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防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4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防工程
分类号: E112
页数: 3
页码: 304-3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人防工程,人防工程包括为保障反空袭中人员与物资隐蔽、人防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建设的地下防护建筑和结合地面建筑物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各类地下室等情况。
关键词: 余姚市 人防工程

内容

人防工程包括为保障反空袭中人员与物资隐蔽、人防指挥、医疗救护等而单独建设的地下防护建筑和结合地面建筑物修建的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各类地下室。
  1967年余姚镇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义务劳动,自西水阊至水门口挖建地下防空道,全长804米,宽1.4米,高1.9米,拱形,总面积1125.7平方米,次年竣工,现废弃,作为排水涵洞。1969年12月22日,响应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余姚县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发出了做好人防工作的6条通知,境内各地纷纷开展掘地道、挖地洞(壕)工程。当时,在县城曾拟定工程规模计划:简称“三山一条街”,即在胜归山、玉皇山、龙泉山和人民医院(今健康路北端)至姚江北岸的市中心街(即新建路南端)地下挖掘战备工程。要求“平战结合”,达到既利战备,平时又可成为地下旅游点及地下商场。经费总投资40万元人民币,由省、地、县三方统筹解决。后因经费不足而缩小工程,实际只挖了龙泉山和一条街的战备坑道,玉皇山只开了头就停建。1969年挖建的龙泉山防空工程,于1978年竣工。坑道宽度为1.5~3.5米,部分宽7米,全长2600多米,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有30多间房间,出口4处,可容纳5000余人。工程属简易防空洞。曾作为县公安局收容所、县供销社作为储存果蔬之用:同时,境内还有四明山、郑巷等处开工挖掘,至1978年全部结束。以上各项工程均以民兵施工为主,没有部队参建。
  为了加强对“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简称“结建”工程)工程的领导,市人防办坚持“以建为主,以收(收取人防建设费)促建”的方针,鼓励业主落实“结建”工程。(2004年7月,市政府出台了《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关于调整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政策的意见的通知》(余政办发[2004]94号文件),该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人防工程的建设)。
  2005年,根据“结建”工程建设资料显示:人防地下室已竣工工程有江南华都A区、江南华都B区、世纪名苑二期、舜江名苑、富达广场等5处,总面积19511平方米,可容纳12681人。
  2005年底,余姚市人防办针对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区人防工程面积不足的现状,利用府前路改造与休闲广场建设时机,率先在全市利用公共资源开发地下空间建设首个单建式人防物资库。该项工程总建筑面积2215平方米,使用面积1925平方米,投资额1700余万元。平时为商业服务、战时为人防物资库,设计防护等级为6级。战时设计为1个防护单元,2个抗爆单元,考虑到空调、通风、给排水、电气、消防、防化、广场等多项设计:预计工程于2006年底竣工。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