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2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文
分类号: P942.567.7
页数: 7
页码: 84-9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浙江省余姚市水资源发展情况,包括水系径流、水位水温、水质、潮汐等情况。
关键词: 水文 水资源 余姚市

内容

余姚水资源丰富,水利事业发达,各类水利设施完善,这为余姚人民追求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境内有姚江、曹娥江和奉化江水系,均源于南部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和奉化江水系同属甬江流域。
  第一节 水系径流
  水系
  姚江水系 该水系是一个复合状水系,由干流、其南北诸支流、河网以及湖泊组成。干流右侧为山区河流,由西南向北偏东注入干流,呈梳状分布。左侧为平原河网,多由西北向南偏东注入干流,也有东北向西南注入干流,呈扇状分布。水系密度0.34,水系频度0.024。境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公里,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水面总面积为40.2824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时,河道蓄水量6315.4万立方米。全市总水域面积71.1395平方公里,相应水面率5.27%。
  姚江干流主源为梁弄溪,其源头出自四明山夏家岭村东北眠岗山,主峰海拔687米,河源眠冈山西坡,海拔665米。姚江自夏家岭东出,北行串百丈岗、四明湖水库,经上虞楼家闸于新江口西接通明江来水,汇成姚江干流。
  位于姚江江左的主要支流有通明江、四十里河、十八里河、虞姚运河、贺墅江、西江、中江、东江、向南河、慈江、渔溪。
  位于姚江江右的主要支流有南庙溪、新桥江、陆埠溪、车厩溪、大隐溪。
  奉化江水系奉化江水系境内水道处四明山区东南部。主要有北溪、晓鹿溪及其支流,包括鹿亭、四明山、大岚等乡镇东部地区溪流。
  北溪 源出四明山镇龙岩岗。溪自西南向东北,先后流经唐田、梨洲入大横山水库。又出,自南而北流经大岚镇大俞岭流入鄞州。于大岚峙岭南复流入余姚。又向东流至白鲞洞附近复入鄞州。于鄞州长里方附近与晓鹿溪来水汇合,东南入鄞江,境内长26.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2.5%。
  晓鹿溪 源于大岚镇龙角山附近。沿西北方向流至鹿亭乡晓岭,折向东,横贯鹿亭全乡,于中村附近入鄞州。境内长27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2.1%。
  曹娥江水系 属曹娥江水系境内水道处四明山区南部。主要为黑龙潭、深坑及其支流,包括四明山镇及大岚镇的西部地区溪流。
  黑龙潭 源于屏风山仰天湖附近,自南至北流至大岚镇龙潭村,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境内长7.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6.6%。两岸支流发育,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
  深坑 源出甘竹岭。自西向东流经四明山镇芦山村,于屏风山村悬岩西南入上虞市。境内长9.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为7.4%。
  大岚溪 位于大岚镇境内。发源于后朱村眠岗山,流经丁家畈村,由北向南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市下管。主流长度5公里。
  径流
  径流来源于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幅、年内分配和面上分布均与降水相似。而受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其变化的不均匀性尤为突出。黄土岭站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995.4毫米,年际径流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3.72倍。
  余姚径流的年内分配呈两峰两谷。年内月径流1至6月呈逐月增大趋势,6月中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个高峰值(梅雨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是径流第一个低谷期(伏旱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出现第二个高峰值(台风期)。10月份开始径流逐月骤降,11月至次年3月,是径流低值期(枯水期)。年内最大月径流与最小月径流之比可达数十倍。
  境域内径流的面上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相对应。向北向南递增,而姚江北岸的低山丘陵地区又高于姚江平原。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907毫米,年径流变差系数在0.34~0.36之间。北部平原径流深为550~650毫米;姚江沿岸径流深700~750毫米;低山丘陵径流深800~1000毫米;四明山区夏家岭、梨洲一带径流深为1200~1300毫米。
  第二节 水位水温
  水位
  姚江平原上、中、下河区,水位受内河节制闸控制,各河区间一般水位差0.30~0.6米。临山上河区临山(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49米,最高水位4.05米(1962年9月6日);马渚西上河区西横河(上)站多年平均水位2.04米,最高水位3.64米(1962年9月7日);马渚中河区西横河(下)站多年平均水位1.42米,最高水位3.28米(1989年8月24日);姚江上游余姚站多年平均水位0.91米,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9月6日);姚江下游丈亭站多年平均水位0.69米,最高水位2.60米(2000年9月15日)。以上河区的最低水位均为河干。
  水温
  据多年实测,姚江水温夏季略低于气温1~2℃,冬季略高于气温1~2℃;历年最高水温38.1℃,历年最低水温0.0℃,多年平均水温18.6℃。
  第三节 水质
  60年代以前,余姚江、河、湖、库地下水水源状况良好,多数河道清澈见底,6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滋生、壮大,使水体水质污染日趋严重,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质污染不断加剧,部分河道甚至出现发黑、发臭等情况。针对水资源质量日益变差的状况,余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提升全市环境质量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使水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和防治,水质有所改善。姚江干流和最良江、候青江、长冷江、食禄桥江、西江、中江、马渚中河等干支流的水质标准大体为Ⅱ~Ⅲ类,慈江和东江水质为Ⅳ~V类,青山江水质为Ⅲ~Ⅳ类,南部山区溪道水质在Ⅱ类左右,姚西北榨菜产区河网水质相对较差,在V~劣V类;全市水库水质大部分符合地表水水质Ⅱ~Ⅲ标准。据2004年度余姚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8个项目,所有项目的最高值和平均值均未超标,属Ⅱ类水质,水质状况良好。
  第四节 潮汐
  余姚北濒钱塘江、杭州湾,潮汐明显,属不正规半日潮混合潮。即每个太阴日中虽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相邻高(低)潮的潮高不等。每潮从起涨到落平,平均历时为12小时25分。根据北岸澉浦站资料,平均高潮位3.10米,平均低潮位2.58米。历年最高潮位6.59米(1997年8月19日),最低潮位-4.35米(1936年9月4日);最大潮差9.00米(2002年9月8日),平均潮差5.68米。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28分,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58分。
  姚江原为潮汐河流。丈亭站测得最高潮位4.03米(1954年6月18日),最低潮位0.6米(1952年1月26日)。姚江大闸建成后,吉尔吉斯潮汐。余姚站最高水位2.93米(1962年),最低水位时姚江断流(1961、1963、1967年)。甬江宁波港潮汐,民间有“春潮五更攻,夏潮黄昏送,秋潮三头大,冬潮太阳红”的说法。北部杭州湾、钱塘江口沿岸潮汐,根据当地群众掌握、总结的规律为:阴历日期乘以0.8,为潮、汐涨足的大概时辰。每日潮、汐,相隔约12小时。此外,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八为大潮汛,涨潮较平日早,但风向等因素也影响潮、汐。
  第五节 水利设施
  大中型水库
  四明湖水库
  四明湖水库位于境内梁弄镇西北郊,甬江流域姚江上游。1970年12月建成,坝长600米,顶宽5米,底宽90米,溢洪闸6孔,净宽15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103.1平方公里,总库容1.2272亿立方米,正常水位16.28米,相应库容0.794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3.5万亩,防洪人口32万,防洪面积20万亩,发电装机640千瓦。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库。水库年供水量为6000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
  陆埠水库
  陆埠水库位于陆埠镇境内的姚江支流上的陆埠大溪,1983年10月建成。坝长325米,高33.6米,顶宽4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54平方公里,总库容287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1830万立方米,防洪面积3万亩,发电装机750千瓦。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城市给水、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年供水量534万立方米,年发电量220万千瓦时。
  梁辉水库
  梁辉水库位于余姚市梨洲街道境内,大坝座落在该街道南庙村,距余姚城区6公里,1997年建成。设计坝高35.4米,相应高程为49.4米,总库容315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35.06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为45.00米,库容2460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水产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年供水量为2078万立方米。
  小型水库
  境内小(一)型水库17座,其中环城区3座、陆埠区2座、丈亭区4座、梁弄区3座、四明山区2座,均地处山区;北部平原有泗门区2座和临山区1座,总库容5133.2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蓄水量在10~100万立方米水库)24座,总蓄水量585.2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量484.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2万亩,有8座水库建有小水电站,装机12台,共计1245千瓦;小(二)型以下水库(蓄水量1万至10万立方米水库)219座,正常蓄水量273.6万立方米。
  堰坝
  宋时境内有堰坝188所,多为泥堰。湖泊以堰坝为界,形成分级水网。后湖泊变迁,堰坝时兴时废。清乾隆年间(1736~1795),湖东堰、两灌注堰、无名堰、顾堰、扶苏堰等堰坝先后作过修缮,过往船只较多的长堰、戴家堰、小里堰等改筑为人力车坝,以利水运。清末,湖泊多淤废弃,曹娥江水引入境内西北地区后,水系调整,水级范围扩大,不少堰坝逐渐废弃,人力车坝增多。光绪年间(1875~1908),有车坝15处。1952年,全县有人力车坝13处。1958年后,江河进行综合治理,堰坝大部废弃,人力车坝或废或改建船闸、升船机站。2005年,境内尚存交通堰坝9处,其中船闸6处,升船机站3处(主要堰坝有低塘船闸、戴家堰船闸、谢家路船闸、四塘横江船闸、皇山船闸、蜀山船闸、临山电力升船机站、斗门升船机站、西横河升船机站)。
  水闸溪坝
  境内尚有可运用水闸765座,其中2孔以上61座,主要水闸有姚江水闸、姚江节制闸、浦江节制闸、西横河闸、新斗门闸、余上慈闸、横山狮桥闸、临海浦闸;全市尚有溪坝837处,引水量73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6万亩,旱年灌溉面积9215亩。
  机电排灌
  排涝余姚原有功率28千瓦以上排涝站99座,口径50厘米以上水泵118台,总装机8175千瓦,配变93台,9990千伏安,配套水泵20ZLB-70型18台,28ZLB-70型74台,苏排Ⅱ型圬工泵20台,苏排Ⅲ型圬工泵6台,排涝流量153立方米每秒,受益18.1万亩。1985~1999年间完成了第一轮排涝站改选,把安装于上世纪70年代的70-ZLB型泵站改选成圬工泵站,解决了原泵站装置所程过高和故障频发两大问题,降低了泵站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从2000年开始又开展新一轮排涝站改造,5年间共改造泵站52座,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原农田的蓄水能力消失,雨水汇流速度加快,增加了排水压力,近年来又新建排涝站27座,通过改造和新建电机动力达6669千瓦,流量达144.7立方米每小时。
  灌溉境内1953年开始发展机灌,1954年建全县第一座国营抽水机站,60年代年中期,新安江电力输送至余姚。60年代末发展电灌,平原灌溉逐以电灌为主,同时,发展了电力翻水和电力排涝。山区自50年代后期建成大批山塘水库,发展水库自流灌溉,拦溪筑堰灌溉随之减少。至2005年,全市拥有机电排灌动力5343台,4.87万千瓦,固定机埠2194座,流动机船510只,已有机电排灌面积60.45万亩,水库自流灌溉面积3.24万亩,电排受益面积18.1万亩。
  海塘
  汉唐以来,垦植者为防潮患,多于低处修筑土塘,称之“散塘”。北宋庆历七年(1047),县令谢景初在县治北30里兴筑云柯(今历山一带)至上林(今慈溪樟树一带)土塘,长2.8万尺,为姚北第一条后海塘,称大古塘。南宋庆元二年(1196),县令施宿率民重建大塘4.2万尺,其中石堤5700尺,自云柯向西延伸至兰风(今黄家埠、回龙一带),后屡毁屡建。元至正元年(1341),余姚州判叶恒率众改土塘为石堤2.1万尺,以8尺长栧为址,纵横以大石,内填碎石泥土,石堤基宽90尺,堤面宽45尺,高15尺。其后,又添筑3014尺,东起慈溪,西讫上虞,总长2.4万尺。大古塘历时300年,始告完成。明永乐初,于大古塘北筑新塘。成化七年(1471年)继筑潮塘,又名御潮塘。弘治初,筑周塘,后添筑界塘(又称夜塘)。清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二年(1737),加筑1.63万丈,因堤遍植榆柳,名榆柳塘,又名三塘。雍正十二年(1734)筑利济塘。乾隆十二年(1747),筑冯东干墩直塘。嘉庆年间(1796~1820)筑晏海塘、永清塘。至清末,共建横塘7条,即大古塘、新塘、周塘、夜塘、潮塘、二新潮塘、三新潮塘。塘界南北间隔或四五里、或六七里,东西长百余里。塘内40余万亩滩涂,经几百年垦植,成为良田。
  1950年,县人民政府以工赈,组织沿海乡民,修建东起慈溪洋浦,西至上虞县界的解放塘(七塘)现境内长19公里。1952年春,海涂复北伸,建朗海乡刘丁丘至横塘乡与上虞县交界处胜利塘(八塘),全长16公里。1960~1969年,分段新筑九塘。1969~1976年,东起慈溪县庵东农场,西至横塘与上虞交界处,分段围筑十塘。1978~1984年,新筑自湖北乡西丁坝西至上虞县界的十一塘。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