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文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3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人文 经济
分类号: C924.2
页数: 6
页码: 100-104
摘要: 本章记述了自建置至2005年浙江省余姚市人文经济发展情况,包括人口民族、社会文化、经济的情况。
关键词: 人文 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余姚山川佳美,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经济富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故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誉。7000年前辉煌灿烂的河姆渡文化蜚声海内外,中国杰出心学大师王阳明与“阳明学说”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皆居时代绝顶,明未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一系列政治主张振聋发聩,人气、文气、商气、财气在历史各个时期集聚交融,更为历代和当代的余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主体动力。
  余姚为汉族聚居地,少数民族为数极少。至2005年末总户数29.6741万户,总人口82.5783万人,外来登记暂住人口32.93万人。
  第一节 人口民族
  境内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定居,繁衍生息。自秦建县,户籍记载始于晋代,晋太康年间(280~289),有户3750。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户21063,男丁41913。至南宋嘉泰元年(1201),户增至30883,男丁减至33145。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户43847,口242691。至明,由于赋税繁重,隐瞒户口较多,加之灾害频繁,人口逐渐减少。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51188,口206054。永乐十年(1412),户55392,口182349。弘治五年(1492),户41419,口105132。弘治十五年(1502),户41835,口154747。正德七年(1512),户41841,口156524。嘉靖二年(1523),户41848,口158364。万历年间(1573~1620),户41847,口158392。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实行“滋生丁口,永不加赋”政策,人口渐增。乾隆五十六年(1791),户增至101384,口增至472916。宣统二年(1910),正户83357,附户37473,口630416,其中男322224,女308192,人口统计始分性别。
  民国初期,人口仍有所增加,民国17年(1928),13.8411万户,64.0561万人,其中男35.5399万人,女28.5162万人。民国30年增至15.3396万户,70.3759万人,其中男37.3296万人,女33.0463万人。此后,由于战乱和灾害,人口有所减少。民国37年减至14.6316万户,66.4702万人,其中男34.3139万人,女32.1563万人。
  建国后,人口不断增长,1949年67.2947万人,其中男34.9333万人,女32.3614万人。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计68.8718万人,其中男35.7461万人,女33.1257万人。比1949年增加15771人。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计57.4783万人,其中男29.8487万人,女27.6296万人。因行政区域调整,比1953年减少11.3935万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计75.4700万人,其中男38.5037万人,女36.9663万人。比1964年增加17.9917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85.2719万人。2005年底总人口减至82.5783万人,其中男性41.4325万人、女性41.1458万人,非农业人口16.9255万人、农业人口65.6528万人。
  民国30年(1941),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4人;1987年,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70人;2005年,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1人,南部四明山区村庄规模较小,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不足300人;姚江流域平原因村落形成年代早,聚成大村庄、大集镇,呈分散不规则,是人口最密集地区,每平方公里1000人;姚北平原自南向北先后围海筑塘,居民区依海塘建筑向北不断发展,至目前形成横贯百里的居民带,每平方公里800人。
  余姚为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境内。1953年全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均为汉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占99.97%,蒙古、回、藏、苗、壮、满、畲等8个少数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10个84人,至2005年,少数民族22个。
  第二节 社会文化
  教育
  余姚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汉唐时期已有县学、书院、书塾等教育机构,北宋庆历七年(1047)兴建学宫和孔庙,南宋咸淳七年(1271)由纪念严子陵的高风阁改为高节书院,元、明兴起办社学、义学,涌现明代的姚江书院(1639)、清代的龙山书院(1759)等一批教育场所,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后期,废科举,办新学,捐资兴学渐盛。光绪三十四年(1908)办起“余姚汝湖初等农业学堂”,为省内首办农业职业学校,蔡元培撰写学堂碑记。民国元年(1912)学堂改称学校,24年(1935)推行义务教育,1949年,全县普通中学2所、简易师范1所、小学298所,共有中学生961人、小学生3.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41%,但青壮年农民的文盲高达90%,大多利用祠堂、庙宇作教育场所,设备简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51年各地兴起办学热潮,建立城镇职工业余学校,次年下半年,民办、私立小学转为公立。1955年省教育厅在境内建办余姚师范学校;1956年农村兴办公立初中7所,境内共有公立中学9所,初中生2976人、高中生738人。1958年境内第一所民办学校梨洲初中创办,民办临山幼儿园建立。1983后各地先后建立乡镇成教中心,市有关部门先后开办成人中专、电大、函大、职工技校等中等成人教育。同时,1978年建立县广播电视大学,1984年开办县高等教育自考,1998年经省和宁波市有关部门批准,先后开办浙江阳明学院、余姚社区教育学院。2000年后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市有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26918人,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2.14%。小学136所,在校学生72047人。全市普通高校上线率达89.5%,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4404人。
  科技
  7000年前境内河姆渡先民创造了诸多的建筑、器皿、农具等原始科技成果,虞喜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天文“岁差”,魏晋时期,烧制出专供皇室宫廷使用的瓷品,目前在日本法隆寺内仍有余姚先民科技制作的青色釉瓷瓶、罐,宋代的“姚黄”竹纸印刷术,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人和冶坊金属冶炼技术,已趋成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事业发展较快,有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农机研究所、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市畜禽防治站等,市内还有市科协、市科技开发中心,科研网络遍布全市,各类专业性科协(小组)120多个。依托“两院”(中科院、兵科院)、“两校”(浙大、上海交大)、“两联”(省博士后联谊会、上海博士后联谊会)面向全国的科技合作网络,与4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53家,涌现了舜宇光电、屹东电子、际荣化工、鑫高益核磁共振、王龙集团等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少工业产品已进入高科技领域,如风机、空调机、空气压缩机、热交换器、电视机、金属切削机床、纺织和印刷机械、糖油加工成套设备、柴油机、精工模具等。2005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85项,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8亿元,有10个项目列入2005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其中国家工业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2个项目首次列入。新增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至年底已有9家;共有各级工程技术中心40家,其中省级7家,宁波市级5家;全年专利授权852件,授权数居全省第3位。
  文化
  余姚素称“文献名邦”,是全国文化模范先进县(市)、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和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文明的源头,文化人物、文化环境、文化遗迹、文化活动为内涵的余姚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构成主体。
  境内,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生息,1973年发现“河姆渡文化遗址”。历史上先后产生了“河姆渡文化”、“明清姚江文化”和“四明山革命文化”为代表的全国性地域特色文化,涌现严子陵、王守仁、黄宗羲、朱舜水“四先贤”为代表的乡贤。《明夷待访录》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精品。《曲品》、《余姚腔》等成为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奇葩,宋、元、明、清的庙会、武术、佛雕、民舞等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体育、广播等事业加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在城乡先后建立农村俱乐部,在城区设立县人民文化馆、县广播放大站、余姚报、县图书馆、姚剧团、龙山剧院、新华书店、电影放映队(县电影管理站)等一批文化机构和场所。2000年后,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专业文化机构有:余姚日报社、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市文化馆、市工人文化宫、市青少年宫、市图书馆、市艺术剧院等,镇(乡、街道)都有一定规模的影剧院、文化广场、文化站等。民间艺术绚丽多姿,旧称余姚滩簧的姚剧,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传孙楼》《我的母亲》等戏曲精品,曾获文化部和中国艺术节大奖;同时,犴舞、象牙微雕、木雕、石刻、剪纸、民间工艺等,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欧美地区:四明山电影节、舜江之夏、余姚塑料博览会大型文艺等节庆,形成特色。1988年成立余姚电视台,1993年开通有线电视台,至2005年,全市已建成文化中心镇4个,文化中心村85个,县级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各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1个。
  卫生
  三国时期虞翻为境内最早名医,元末明初滑寿是古代中国名医。元代“生意坦”诊所为最早私立诊所,明代“惠民医局”为最早公立诊所,唐、宋、元、明、清境内盛行中医。民国后,中西医结合,著名的医院有惠爱医院、阳明医院、县卫生院、孤儿院、救济院、孤老院、南城施诊所、南明门亥会、郑氏眼科等。1944年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浙东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后方医院,并设多处分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医疗卫生工作。阳明医院逐步升级更名为县第一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1952后先后建立县卫生院、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防疫站;1960年在大隐建立市麻风病防治站;“文革”时期,推行农村赤脚医生制度,开展吸血虫病等地方病防治。1978年后,先后建立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保健院(市三院)等市级卫生医疗机构,镇、乡、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分别设立卫生院、保健所、社区卫生中心等。2005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3个,卫生技术人员3308人(含乡村医生),其中医生(师)1651人;医疗床位1885张。已有558190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88.3%。
  第三节 经济
  余姚素称“鱼米之乡”,为富庶之地。境域农业历史悠久,特色产业鲜明,工业手工业发育较早。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就开始种植水稻,饲养猪、牛、狗等家畜。南北朝时期,有大批移民来余姚开垦湖田,扩大良田,同时兴修水利,建闸造堰。到宋时,境内有堰坝188座,形成水利灌溉网络。北宋时县令谢景初组织民工修筑姚北第一道大海塘“大沽塘”长9300米,使沧海变良田。清乾隆年间,余姚棉花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唐朝时已开发出“瀑布仙茗”,载入陆羽《茶经》。汉代,余姚杨梅已被列入贡品。“余姚盐场”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宋时余姚盐称“姚盐”,占全浙的64%,民国16年(1927)前后余姚盐场有产业盐民10万之众。手工业发展较早,河姆渡原始时期,原始陶器种类较多,是世界陶瓷的发祥地之一,牟山湖、马渚和上林湖(今属慈溪)一带,是中国东汉至宋代千年间“青瓷”的发源地和主产地,唐朝时居全国六大官窑之首,其“秘色瓷”驰名于世,余姚县城和姚江是中国“海上青瓷之路”的起点,今北京故宫陶瓷馆中特辟“余姚青瓷”。宋代盛产“姚黄竹纸”,纸质精美,南宋时期余姚为朝廷和官府独家承印司马光《资治通鉴》巨著。明天启三年(1623)之前创办的“人和冶坊”是省内最早的工厂,其“飞马牌”铸铁锅是百年商标品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围绕“加工制造基地、都市农业基地、高度开放区域、理想人居城市、文化休闲胜地、现代物流节点”目标,坚持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外向强市、商贸活市”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排名前20位。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98.1159亿元,第一产业22.5316亿元,第二产业175.1293亿元,第三产业100.4551亿元,三个产业结构比例分别为7.6:58.7:33.7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37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5元,城市化水平50%。
  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在拥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良好基础之上,形成了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指导的工业体系,涌现了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形成了余姚经济开发区、中国塑料城、模具城等特色工业区块,姚北工业新区、城东新区、余姚杭州湾滨海产业园等经济发展新空间。其中,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2.94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96家,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90家,超10亿元企业5家。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中国红枫之乡”和“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等6个特色农业之乡。杨梅和榨菜获得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余姚杨梅获得国家原产地地域保护。自然地理环境优越,农林资源丰富。有林业用地93.5万亩,耕地58.5万亩,养殖水面8万亩,是一个农林牧副渔各业齐全的综合性农业区域,形成了以山区半山区为主的竹笋、茶叶和干鲜水果林特区,以平原稻区为主的茭白、大棚蔬菜、稻田养殖和畜禽养殖区,以滨海棉区为主的榨菜、水果等特色果蔬和海涂养殖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已形成蔬菜、竹笋、茶叶、果品、畜禽、水产、花卉、粮食等八大农产品商品基地,拥有龙头企业89家,组建农业社会服务组织76家。
  第三产业欣欣向荣,市场优势明显。200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39亿元,市场成交额210亿元。2005年全市商贸服务企业达到19004家,其中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商贸服务企业69家,商品专业市场18家,生产资料市场15家,华联商厦名列中国服务企业500强;中国塑料城在《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报告》(蓝皮书)中进入“中国商品市场竞争力50强”排名榜,2005年销售额达210亿元,网上交易市场稳步发展,成交额达30亿元。近年来,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特色旅游,成为“浙江省十大旅游休闲城市”。2005年接待旅游者222.1万人次,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星级饭店34家、国内旅行社16家。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中介代理等服务业也相应快速有序发展。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