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
分类号: E24
页数: 2
页码: 169-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中华民国时期浙江省余姚市国民政府军事训练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民国时期 余姚市

内容

所属地方武装的军事训练
  余姚保卫团是民国时期余姚地方的主要武装力量。中华民国成立后,先后建有区、乡、镇、村、里或乡村联办的地方保卫团31个。各自照章设团长、副团长各一,由当地绅董兼任,另设教练官1名,由县政府派任或由团长推荐。保卫团人数,视地方情势变动,所用武器由地方购置,并经县政府烙印发放。民国17年(1928)10月,县政府通令各保卫团一律遵照省颁《保卫团组织暂行条例》改组,保卫团由分散趋向统一。民国20年(1931)4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后的《县保卫团法》,余姚设置县保卫团总部,县长兼总团长,下辖7个区团部,区长兼区团长。县总团部、各区团部分别成立县、区基干队及临时常备队。保卫团团丁均须经过军事训练。是年11月,省开设保卫团干部训练班,余姚派员参加训练。
  民国时期县国民政府所属地方武装在县保卫团之后,民国26年(1937)成立的县常备队、壮丁队,有民国28年(1939)成立的抗日自卫总队,民国34年(1945)成立的自卫总队、保警大队,民国35年(1946)成立的国民兵队等。
  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军委会训练总监部颁发军事训练大纲,分士兵训练和军官训练。
  规定士兵须接受1年正规训练,其中半年为新入伍基本训练(称制式训练),半年为应用训练(称战斗训练),余则为常年训练。训练内容分为学科和术科两种。学科内容为:精神讲话、党义(以“三民主义”为教材)、军队内务规制,陆军礼节、陆军惩罚令、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会阵操、劈杀教范等),阵中要务令等。学科训练一般在课堂进行。术科分操场和野外。操场进行从班到连的基本教练;野外教练有射击和战斗教练。一般先从徒手教练开始,然后进行持枪教练。士兵中的特业兵种,如爆破、通信等,由省保安部队集中训练,每个学科训练期在1个月以上。民国28年(1939),为培养基层骨干,各团队设军士教育队,集中轮训中、下士班长及优等士兵。民国36年(1947),县级训练机构改组,称训练所。省颁发训练命令,依据训练令开展练兵活动。其主要内容为:各种武器的预习与实弹射击、刺杀和手榴弹投掷;战术演练,从单兵到连的战术动作,山地攻防等;体能训练,重点进行行军拉练,以急行军、夜行军为主要拉练方式,白天行走50公里,夜间行走30公里;夜间技能训练,分夜间射击、夜间攻防、夜间搜索、警戒,小部队独立作战与袭击;工事构筑训练,包括掩体、交通壕、副防御等构筑要领;火网编织训练,一般以营、连为单位,采用现场设靶、实弹射击等方式,进行侧射、斜射、集中火力等手段组成火网。此外,还有侦察与搜索、警戒与掩护、封锁与保密、担架与救护等训练内容。
  军官训练有两个途径,一是进军官学校学习、进修;二是由团队开设教导队,举办各种训练班,分期分批组织军官进行突击性学习和短期集训。军官训练内容有:精神训练、生活训练、技术训练。抗战时期精神训练,以团队为单位,每天训练1小时,每年再集中1个月进行轮训。训练科目主要有:中国革命史,中日外交史,宋明两代国史,国耻地理,三民主义,欧战始末,最近世界大势,日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救国歌曲及军歌等。此外,还举行抗战演讲和座谈会,阅读抗日救亡书报等。生活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军容着装、作息、早操会操,内务和法规纪律,培养团队生活,以及培养穿布衣、吃糙米、住草棚、步行露宿、劳动服务、读书看报等良好习惯。技术训练,每天操练基础军事技术,每周成队操练1次,课目为:射击、爬山、骑马、游泳、驾驶、侦察、情报业务、参谋业务、后方勤务、战场救护、兵要地志分析、应用战术、(图形、沙盘、现地)、简易测绘、工事构筑、步炮协同要领、诸兵种联合演习、夜间作战演习等。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