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381
颗粒名称: 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
分类号: X171.4
页数: 5
页码: 254-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5年余姚市为贯彻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甬党发(2015)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意见。
关键词: 余姚市 文件选编 四明山

内容

为贯彻落实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实施意见》(甬党发(2015)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宁波”的决策部署,树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的要求,结合区域的资源禀赋、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以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统筹发展、内生发展为原则,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着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着力提升城乡统筹水平,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统一,努力把四明山区域打造成为宁波乃至全省领先的生态保护示范区、休闲旅游集聚区、绿色经济先行区、美丽乡村展示区和老区小康样板区。
  二、区域范围及主要目标
  1.我市四明山区域范围:包括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鹿亭乡,以及姚江以南以西的梨洲街道茭湖、黄明、燕窝片的8个行政村、陆埠镇洪山片的9个行政村、兰山片的3个行政村、大隐镇的芝林和云旱2个行政村,共计77个行政村,区域面积498.3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11.1万人。
  2.主要目标:到2016年,四明山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可持续产业基本建立,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使四明山区域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完成内聚外迁1200户以上,完成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6600亩,生态公益林覆盖面达到43.13%,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以上,主要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在II类标准以上,使四明山区域初步形成生态系统稳定、产业布局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人居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村庄布局优化定型,通景公路更加快速便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全面构建,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完成禁止开发区生态修复12110亩,区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3%,完成内聚外迁2000户,缩减自然村20%以上,区域游客接待量达到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5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000元左右。
  三、工作措施
  (一)坚持规划导向,强化规划引领
  1.深入实施“1+5”规划。坚持规划的综合调控和统筹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实施“1+5”规划,着力完成各项规划目标任务。根据新一轮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相关规划的专题研究结果,适时适当修编完善我市四明山区域的各类规划内容,确保规划内容的合理性和目标的可实现性。
  (责任单位:市规划局)
  2.专题研究四明山区域的体制机制。为科学把握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新常态,根据我市四明山区域的功能定位、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等特点,认真做好四明山区域行政区划前期调研,适时启动四明山区域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决策咨询委员会)
  (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区域生态承载能力
  1.进一步明确三类区域范围。继续明确区域内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产业提升区三类区域,因地制宜,科学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突出重点,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区。严守生态红线,加大区域毁林开垦整治和水源地治理保护力度,对乱砍滥伐、盗挖偷采、毁林种植和违规排放污水、破坏水源地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
  2.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病虫害绿色防治、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根据《余姚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余政发〔2014〕29号)要求,全面推进四明山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快区域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畜禽禁养区内养殖场关停和限养区内的养殖整治提升工作,大力实施禁限养区外的养殖场整治提升和生态化改造,逐步引导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企业(场)外迁。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环保局、市供销联社)
  3.进一步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违法行为,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红豆杉、香榧、银杏、油茶等经济树种,加快实施花木走出去和“退花还林、退耕还林”步伐。对在生态公益林区、天然林区、国省道干线公路和旅游公路两侧第一山脊以内、坡度25度以上林地已种植花木的要做好生态复绿工作,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生态公益林补偿在原基础上宁波、余姚两级财政每亩再增加100元,并逐步将水源地周边的水稻田纳为生态补偿对象。提高水资源涵养费补助标准,加大生态公益林抚育力度,保护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加强山塘水库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河道综合治理、水库群联网联调工作,提高保障供水、防御洪水和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市水利局)
  (三)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区域宜居水平
  1.抓好村庄整治提升。以规划为依据,深入实施相对欠发达地区村庄整治建设提档升级“十大行动计划”。在市级财政与宁波1∶1配套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各职能部门项目资金,优先将民生项目和污水处理安排在整治村,做到整治一个、提升一个,力争使四明山区域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观。
  (责任单位:市老区办)
  2.深化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提升四明山区域面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抓手。以美丽乡村精品村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山区特色,保护好山区的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挖掘好、传承好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运用好生态资源和红色资源,做好“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等文章,充分展现浙东山区传统乡村的风貌。建立市领导联系美丽乡村精品村制度,协调解决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精品村建设与招商引资旅游开发同步推进模式。
  (责任单位:市农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加强农村生活点源污染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扩大管网覆盖范围,有条件的村要全面实施截污纳管处理。管网未覆盖的规划保留村,全面开展分散式生态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探索农家乐发展标准化管理模式,改造提升农家乐经营水平,扩大农家乐生活污水生态处理覆盖面,确保污水控制及达标排放。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洁常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洁工作,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市财政对区域内每个行政村生态保护和运行补偿费在宁波市级财政每年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进行1∶1配套。
  (责任单位:市农办、市环保局、市老区办)
  (四)推进内聚外迁,加快区域人口梯度转移
  1.稳步推进内聚外迁。积极实施下山移民五年规划,加快人口内聚外迁转移步伐,减少人口在山区的活动强度。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自愿、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整村拆并与连片拆迁、整体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四明山区域内每年转移400户1000人以上,逐步减少自然村。
  (责任单位:市老区办)
  2.范围和补助标准。补助范围由原来的山区四乡镇扩大到四明山区域和周边的山区村。进一步提高下山移民补助标准,在宁波补助和原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再每户增加1万元。
  (责任单位:市老区办)
  3.鼓励山区群众加快迁居城镇。积极鼓励农户自行购房落户城区,探索建立下山移民在养老、医疗、公租房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保障机制。移民拆迁的自然村宅基地,在留足旅游及公共项目建设的前提下,市国土资源局要做好立项整理复垦工作,对下山移民宅基地整理土地要进行足额收购,各乡镇、村要把整理所得资金向移民户倾斜,用于对移民户的补助。
  (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国土资源局)
  4.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有序推进区域农村土地经营权和林权流转。在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选择有条件的乡镇、村尝试推进宅基地置换和有偿退出。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
  5.创新就业培训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就业观念、创业理念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培训,增强下山移民的就业创业致富能力,确保下山移民移得下、留得住、富得起。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五)联动发展三次产业,促进绿色转型
  1.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利用高山生态优势,支持无土栽培、无土销售、赴外种植等花木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花农发展白茶、蓝莓、铁皮石斛、樱桃等生态高效种植业,实现群众致富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推动规模化经营和集聚化发展,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加大引资引技力度,鼓励农技专业人员和农技类大学生到山区开发试种优良水果、蔬菜等新品种,引进工商资本以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参与发展高山生态种养殖业。
  (责任单位:市农林局)
  2.集聚发展生态工业。加快推动茶叶、竹笋等传统特色产业改造升级,重点加强毛竹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禁止污染项目准入,完善四明山区域的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加快关停和搬迁水库上游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企业。在陆埠、梁弄等工业集聚区,汽配元器件、灯具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保要求,鼓励有环境隐患的企业加快向地处非生态敏感区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工业功能区整体转移,逐步消除对四明山生态涵养区域的环境影响。
  (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环保局)
  3.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乡镇、街道敬老院建设。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集中养老服务模式。对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协调整合市、镇、村三级财力和吸收民间资本,开展集中养老设施建设,创新养老模式,实现老有善养。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六)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促进产业升级
  1.提升建设旅游门户区。进一步提升四明山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谋划建设集集散换乘、信息咨询、营销服务、品牌推广和投诉受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客运站场、停车场、观景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的区域旅游服务网络,推动四明山旅游由“一日游”“观光游”向“多日游”“度假游”跨越。市财政要加大四明山区域旅游硬件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2.改造提升景区品质。依托丹山赤水、四明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避免同质,实施错位发展,串点连线成面,加快景区和旅游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质。积极做好东岗山等项目的包装、招商工作和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等景区的改造提升,以梁弄红色旅游、四明山避暑休闲旅游为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同时,按照“产品优势互补、宣传促销联动、线路组合互利、客源组织共享”的思路,积极与周边兄弟县市区开展无障碍区域旅游合作,力争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旅游网络系统。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3.培育慢游慢生活业态。积极打造四明山镇的避暑休闲、鹿亭乡中村村的户外运动、四明湖区域等慢生活休闲旅游基地。提质发展乡村旅游,依托四明山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夏季气温低等优势,结合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和山区自然村搬迁,改造提升空闲农房,建设生态农家客栈,大力发展低8度民宿经济。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旅游局〉)
  (七)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
  1.加快基础设施完善。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骨干路网,抓好农村联网公路规划实施,改善四明山区域交通运输和出行条件。全面加快区域电网改造步伐,合理配置高中压输电线路,提升山区供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快农村饮用水、农村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明山片区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有效连接,推动区域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享。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供电公司)
  2.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的倾斜力度,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满足区域内群众就医、养老等方面的需求。针对区域内就学人数逐步减少,进一步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优化,继续实施推进九年一贯制;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鼓励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使区域内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大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力度,大力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所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农合门诊实时结报,并由乡镇卫生院进行一体化管理。同时,开展招聘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山区医疗机构工作,确保大村配有卫生室和村医,小的村庄可以由就近几个小村,联合设立卫生室和配备村医,解决区域内看病难问题。继续实施市级医院结对帮扶、“流动医院”进村、联村医疗、巡回医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保障区域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解决周边山区百姓就医困难。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四.强化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的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各项事业发展,成立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区域生态发展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协作推进各项具体工作,要根据本通知精神,整合已经在实施的各类政策资源,在一个月内提出具体实施细则。区域内各乡镇、街道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
  2.完善督查考核办法。从功能定位、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出发,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部门服务区域乡镇的督查考核,根据区域乡镇发展的现实需要适时调整联系部门,并将部门服务区域乡镇的情况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
  3.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协调解决区域建设用地指标,重点落实下山移民安置点等民生类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区域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生态补偿、生态治理修复、产业发展、村镇建设、村庄整治、下山移民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切实提高区域的医疗、文化、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水平。按人口落实山区行政村运转保障经费,统筹解决村级组织运转、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工资报酬、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等刚性支出。
  4.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平台作用,多途径、多形式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与四明山区域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全市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四明山区域保护和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件: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略)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6

《余姚年鉴201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5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