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5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驻军
分类号: E295
页数: 11
页码: 130-140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宋代至1995年浙江省余姚市境内驻军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军事史 驻军余 姚市

内容

余姚境内,历有驻军。宋代,城驻弓兵。明代,为御倭,临山卫所驻重兵。清代先后驻有“旗兵”和绿营兵,废卫所置汛,为应对大岚山抗清,驻军南移。民国初期,五夫营房驻军师、团规模。抗日战争时期,部分宁波保卫战国民党军队退驻余姚境内。为围攻浙东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境内驻军增多。由中共领导的驻军先后有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人民游击队第3支队、浙东人民解放军第5支队、第2游击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先后有剿匪部队、五夫营房团级规模部队等驻止。
  第一节 清及其前驻军
  元代以前驻军
  东汉建安五年(200),吴将朱然,率军驻守,并始筑江北城。
  宋代称寨兵。分设3处:庙山寨(今临山镇),驻土军100名;眉山寨(今慈溪市浒山西北4里),驻土军200名;三山寨(今慈溪市金家山),驻土军100名;余姚县城另置弓手100名。
  元代改寨为巡检司(除原设3个寨外),增置四明东口次李家闸(今梨洲街道明伟)巡检司。至正18年(1358)5月,浙江行省左丞兼运粮万户方国珍遣其弟驻守余姚,设帅府于城中(今江北)。19年(1359)9月,扩建余姚北城,“缮兵屯镇”,“巨盗强邻,皆不敢犯”。距县城30、40里之四明东口、西口2处,设巡检司驻守。在向头、鸣鹤(今属慈溪)置2水军寨,并在其间筑观城设卫,辖区跨姚、慈2县。
  明代驻军
  明代 实施卫所制,余姚分置3处,称旗军。
  洪武20年(1387)大将军汤和,略地东浙,以余姚宿重兵,增垒堞,拓帅府于元代前司地遗址。并在沿海特设临山卫(领三山、沥海2所)、观海卫(三江所等)。
  临山卫。驻指挥以下官佐91名,旗军(少数战守,多数屯耕)5600名,带管200名,募兵355名。其所辖庙山巡检司(其时已移上虞县境)。嘉靖28年(1549)临(临山卫)观(观海卫)把总驻临山,辖陆兵前、中、左营。前、中营防守境内,各设总哨官等6名,兵丁541名。平时驻临山,汛期分守各哨。35年(1556)因倭患日趋严重,宁绍参将自定海移驻临山,辖正兵哨、西游左哨、西游右哨等,水兵1517名。37年(1558)民族英雄宁绍参将戚继光驻守临山卫,以游源一带山区为基地,训练“戚家军”,扫荡倭寇。
  三山所。界于临、观之间,以蔡山、金山、破山(封山)并峙而名。驻千户等官15名,旗军1120名,带管100名,募兵103名。下设眉山巡检司、三山巡检司,各置弓兵34名。在浒山设瞭望台,辖烽堠(烽火墩)7处。
  余姚千户所设城内。驻旗军1120名。正统6年(1441)裁撤。
  注:据《明史兵制》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约5600人为卫,1120人为所,120人为百户所。明、清时代,凡镇、市关隘,距县城远者多设巡检以防盗贼,巡逻边防分治之。
  清代驻军
  清代废卫、所,改由绿营兵驻防卫城。清代兵制,千总、把总、外委等所属之绿营兵称“讯”,其分防之地称讯地。分马兵、步战兵、守兵三等。
  临山卫驻军,兼辖夏盖山、周巷讯。置兵丁5600名,指挥以下等官91人。辖罗家山炮台1座,烽堠9处。所属庙山巡检司有弓兵100名驻守。
  观海卫驻军,兼辖浒山汛。置兵丁5704名,指挥以下等官95人。辖烽堠6处。于向头设巡检司,弓兵100名驻守。
  余姚县城驻军。清初,绍协右营驻临山卫,驻都司等官员4名,兵丁159名。乾隆时,右营中军守备防守,驻兵144名。至光绪时,改千总防守,兵丁145名。康熙47年(1708),大岚山张念一起兵反清,绍协右营都司署自临山迁址县城。驻都司以下4员,兵丁149名。同年,绍兴同知分府驻梁弄,千总1员带兵100名防守梁弄,把总1员带兵60名驻中村兼防杖锡,又委把总1员带兵60名驻北溪兼防雪窦。尚有兵100名,分防上马岗等地,归绍协右营都司指挥。以上梁弄、北溪、中村3驻军点自乾隆后均改称为“汛”。四十八年(1709)又置中村巡检司(由象山陈山司巡检移驻)。至同治二年(1863),巡检司署移梁弄晓岭街。
  绿营兵制营以下为汛,除临山卫汛外,尚有周巷、浒山、周家路水师、梁弄、中村、北溪等汛,分别驻兵丁,少则30,多则120。光绪时改千总防守,兵丁145名。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北京)政府时驻军
  民国3年(1914),浙左路陆师绍防第3营驻城区。9年(1920)6月,浙军第1师2旅3团驻城区。
  15年(1926)省防军1师4团驻五夫兵营。
  国民(南京)政府时驻军
  民国16年(1927)11月浙警备师2团驻城区。
  18~19年(1929~1930),陆军教导第2师、陆军第1师、陆军第4师第11旅、第12旅及所属24团、浙江保安团3团先后驻五夫兵营。
  21年~27年(1932~1938),陆军第88师、陆军第45旅第734、735两团、陆军92团一部先后驻五夫兵营。
  27年(1938)4月,第28军部队移驻临山卫、曹娥江、嵊县一带。
  29年(1940)2月,第3战区钱江南岸左地指挥部(又名余上指挥部)设于城内江南韩氏宗祠,所属别动队第1支队685人驻洋浦至曹娥江口沿海一线,另部张惠芳大队300余人于10月下旬驻庵东。次年余姚沦陷,别动队改称游击支队驻四明山北麓姚虞交界处。
  30年(1941)4月,第10集团军194师自宁波退至姚南山区,暂编34师1团退至临山,两部不久均撤离。是年秋,陆军暂编第9军挺进第1纵队进驻四明山,司令部设陈家岩、丁家畈。1942年撤离。12月,江南挺进第1纵队(司令谢一中)率2个团驻余姚。
  32年(1943)10月,第3战区天台前进指挥部所属挺进第3、第4、第5纵队、浙江保安队1、2团及突击总队5个突击营(3万多人)进入四明山区围攻浙东抗日根据地。33年(1944)6月撤出。改由陆军33师1团驻峙岭(大岚镇)设立“前进指挥所”,至8月撤回天台。
  34年(1945)9月,第32集团军123师魏人鉴部驻余姚城区。10月,偕同124师入四明山,在陆埠设“前进绥靖指挥部”。12月撤销,次年1月部队撤离去河南。是年10月,两浙税警总队第3区部7个队官兵230人驻庵东。该部于1949年5月,集体起义。
  35年(1946)1月,青年军209师627团驻城区,6月撤离。9月15日,浙江省保安司令部设“四明绥靖指挥部”于梁弄。浙江保安队1团随指挥部进驻。
  36年(1947),浙江省保安队第5团进驻梁弄等地,围攻浙东人民游击纵队,2个月后兵败撤离。
  37年(1948),浙江保安队1团、2团及浙江第2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独立营驻姚南,围攻浙东人民游击纵队至38年(1949)5月溃退。
  37~38年(1948~1949)5月,陆军62旅184团一部、交通警察队第1总队第7大队驻五夫兵营。
  38年(1949)3月,87军231师663团、交通警察第7旅12总队一部自华北退至余姚城区,5月溃退宁波。4月,两淮税警队第3区队3个大队,900余人,自两淮撤驻庵东。于6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收编。
  第三节 中共武装驻军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抗日自卫军、苏浙军区第2游击纵队)
  民国30年(1941)5~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先后7批900余人抵达三北(余姚、慈溪、镇海3县北部)地区,次年7月6日,中共中央华中局电复浙东地方武装的领导,同意成立浙东人民抗日自卫军。8月3日,中共浙东区委根据中共华中局指示,决定将浙东武装定名为江浙边区抗日游击联合指挥部。19日,该指挥部改名为第3战区(浙东)三北游击司令部,归新四军领导指挥,所属部队整编为第3、第4、第5支队和南进支队、特务大队、海防大队、教导队、特务连及新国民兵团等,共1511人,由何克希(更名何静)任司令员,谭启龙(化名胡志萍)任政治委员,连柏生任副司令员,刘亨云(更名刘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10月司令部挺进四明山区,先后驻袁马、杜徐、梁弄、横坎头等地。12月,三北游击司令部改称浙东抗日自卫军,并将海防中队扩编为海防大队,教导队扩编为教导大队。32年(1943)2月,第4、第5支队合编为第5支队,第4支队番号撤销。8~9月间,组建三北自卫总队和四明自卫总队,浦东游击队改编为浦东支队,均归浙东抗日自卫军领导指挥。12月21日,金萧支队在诸暨王家店成立。22日,新四军命令,浙东抗日自卫军改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翌年1月8日公开更名),隶属新四军建制,下辖第3支队、第5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等;撤销特务大队,部队编入第5支队。33年(1944)11月,浦东支队改编为淞沪支队。12月底,教导大队改编为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何克希(兼),辖3个学员队,校址设在余姚梁弄,后迁至横坎头(现名梁弄让贤)。
  民国34年(1945)1月13日,新四军命令,浙东游击纵队改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纵队,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治委员,刘亨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所属部队番号不变,全纵队共有7000余人:2月上旬,金萧支队编入第3支队。2月25日,重建金萧支队。3月,三北自卫总队撤销。5月,张翼翔任第2纵队副司令员。7月1日,苏浙军区决定,四明自卫总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第2纵队第4支队。13日,新四军命令,第2纵队第3、第4、第5支队合编组成第2纵队第1旅,旅长由张翼翔兼任,各支队番号不变;起义的国民党第3战区挺进第5纵队(张俊升部)1000余人改编为第2纵队第2旅,张俊升任第2纵队副司令员兼第2旅旅长。该旅下辖第7、第9团。是时,第2纵队下辖第1旅、第2旅、金萧支队、淞沪支队、海防大队、警卫大队及军政干校等。9~10月间,第2纵队随苏浙军区北撤至苏北地区。
  四明自卫总队
  1943年4月,在姚南成立南山自卫总队,属南山总办事处领导。9月,升为主力部队。后南山总办在袁马组建四明自卫总队,由鄞西林一新大队的2个中队和四明各县地方武装组成,总队长罗白桦兼任,政治委员陈洪(后刘清扬)兼任。辖特务营、警卫连、侦通连及四明地区5个县大队。共约1400人。1945年7月,编入新4支队。
  三北自卫总队
  1943年7月建立。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王仲良,参谋长张席珍,政治处主任黄知真。1945年5月,改编为三北独立营。
  浙东人民游击队第3支队
  1946年12月,中共姚虞县工委缴获国民党天华乡政府枪支后,成立姚南武工队。1947年5月,中共四明工委在草茅庵(今洪山乡)重建北撤后第一支主力武装,由各地武工队改编为浙东游击队第3支队第2大队4中队。6月,姚虞武工队建立,7月湖头庙缴枪告捷,部队扩大,8月改编为第3支队第2大队5中队。以4、5两个中队为基础成立四明人民自卫总队,10月改编为浙东游击队第3支队。1948年1月,改番号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3支队。支队长刘发清,政治委员马青,参谋长张任伟,政治部主任诸敏,辖钢铁部队(又称1大队),坚强部队(又称2大队)。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第2军分区和浙江省警备2团。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5支队
  1948年5月15日,储贵彬率领的上海南汇县大团镇自卫队和张凡率领的南汇县浦东解放总队共300左右人枪,渡杭州湾开赴浙东四明山,以加强浙东的武装力量。1948年5月19日晚,与四明山主力会合,编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5支队”。储贵彬任支队长,张凡任政治委员,奚德祥任副支队长,吴建功任政治处主任。下辖2个中队。6月,中共浙东临工委决定,将5支队划归中共四明工委领导,临工委军事委员刘发清兼支队长。1949年归属“浙东人民解放军第2游击纵队”。
  浙东人民解放军第2游击纵队
  1949年1月25日,浙东临委在新昌回山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2游击纵队”,司令员马青,副司令员刘发清,政治委员顾德欢,参谋长张任伟,政治部主任诸敏。纵队下属6个支队:1支队(金萧)支队长蒋明达,政治委员张凡;2支队(会稽)支队长杨亦明,政治委员周芝山;3支队(浙东主力)支队长张任伟(兼),政治委员诸敏(兼);4支队(台属)支队长兼政治委员邵明;5支队(四明)支队长储贵彬,政治委员陈布衣;6支队(路南)支队长应飞,政治委员卜明,共兵员6000余人。余姚为3支队、5支队活动地区。纵队建立后,还统一了各地区部队的建制,余上县自卫大队和姚南县地方武装,统一归属5支队指挥。
  附录四:侵姚日军
  民国30年(1941)4月23日,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一部400余侵占城区。10月,日军独立混成20旅团所辖104大队100余人踞城区。次年5月独立混成20旅团改编为70师团,所属60旅团123大队一部踞余姚境内,除城区,踞浒山40人,庵东100人,周巷50人。33年(1944)3月,盘踞城区据点日军160人。敌酋:特务机关长稻恒,宪兵队长稻田,警备队长上田;周巷据点100人,警备队长田尾;庵东据点工兵40余人,宪兵30余人,警备队100人,队长田上;樟树庙据点警备队60余人;浒山据点警备队20余人。33年(1944)3月日军调防,踞余姚境内日军为35师团一部。34年(1945)春,日军91独立混成旅团战败,退守宁波、慈溪、余姚、镇海等地。9月27日,盘踞敌军缴械投降。
  附录五:汪伪军
  民国31年(1942)汪伪和平军暂编10师38团1营2个连200人盘踞城区,1个连90余人踞浒山,2营1个连93人踞樟树庙,1个连80余人踞马渚,2个连130人踞梁弄,1个连80人踞横河,郑巷、低塘两地亦各有40余人。翌年2月,汪伪中央税警团第1支队指挥部设庵东,所辖部分踞庵东、段头湾、相公殿,每地兵力约200名。33年(1944)税警团教导队第1总队第1营分踞樟树庙、逍路头、及慈溪之观海卫。12月,税警团教导队第1总队部设浒山,所辖第2营部设周巷,各连分布在长河市、英生街、坎墩、相公殿、段头湾等地。第3营部设樟树庙,各连分布在横河、逍路头、胜山等地。34年(1945)5月20日,驻樟树庙及观海卫汪伪中央税警团全部撤至周巷。
  民国31年(1942)秋,国民党新编30师88团团长田岫山投降日军,改编为“浙东剿匪安民纵队”,踞周巷、胜山等地。4月30日,率部反正去上虞。34年(1945)5月又投日军,改编为伪中央税警团第3特遣队,所属特务大队300人盘踞泗门镇。同月29日被我浙东游击纵队歼灭。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军
  陆军
  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部驻城区,7月撤离。
  1949年7月2日,第2军分区第2团3营入庵东剿匪。
  195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第58师173团驻城区,团部设蒋家湾头,临山设雷达站。1957年调离去江苏宜兴。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721部队驻入五夫兵营,12月3日调离。
  1964年,浙江省军区独立1师组建,师部驻五夫兵营,1972年移驻温州,该师第8团留驻。
  1975年,该师炮兵团接驻五夫兵营,1980年12月调离。
  1980年12月,83520部队接驻五夫兵营。1982年12月,宁波军分区炮兵营接驻五夫兵营。
  海军
  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装备部余姚航材仓库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0年开始投入使用,地处鹿亭乡境内,距宁波市区60公里,距余姚市区38公里,占地100.4亩。属于后方仓库,主要担负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部队战备、飞行训练所需航空器材的储备、保管、维护和供应任务。
  1995年8月,部别由原来的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四明山航材仓库更改为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余姚航材仓库。
  1998年8月,为适应新时期军队发展的需要,随着编制体制调整,由原来隶属于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改变为隶属于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装备部。
  近期历任主官名单:主任封松定(1990.06~1994.06),继任者有郭锦坤、丁保周、叶茂。政治教导员承剑华(1990.01~1993.03),继任者有梅初成、崔应康、王志明。
  海军电子对抗团2002年12月进驻余姚市牟山镇五夫营房。隶属于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历任主官:团长蔡晓(2002.7.1~2005.12.31)、政治委员盛世宏(2002.7.1~2005.12.31)。
  预备役部队
  浙江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师炮兵团130火箭炮营1988年3月,预备役130火箭炮营在余姚市人武部组建。营下辖1个营部、3个炮连和1个指挥连,全营编制335人,其中预任军官40人,士兵295人。其中营部在市属机关组建,下属1个卫生所、1个通信班、1个炊事班,编制24人(其中预任军官11人,预编士兵13人)。辖3个炮兵连、1个指挥连。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全称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宁波市支队直属1大队第5中队,组建于1984年12月,驻地在余姚市低塘镇(现低塘街道)黄山村。主要担负黄湖监狱外围武装警戒任务;协助监狱预防和处置灾害事故。1992年5月改编为第3中队,隶属宁波市支队第1大队建制;2002年7月改编为宁波市支队直属第2大队第3中队。营区占地10亩,营房建筑面积2500多平方米。
  中队历任中队长:夏根源,袁士祥、刘汉根、章国华、孙天领、张斌、王乾光;历任政治指导员:叶建国、夏茂其、赵建华、郑建国、叶伟松、孙利波、陈禾庆。
  武警余姚市中队组建于1983年1月。1997年7月营区由阳明街道富巷路56号搬迁至兰江街道谭家岭村。担负着市看守所外围警戒、平息骚乱、防范袭击等任务。受武警宁波市支队和中共余姚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相关业务接受市公安局的领导。
  中队历任中队长:李文喜、刘起福、沈琳玲、金利明、熊波、王坤;历任政治指导员:时建国、赵凌宣、宋兴伟、金利明、赵建华、樊球、赵成哲、宗建军。
  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始建于1949年,担负着余姚市境内1500多平方公里,85万人口的灭火救援、抢险救灾等公安消防保卫任务。1991年4月由北滨江路搬迁至舜水北路31~32号。
  清、民国时期的余姚县城乡救火会、水龙会、义龙会等民间消防组织。1947年县城着手组建消防队,有义务消防员90人,机动手抬水泵3台,设舜江楼楼上。1949年冬阳明区建立义务消防队,下设3个中队,8个分队。1952年8月改称为义务消防总队,辖8个分队。1953年,总队调整,成立直属分队1个,分队3个,其余4个分队复名救火会。1957年冬,义务消防总队改为余姚县公安局消防队。1970年改属余姚县人民武装部,消防队员为现役义务兵。1973年,消防队复属县公安局。1983年7月,命名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余姚县消防中队。1985年7月,改为余姚市公安局消防中队。1994年6月改称为余姚市公安局消防大队,同时属武警建制,称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
  1991年以来,市消防大队出警450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100余人次,保护财产价值达数百万元,为余姚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先后被武警浙江省消防总队记集体三等功2次,宁波市消防支队授予集体嘉奖1次。
  1995年以来,消防大队历任大队长:杨仁法、唐永根(后任政治教导员)、张安松(后任政治教导员)、徐军荣;政治教导员鲍永良,副政治教导员:华星德、王凯。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