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4194
颗粒名称: 教育·科技·卫生·体育
分类号: G127.55
页数: 8
页码: 189-1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余姚市地方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几方面。
关键词: 地方文化 文化事业 余姚市

内容

教育
  【概况】
  201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5所。其中,普通高中9所,职业高中7所(含姚江旅游学校和技工学校),初中31所,小学87所,特教学校1所,其他学校20所(教师进修学校、卫生进修学校、18所成校),幼儿园191所(公立幼儿园20所、民办幼儿园171所)。在校学生15万人左右,在编教师7500余人。
  【实施教育民生实事工程】
  重点工程建设。实验高中完成校舍结顶,开始室内外装修,室外附属工程已进场施工,已完成总投资的70%,约4.3亿元。姚江中学已完成基础工程,总占地3.44公顷,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30个班,总投资1.1亿元。丈亭镇三江小学、泗门二小、河姆渡镇小、马渚镇小建成并投入使用;小曹娥镇小等尚在建设中。
  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四明幼儿园南园及丈亭镇、凤山街道、梨洲街道中心幼儿园于秋季投入使用,实现乡镇(街道)公办园全覆盖的目标。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和规范政策,引导扶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开展等级幼儿园复查迎检及准办园、规范办园的指导工作。出台《余姚市无证幼儿园整治工作方案》,通过分类处置、整改审批一批、停办取缔一批的方法,完成无证园整治工作。
  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年通过省标准化学校10所,累计已通过108所(公办学校全部通过),通过率93.92%。
  智慧校园建设。全市数字化校园达标学校100所,其中优秀级学校18所,达标率88.5%(民工学校除外)。在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上,马渚镇小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管理,被列入宁波市“智慧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子陵中学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实施“三屏互动”,并代表宁波市唯一的初中学校参加5月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活动。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2014学年,全市帮困助学政策实现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全学年各类帮困助学资金支出共计9500余万元,其中直接补助5800万元,就地减免3700余万元;扩大营养餐范围,山区乡镇2200名学生全部吃上营养餐。
  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2015年,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人数45258人,其中公办学校实际接纳35729人、民工学校接纳9529人,通过购买服务4511人。全市共组建8个教育共同体、30对结对帮扶学校,并在管理机制、教育教学一体化、人员流动、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探索。
  特殊教育服务。依托市政府设立的每年100万元的特殊教育专项资金,推动实施《余姚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2014学年已开始招收学前教育班,2015学年计划招收职高班。逐步完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指导工作,实现教育服务范围向两端扩展和延伸。
  美丽校园建设。升级改造食堂项目10个,总投资1467万元。A、B级食堂已达256家,达标率80.3%。完成全市118所义务段学校直饮水安装,总投资约600万元。完成8所中小学校塑胶跑道改造工程,总投资785万元,并要求各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按要求向社会开放校园体育设施。完成全市13所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热水淋浴工程,总投资145万元。
  【提高办学质量】
  素质教育。义务段实施“轻负高质”,取消小学3年级以下各种形式的统测活动,推行学考新模式;开展送教下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结对帮扶及集团化办学。年度全市中考总分平均分继续保持宁波大市前三位,平均合格率在85%以上;中小学办学质量在教育部国家教学质量检测中处上游水平。已开发市级资源基地15家,推荐并确立宁波市级资源基地7家。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92%以上的学生掌握至少2项体育技能,上半年向上级输送优秀体育苗子11人。泗门镇小《让教学自由灵动——小学美术“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宁波市第六届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实验一小、实验二小、高风中学、东风小学等学校创作的艺术节目在宁波市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多个一等奖。
  德育工作。发挥乡土文化资源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余姚历史文化、城市品格结合起来,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项典型做法在宁波市教育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基于地方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与研究》被立为省重点研究课题。小学、初中、高中段均开始《姚江》地方教材编写。姚北实验学校校长吴建岳在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作题为“行为教育是比读书更重要的教育”的典型发言。
  普通高中高考一本率创历史新高。全市一本上线839人,其中被“211”“985”大学录取255人。
  现代职业教育。市职技校模具专业实训基地申报国家级基础能力实训基地,职教中心学校继续开展与国际示范校建设相关的各类配套建设。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精品课建设项目的开发,继续推进校本教材的研发。全市入选宁波市级专业精品课程达10门,开发校本教材56本,正式出版24本。3月举行的宁波市师生技能大赛中,余姚市以66金83银114铜的成绩,创一等奖总数和奖牌总数的历史新纪录,跃居宁波市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奖牌榜榜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6金8银2铜的成绩。四职校作品在第十一届中国中小学优秀校园影视奖评选中获全国校园新闻类金奖,该校被评定为全国校园影视教育研究实验学校。推动中高职衔接的6项具体任务,有5所职校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3+2”、五年一贯制;市职技校加入浙工大、浙大模具专业协作联盟:市职教中心与宁职院合作引入德国工商联IHK证书培训项目。全市职校已与100余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通过“企业工厂”“半工半读”等形式,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7%。高职考成绩稳居宁波市前列,有95名职高生升入本科院校。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上半年共完成扫盲任务2780人、双证制1200余人,各类技能培训10000人次,培训总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5%以上。省成校标准化率达到100%,新增省示范社区教育学校1所、宁波高标准成校2所。2014学年被评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
  【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招聘。2015年,共向重点院校招聘应届优秀毕业50人,向社会招聘150人。
  校长、教师流动。落实省教育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完善局管校级领导的交流和调整。2014学年有189名普通教师、36名骨干教师参与交流(其中向民工子女学校派遣14名教育总监)。继续选派4名骨干教师赴新疆、西藏支教锻炼。
  名优教师梯队建设。组织评选第七届名师10人,第四届市学科骨干教师250人,开展新一届名师、骨干教师跨校带徒和第二届市“三高”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培训工作。在年度教坛新秀评比中,12人获宁波市一等奖,4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在优质课评比中,市二中教师金银姬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思想政治学科比赛,获一等奖。马渚镇教辅室确立“一年合格,三年优秀,五年新秀,十年骨干”的青年教师培养阶梯目标。
  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八大机制。
  【深化教育改革】
  市教育评估中心成立。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于5月成立市教育评估中心。该中心由省内资深评估专家,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名校长、名园长、名师和督学100余人组成专家库,为宁波市各县(市、区)首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关于余姚市普高新高考方案的操作指导意见》,建立特长生升学和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机制、普职融通机制和中高职一体化机制。根据学生学习实际,对国家课程适度进行校本化开发,增加选修课比重,加强知识拓展类和动手实践类教学,加快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此项探索性工作走在宁波市前列,得到宁波市教育局肯定和推广。
  新课改工作。制定《余姚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方案》,有44所学校成为全市首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试点学校。市姚北实验学校校长吴建岳成为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巡讲团成员(宁波仅两名校长入选)。继续深化普高课改,创建特色示范高中2所,6个项目被评为宁波市创新项目。加强对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开设等项目的研究、规范,指导各职校参加中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国际教育合作】
  余姚中学成立国际教育中心,与国外著名高校、高中建立“教学共享、师生互访”的战略合作关系和姐妹学校关系,开展双方教师课堂教学视频共享、暑期优秀学子英美访学、外教进姚中校园等系列活动。职成教中心学校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开展IHK职业教育项目合作。东风小学、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舜水中学、长安小学、阳明中学等也先后与国外学校结为姐妹学校,多次开展学术探讨和学生互访活动。6月,在实验学校举办中外中学校长高峰论坛。
  (陈汉春)
  科学技术
  【概况】
  2015年,全市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家(伟立机械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伟立机械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朗迪空调风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伟立机械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舜宇模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新增宁波市企业研究院1家(宁波江丰超高纯溅射靶材研究院)。新认定余姚市级工程(技术)中心25家,全市累计拥有291家,其中省级38家,宁波级89家,余姚级164家。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宁波市级企业研究院8家。
  全年有4个科技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靶材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和宁波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共同申报的“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申报的“闭环路控制的高精度低功耗自动对焦摄像模组”项目、宁波丰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申报的“双层防渗透汽车管路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年度全市专利申请量681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2039件,增长27.40%;专利授权量496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85件,增长125.9%。上级各类科技项目立项48项,其中国家级4项。对30个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进行专家评审、部门会审和审批工作,13家企业获扶持资金3290万元,6家企业获种子资金2800万元,1家企业获贷款贴息30.33万元,3家企业获种子资金贴息104.46万元。
  【合作共建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
  5月,宁波、余姚两级政府与甘中学博士团队签订合作共建协议,成立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7月,完成注册登记。8月,宁波和余姚两级政府第一期5000万元资金到位。截至年末,已完成机器人、工业4.0、3D打印和组合创新4个研究中心的架构组建,并确定今后两年的研究目标、方向和责任人,各中心团队正在招聘建立。12月,研究院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章程和有关发展规划。已累计引进高层次团队12个,成立企业14家,其中10家运转正常,有4家企业已销售生产。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余姚工作站授牌成立】
  8月18日,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余姚工作站授牌成立仪式在余姚市中塑国际大厦举行。宁波市农科院与余姚市政府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以推进院、市双方在科技兴农、资源共享方面的工作,开展技术、项目、人才、信息交流与合作。
  (市科技局)
  医疗卫生
  【概况】
  2015年2月9日,根据《余姚市人民政府职能改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文件精神,组建余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不再保留市卫生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月12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正式挂牌。6月30日,根据市府办《余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内设办公室、组织人事科、规划财务科、政策法规科(挂综合监督科牌子)、医政科教科(挂中医管理科牌子)、基层卫生与妇幼健康科、疾病预防控制科(挂卫生应急办牌子)、计划生育指导管理科(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科牌子)、行政审批科。另外,市计划生育协会、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代管。9月22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在机构改革职责调整后正式办公。
  年内,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36家,核定床位2540张,有卫生技术人员5837人,其中医生2231人,注册护士2317人。按户籍人口统计,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5张、卫技人员6.78人、医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签约仪式
  生2.67人、护士2.77人。
  全年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974.2万人次,增加4.1%;出院总量8.86万人次,减少2.6%;平均住院床日8.6天,与上年持平。全市平均期望寿命80.74岁,常住婴儿死亡率下降至2.73‰,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0/万,住院分娩率100%。
  【公立医院改革】
  市级医院门诊均次费用188.5元,增加2.8%;出院病人住院费用平均每人8164.5元,增长1.2%,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市人民医院于10月中旬接受美国JCI总部的模拟评审。市二院于5月起正式实施PC项目,以体现“多劳多得”原则。市人民医院与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市第二人民医院与上海红房子医院达成学科合作意向。全市合作学科增加至19个,全年到余姚专家门诊服务4888人次,指导手术382台,开展新技术12项。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委托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管理,市第四人民医院挂牌成为宁波市李惠利医院余姚分院。牵头起草《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新办50张床位的老年护理院1家,1家150张床位的民营骨科专科医院获批筹建。有138名医师获准多点执业。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马渚中心卫生院等5家卫生院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评为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创建成为宁波市数字化卫生院,有20家站(室)创建为宁波市甲级村卫生室(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技能大比武,选派小曹娥镇卫生院代表队参加宁波市比赛,获团体二等奖。全市临床检验中心检验项目增至613个。市影像会诊中心服务覆盖全市26家乡镇级以上医疗单位,全年为乡镇卫生院提供服务约5万例。心电会诊中心服务覆盖网点有60余个,全年会诊病人600余例。共有73名市级医院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下派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全年由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市级医院的病人2525人次,由市级医院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的病人17281人次,居宁波市各县(市、区)第一位。召开全市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推进会,2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机构实施率达到100%。
  【医疗服务品质提升】
  年度新增B超、中医两大质控中心。举办全系统护理技能竞赛。完成基药配送商的遴选工作,并开展新一轮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工作,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可使用配备的药物品种。出台《余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关于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慢性病门诊主要药品配备使用工作的通知》,规定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门诊常用68种药品的一次处方用药量可根据病情需要适当放宽至不超2个月。完成新一轮检验试剂(耗材)的招标工作,预算金额7170万元,成交金额5269万元,节约资金1901万元,节约成本26.5%。全市市级医院、卫生院以及77%的村级医疗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本形成覆盖市、镇(街道)、村三级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有2名宁波级名中医开展传、帮、带工作,6名学员即将学满出师。推广中医适宜技术6项,培训人员约200人次,服务群众25836人次。市中医院获宁波市中医护理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组织开展“杏林传芳”中医药服务月、全系统首届中药识别大赛等系列活动。市人民医院客服中心开设微信人工多客服系统,每日提供12小时以上的在线咨询。市二院通过实行各楼层分层挂号、增设收费窗口、升级“医达通”自助挂号机等方法,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市三院开通手机微信支付功能。经第三方测评,患者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率为90.3%。
  【医疗设施人才建设】
  市二院迁建工程完成17层主体结构建设。市中医院迁建工程主体12层结构完工。市康复医院建成并投入运行。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工程落实选址,进入土地审批阶段。马渚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楼、大隐镇卫生院综合楼等新建工程顺利推进,鹿亭乡卫生院门诊楼改建工程、兰江街道四明社
  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工程等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共享交换平台,以及市民健康管理门户WEB、社区医生区域预约挂号平台。“余姚医疗”手机APP软件已开放预约挂号、健康自诊、健康知识等七大版块。全年招聘专业技术人员16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1人。在委托宁波大学定向培养的15名大专临床医生已分配到基层工作的基础上,委托温州医科大学定向培养本科农村社区医生10人。有1人被评为省医坛新秀培养对象,2人入选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人员。市卫生进修学校继续医学教育各类学生总数达1649人。对全市第二批医学重点学科进行终末验收,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等5个成绩优秀的学科直接进入下一轮重点学科建设:对8个基层特色学科进行第一年度考核评估。41名专家入选新建立的市医药卫生科技咨询和评审专家库:市中医院通过省级后备基地复评,市人民医院成为国家级后备基地。
  【公共卫生工作】
  本年度成功阻止H7N9疫情在市域内的发生,同时开展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等疫情的防控工作。市疾控中心获宁波市卫生计生系统疾控应急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全市21个乡镇(街道)均通过宁波市卫生应急示范乡镇(街道)考评。全年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18种10169例,年发病率748.72/10万人,无重大疫情暴发和流行。落实重大传染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艾滋病病人治疗覆盖率100%。高血压和糖尿病病人规范化管理率分别为68.37%和67.55%。先后通过宁波市卫计委组织的消除疟疾、消除碘缺乏病暨重点地方病防治考核验收。全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达60元每人,项目综合达标率94.1%。城乡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6%,合格率90.5%。全市刚满周岁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五苗”覆盖率分别达98.9%和98.2%,无各类接种差错事故发生。对全市9717名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窝沟封闭,封闭率99%。为110063名老年人开展体检工作,同时完善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评估工作,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2%。继续保持孕产妇零死亡的态势,5岁以下儿童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73‰、1.61‰;婚检率达99.91%;产前筛查率98.3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分别为99.67%、99.72%。待孕妇女叶酸服用率99.55%,叶酸服用依从率97.69%;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率96.84%。全年检查妇女110370例,发现癌症病人41人。组织打击非法行医集中活动11次,取缔无证行医窝点40家(次),罚款35起,罚款额18.15万元,其中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7起。全市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规范服药率71.8%,规范管理率62.3%,无在管患者重大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全年市急救中心出车14265次,接送病人11605人次。全市累计献血总量234.2万毫升,用血总量220.7万毫升,无输血安全事故发生。
  【余姚市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
  3月初,余姚市通过由宁波市卫生局、宁波市疾控中心联合开展的消除疟疾工作考核验收。考核组在检查后认为,余姚市开展疟疾防治工作扎实,资料保存完整,已连续6年未发生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特别是2011年以后,通过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加强对疟疾防治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有效提升病例发现和处置能力,疫情数据真实可信。对照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标准,余姚市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
  (市卫生计生局)
  市二院输液中心一角
  人口与计划生育
  【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
  2015年,市卫生计生局与各乡镇、街道签订责任书,分解下达性别比治理任务。同时,与20个省市的110余个县(市、区)签订双向协作协议书,协同营造性别比治理高压态势。全年出生性别比为108.83。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年内,将优生检查目标人群目标任务数分解到各乡镇、街道,重点实施宣传引导、服务质量、检后随访3个环节,共完成检查8455例,完成率107%。
  【计生依法行政】
  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批准再生育1760对。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实行征收案卷审查制度,全年共立违法生育案件307例,作征收决定236例,共征收社会抚养费569.4万元。发放各类奖扶费用4086万元。
  【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
  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出生情况月度分析制度和孕妇信息动态反馈制度,掌握流动人口生孕信息。组织各乡镇、街道对全市近20万名外来育龄妇女婚育证明持证情况进行清查,开展未办证人员补办督促及所有登记信息的核实完善工作。推进电子婚育证明试点工作,对各乡镇、街道所有外出成年育龄妇女进行全面排摸。
  【计生协会品牌创建】
  为全市314名60岁以上失独老人办理计生特殊家庭综合保险。在19个乡镇成立“温心家园工作室”,为78个特殊家庭提供“一对一”生活照料相关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以“生育关怀·真情服务”为主题的纪念活动,评选“十佳优秀会员”“十佳优秀志愿者”。开展生育关怀帮扶救助活动,共慰问392户家庭,发放慰问金15.61万元。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指导开展家庭发展项目,申报两家龙头企业为宁波市家庭发展项目。
  (市卫生计生局)
  体育
  【概况】
  2015年,市体育局指导市直部门、单项协会等开展有届次的全民健身活动、各类杯赛300余次。承办首届“皇家管路杯”慈善搏击之夜暨中泰拳王争霸赛等国家级赛事4次、浙江省春季少儿业余围棋段位赛等省级赛事4次、宁波市第二届内家拳展示大赛暨第八届甬三角传统武术大赛等宁波级赛事8次。全民健身中心全年接待健身市民97.5万人次,获“2011—2014年度宁波市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全年开展企业工间操培训16站,培训人员1000余人。组织举办宁波排舞(广场舞)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承办2015年宁波市群体干部培训会,组织体育骨干参加省体育强镇复查培训、省首届生态运动会组织工作培训等各类培训十余次。
  在世界轮椅和肢残人运动会上,余姚籍选手王益楠获1金1银2铜。组队参加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6金。组队参加宁波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大众部获7金4银6铜,老年部获4金5银7铜,青少年部获98.88金70.50银86.73铜。组织举办全市青少年九项竞赛。余姚武协在台湾’2015“台中杯”全球华人国际武术锦标赛中夺6金,鹿亭选手褚泽辉在’2015“群飞杯”婺州国际越野挑战赛中获56公里全程组冠军,恋舞堂队在宁波市月光操舞大赛中夺冠。
  加强业余点传校建设和管理,向上输送优秀体育苗子16人,部分体育苗子已在国家级大赛中脱颖而出。伍佳惠在’2015国际帆联世界杯帆船赛青岛站中夺冠,位列国内奥运会选拔积分第一名。
  庄水彬在2015年全国皮划艇(静水)春季冠军赛中获2金1银。闻人云涛在2015年美国跆拳道公开赛中获49千克级冠军。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成立市体育产业联合会。引导民营资本投资体育健身产业,“创优体育中心”改造闲置废旧厂房,投入230万元建成占地3000平方米的健身场馆。鹿亭东岗山健身步道一期工程、香泉湾基地门球场建设工程、自行车赛道路面工程均已完工。投资2000万元的大岚镇大俞村半岭户外体育运动项目基本完工。全年体育彩票销售收入1.7亿元。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57平方米】
  1月,市体育局公布余姚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与2003年的第五次普查相比,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28平方米增加到1.57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的用地面积达1.81平方米。
  (方其军)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6

《余姚年鉴201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5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