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利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2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利设施
分类号: K878.4
页数: 4
页码: 87-9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境内水利设施发展情况。
关键词: 水利设施 余姚市

内容

大中型水库
  四明湖水库
  四明湖水库位于境内梁弄镇西北郊,甬江流域姚江上游。1970年12月建成,坝长600米,顶宽5米,底宽90米,溢洪闸6孔,净宽15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03.1平方公里,总库容1.2272亿立方米,正常水位16.28米,相应库容0.794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3.5万亩,防洪人口32万,防洪面积20万亩,发电装机640千瓦。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水库年供水量为60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
  陆埠水库
  陆埠水库位于陆埠镇境内的姚江支流上的陆埠大溪,1983年10月建成。坝长325米,高33.6米,顶宽4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287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1830万立方米,防洪面积3万亩,发电装机750千瓦。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城市给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年供水量534万立方米,年发电量220万千瓦时。
  梁辉水库
  梁辉水库位于余姚市梨洲街道境内,大坝座落在该街道南庙村,距余姚城区6公里,1997年建成。设计坝高35.4米,相应高程为49.4米,总库容315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35.06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为45.00米,库容246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水产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年供水量为2078万立方米。
  小型水库
  境内小(一)型水库17座,其中环城区3座、陆埠区2座、丈亭区4座、梁弄区3座、四明山区2座,均地处山区;北部平原有泗门区2座和临山区1座,总库容5133.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蓄水量在10~100万立方米水库)24座,总蓄水量585.2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48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2万亩,有8座水库建有小水电站,装机12台,共计1245千瓦;小(二)型以下水库(蓄水量1万至10万立方米水库)219座,正常蓄水量273.6万立方米。
  堰坝
  宋时境内有堰坝188所,多为泥堰。湖泊以堰坝为界,形成分级水网。后湖泊变迁,堰坝时兴时废。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东堰、两灌注堰、无名堰、顾堰、扶苏堰等堰坝先后作过修缮,过往船只较多的长堰、戴家堰、小里堰等改筑为人力车坝,以利水运。清末,湖泊多淤废弃,曹娥江水引入境内西北地区后,水系调整,水级范围扩大,不少堰坝逐渐废弃,人力车坝增多。光绪年间(1875~1908),有车坝15处。1952年,全县有人力车坝13处。1958年后,江河进行综合治理,堰坝大部废弃,人力车坝或废或改建船闸、升船机站。2005年,境内尚存交通堰坝9处,其中船闸6处,升船机站3处(主要堰坝有低塘船闸、戴家堰船闸、谢家路船闸、四塘横江船闸、皇山船闸、蜀山船闸、临山电力升船机站、斗门升船机站、西横河升船机站)。
  水闸溪坝
  境内尚有可运用水闸765座,其中2孔以上61座,主要水闸有姚江水闸、姚江节制闸、浦江节制闸、西横河闸、新斗门闸、余上慈闸、横山狮桥闸、临海浦闸;全市尚有溪坝837处,引水量73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6万亩,旱年灌溉面积9215亩。
  机电排灌
  排涝余姚原有功率28千瓦以上排涝站99座,口径50厘米以上水泵118台,总装机8175千瓦,配变93台,9990千伏安,配套水泵20ZLB-70型18台,28ZLB-70型74台,苏排Ⅱ型圬工泵20台,苏排Ⅲ型圬工泵6台,排涝流量153立方米每秒,受益18.1万亩。1985~1999年间完成了第一轮排涝站改选,把安装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ZLB型泵站改选成圬工泵站,解决了原泵站装置所程过高和故障频发两大问题,降低了泵站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从2000年开始又开展新一轮排涝站改造,5年间共改造泵站52座,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原农田的蓄水能力消失,雨水汇流速度加快,增加了排水压力,近年来又新建排涝站27座,通过改造和新建电机动力达6669千瓦,流量达144.7立方米每小时。
  灌溉境内1953年开始发展机灌,1954年建全县第一座国营抽水机站,60年代年中期,新安江电力输送至余姚。60年代末发展电灌,平原灌溉逐以电灌为主,同时,发展了电力翻水和电力排涝。山区自50年代后期建成大批山塘水库,发展水库自流灌溉,拦溪筑堰灌溉随之减少。至2005年,全市拥有机电排灌动力5343台,4.87万千瓦,固定机埠2194座,流动机船510只,已有机电排灌面积60.45万亩,水库自流灌溉面积3.24万亩,电排受益面积18.1万亩。
  海塘
  汉唐以来,垦植者为防潮患,多于低处修筑土塘,称之“散塘”。北宋庆历七年(1047),县令谢景初在县治北30里兴筑云柯(今历山一带)至上林(今慈溪樟树一带)土塘,长2.8万尺,为姚北第一条后海塘,称大古塘。南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率民重建大塘4.2万尺,其中石堤5700尺,自云柯向西延伸至兰风(今黄家埠、回龙一带),后屡毁屡建。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率众改土塘为石堤2.1万尺,以8尺长栧为址,纵横以大石,内填碎石泥土,石堤基宽90尺,堤面宽45尺,高15尺。其后,又添筑3014尺,东起慈溪,西讫上虞,总长2.4万尺。大古塘历时300年,始告完成。明永乐初,于大古塘北筑新塘。成化七年(1471年)继筑潮塘,又名御潮塘。弘治初,筑周塘,后添筑界塘(又称夜塘)。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二年(1737),加筑1.63万丈,因堤遍植榆柳,名榆柳塘,又名三塘。雍正十二年(1734)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1747),筑冯东干墩直塘。嘉庆年间(1796~1820)筑晏海塘、永清塘。至清末,共建横塘7条,即大古塘、新塘、周塘、夜塘、潮塘、二新潮塘、三新潮塘。塘界南北间隔或四五里、或六七里,东西长百余里。塘内40余万亩滩涂,经几百年垦植,成为良田。
  1950年,县人民政府以工赈,组织沿海乡民,修建东起慈溪洋浦,西至上虞县界的解放塘(七塘)现境内长19公里。1952年春,海涂复北伸,建朗海乡刘丁丘至横塘乡与上虞县交界处胜利塘(八塘),全长16公里。1960~1969年,分段新筑九塘。1969~1976年,东起慈溪县庵东农场,西至横塘与上虞交界处,分段围筑十塘。1978~1984年,新筑自湖北乡西丁坝西至上虞县界的十一塘。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