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504
颗粒名称: 政府工作报告
其他题名: 在余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分类号: D636.2
页数: 13
页码: 11-23
摘要: 本报告回顾了2015年余姚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攻坚活动的主要工作和成效,并总结了“十二五”时期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余姚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推进“六大攻坚突破”,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创新驱动力增强、城乡环境品质提升、民生福祉改善、社会治理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积极成果。报告认为,“十二五”时期是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余姚市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历史性变革。报告最后提出了2016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即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以“六大攻坚突破”为抓手,全力推动余姚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攻坚活动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 余姚市 人民代表大会 会议报告

内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5年工作回顾和“十二五”时期发展情况
  2015年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一年。市政府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开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攻坚活动,着力推进“六大攻坚突破”,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9.7亿元,增长7.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1亿元,增长8.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9%。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平稳增长。深入开展“五重二大”推进年活动,加快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29国道(临山)至319省道(牟山)连接线等工程建设,新开工丰轩仓储物流等重大项目3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3.7亿元,增长9.3%。出台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意见,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0.1亿元,增长4.6%;完成“机器换人”重点项目151个、减员8600人,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4家企业纳入省、宁波市“三名”试点培育,舜宇集团销售突破100亿元。精心策划购物节,成功举办第十七届塑博会,世界塑料理事会年会达成《余姚共识》,慧聪家电产业新城开工建设,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955亿元,增长12%;组建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4%,中国塑料城入选全国“网上网下融合市场二十强”。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凤凰山庄“太阳城”养老养生项目签约,香泉湾二期民宿、姚江源乡村客栈等建成开业,实现旅游总收入92.5亿元。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通过验收,5个宁波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批复实施,新增宁波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个,5个农产品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目录,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拓展土地利用空间,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446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826亩,批复海域用地1184亩。转贷基金规模扩大到10.1亿元,转贷1316笔、165.6亿元。科学应对“灿鸿”台风,及时落实灾后恢复生产政策措施,经济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二)强化创新驱动,激发转型发展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8.6亿元、73.8亿元和147.8亿元,分别增长6.5%、7.5%和5.2%;新增省知名商号4件、区域名牌1个,名牌产品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达到42.6%。切实增强创新驱动力,宁波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组建成立,科技金融风险池信贷额度达到2亿元,新增创新型初创企业206家,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47项,当年授权发明专利459件。坚持打造产业高地与人才洼地并举,中意宁波生态园管委会正式挂牌,在建及落地项目7个,“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模客小镇通过省级特色小镇预审,宁波市级“机器人小镇”获批授牌,新入选“省千”专家6人、“国千”专家3人、省级领军型创业团队1个,新增宁波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3家、国家级学会服务站1家。创新投融资体制,引进赛伯乐、上海爵耀等产业投资基金,众筹成立“才·富”合作基金,探索应收账款债权流转业务融资模式,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走在宁波前列。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成“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企业上市,朗迪集团首发申请过会。
  (三)狠抓专项治理,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多规融合”正式启动,市域总体规划纲要通过评审,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环境功能区划。探索“模拟拆迁”,8个区块完成拆迁“清零”。推进“五水共治”,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食禄桥江整治、临海大浦江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市域污水收集一期、城区污水收集系统四期工程主体完工,完成河道综合整治28.5千米,全市河道劣V类水质断面减少49.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引入PPP合作模式,81个村已启动实施。持续抓好“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专项整治,4个乡镇(街道)、96个村达到“无违建”创建标准,“两路两侧”整治任务全面完成,涉宗违建整治规范平稳有序。开展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关停淘铜加工企业252家、冷镦企业19家,淘汰黄标车7027辆,新增固体废物管理“双达标”企业72家,通过省级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污染整治现场验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深化“森林余姚”建设,完成平原绿化3000亩、生态修复3300亩、道路绿化25千米,14家省级重点废弃矿山生态治理全面完成。强化城市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交通秩序、超限超载、餐厨垃圾、物业管理等专项治理,基本完成智慧城管二期建设,城市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开展“美丽乡村”“美丽家园”建设行动,11个精品村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培育宁波市级中心村4个、特色村3个、精品线1条,荣获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称号。
  (四)突出以人为本,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始终保持民生投入力度不减,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1.5%。十方面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投放公共自行车3000辆,完成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184户,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37个,新增养老床位533张。探索就业创业工作新机制,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08%。完善社保体系,稳步提高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障待遇,本市户籍人口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92.6%。市实验高中主体工程竣工,无证幼儿园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公办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府前路、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成功举办“阳明文化日”活动,小说《百年血脉》入围茅盾文学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完工,市康复医院建成投用,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确定选址,民营骨科医院批准筹建,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逐步推行。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成效显著,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社会秩序总体稳定,刑事案件下降19.5%,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11.8%、5.4%和2.2%,信访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集体上访下降3.9%。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建成“阳光厨房”64家,食品检测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四年”活动,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强化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群租房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有望实现省平安创建“九连冠”。
  (五)践行“三严三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做好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深入开展“助万企转型、促万众创新”走访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共收集企业发展难题2197个,95%以上的难题已破解或答复。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整合政府部门职能,权责清单编制向乡镇(街道)延伸,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创新推出“3+1”行政审批服务组合机制,不动产登记改革完成职责整合。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建设试点,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与政协民主协商,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4件、政协委员提案154件。完成重大决策咨询课题8项。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7000余条。认真履行市政府党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力支持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出台《行政不作为问责暂行办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落实厉行节约各项措施,“三公”经费下降14.7%。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克难攻坚稳增长、坚定不移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宏观形势带来的挑战,努力克服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影响,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稳健前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567.9亿元增加到839.7亿元,年均增长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00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140.2亿元,年均增长2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51.6亿元,年均增长14.4%;进出口总额达到88.9亿美元,其中出口68亿美元,年均增长6%和6.7%;财政总收入达到133.8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1亿元,年均增长9.4%和9.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5359元和26500元,年均增长10.3%和11.7%,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1200亿元大关,是2010年的1.4倍和1.5倍。五年间,我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名保持前列,获评“全球绿色城市”,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过去五年,是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五年。实施现代农业“1312”工程,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滨海现代农业先导区被列为宁波四大先导区之一,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1家、专业合作社41家,培育家庭农场473家,被授予《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推进工业强市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44.8%提高到46.7%,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1.33%提高到2.6%,授权发明专利较前五年增加4.2倍,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各类标准163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全省第一,连续四年荣获宁波市工业转型升级综合考评一等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中国塑料城及网上交易市场、中国裘皮城跻身“中国商品市场百强”,万达广场、华润五彩城等重大商贸项目建成投用,新增AAA级旅游景区3家,我市成为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市和首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34.2%提高到38%。
  ——过去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日益完善,城乡融合稳步推进,城市化率由55%提高到62%。推进城区有机更新,西南组团、南雷南路两侧形象显现,余姚北站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行,整治改造老小区近200万平方米,黄山儿童公园、玉皇山公园等建成开放,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浒溪线和古乍线河姆渡段、城东水厂、220千伏武胜变等一批重大设施相继建成,城乡客运公交实现一体化,互联互通、同质共享的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加速形成。有序推进“治水强基”专项行动,姚江干流防洪整治等一批工程基本竣工。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泗门镇连续三年获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优秀,梁弄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陆埠镇被列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建成全面小康村30个,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58个、山区村庄整治提升48个,整拆山区自然村17个。加强环境治理、重点行业整治和生态建设,关停落后产能企业1378家,禁养范围内畜禽养殖场639家,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节能减排圆满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和省森林城市。
  ——过去五年,是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多层次、系统化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累计达到289.4亿元。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保障性住房35.2万平方米,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纳入宁波统筹,基本实现同城同待遇,低保标准由每月400元提高至664元,残疾人小康实现度达到85%以上。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累计新增创业实体4.9万家、城镇就业人员10.6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消零。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公办幼儿园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阳光文化行动计划深入实施,省体育强镇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家,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文艺精品创作硕果累累,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不断深化,《余姚市志(1988—2010)》出版发行,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和省体育强市复评。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创新推出“道德银行”,持续开展“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通过省文明市复评,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户籍人口每千人拥有医生数由2.14人增加到3.39人,医疗资源共享中心模式在全省推广,省卫生强市通过复评,荣获《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称号。社区治理创新深入推进,社区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整治解决。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信访调处工作在创新中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过去五年,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五年。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政府机构精简到25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顺利实施,“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有序开展。完成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创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模式并在全省推广,承接审批权限下放事项236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基本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开,建立农信担保机制,被评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国有资产管理得到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制度全面推行。强化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和产业基金等投融资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5家,登记市场主体增加近1倍。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累计实到外资19.4亿美元、内资256.3亿元、浙商姚商创业创新资金163.3亿元,批准境外企业153家,认定外包企业47家。
  与此同时,积极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安置等工作,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宗教、台务、侨务、统计、审计、档案、外事、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慈善、红十字、工商联、工青妇、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对口帮扶、山海协作、移民安置等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各位代表,在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困难挑战不断增多的形势下,“十二五”时期能取得上述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中央和上级党委、政府以及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负重奋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深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稳定增长动力还不够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等指标未完成“十二五”及2015年预期目标;二是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因素还比较多,创新驱动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调整亟须加快,新兴产业壮大和传统产业提升需要精准发力;三是城市化推进质量还不够高,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均衡,基础设施网络有待完善,城乡功能品质有待提升;四是民生事业、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工作还有短板和薄弱环节,环境承载压力较大,社会矛盾还比较突出。同时,少数政府工作人员改革意识、法治意识、担当意识还不够强,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需要持续加强。对此,我们将牢固树立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
  根据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各方智慧,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批准后,将颁布实施。
  “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全面实施“六大升级”战略,更加注重推进经济转型,更加注重提升城乡品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扩大对外开放,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建设文化强市,努力厚植发展新优势,积极引领发展新常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力争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发展趋势和条件,到2020年,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更具实力,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个指标比2010年翻一番,综合实力力争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实现争先进位。
  ——转型升级更有成效,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驱动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争取突破1000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8%,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4.8万人。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5%,力争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中高端智造基地、人文休闲旅游胜地、人才创业创新高地和新经济示范城市,率先进入省创新型城市行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样板。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中心城区辐射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卫星城、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7%。美丽乡村和美丽家园建设成效明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四明山区域加快发展,山区农民收入比2010年增长两倍以上,提前两年实现全面小康。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建设更高品质的民生幸福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0%,努力让劳动者更有机会就业,让社会保障更公平普惠,让教育更加均衡优质,让全体市民更加健康,让城乡居民住有宜居,让每位老人安享晚年。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明显,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普遍提升,力争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余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生产绿色化、生活低碳化成为主流,基本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地表水劣V类水质全面消除,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力争成为全国重点领域专项改革试点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法治余姚”“平安余姚”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上升。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使命光荣。我们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三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做好2016年的政府工作,既要积极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风险和各类矛盾困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大局稳定:也要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更要提振精气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坚定的信心、有力的举措,实现“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为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积极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创新转型优发展,统筹兼顾促协调,做强实体拓市场,守牢底线保平安,切实为“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并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建议201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扩大有效需求,开创稳健增长新局面。坚持市场导向,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千方百计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狠抓有效投资。开展“五重二大”深化年活动,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突出抓好一批功能性、提升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杭甬高速余慈连接线余姚段拓宽改造、G228陆埠互通及S319丈亭互通等工程,继续推进梁周线拓宽改造一期、余梁公路北延等建设,深化宁波—余姚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外联内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开工建设侯青江排涝泵闸、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主体工程,加快陶家路江整治二期工程建设和“西分”工程前期工作,着力筑牢安全屏障;加强供水、供电、供气等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更加注重重大产业项目的生成和推进,力促舜宇智能光电产业基地一期、意大利麦沃尔公司电控电机等项目开工,神通模塑汽车总动力配套等项目建成投产。
  培育消费热点。完善促进消费政策体系,引导城市综合体业态提升,推进镇级商贸中心和邻里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休闲体验等新型消费,深入挖掘月光经济,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稳定房地产市场,全面推行“房票”安置,创新保障性住房筹集供给机制,推进住房公积金“公转商”工作,加快房地产去库存化。强化“菜篮子、米袋子”安全,开工建设农批市场迁建工程。繁荣旅游市场,启动建设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河姆渡遗址、天下玉苑等区域二次招商,培育发展运动、养生、民宿等新兴旅游业态,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稳定出口增长。实施外贸“双优”工程,着力提高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大力拓展非洲等新兴市场,加快构建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渠道多元的外贸出口格局。坚持优化进口与扩大出口相结合,支持企业引进核心技术、先进装备。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力争培育销售千万美元以上跨境电商企业3家。深化贸易便利化措施,提高外贸出口效率。力争自营出口增长2%。
  精准服务企业。打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组合拳”,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全面落实减税清费措施,健全企业减负机制,促进企业轻装前进,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继续开展“助万企转型、促万众创新”走访服务企业专项活动,强化困难企业分类指导帮扶,引导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优胜劣汰。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及时化解企业“两链”风险,积极发展小微金融、普惠金融,运作好产业基金和转贷基金,鼓励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强化创新驱动,培育转型升级新动力。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把改革创新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着力完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依托“千人计划”产业园等平台,深入实施“百团计划”,精心策划举办“全球海归宁波创业峰会”等活动,加快人才“链式”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学研实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企业与科技资源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7.5%。注重创新型企业家培育,着力提升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质量引领内涵发展,着力建设“质优余姚”。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主动对接“中国制造2025”,强化工业强市建设,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深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大力发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增长6%。实施“2+3+5”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加快模客小镇、机器人小镇等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两区”绿色提升,拓展农信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土地流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促进农产品加工与观光农业发展。提质扩容现代服务业,壮大专业市场规模能级,加快总部经济、创意策划、智慧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创产业园区升级工程。
  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深入实施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广PPP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快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着力释放改革红利。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规改股、股上市”步伐。推动创客服务中心建设,运作好科技金融风险池,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建立创业引导基金,引进发展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全面优化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
  大力推进“互联网+”。编制“互联网+”发展规划,完善互联网经济扶持政策和统计体系,全面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深入实施“两化融合”工程,加快“物联网”“机联网”等创新应用,推进智能化制造。扩大“甬易支付”应用范围。建设淘宝余姚特色馆,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企业创新营销方式,力争规模以上(限额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60%以上。加快抠抠智能骨干网建设,科学推进电商园区建设,促进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筹建吉贝克大数据平台,提升网络基础设施,重视网络安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三)坚持统筹协调,构建平衡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多规融合”,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提升城区品质。完成市域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实现建设区控规全覆盖,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区有机更新,实施“一轴两环多点”提升行动,加快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块建设,建成金山路一期、北滨江路东延三期等工程,扎实推进“三江六岸”贯通提升和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着力提升城市形象档次。全面推行“阳光征收”和“模拟拆迁”。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抓好老小区综合整治和交通拥堵治理,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打造一批管理精细、秩序井然、环境整洁的样板区域和示范道路。
  培育特色城镇。强化中心城区建设与城镇改革发展协作协同,逐步形成横向错位发展、纵向分工协作的格局。支持泗门卫星城市发展,加快商贸新区、四海公园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姚北新城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改革示范区。做大梁弄红色文化旅游,培育马渚运河古镇品牌,推进陆埠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加快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现代化城镇。统筹推进姚东片、环牟山湖、姚西北等片区建设,着力提升联动发展水平。
  打造美丽乡村。以“四美三宜”为方向,开展美丽乡村风景线、示范村和示范镇创建工作。深化全民共建“美丽家园”,扎实推进“美丽庭院”等六项创建。强化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彰显农村特色魅力。稳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建设幸福老区。围绕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奔小康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推进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提升供水供电、医疗教育、文体休闲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加快四明山区域大交通网络建设,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苗木替代产业和生态高效农业,规范提升农家乐等发展,积极引进生态型、主题型、带动型项目,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村庄整治改造提升,稳步实施内聚外迁,不断改善老区群众居住环境和条件。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强化精准帮扶,确保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四)改善生态环境,展现美丽余姚新魅力。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着力优化城乡环境。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深入推进“五水共治”,巩固提升“清三河”成效,加快城区污水纳管二期等项目建设,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3个村,促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建筑道路扬尘等治理,不断改善空气质量。深化“三改一拆”工作,加快创建“无违建”县市。创新环境监管方式,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执法监管制度,完善减排考核指标体系,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刷卡排污系统建设。
  推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能源“双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分布式光伏电站等绿色能源建设,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健全激励倒逼机制,稳步推进工业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深化电镀等重点行业整治,加快燃煤锅炉等落后产能淘汰。强化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处置,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3000亩,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90%以上。倡导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加快绿色余姚建设。坚持生态效果与景观效果相统一,大力实施“森林美化彩化”工程,深入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加快建设“森林余姚”。深化“四边三化”,加大“见缝插绿、见土补绿”力度,切实建设一批“美丽公路”“美丽林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四明山区域生态修复,推进生态公益林、产业经济林和设施林业建设,完成平原绿化面积1000亩、生态修复面积3300亩。
  (五)深化全面开放,构建开放经济新体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合作格局。
  拓展开放重大平台。举全市之力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开发建设,高水平修编总体规划和控详规划,抓好在建项目提速、签约项目开工和意向项目落地,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园建设,促成汉熵通信、甘为乐博机器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积极争创国家级海创园。开展中国塑料(电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申报,整合中国塑料城和慧聪家电产业新城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中国塑料电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提速发展余姚工业园区,稳步开发城西工业园、牟山湖休闲度假区等重点区块,深入推进工业功能区和小微企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大招商、招好商,确保实到外资4.5亿美元、实到内资55亿元、浙商姚商创业创新资金29亿元。创新招商机制,实施联合招商、精准招商等方式,依托重大产业平台,推动资本、人才和企业有机联姻,着力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扎实推进以企引企、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等工作,努力形成全民招商氛围。
  完善内外贸易体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企业立足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全方位、多领域扩大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抢占高端市场。加快企业“走出去”,鼓励企业设立或并购境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支持企业出口参展,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标准、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提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精心举办中国塑博会、慧聪家电交易会等重大展会,引导企业完善营销网络,提高余姚制造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扩大区域交流合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全面对接大上海,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切实加强分工协作。深度融入宁波港口经济圈和宁波都市区建设,强化与宁波中心城区和周边县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和共建共享,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机制,促进合作共赢。
  (六)致力共建共享,顺应人民群众新期盼。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发展,切实补强民生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
  完善公共服务。着眼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和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建成投用市实验高中,促进普高办学多样化、特色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筹建市技师学院。着力建设“健康余姚”,深入实施名院名医工程,加快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项目,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城乡医疗服务水平。依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着力打造文化强市,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一期建设,弘扬王阳明等先贤文化品牌,启动市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和姚江文化长廊前期工作,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推进“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深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水平。
  提高保障水平。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确保本市户籍符合参保条件人员应保尽保。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加快医保付费制度改革,实施医保按病种付费管理。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深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基层治理创新,不断完善全市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网络体系。健全社区(村)自治、法治、德治、共治机制,完成第十届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推进“平安余姚”建设,完善预防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管理,提升社会舆论引导能力。全面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强化普法教育,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和法律援助工作。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努力减少事故总量,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加强重大疾病和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各位代表,2016年我们将继续办好教育惠民、创业就业等十方面民生实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七)加强自身建设,树立法治政府新形象。认真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着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依法配置权力,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完成乡镇(街道)权责清单编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厘清政府权责边界。坚持依法行使权力,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快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严格遵循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坚持依法监督权力,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完善民情反馈机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依法科学决策,全面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合同备案审查,不断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高效施政。开展新一轮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统筹优化事权、财权和要素配置权设置,着力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强化中介机构规范化管理,健全公开公平竞争机制,着力提高中介服务质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承接上级下放审批事项,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三联动”审批改革,推行网上办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审批效率。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评比达标活动,推动工作重心更多地投入到一线和狠抓落实上。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深化服务基本建设项目效能评议,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民中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完善政府性债务管控机制,优化债务结构。厉行节约,严格“三公经费”支出,不断提高政府资金使用绩效。
  坚持从严治政。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持之以恒改“四风”,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严格执行“一岗双责”“一案双查”,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支持纪委“三转”,加强基层权力监管,建立健全巡查工作制度,严厉查处腐败行为。加强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执纪问责,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坚决整治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努力提升行政执行力和群众满意度。
  各位代表,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崭新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在中共余姚市委的领导下,切实肩负起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国同等城市中争先进位,加快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而努力奋斗!
  附:2016年十方面民生实事
  一、实施教育惠民。实验高中、老年大学一期建成投用,推进姚江中学、梨洲学校中学部扩建工程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适龄幼儿入读普惠性幼儿园达70%以上。加大支教力度,向山区、边远农村派遣骨干教师20人以上。提升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派遣教育总监14人。
  二、促进就业创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8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创业实体12200家,自主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额达到1500万元。完成职校和成校技能培训10000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1000人,新型实用农机化技术培训3000人。
  三、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工作,实现本市户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2.8%;向具有本市户籍年满60周岁及以上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人员,发放每人500元春节慰问金。加快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建成区域性照料中心1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覆盖率达到100%。本市户籍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继续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将15种特殊药品纳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切实减轻重大疾病患者负担。
  四、提升医疗服务。推进陆埠等5个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扩建)工程。推行以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其中户籍家庭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到50%以上。免费开展医疗卫生机构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受检率达97%以上。
  五、保障公共安全。启动社会治安动态视频一期再建、三期新建工程。完成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二期主体工程。全市中小学校阳光厨房建设率达到45%。新创建放心农贸市场2家。创建100家流通领域星级食品安全示范店。
  六、优化百姓安居。实施棚户区一期改造工程。完成288套,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改造困难群众危旧房100户。完成35万平方米的老小区整治改造工程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300千米。完成6个小区老旧电表表箱改造。
  七、美化生态环境。新增沿海防护基干林带200亩,平原绿化700亩。完成桐张岙垃圾场渗滤液处理改造工程。完成4个村级生态河道创建。完成60家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淘汰10蒸吨/时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92台。
  八、通畅城乡交通。新建农村联网公路20千米以上。实施周太线、寺慈线、余马线、李俞线4条道路局部路段大(中)修工程。建设2个公交首末站;完成火车站公交首末站二期改造;完成102个公交站牌建设。完成新建北路(金型路一北环西路)道路改造工程,实施东环北路(子陵路—北环东路)、北环东路(城东路—东环北路)道路改造工程。新增城区公共停车位300个。
  九、推进文化共享。新建农村文化礼堂20家。建设书香余姚数字阅读工程(网上图书馆)。免费为市民提供四明阁演出365场次,配送公共文化420场次。
  十、深化“五水共治”。推进43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一期工程,推进二期工程。完成四明湖水库下游河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8座山塘治理,3个小流域治理。推进姚西北供水干管联网工程。完成四明山片区8个乡镇(街道)13个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名词解释:
  1.姚江干流防洪整治工程:指中舜江闸至蜀山大闸段,工程于2010年开工建设,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2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目前工程已基本竣工。该工程整治两岸堤防26.8千米,新建、改建泵闸15座,新建桥梁2座等,同时通过河道两边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等项目建设,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2.“五重二大”:五重指以重大产业升级、重大基础强化、重大民生改善、重大城乡发展、重大后劲培育为主的重大项目建设;二大指中意宁波生态园、“千人计划”产业园两大战略性平台建设。
  3.PPP: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模式统称为公私(民)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
  4.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为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研究,于2015年9月组建成立市互联网经济促进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互联网经济的统筹、协调、指导、考核等工作,推动我市互联网经济提速发展。
  5.模客小镇:位于余姚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以高端模具智造、模客创业创新、产业文化交流为特色,打造产、城、人、文交融的宜居宜业宜学的转型发展新平台。
  6.机器人小镇:位于三七市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依托“千人计划”产业园产业化基地等资源优势,通过金泽智慧广场、机器人展示交易中心、文体创意中心、机器人产业制造基地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集智能装备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为一体的机器人智慧小镇。
  7.应收账款债权流转业务:指债务人承诺到期付款或由债权人承诺到期回购,提供担保或保险公司承保,经债权人向应收账款债权管理公司申请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记载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的相关信息,使应收账款债权持有人、受让人可以凭此全部转让、部分转让或质押债权,实现融资、融货、流转、抵付,或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融资等功能。
  8.“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由原来市场监管、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等部门分别办理并各自发证(照)的模式,改为由申请人一表申请,市场监管部门统一收件,与国税、地税、人力社保、统计等部门协同,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实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提升效率、方便群众。
  9.“两路两侧”整治:指主要公路干线和铁路(高铁)干线两侧1000米可视范围内环境问题的整治工作。
  10.固体废物管理“双达标”: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持证经营单位在达到国家规范化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和利用处置行为,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分别达到国家危险废物“十二五”规范化管理要求。
  11.“3+1”行政审批服务组合机制:“3”是指建立工业类企业投资项目联合测量与压缩中介服务用时机制,健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机制,实施企业设立证照联动办理机制;“1”是指实施中介机构规范管理。通过“3+1”行政审批服务组合机制,进一步压缩项目审批时限,提高效率。
  12.住房公积金“公转商”:全称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转商业性个人住房贴息贷款,是指住房公积金中心在资金流动性相对不足时,由商业银行按照住房公积金中心审批的贷款额度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向借款人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并由住房公积金中心按月给予商业银行利息差额补贴。
  13.外贸“双优”工程:优化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品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提升欧美等传统市场,加快开拓非洲等新兴市场。
  14.百团计划:围绕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电子信息、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服务创业,激活创新,在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构建特别机制,采取特殊政策,实行特事特办,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引进100个以上由“千人计划”专家或同等水平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落户园区,将“千人计划”产业园打造成科技创新核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15.科技创新券: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创客团队)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手段,是推动科技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有效对接的一种途径。
  16.“一轴、两环、多点”:“一轴”即强化南雷路—新建北路城市中轴线“脊梁”作用;“两环”即加快城市水环和绕城绿环建设;“多点”即实施“多点提升”工程,具体是加快推进城市门户区建设、挖掘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快三江口滨水空间建设等。
  17.“2+3+5”特色小镇培育计划:在“十三五”期间,争创2个省级、3个宁波市级、5个余姚市级特色小镇。
  18.“四美三宜”:“四美”指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三宜”指宜居、宜业、宜游。
  19.六项创建:美丽庭院、美丽村庄、美丽小区、美丽集镇、美丽单位、美丽公路创建。
  20.建设项目“三联动”审批:建立企业投资项目联合测量制度,健全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规范工业类社会投资项目的中介机构服务用时。
  21.“三转”:即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系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的重要任务,转职能要求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心任务;转方式要求改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高效地履职;转作风要求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打造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队伍。

知识出处

余姚年鉴2016

《余姚年鉴2016》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系统记述了2015年余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采用分类编辑法,卷首设特载、概貌、大事记、专记,正文部分设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其中条目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卷末设有附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奚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