共建”主题活动。扶持培育示范性社会融合组织,创建宁波、余姚市级融合性社会组织示范点和“村企结对”示范点创建,评选产生10个市级融合组织先进单位。发挥188个新老居民和谐联谊会的作用,深化新余姚人调委会建设,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新余姚人调委会共调处纠纷129件,成功率100%。建立21个流动党员之家,通过流动党员与本地党员“1+1”结对的方式,增强外来流动党员的归属感。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已建工会企业参与和谐企业创建率达100%。流动人口工会会员入会率在96.5%以上。
  【深化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市指导督促、乡镇(街道)组织落实、村(社区)综合服务”的“大人口”工作新体制,推进人口工作从专项业务工作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工作转变。挖掘各行各业的优秀外来从业人员,培育先进典型,利用余姚日报、余姚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余姚新闻网等媒体,开展专题报道和集中报道,宣传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完善对乡镇(街道)和各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定期和不定期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
  (周军贤)
  信访工作
  【概况】
  2014年,市信访局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以法治建设推进信访改革,规范信访事项办理程序,引导群众依法逐级上访,圆满完成重要时段和重大活动期间的信访工作任务,全市信访形势继续平稳有序。市和乡镇、街道两级共受理各类信访总量27199批29685人次,比上年分别下降11.03%和10.72%。
  【落实各级信访责任】
  市委、市政府把信访工作作为促发展、保稳定的重要抓手,多次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定期分析信访形势,研究解决重大信访问题。主要领导亲自协调重要信访问题,多次调研指导市长电话工作,市信访联席会议两次召开疑难复杂信访问题专题会议。继续开展市级领导“1+4”公开大接访,在每月一次市党政领导公开大接访的基础上,每周一由1名市级领导坐班接访,全年共接访476批953人次。将信访工作知识纳入“市长学法日”活动,专题学习《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和国家信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将“依法信访”列入党员领导干部理论考试、新提任领导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培训考试范围。
  【推进信访法治建设】
  以“依法信访”主题宣传月和“六五”普法活动为抓手,开展信访工作法规政策和制度规定的宣传,提高群众依法信访意识,推动信访部门与群众形成良性互动。在市党政领导接待日增设涉法涉诉信访接待组,将涉法涉诉信访导入司法渠道,由公检法司等专业部门进行接待,全年共接待涉法涉诉信访104批180人次,并依法处理信访过程中的违法行为。
  【夯实巩固基层基础】
  在乡镇、街道推广以接访、下访、回访、代访、陪访等为主要内容的“五访”工作机制。组织全市信访干部进行学习培训,开展国务院《信访条例》执法检查。以村级换届为契机,完善村级信访“五个一”工程建设,即树立一种责任意识、组建一个领导小组、编织一张工作网络、完善一套工作机制、建好一个接待场所。
  (张锡波)
  行政审批
  【概况】
  2014年,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办结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95719件(平均每个工作日789.2件),分中心办结19748件,按期办结率100%;平均承诺时间下降3.59个工作日,平均办理时间缩短至1.94个工作日;收取各类税费32.22亿元,共为企业融资673.98亿元,比上年增长6.70%。“一事一评”满意率为100%,4942件电话回访群众平均满意率98.66%,收到办事企业和群众表扬信、感谢信62封,锦旗118面。市审管办获宁波市节俭养德“十佳机关”、宁波市级“闪光言行之星”、市直机关先进党组织等称号。
  【网上公布“权力清单”】
  根据省政府“四单一网”(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建设的要求,从4月起重点开展权力清单清理规范工作和融入浙江政务服务网建设。市审管办会同部门职权清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其他6家成员单位,经过“三报三审”、征求意见及市政府审议等程序,并报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备案后,于10月31日在浙江政务网公布全市各部门权力清单。公布的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分为本级保留、共性权力和审核转报三个模块,本级保留权力涉及34个部门、10大类共3940项;共性权力8项;审核转报184项(委托下放事项105项不计入权力总数)。本级保留权力从“一报”时的8058项削减至3940项,削减4118项,削减幅度达51.1%。市审管办从制度层面确保“四单一网”制度的落实,开展行政审批事项的目录化管理和动态化清理。制定《余姚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对2年以上未发生审批业务、呈现“零审批”状态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打包“冻结”。完善单个事项行政审批标准,督促各审批职能部门依据公布的权力清单,参照省级目录样本,重新制定审批事项的标准。在现有审批网络系统的基础上,逐渐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权力运行系统,建立一体化的网上办公与政务公开平台,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软、硬件准备工作。
  【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
  在市审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市审改办、监察局、法制办、审管办分别负责统筹协调、监督问责、合法性审查、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审改领导小组多次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各部门落实分管领导、承接科室和责任人,主动及时地与上级部门进行对接,做到承接机构、业务培训、流程优化、事项纳入、责任落实“五个到位”。全市各部门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0余项,承接236项(含子项)审批权限下放事项。
  【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模拟审批和联合竣工验收。以加强多部门联合审批机制建设为重点,推行简易审批流程,深化由余姚市首创的模拟审批制度,开展并联审批工作,提高重点项目的审批效能,并通过加快基建项目联合验收,促进建设项目尽早投用。全市共有牟山湖安置房二期、余大通信等5个项目新进入模拟审批。年末累计进入模拟审批项目有59个,总投资287亿,已完成51个,项目建设周期平均缩短8~10个月。
  建立企业设立联动机制。从8月起,通过内部协调机制,将企业设立需要办理的工商营业执照、质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刻制公章备案等一系列证照统一到一个窗口,一次性受理、统一发证,办理时限从原先的累计7个工作日,减少到一次性4个工作日。至12月底,共为221家企业提供多证联办服务。
  推进“个转企”工作。按照市政府“个转企”工作的部署,协调市场监管、财政、国土等窗口,通过“提前介入、全程跟踪、主动服务、及时协调”和提供“保姆式”服务,做好“个转企”工作。累计办结“个转企”2157户,三年任务完成率达124.47%,涉及注册资金11.07亿元,其中,转为公司制企业822家;新增745户,其中,转为公司制553户,占“个转企”公司总数的74.2%。
  规范中介执业行为。随时关注基本建设项目中介机构监督管理网站,细化涉及项目审批的中介机构网上进驻工作,组织开展中介服务质量的第三方回访及中介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首次基本建设项目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于6月“出炉”,23家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获A级,4家中介机构定为C级(占全市基建项目中介机构总数的3%),其余为B级。电话回访表明,业主对中介服务质量的平均满意率达98.6%。
  对接重大项目审批服务。年度与市发改局联合牵头召开会审会议23次,对42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联合会审、“集体会诊”,提前对项目经办人员进行辅导,指导开展项目报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在办项目的申报资料进行联合审查,协调解决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施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对10个重大建设项目进行联系、跟踪。
  打造网上申报智慧服务平台。推进网上审批系统的完善与应用,对外实现政府信息公开的电子化,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180项行政审批事项、67项管理服务事项(子项511项)均已实现网上受理和申报;对内将网上审批系统,通过党政信息网的内部网络,与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实时连接,建立以审批服务为核心的、区域一体的智慧服务平台。
  【服务经济发展与民生】
  帮助企业融资和减负。支持和引导有关窗口利用房地产、土地抵押登记和工商融资等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市场监管、国土、房管等部门窗口全年共为企业融资673.98亿元,比上年增加6.70%。同时,协调市行政服务中心及泗门分中心有关窗口,继续落实免征收小微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全年共免收677.16万元(增长37.46%),39762家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
  探索房产三证联办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房产权证,对办理流程、时限等进行再梳理、再压缩、再优化,推出房产证、土地证、契证三证联合办理机制,将原先需要先后“串联式”办理方式,改为“三证”同时受理、同步办理的“并联式”办理模式。办理时限从原先的20个工作日,减少到8个工作日,自6月1日实施后,共办理房产证4973件。
  开拓便民服务新途径。通过深化无午休工作制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全年共办理审批服务事项1028件。3月起推出便民联系卡,把行政服务中心的监督投诉电话、政务网站、各窗口联系电话等印在名片大小的卡片上。公安局窗口从2月起推出节假日加班办理临时居民身份证业务的便民措施。
  优化零距离特色性服务。组织各窗口向企业和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提醒服务、代办服务、陪同服务、代书服务等特殊性服务举措,全年共开展特色性服务140件(次),其中,预约服务13件(次),上门服务50件(次)。
  【获省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
  1月8日,省政府举行表彰大会,向获省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颁奖。全省共有21名个人和19个集体受到表彰,宁波市仅两家单位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是余姚市首家获奖的单位。
  (方智强)
  外事工作
  【概况】
  2014年,市外事办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经济外事、创新外事、节俭外事”为抓手,发挥外事职能,拓展外事工作领域,推动外事工作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共接待重要外宾18批227人次,较上年大幅增长。
  【参与重大涉外活动】
  2014年是余姚历史上与意大利交往里程碑式的一年,意大利大型商务代表团4次到访余姚,6月市外事办赴北京参与接待和服务在中意两国总理见证下的签约仪式等重大活动。年度市外事办还先后参与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尊”中国盆景收藏品国家大展、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开展对外联络、外宾接待和提供翻译服务。
  【保障海外经贸活动】
  继续开展“海外宁波周”活动,制订余姚市分团活动方案,在时间紧、手续复杂的情况下,快速、有效地办理出国手续,使参会人员顺利成行。年度由于中意宁波生态园在余姚落成,多个出访团组在较短时间内与外方商定召开推介活动,尤其是12月市长奚明紧急赴欧洲开展中意宁波生态园推介活动,市外事办与招商局在不足1个月时间内完成海外活动的对接落实工作,及时妥善办理出国手续,保障招商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
  【帮扶涉外企业出入境活动】
  继续推广和宣传APEC商务旅行卡,为企业人员的境外经贸活动提供出入境方便,全年共审批APEC商务旅行卡50张。主动上门调研涉外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在外事服务月活动期间,配合宁波市外事办整体活动,走访大叶园林、大华电器、舜宇集团和山阳特殊钢等涉外企业,为企业提供服务工作,收集各类意见建议7条,基本妥善解决。
  【国际特色交流】
  上半年,市教育局会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德莱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入德国IHK证书项目,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安排,将安排专业教师团队连续3年、每年1个月赴德莱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专业培训;5月,市实验小学学生参加“’2014中国国际空手道公开赛”,获4金4银9铜;5月,“体彩杯”国际职业篮球对抗赛在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体育馆举行;联合市人社局推荐市爱优特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技术总监冯豪士先生参评2014年“宁波市茶花奖”并获奖。
  【友好城市交流】
  促成市长安小学与韩国罗州市南坪小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1月,文化交流杂志社采访长安小学,在年度第5期刊登《中韩学子的异国情——余姚长安小学与韩国友好学校文化交流的故事》,向海内外宣传余姚学子国际交流的风采;5月,日本茨城县友好交流代表团一行22人到余姚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上半年,余姚市公务员交流研修生叶文溢完成在韩国罗州市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学习回国。
  【因公出访管理与服务】
  遵循“务实、高效”和“因事定人”的原则,全年共审批因公出国(境)88批179人次,其中审批非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28批68人次,实际成行62人次,较上年下降30%以上。7月,联合市财政局下发《转发财政部、外交部关于印发<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文件,人均出访费用下降20%以上。在团组出访前,专门召开行前教育会,并综合上级纪律部门的政策和以往团组在境外的问题编写行前教育资料;团组回国后,及时收缴出访报告和护照,填写绩效考核表并上交。全市护照收缴率100%,因公出国人员中无一出现违反外事纪律的现象。
  【涉外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5月,联合市商务局等部门,采取措施应对越南针对中资企业的打砸事件。6月,召开由外事、国安、公安、民政等部门参加的小范围协调机制成员会议,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教育、科技、卫生、环保、文体、工商联等部门进行重点走访。根据初步走访情况,再召开由各乡镇街道及20余个市直部门参加的涉外安全专题会议,传达上级关于开展在甬境外非政府组织调查摸底工作精神,对在余姚境外非政府组织及其活动调查摸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摸底。8月,配合卫生局等部门,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12月,配合参加涉宗违法建筑的拆除工作,开展国外记者和新闻媒体现场采访管理服务。12月,余姚籍公民在尼日利亚遭遇抢劫和绑架,在各部门的协作下,事件得到圆满解决,人质成功解救。
  (市外事办)
  涉台工作
  【概况】
  2014年,市台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工作领域,开创对台工作新局面。全年新增台资企业3家,总投资3652万美元;2家台资企业实现增资,共计255万美元;共接待到余姚旅游、观光、考察、交流的台胞3000余人;组织赴台交流团组6批49人次。
  【姚台社里美食节】
  6月中旬举办,以“牵手家庭同乐、共享姚台美食”为主题,由市台办主办,市旅游局、兰江街道等协办,为期2天。邀请台湾10户家庭、6家食品公司的30余名台胞到余姚参与交流。两岸社区家庭牵手结对,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参加姚台农产品展,采摘余姚杨梅。通过活动,促成台湾食品落户余姚设立专卖点和文创产业项目的合作意向。
  【姚台“阳明文化缘”交流活动】
  10月底举办,以“文化传情、社里牵手、旅游牵线”为主题,由市台办主办,市农办、市文广局、阳明街道、朗霞街道等协办,为期3天。作为省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也是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子活动之一,其间举办阳明学术研讨交流、省级对台交流基地王阳明故居授牌仪式、社区基层交流联谊活动、旅游项目对接签约、新农村建设考察签约等系列活动,邀请台湾著名学者、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台湾旅行社、基层民众等40余名台湾同胞及海协会、省台办、宁波台办等各级领导参加。通过活动,还促成姚台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的合作。
  【创新服务台商载体】
  “四团一中心”为核心。5月27日,成立市“台商服务中心”,整合市台办、工商联、法院、出入境、税务等各方资源,采用企业所需中介机构入驻的形式,设立金融、政策、法律、税务、专利等8个窗口,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台商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公证服务、劳动仲裁、出入境签证、就医服务等多个项目。同时以中心为核心,整合政策宣讲团、金融服务团、企业交流团、培训辅导团的资源,为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截至年末,共收到台商台企来访求助20起,帮助解决19起,另有1起正在多方沟通联系中,涉及内容包括土地问题、环保问题、经济纠纷等。
  “一区、一园”为平台。融合滨海园区在建的“中意产业园”和“宁波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两大载体元素,以3月通过论证的园区规划为引领,丰富对台招商引资的内容,引入意大利元素,推动中意产业、技术的融合,邀请9家台资企业参加中国余姚—意大利企业合作洽谈会,促成无人载机、太阳农场、卫浴厨浴等项目的合作洽谈。邀请宁波台资企业协会到余姚召开招商洽谈会,30余家台资企业实地参观滨海产业园区建设,促成部分合作意向。
  “两站、两月”为载体。健全联系台资企业制度,在台资企业相对集聚地丈亭、远东工业城建立台资企业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点和涉台社情民意观测站,对台资企业营商环境及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等进行实时观测和了解。完善市台办与市法院的联席会议制度,于5月下旬召开在余姚台商座谈会,邀请法院专家团队解读近两年全市涉台经济案件处理的情况,就法律政策、纠纷调解等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协调台企提出的关于经济纠纷、环保问题、招工留工等诸多问题。5月开展“台商服务推进月”活动,以“服务台商转型发展,深化姚台产业合作”为主题,开展走访调研、辅导培训、难题破解等活动,累计收集各类意见16条,破解企业发展难题8件。9月开展“台企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
  【打造基层交流示范社区】
  以城区4个街道的8个社区为社里交流示范社区,重点推进凤山街道东江社区、兰江街道四明社区、阳明街道新城市社区3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完善软硬件设施配备,在社区办公场所设置对台工作宣传长廊、建立“台联之家”,并结合社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传统文艺、志愿服务等,打造一社区一品牌的项目,在团组接待、交流活动、对台宣传中发挥作用。
  【深化姚台基层联谊】
  加强王阳明故居作为省级对台交流基地的建设,在硬件设施完善方面,投入近百万对故居整体布局进行完善,丰富国际馆台湾元素,设置触摸屏展现对台交流工作成果,将故居作为展示余姚文化、先贤思想、交流成果的平台窗口。同时,以阳明文化为渊源,加强文化交流和基层交流的融合,开展台湾团组的接待参观工作,先后接待国民党高雄党部颜世一主委一行、高雄三民区左营区基层团组、台北书画家等团体200余人。还以重大交流活动为平台,加强基层家庭的联谊活动,让台湾家庭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拉近两地民众间的感情,深化结对双方在各方面的交流。
  【健全社团组织】
  发挥台联会作用。台联志愿者队伍自上年成立后,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4月组建台联会女子气排球队,每周定期开展活动,不定期举办各类比赛。5月结合社情民意联系点的设置,动员台联会理事、政协委员参与,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社团组织与政府工作的联动,为台联会参政议政、联系基层等工作开展搭建平台。
  完善台商联谊会职能。加强与台商联谊会的互动沟通,通过面对面交流、参加理监事会议、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交流和对接,在各类联谊活动中及时了解资讯情况。同时,通过建立台商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姚台一家亲微信平台、宁波台协余姚联谊会QQ平台等,建立日常化的交流和联络,及时掌握台企台商动态,以便及时有效地提供服务、排忧解难、联络感情、加深情意。
  搭建青年交流平台。完善余姚台青会组织建设,建立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通过举办沙龙活动、茶话会、志愿活动,加强互动联系。发挥健峰企业家未来领袖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新生代台商的培育。组织余姚籍陆生开展行前辅导座谈会、暑期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加强新老学生的交流联络。丰富余姚籍新生代台胞、涉台婚姻两大数据库,组织家庭参加海峡两岸婚姻论坛,加强对台联会新生力量的排摸和培养,组织余姚籍台胞新生代参与台联会各类活动。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回故乡余姚考察】
  11月2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到余姚考察。先后考察远东工业城、健峰管理技术研修中心(宁波)有限公司和高风中学。市委书记毛宏芳等陪同考察。祖籍余姚泗门的洪秀柱曾两次回故里,对家乡人民充满感情。
  (市台办)
  侨务工作
  【概况】
  2014年,市侨办(市侨联)贯彻落实《华侨回国定居办法》,为河姆渡镇一名华侨办理全市首张华侨回国定居证。修改起草《余姚市荣誉市民和爱乡楷模称号授予办法实施意见》,配合开展《宁波市华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向侨务干部、侨眷等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全年共接待涉侨来访100余人次,处理信访件7件,帮助侨界群众解决就学、房屋过户、经济纠纷等问题。
  组织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暖侨惠民活动,走访慰问侨界家庭50余户,为罹患癌症的单姓侨眷捐款3100元。推广“侨界空巢家庭一对一帮扶”机制,开展侨界空巢老人养老互助组织可行性调研。指导海创会成立公益服务队,多次组织赴鹿亭乡开展助学、助困等活动,帮助困难群众100余人次;海创会还举办“爱心后备箱”义卖活动,筹得善款15450元,专项用于资助困难群众。
  组织开展侨企服务月活动,采取陪同上级侨务部门领导、邀请侨界政协委员和办公室领导干部上门等方式,考察调研侨资企业,了解侨资企业运行情况,帮助企业解决问题11件。组织安排13名海创企业家赴武汉大学公费参加为期一周的企业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培训班,江丰电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被评为感动宁波海归、“第三届科技新浙商”。引介国际著名风投公司“IDG资本”到余姚与部分高科技企业进行资本和智力对接,建立长期合作渠道。
  【参与“五水共治”工作】
  起草《余姚侨界“五水共治”倡议书》,动员号召海内外侨界人士投身“五水共治”工作,部署开展“小鱼治水、清源洁水行动”、“揭浊扬清水环境”摄影比赛、“探寻姚江源,保护母亲河”、“五水共治”专家报告会等系列活动,将港胞魏绍相、邵力伟联合捐赠的30万元港币用于“五水共治”。此外,还为“五水共治”寻求智力支持,牵头引进余姚籍海归水环境专家章卫军与市水利局开展“余姚市饮用水原水水质监测预警应急决策支持技术研究”,项目获2014年度省水利科技创新奖。
  【海外侨胞接待】
  全年共接待包括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常务副会长陈金海、旧金山中华总商会监事长王龙昌、丹麦上海总会会长朱利华、新加坡浙商协会会长李国生等的海外侨胞、海外留学人员355人次,其中海外团组12个。
  【对外交流活动】
  根据上级侨务部门的团拜活动安排,分别赴深圳、香港拜会著名香港同胞。6月,连续第11年在上海举办在沪余姚籍海外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与40余名在沪新老余姚籍海外高层次人才共叙乡情、共话发展。11月,由市委副书记诸晓蓓率团赴港出席香港余姚联谊会五周年庆典,与100余名余姚籍乡亲共叙乡情。
  【“侨助美丽乡村”项目】
  年度继续开展鹿亭乡“侨助美丽乡村”捐建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检查督促,确保捐建项目资金到
  香港余姚联谊会资助市“五水共治”项目位、按期完成。由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宁波江丰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创润新材料有限公司、香港甬港联谊会出资60万元共同捐建的中村大会堂和加拿大华侨、宁波市侨商会副会长朱海宏先生出资20万元捐建的石潭村卫生室完工并投入使用,由市侨办主任黄孟丹拍摄的《美丽中村》画册5月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牵头引进落实幼儿园校车、卫生院救护车等新项目,累计捐赠资金70余万元。7月,市政协社法港澳台侨委对“侨助美丽乡村”工作作专题视察,专题片《侨助“美丽乡村”建设》在余姚电视台播出。
  【市首届“侨界好声音”歌唱大赛】
  1月17日,市首届“侨界好声音”歌唱大赛在牟山镇文体中心举行,来自全市各乡镇、街道的30余名侨界人士参加比赛。大赛由市侨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牟山镇政府主办,牟山镇归国华侨联合会承办,市松原汽车安全装置有限公司协办。大赛以“唱响主旋律,共筑余姚梦”为主题,参赛节目近20个,节目形式有独唱、合唱、音乐快板等。
  【’2014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宁波(余姚)行活动】
  9月21—23日,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侨办、余姚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2014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宁波(余姚)行活动在余姚举行,国侨办重点华侨华人创业团队负责人、海外侨领、企业代表等160余名嘉宾参加。国侨办副主任庄荣文,省外侨办副主任王通林,宁波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立平,宁波市副市长王剑侯,宁波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张良才,宁波市侨办主任陈瑜、副主任赵骏和黄国海及毛宏芳、奚明等市领导出席活动。活动安排“开幕式”“创业论坛”“项目对接”“考察交流”“联谊沙龙”等环节,宣传推介余姚市项目平台和政策环境,促成创业团队、海外侨领、政府部门、当地企业的多方交流互动和对接洽谈,并在生物医疗、现代农业、光通信、微机电、科技园区管理、互联网电商等领域达成10余项合作意向。
  【启动筹备美英联谊组织】
  根据上年全市基本侨情调查数据,在美国和英国的余姚籍侨胞、留学生人数相对较多,年度启动余姚中学美国校友会、英国余姚联谊会筹备工作,在美国、英国分别建立侨务工作网络,推动工作区域向外拓展。
  (市侨办)
  对口扶贫协作
  【对口帮扶贵州省望谟县】
  2014年,余姚市与宁波市财政局、宁波港集团共同帮扶望谟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困难学生资助等项目6个,落实帮扶资金530万元。其中,余姚市230万元,宁波市财政局200万元,宁波港集团100万元,政府帮扶资金比上年增加80万元。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开展对口帮扶,宁波申洲针织有限公司捐赠衣服2.4万件,价值约280万元。
  【省内结对帮扶】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市政府及泗门镇、马渚镇、低塘街道、朗霞街道、临山镇等5个乡镇(街道)结对帮扶丽水地区松阳县4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其中市政府结对松阳县象溪镇的8个村。年度市政府帮扶象溪镇饮用水工程、村庄路面硬化、排污工程建设等帮扶项目9个,落实项目资金50万元。同时,牵头开展全市5个省级结对出帮乡镇(街道)的联系衔接工作,起草下发《关于做好新一轮省级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对新一轮结对帮扶提出要求。5月底,市政府组织部分省内结对帮扶乡镇、街道赴松阳县进行省内结对帮扶活动。5个出帮乡镇、街道共落实项目帮扶资金227万元。省委、省政府授予市政府2013年度浙江省“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李大炜)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5

《余姚年鉴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