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5》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402
颗粒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
其他题名: 2015年1月28日在余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 奚明
分类号: D22
页数: 8
页码: 011-0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人民政府奚明市长在余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关键词: 余姚市 政府 奚明

内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总基调,坚持灾后重建与转型升级两手抓,深入开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推进年活动,全力推进“六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7亿元,增长8.5%;实现财政总收入119.4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8亿元,分别增长12.3%和8.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5.6亿元,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1亿元,增长13.1%;自营进出口总额91.7亿美元,增长10.2%;实到外资3.91亿美元、内资66.7亿元,分别增长5.7%和56.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921元、24312元,分别增长9.2%和10.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8%。我市再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1.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升。把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科学修编防洪排涝规划,启动实施“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治水强基提标取得明显成效。126个对口帮扶项目全面完成,1100处水毁水利工程全部修复,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公共设施得到提升,灾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坚持远近结合,着力推进防洪排涝项目建设,长泠江堤防加固、食禄桥江整治等工程开工,陶家路江泗门泵站如期投用,姚江干流(中舜江至蜀山大闸)防洪整治主体工程完工,陆埠大溪整治等工程扎实推进,城区11个低洼地块、15处低洼积水点和22个排涝泵站完成改造,城区240公里雨水管网完成疏通检测,打通断头河8条,防洪排涝能力得到加强。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创建成为全国首批、宁波首个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修编市、镇(街道)、部门防汛防台应急预案,规范提升避灾安置中心54个、安置点265个,健全镇村(社)基层应急组织网络,开展防汛防台、雨雪冰冻等应急实战演练,完善水库河网调度、信息发布、灾情研判、舆情引导等机制,科学应对“8·19”强降雨和“凤凰”台风,应急反应体系更加完备。
  2.稳增促调,创新引领,经济发展质量转中向好。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提效”行动,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增长9.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66.9亿元,增长11.4%。“四换三名”工程深入推进,完成“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06个,减员9200余人;推进企业“腾笼换鸟”,加速淘汰不锈钢等落后产能,实施重大节能改造项目48个,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3%;加强“质量强市”建设,名牌产品产值占规模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42%,出口电器(家电、灯具)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国家级验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设立科技金融风险池基金,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61件,新认定宁波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6家,新增院士工作站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2%,“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创建通过验收。平台名片更加闪亮,“千人计划”产业园注册项目达32个,其中投产13个;中意宁波生态园正式开园并晋升“国字号”,首批3个项目开工建设;余姚工业园区“一区三城”稳步推进。着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舜宇集团入选省首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085家、“个转企”745家、“小升规”130家,我市被列入省“小升规”重点市。中国塑料城被评为“中国优秀示范市场”,中国裘皮城二期等建成开业,慧聪家电产业新城、丰树物流产业园成功落户,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851.5亿元,增长12.1%。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甬易支付”运营首年实现支付结算额500亿元,浙塑股份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注册电商企业突破1300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企业26家。加快休闲旅游发展,香泉湾养生度假区一期等建成投用,浙东“小九寨”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景区,我市荣获第二十届亚洲金旅奖“最美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实现旅游总收入82亿元。农业经济恢复到灾前水平并实现新的发展,滨海现代农业园区综合开发二期完成建设,临山现代农业园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新增宁波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8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7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5%,被授予“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称号。224个农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稳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得到新提升。
  3.提升功能,优化环境,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貌。城乡规划体系日臻完善,市域总体规划启动修编,姚北新城核心区等完成控规编制,7个乡镇总体规划完成修编.8个精品村规划获省级奖项。中心城区品质有效提升,华润五彩城、四明广场建成营业,南雷南路两侧、西南组团功能形象日趋成熟,玉皇山公园正式开放。全面推进“阳光征收”,积极探索“模拟拆迁”、“房票”安置新模式,14个征收项目实现“清零”,完成房屋征收拆迁50.2万平方米。创新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强化城市交通秩序管理,超载超限、餐厨垃圾、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有效开展,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特色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泗门、梁弄、陆埠入选全国重点镇,泗门镇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陆埠众安新区开发、马渚棚户区改造项目顺利签约,梁弄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竣工投用。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新增宁波级全面小康村4个、美丽乡村建设先进乡镇2个,完成山区村庄整治提升9个,2个村入围中国名村影响力300强。城乡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陆埠互通等工程进展顺利,梁周线、329国道(黄家埠段)等国省道提升扎实推进,浒溪线改造全线贯通,打通城区断头路3条,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基本完工,铺设天然气管道40.2公里。以“生态环境提质行动”为抓手,开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百日专项行动,关停环境安全隐患企业65家,取缔非法线路板、废塑等企业269家,酸洗、化纤等行业完成整治,关停搬迁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道规定范围内畜禽养殖场209家。扎实开展河道“三洁九无”治理,全市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68条“黑臭河、垃圾河”全部摘帽,泗门、牟山入选“治水美镇·浙江样本”50强。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112个村启动实施,61个村竣工运行。榨菜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工程建成投用,新增污水纳管企事业单位860家。我市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建成城区天然气加气站,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8830辆,13家省重点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基本完成。深入推进“三改一拆”,涉宗违法建筑得到有效整治,7个乡镇(街道)达到“无违建”创建标准。加强“森林余姚”建设,改造新建绿化面积1.25万亩,实现道路、河道绿化90公里,完成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2400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2个、森林村庄28个。
  4.优质均衡,惠民安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建设提升行动”,全力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63.6亿元,增长11.6%。出台支持姚籍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等扶持政策,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所有乡镇(街道)达到充分就业标准。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本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提高13.6%,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2%以上。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日趋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建设。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通过评估,市八中、二职校完成搬迁,梨洲小学等6所中小学改扩建工程竣工交付,无证幼儿园得到有效整治,中德余姚职业教育项目顺利签约,高考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管理试点全面推进,市二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90%,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单独”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体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大运河(余姚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阳明讲堂”正式开讲,电视艺术片《余姚四先贤》获得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散文《被语言争夺的舌头》获得人民文学奖,“全国文化先进县”通过复评,荣获省“传统戏剧特色县(市)”称号。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蓬勃发展,我市选手在仁川亚运会和亚残会上取得佳绩。深化“恪守信孝俭,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活动,开展市容秩序、经营秩序等六大整治行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接受中央文明委考评。双拥工作再上台阶,连续三次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深化“平安余姚”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市发案数、命案数和“两抢一盗”案件数实现“三下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实现“四下降”,信访总量、市长电话、越级上访实现“三下降”。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星级食品安全示范店204家,食检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创新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结构不断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取得实效,小区物业管理得到加强,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基层管理水平和社会动员能力有效提升。推进村(社区)“五多”问题清理,机构牌子和创建达标、考核评比事项大幅削减。
  5.优化服务,深化改革,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查摆、整改“四风”突出问题,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打通联系群众、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扎实开展“双带双走”走亲连心活动,出台防范化解企业金融风险、助企强企稳增促调、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等政策,扩大转贷基金规模,帮助企业周转资金156.7亿元。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清理各级超标机关办公用房2.15万平方米,会议、文件分别削减27.5%和22%,“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0.3%。制定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调整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布实施,浙江政务服务网余姚分厅上线运行。行政审批制度、政府购买服务、工商注册登记等改革取得新的成效。着力破解土地要素制约,获批使用省级规划预留指标891亩。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和考核办法,规范投融资平台管理,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有效防控政府性债务风险。推进乡镇(街道)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扩面和税收征管改革,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面向社会公开。完善依法行政考核制度,推行行政处罚结果公开,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专家论证、社会公示等制度,开展重大决策咨询课题13项。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0件、政协委员提案172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健全新闻发布制度,电子政务网络实现村村通,政务微博“余姚发布”走在全省前列。严格落实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开展勤政廉政“三带三查”活动,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与此同时,国防、征兵和优抚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台务侨务、统计、审计、档案、史志、外事、气象、工商联等工作有了新进展,老龄、慈善、红十字、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对口帮扶、山海协作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面对灾后重建和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奋力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政府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受宏观环境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投融资遭遇瓶颈,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层次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转型发展任务依然艰巨;新型城镇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要求、群众期盼还有差距,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短板还比较多;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精神状态不佳、责任意识不强等情况还一定程度存在,政务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5年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纵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增速略有回升,但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资源配置模式等已发生趋势性变化,经济发展减速换挡,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政府职能和运作方式也将发生较大转变;余姚发展仍处于转型爬坡阶段,但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转中向好、改中放活”态势,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更是给我市带来了发展新动力、新空间。我们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抢抓用好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奋力增创新优势。
  根据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全面需求拉动、全面创新驱动、全面改革推动,扎实开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攻坚年活动,着力推进“六大攻坚突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力、提高质量效益、促进惠民利民,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培育新优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推进扩大有效投资攻坚突破。坚持扩投量、优投向、提投效“三投并重”,切实增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强化项目攻坚。组织开展重大项目会战攻坚行动,带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0亿元。突出抓好“五水共治”、交通道路、供电供水等一批重大设施项目,深化做好东泄北排等防洪排涝工程和宁波—余姚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开工建设329国道大修、319省道中修改造、110千伏宪卿变等工程,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陶家路江整治二期、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一期等建设,完成陆埠大溪整治一期等工程,不断提升综合发展承载能力。把扩大产业投资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促成一批高端化、龙头型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或竣工投产,确保产业投资突破300亿元。
  激发投资活力。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依托重点平台、重点区块和重点乡镇,积极谋划一批带动型的产业项目、提升发展质量的技改项目、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城乡品质形象的生态环保和功能性项目。全面落实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激励政策,推出生成一批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民生产业项目,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提高投资绩效。注重项目前期工作,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联合督查等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用地保障等统筹协调,建立全程跟踪与评估制度,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探索建立土地开发利用和盘活新模式,积极实施“低产田”改造和“零增地”技改,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3000亩,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4000亩。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突破。坚持三产联动、创新驱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深化“六个一”工程建设,加快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市科创中心、兵器材料院余姚研究所等创新服务平台作用,鼓励企业建立产学研实体和技术创新联盟,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100家、宁波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家,实现新产品产值450亿元,研究和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5%。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以“四换三名”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设备、工艺、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完成现代化技改投入130亿元以上,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30个。推动新兴经济规模化,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培育壮大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一批新兴产业,力争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72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45亿元。强化发展质量,推进“质优余姚”建设。重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并购重组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制度现代化。培育打造百亿企业1家,新增上市申报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3家,实现“小升规”100家以上。
  提升壮大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电商经济,深入实施电子商务“七进工程”,加快慧聪家电产业新城、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建设,规(限)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突破50%。深入推进中国塑料城转型发展,加快裘皮产业园二期、国际模具城等建设,力争商品市场成交额增长7%。扶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引导城市综合体创新营销方式,投运高铁新城中心商业广场,探索邻里中心商业模式,培育“月光经济”特色街(区),加强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强化“菜篮子、米袋子”保障,力争农批市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加快“一带四区”五大旅游功能板块建设,推进四明山区域运动、养生、创意、民宿等旅游新兴业态融合发展,旅游总收入突破90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三产融合互动,加快农业产业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建成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3个、宁波市级标准化粮食功能区2.4万亩。充分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经营体系创新,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种养大户工商登记,力争新增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推广农业新技术20项以上,创建宁波级以上农机化示范园区3家。
  3.推进深化开放合作攻坚突破。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打造开放合作大平台。推进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调整优化中意宁波生态园开发建设管理体制,加快规划修编和基础设施配套,全面推进核心服务区和中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园、浙商回归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努力打造开放合作产业示范区。深化“千人计划”产业园开发,建成投用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机器人装备集聚区和新材料集聚区建设,力争新注册“千人计划”项目15个、投产12个。高度重视姚北新城开发,加快城市综合体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高铁新城、城西区块、牟山湖休闲度假区和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开发建设,努力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拓展开放合作新市场。深入实施外贸企业“机器换精、产品换芯、经营换策、市场换新”工程,加快境外营销网络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力争自营出口增长7.5%。积极扩大先进技术、核心装备进口。深化“走出去”战略,力争实现境外投资额1.5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额1.1亿美元。鼓励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扩大余姚特色产品和优质名品内销份额,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扎实推进山海协作,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实施开放合作精招商。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确保实到外资2.5亿美元、内资47亿元、浙商姚商创业创新资金19亿元。优化招商机制,整合各类招商资源,鼓励区域之间联动招商,积极开展专业招商、集聚招商、委托招商。突出抓好基地型、补链型、税源型项目的招引,加大闲置土地厂房、低效落后产能二次招商力度,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3个500万元”等人才政策,完善“海智”与“民资”对接机制,着力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项目。
  4.推进城乡品质提档攻坚突破。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优化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建管并重提升城区品位。加快西南组团、南雷南路两侧等开发建设,推行“阳光征收”和“房票”安置,推进以成片危旧住宅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打通黄山东路(城东路至南排江路)等城区断头路,加快停车泊位(场)建设,完善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形象。加快推进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三江六岸”贯通提升工程,着力彰显余姚历史文脉、山水特色。完善环卫属地管理机制,扩展城区网格管理区域,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推进“智慧余姚”建设,完善提升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系统,政府免费无线网络实现全市公共区域全覆盖。
  因地制宜打造新型镇村。坚持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相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统一,高标准开展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乡镇总规编制,平原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高度重视姚东、四明山、环牟山湖、姚西北等片区乡镇联动发展,完善泗门城市客厅功能配套,加快陆埠江南国际水暖城建设和马渚棚户区改造,打造梁弄“浙东小延安”旅游品牌,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注重“人的新农村”与“物的新农村”齐头并进,深化“三村一线”创建,完成11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项目,整治提升老区村庄13个,下山移民350户。
  扬长补短建设生态文明。持续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坚决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劣V类水质河道整治力度,打通断头河3条,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达标村61个。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全面淘汰黄标车。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区污水收集四期、市域污水收集一期,新增乡镇污水纳管企事业单位260家以上。加快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停并转,实施重大节能项目30个,新增清洁生产企业20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平原绿化2000亩、四明山生态修复3000亩。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力争50%的乡镇、村达到“无违建”创建标准。
  5.推进社会建设治理攻坚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富民惠民安民机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实施城乡居民乐业增收三年计划,优化政府激励引导、高校企业对接等就业服务机制,力争建设全省领先的“充分就业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市户籍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率达到92.5%以上。推进公立医院医保支付方式综合改革,实施医保按病种收(付)费制度。修订临时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制度衔接,深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弱势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新增机构养老床位950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市)为目标,优化教育网点布局,完成市实验高中主体工程,推进姚江中学、马渚镇小等中小学校和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公办义务段学校省标准化率达到98%以上。顺应高考制度改革,推进普高多样化发展,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高校、企业合作办学取得突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行现代学校制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探索药品采购制度、行业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发展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活力。加快市二院、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建成投用康复医院,深化“名医名院”工程,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促进出生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积极创建省公共文化示范区,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农村文化礼堂、企业文化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品创作,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推动非遗产业化项目建设,出版发行《余姚市志(1988—2010)》。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积极培育阳明188、文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集群。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系列活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深化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加强科普宣传,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继续深化“平安余姚”建设,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着力构建“打击、防范、管理和控制”为一体的实战警务,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继续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推进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增强运用法治思维调处化解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的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基层基础和源头管理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做好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完善困难企业分类帮扶措施,防范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促进金融秩序稳定和企业健康发展。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流动人口结构优化互促共进。深化“民主法治村”建设,开展“法律六进”工作,增强市民法治意识。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支持志愿者队伍参与社会治理,切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
  6.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攻坚突破。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根本之策,通过全面改革引领科学发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抓好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确保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科学整合行政执法职能,实行综合执法,着力构建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推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编制完成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坚持能放则放、能减则减,推进扩权强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
  深化要素配置机制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统分结合的投融资运行机制,建立项目资金平衡方案论证制度和基建项目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切实提升投融资运作绩效。完善资金保障机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以基金为主导的金融工具创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开展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和绩效评价,健全用电、用能、税收、产出等核算制度,建立实施差别化财政、信贷、供地等政策,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深化城乡一体发展改革。统筹城乡各类规划,争取成为省“多规融合”试点县市。立足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抓好泗门、陆埠和朗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深化农村改革,坚持规范提升和改革扩面两手抓,基本完成农村经济合作社股改,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充分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三、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政府。
  1.强化科学施政。坚持依法科学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与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重视重大决策研究分析,加强重大事项前瞻性研判,不断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注重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工程的系统研究,科学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干部执行力建设深化年”活动,强化重大决策落实、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督查考核,加大行政不作为问责力度,形成刚性执行机制。
  2.强化依法行政。完善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完善行政机关违法行政问责纠错机制,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和法制审核制度,确保公正文明执法。拓宽行政复议申请渠道,推进行政调解工作,加强行政与司法良性互动,积极预防和化解行政纠纷。探索接受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监督新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3.强化为民勤政。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整改“四风”突出问题,健全服务联系群众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切实转作风、敢担当、优服务、办实事,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深入开展服务基本建设项目效能评议活动,探索建立发现问题、调查问题和问责处理机制。完善四明热线、e政平台、政务微博等互动平台,健全民情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听取和吸纳群众的意见建议。统筹整合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民服务中心,积极构建集中、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4.强化廉洁从政。坚持源头治理、制度防腐,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面深化“阳光政务”建设,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逐步实现全市行政机关权力阳光规范运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完善乡镇财政体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财政支出绩效问责机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健全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监管,推进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全覆盖。厉行节约,“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只减不增。
  新的一年,我们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全力办好就业创业、教育均衡、医疗提升、饮食安全、百姓安居、交通优化、社会保障、文体惠民、环境治理、治水强基等十方面民生实事,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各位代表,完成目标任务,关键在于实干。让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加快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而努力奋斗!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5

《余姚年鉴2015》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4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奚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