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及其前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5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清及其前驻军
分类号: E295
页数: 2
页码: 130-1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境内清及其前驻军发展情况。
关键词: 古代 驻军 余姚市

内容

元代以前驻军
  东汉建安五年(200),吴将朱然,率军驻守,并始筑江北城。
  宋代称寨兵。分设3处:庙山寨(今临山镇),驻土军100名;眉山寨(今慈溪市浒山西北4里),驻土军200名;三山寨(今慈溪市金家山),驻土军100名;余姚县城另置弓手100名。
  元代改寨为巡检司(除原设3个寨外),增置四明东口次李家闸(今梨洲街道明伟)巡检司。至正18年(1358)5月,浙江行省左丞兼运粮万户方国珍遣其弟驻守余姚,设帅府于城中(今江北)。19年(1359)9月,扩建余姚北城,“缮兵屯镇”,“巨盗强邻,皆不敢犯”。距县城30、40里之四明东口、西口2处,设巡检司驻守。在向头、鸣鹤(今属慈溪)置2水军寨,并在其间筑观城设卫,辖区跨姚、慈2县。
  明代驻军
  明代 实施卫所制,余姚分置3处,称旗军。
  洪武20年(1387)大将军汤和,略地东浙,以余姚宿重兵,增垒堞,拓帅府于元代前司地遗址。并在沿海特设临山卫(领三山、沥海2所)、观海卫(三江所等)。
  临山卫。驻指挥以下官佐91名,旗军(少数战守,多数屯耕)5600名,带管200名,募兵355名。其所辖庙山巡检司(其时已移上虞县境)。嘉靖28年(1549)临(临山卫)观(观海卫)把总驻临山,辖陆兵前、中、左营。前、中营防守境内,各设总哨官等6名,兵丁541名。平时驻临山,汛期分守各哨。35年(1556)因倭患日趋严重,宁绍参将自定海移驻临山,辖正兵哨、西游左哨、西游右哨等,水兵1517名。37年(1558)民族英雄宁绍参将戚继光驻守临山卫,以游源一带山区为基地,训练“戚家军”,扫荡倭寇。
  三山所。界于临、观之间,以蔡山、金山、破山(封山)并峙而名。驻千户等官15名,旗军1120名,带管100名,募兵103名。下设眉山巡检司、三山巡检司,各置弓兵34名。在浒山设瞭望台,辖烽堠(烽火墩)7处。
  余姚千户所设城内。驻旗军1120名。正统6年(1441)裁撤。
  注:据《明史兵制》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约5600人为卫,1120人为所,120人为百户所。明、清时代,凡镇、市关隘,距县城远者多设巡检以防盗贼,巡逻边防分治之。
  清代驻军
  清代废卫、所,改由绿营兵驻防卫城。清代兵制,千总、把总、外委等所属之绿营兵称“讯”,其分防之地称讯地。分马兵、步战兵、守兵三等。
  临山卫驻军,兼辖夏盖山、周巷讯。置兵丁5600名,指挥以下等官91人。辖罗家山炮台1座,烽堠9处。所属庙山巡检司有弓兵100名驻守。
  观海卫驻军,兼辖浒山汛。置兵丁5704名,指挥以下等官95人。辖烽堠6处。于向头设巡检司,弓兵100名驻守。
  余姚县城驻军。清初,绍协右营驻临山卫,驻都司等官员4名,兵丁159名。乾隆时,右营中军守备防守,驻兵144名。至光绪时,改千总防守,兵丁145名。康熙47年(1708),大岚山张念一起兵反清,绍协右营都司署自临山迁址县城。驻都司以下4员,兵丁149名。同年,绍兴同知分府驻梁弄,千总1员带兵100名防守梁弄,把总1员带兵60名驻中村兼防杖锡,又委把总1员带兵60名驻北溪兼防雪窦。尚有兵100名,分防上马岗等地,归绍协右营都司指挥。以上梁弄、北溪、中村3驻军点自乾隆后均改称为“汛”。四十八年(1709)又置中村巡检司(由象山陈山司巡检移驻)。至同治二年(1863),巡检司署移梁弄晓岭街。
  绿营兵制营以下为汛,除临山卫汛外,尚有周巷、浒山、周家路水师、梁弄、中村、北溪等汛,分别驻兵丁,少则30,多则120。光绪时改千总防守,兵丁145名。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