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训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8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军事训练
分类号: E24
页数: 8
页码: 171-191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余姚市的军事训练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建国后 余姚市

内容

市(县)人武部军事训练
  1949年5月余姚解放后,县人武部在完成配合县大队、公安部门清剿境内武装股匪,巩固新生政权中心任务的同时,干部训练则利用完成中心任务的间隙进行。人武部机关干部主要参加本级自行组织安排的军事业务训练。军事理论方面主要学习兵器知识、战术教练和防空知识;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熟悉民兵工作业务,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参谋业务知识和识图、用图、计算等基础知识;军事训练主要是操作兵器、射击、投弹、战术和防空等科目。县人武部干部在自身学习训练的前提下,在每年组织多期民兵骨干轮训时担任教员。1957年4~8月,县兵役局科以下干部32人分4期参加省军区、军分区组织的比较系统的军事理论教学训练。
  1958年后,在大办民兵师、全民武装化运动中,县兵役局(人武部)加紧对基干民兵和复退军人的训练工作,军事学习训练结合民兵训练科目进行。内容有:战术课,利用地形地物、单兵进攻、防御基本动作;反空降知识、武器的性能、构造、用途及使用保养知识,60迫击炮操作技能;步兵分队枪械、弹药的用途、性能、构造及其分解与结合,一般故障排除和武器保管、保养规则及作业方法;电话、汽车、卫生、工程等专业知识代训。1959年12月县兵役局改称县人民武装部,属军队编制。人武部训练主要贯彻中央军委“以我为主”的训练方针和“少而精”的训练原则,主要是加强了毛泽东军事理论的学习,在完成战术、技术训练的同时,增加了科学练兵和学习现代技术等课目。
  1963年~1965年,响应军事大比武号召,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加强人武部干部自训普训工作,普遍提高了业务水平,并分批参加军分区组织的参谋“六会”(会讲、会画、会写、会记、会算、会传)训练班,多数干部达到“六会”以上水平,机关干部的手枪、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实弹射击取得良好以上成绩。同时,重点培养、推荐部分干部、基干民兵参加上级组织的军事大比武。
  20世纪70年代后,军分区提出“军事训练应该突出重点、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学会五大技术”要求,机关干部每年军事学习训练时间在25天以上,训练方法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训练内容主要是“三打三防”(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化学、防原子、防生物武器)。1973年,组织学习南京军区、省军区编印的《美军编制及作战特点》、《苏军空降、登陆作战资料》、《苏军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等资料,开拓干部军事知识视野。1979年,结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经验,加强干部军事训练。主要是加强对机关的业务训练,提高干部的机关军事能力。按照军事、政治、后勤保障不同分工,部机关集中了一个星期进行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科长、参谋、干事要基本做到会拟制作战、训练计划和建议,会组织实施训练、会组织检查和总结。
  20世纪80年代,县(市)人武部军事理论继续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敌军研究重点学习苏军摩步、空降团的编制、装备及作战特点,军事地形学及现地对照,兵器常识等。80年代中后期,一批野战部队干部充实到人武部,按上级要求,组织参加军分区教导队举办的新调入干部集训,学习征兵、动员及有关民兵工作业务,以使他们较快熟悉人武部工作的性质、任务和业务知识,为投入新的工作打下基础。1987年开始,适应人武部改归地方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后军事训练面临的新情况、新要求,突出人武干部的新军事理论学习、指挥训练和小分队应急训练,提高应对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完成战术、技术基础课目、军事地形学、战斗勤务和预备役课目等五大训练内容。并全部通过宁波军分区的考核。1989年6月省军区在教导大队举办人武部军事科长集训,主要学习营、团战术与之相关的军事地形学、军兵种知识、外军知识、战时司令部工作程序及有关军事业务。
  20世纪90年代,贯彻落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条例》,人武干部军事学习和训练,以“六会”基本功为主要内容,以部首长和军事干部为主要对象。1991年4月,市人武部组织近几年来新任职的专武干部27人,到军分区慈城教导队参加集训。集训主要内容为学习《民兵工作条例》和民兵工作业务知识,队列、单兵战术、射击等,目的提高新任专武干部的业务水平、军事素质和组织指挥能力。1992年,组织人武、专武干部学习新时期战备方针、现代游击作战、射击原理、民兵预备役工作业务等军事理论,并参加由省军区统一命题考试,获军分区总分第一名,蒋寿明、俞鑫洪分获个人考核二、三等奖。是年7月组织人武干部民兵训练教案编写评审,被评为组织编写先进单位,无后座力炮教案评为优秀教案第一名。1996年,人武部归建军队后,余姚市人武部选拔108名民兵尖子组队代表宁波军分区参加全省民兵应急分队军事训练竞赛,进行为期50天的强化训练,训练中人武干部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跟班作业,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训练)。集训结束赴杭参赛,取得了团体总分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人武干部自身军事素质得到显著提高。1997~1998年,部机关军事学习训练以军事理论、军事高科技知识、军事法规、掌握现代条件下“六会”基本技能和业务知识、指挥器材的性能与操作使用为内容,同时开展计算机操作与使用的强化训练,机关人员计算机操作获得初级以上证书率达96%。1999年,学习研讨《军事高科技知识教材》(高级本上下册),完成军分区高科技知识学习、台军研究函授作业、局部战争中游击作战战法及作战的组织指挥;并组织开展民兵技术含量专业分队演示和预备役炮营实弹演习与阅兵两大军事活动。
  2000年后,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全局,贯彻科技强军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推进人武干部学习高科技知识和适用现代战争需要的军事训练。2000年,参加军分区就沿海地区防空作战、城市防空袭心理防护等7个课题进行汇报交流,机关参谋人员通过绘制首长决心图、运用计算机拟制编缉、打印作战文书和写作军事应用文等,提高业务水平。2001年,军事高技术知识重点是与遂行作战相关的新知识、建制内的新装备知识及台、美军研究和自动化指挥和办公手段学习训练。年度军事训练重点任务是完成“余动1号”战时行动演练。7月22~25日的“余动1号”演练,以对台军事斗争准备八项任务为依据,以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以对台作战为背景,立足于外国军队之介入,构想余姚在未来对敌作战中所处的“三个基地”(出发基地、动员基地、保障基地)、“一个通道”(机动集结的战役通道)和余姚市可能担负的任务和行动方案,锻炼提高市国动委在高技术条件下对台作战中开展人民战争时的组织指挥地方行动能力。演练按动员和军事理论辅导、组织实施、总结讲评三个阶段,总体规模大、层次高、难度强。2002年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以科技练兵为主题,突出首长机关训练,抓规范、强基础,进行计算机“六会五能”训练,人武干部电脑操作水平达二级以上。并注重提高专武干部对武装工作应用软件实际操作能力。2003年,围绕未来防卫作战难点和人武部任务特点,进行应急训练,有针对性地学习训练有关基础理论、战术标图、战时文书拟制、沙盘作业等内容,重点为服预备役退伍军人转服现役试点训练和民兵渗透分队敌后破袭演练。2004年,按照“按纲施训”要求,完成战术作业想定、作战文书拟制、室内作战推演及战术标图和沙盘堆制、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学习等科目训练。第三季度完成海防团预扩编兵员成建制动员集结演练。2005年,围绕“训练大纲”规定的业务基础、战术作业、首长和机关演练等规定课题,采取统一计划、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网络化组训等方式:训练时间为2月1日开训至9月底结束,实训不少于40天、280个小时。
  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
  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炮兵团130火箭炮营始终坚持以提高战斗力为中心,注重打牢基础,不断提高部队“两个能力”和遂行非战斗军事行动的能力,按照《军事训练大纲》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完成军事训练任务。从1991年开始,每年完成近80余人次的年度训练任务,并组织现役和预任军官参加上级的各类集训和跨区联训。1991年至今,营先后6次被团评为军事先进单位,2次被师、省军区评为军事先进单位。1999年至2003年,指挥连连续4年获得军事训练考核第一名:营于2001年10月和2005年10月,圆满完成了全建制、全员额、全装备、全过程的快速动员演练,受到了省军区、师、团和地方领导的高度评价。先后参加了多次演习,完成了7次实弹射击。
  1988年12月12日,营组织连排12名预任军官参加团在象山石浦的18天军事训练。1989年至1991年营完成师3年军事训练规划。全营实训260人,历时50天,达到收得拢、拉得出、用得上,随时做好遂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要求。1989年,积极组织动员预备役官兵开展“四护一守”活动,执行海防巡逻,出动官兵163人次。1990年6月,干部骨干参加团组织的专业集训中,在结束考核时集体总分第一。1991年11月3日,师司令部组织突击点验,全营2小时内到点率为98.8%。1991年11月15日,营117名预任(编)官兵参加省军区对团在丰岭岙训练基地的检验性点验,到点率为100%。1992年9月5日至10月27日,共组织57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指挥、战炮、通信专业分队协同训练,并在镇海蟹浦靶场参加了首次实弹射击考核,成绩优秀。1993年、1994年6月,营组织70名预备役官兵参加团组织的奉化丰岭岙基地训练,并参加营、连战术实弹射击考核。1995年3月至4月,营共出动人员75人参加炮兵阵地、战炮通信分队及连协同训练。1996年5月,组织指挥连、12连共75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奉化丰岭岙基地训练,并参加省军区组织的实弹战术演练。1997年4月,组织指挥连、11连共81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实弹战术演练。在镇海蟹浦靶场,发射42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区。1998年9月,组织10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1999年10月,全营参加团在镇海蟹浦靶场组织的实弹演习,并参加浙江省民兵预备役部队科技练兵成果交流会,组织12连参加团阅兵。
  2000年5月,组织10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2001年7月,在余姚市体育馆组织了全营全员额快速动员暨军民通用装备、物资征用演练:出动人员239人,130火箭炮6门,冲锋枪24支,手枪34支,40火箭筒6具,大小车辆30台,并组织全营点验。2002年4月,组织12连在奉化丰岭岙基地,完成了成建制训练任务。2003年4月,组织指挥连、10连共80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实弹战术演练。在舟山塘头靶场,发射48发炮弹,全部命中靶区。2004年8月27日,在市实验学校操场组织了宁波海防团余姚海防营预编兵员动员集结实兵演练。演练采取调服式动员的方法,参照海防部队现行的人员编制进行预任、预编,参加人数321名,均来自市属10个镇、街道和市直部门的人员组成。编制设营部、步兵连、海防10连、11连、雷达观察所。2005年4月,组织指挥连、12连共70名预任(编)官兵,参加团组织的专业基础训练、协同训练和非实弹战术演练。5月,在奉化参加省军区“051”重要目标防卫演习。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军事训练
  1984年,推行“新老分训”、改变“低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训练改革。培养小教员,解决干部少的难题;干部、骨干实行训练包干责任制。
  1985年,根据总队司令部《1985年军事业务训练指示》,以干部、骨干为重点,狠抓部队的基础训练。进行三大条令、射击、队列、擒敌技术和执勤业务基础等科目训练。是年9月15日至10月5日宁波市支队组织对所属中队进行年终考核中,3中队获得军事业务团体总分第一名,实弹射击第1名。
  1990年,贯彻《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坚持训练为主,狠抓基础训练,在支队组织的射击、擒敌技术、越野和军体项目军事比武中,获得团体第3名。
  1991年,贯彻正规化训练方针,在10月6日至10月11日由轮训队举办的第四届军事大比武中,3中队同2中队、6中队、1中队分别取得团体前3名。
  1992年,贯彻“练为战”的思想,大力推行郭兴福军事教学法。
  1993年,遵照支队《军事训练动员令》,倡导“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尚武理念,开展“比学赶帮超”训练活动:2月18日至23日宁波市支队对所属14个中队的班队列、器械、5公里武装越野、投弹和体能等项目进行冬训对抗赛中,获团体第四名。
  1994年,按照训练大纲和总队的要求,以技术精、标准高、要求严落实训练。3中队孙天岭于10月27日至29日宁波市支队在丰岭岙举行建制中队的“拳头班”比武中平支队第5届军事比武的5公里越野记录。
  1995年,贯彻支队《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干部训练突出提高带兵、管兵、训兵、用兵4种能力训练,并进行科学组合,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士兵训练围绕提高文明执勤、依法执勤、灵活运用战术、紧急应变、快速机动和独立作战6种能力的训练。
  1996年,以《军事训练大纲》、《军事训练若干规定》和《1996年度军事训练要点》为依据,突出训练“四贴近”,本着“需要什么练什么,练为战”的原则,摒弃花架子,不搞“一招鲜”,努力使官兵的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满足执勤和“处突”的需要。
  2000年,以干部骨干训练为重点,提高训练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军事训练中的组织、保障、教学、素质现状专题分析。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强化射击、队列、单兵战术、越野、军体项目训练。
  2005年,按照新训大纲要求,采取“层次”训练法,分阶段实施“五小练兵”训练,切实提高干部骨干的组训能力。
  武警余姚市中队军事训练
  20世纪60年代,遵照《人民武装警察任务训练计划》,进行人民警察有关条例、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的教育、训练。
  1970年,中队以“三打”(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为重点组织进行战术、技术训练。1978年,以干部训练为重点,开展群众性的练兵活动,突出单兵、单枪、单哨、技战术基础科目训练。1985年,进行三大条令、射击、队列和擒敌技术训练,同时有侧重地进行执勤业务基础科目训练。
  1993年,遵照支队发布的《军事训练动员令》,队内倡导“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的理念,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训练热潮。1995年,认真贯彻支队《关于加强军事训练工作的决定》,干部训练突出提高带兵、管兵、练兵、用兵4种能力训练,并进行科学组训,保证训练内容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整体性。士兵训练围绕提高文明执勤、依法执勤、灵活运用技战术、紧急应变、快速机动和独立作战6种能力的训练,军事训练向深度发展。1996年,坚持以《军事训练大纲》、《军事训练若干规定》和《1996年军事训练要点》为依据,突出训练的“四个贴近”,狠抓全员训练和全科目训练。1998年,坚持“练为勤,练为战”的训练方向,妥善处理训练与执勤及其他工作的关系,激发官兵训练热情。
  2000年,以“居安思危”战备思想为指导,以干部骨干训练为重点,以提高训练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军事训练中的组织、保障、教学素质现状专题分析,深入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强化射击、队列、单兵战术、越野、军体科目训练。2001年,配合专勤专训,全面提高官兵军事素质。2002年,中队长王坤参加总队军事训练大比武,获得“81式自动步枪对不动目标射击”、“81式自动步枪对隐显目标射击”、“79式微型冲锋枪对不动目标射击”等第一名的好成绩,在中队长组位列第一。2005年,采取“层次”训练法,分阶段实施“五小练兵”训练,切实提高干部骨干的组织训练能力。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业务训练
  20世纪70年代主要训练内容依据1974年公安部消防局颁发的《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项目暂行规定》,训练项目主要有原地着装、着装登车、两盘水带连接、延长水带、更换水带、两节吸水管连接、挂钩梯、两节拉梯、消防车号操、使用安全绳救人、滑绳自救等近20项基础科目。1975开始,将《消防战斗员基本功训练项目暂行规定》多数项目纳入新兵入伍训练,如原地着装、两盘水带连接、消防车吸水管连接、射水打靶等8个项目22项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同时,消防指战员也逐步开始要求熟悉辖区范围内的道路、水源和消防栓位置、生产企业、公共建筑、开展实地训练等,随着战训基础工作的扎实开展,消防部队的快速应战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1981年,按省消防局发布《关于加强消防队伍业务训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消防中队每年派员参加宁波消防支队业务训练,统一军事队列、操作技能及消防基本功训练动作,了解掌握物质燃烧基本原理、火灾发展的特点、器材装备、电气常识、化工油料、火灾扑救的基本知识。每周训练不少于20小时,接警速度要求不超过45秒,夜间不超过1分钟。1986年至1989年,根据火场实际需要,开始学习氧气呼吸器及其他新型个人装备的使用操作训练,确定15项基本功训练重点,开展楼层救人及其处置化工火灾专勤业务训练和登高训练,将“单打一”训练内容向多层次、多样化、多结构发展。
  1990年至1994年,按照《公安消防部队战斗员业务技术等级考核实施办法》和《消防技能训练规则》,改进消防基本功训练内容:开展6米拉梯、挂钩梯训练和登高车、破拆工具、排烟机、空气呼吸器操作训练。平均参训率达到90%以上,训练合格率达到100%。1995年至1998年,大队吸取外地扑救恶性火灾经验教训,消防训练由单一的消防体能、技能训练,向以适应火场战斗需要的应用性训练发展,把“贴近火场条件、提高实战能力”车移动泡沫炮操、楼层救人操、高层建筑出水操、登高救人操作为基本功训练;大队战术训练主要有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缺水区域火灾扑救、毒气、液体、石油气火灾扑救等。每年对消防预案熟悉或演练不少于一次。1999年,牢固树立“灭大火、打恶仗”的思想,开展“百日大练兵”活动,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强化以“三熟悉”为内容的基本训练,重点加强应用项目的训练。
  2000年,围绕大练兵的要求,加大训练改革力度和训练难度,大队官兵在“积极投身大练兵、争当优秀消防兵”的誓言鼓舞下,严格要求,刻苦训练。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训练,战士克服场地困难,灵活机动,保证训练人员、时间、内容的落实,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大队全体官兵训练成绩全部达到优秀。2002年,全队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突出重点,贴近实战”的训练方针,注重体能训练和条令条例训练,月训练日平均16天,参训率98%。2003年,建立每训每战必评制度,推进业务训练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着重开展疑难火灾扑救、自然灾害、爆炸、车祸、毒气泄漏、建筑倒塌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训练,官兵们喊响“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汗不掉队”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通过勤学苦练、顽强拼搏,涌现出一批业务精兵,余姚市消防大队在2002年宁波市消防支队运动会中获得第三名,2003年获得第一名,2004年获得第二名,2005年业务比武会操获得第一名。
  学生军训
  1955年颁布的《兵役法》中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高级中学和相当于高级中学的在校学生应进行征集前的军事训练;实行军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有利于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余姚市的学生军事训练一般安排在高中第一学年开学阶段和初中毕业前夕进行,采取先共同后专业;先单兵后班组;先技术后战术;先理论后操作;先分解后连贯。循序渐进的方法组织实施,训练时间为2期15天,适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视为中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1993年,对低塘镇3所中学447名初中毕业生离校前“先训后编”的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成效明显。1985年,对梁弄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86届118名学生进行军训,通过摸索实践,制订出一套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1995年分期对余姚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余姚市第五职业技术学校的1133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为期9天的军事训练。男女分编,以排为单位施训。训练内容包括队列训练、队列会操、军事知识讲座、参观国防知识展,观看国防教育内容电影、电视录像片。
  1999年4月,余姚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制定《余姚市中学生军事训练实施办法》,该办法立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高级中学、部分中专、技校和职业中学为基地,以设点训练为手段,以男生为主要训练对象,以编入基干民兵组织为目标,建立比较完善规范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制度。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