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300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10
页码: 1-10
摘要: 余姚位于浙江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为沪、杭、甬“金三角”中心。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朝杭州湾展开。并有众多湖塘水库。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16.2度,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雨季洪涝,夏秋台风为主要灾害天气。余姚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争战屯驻之地。同时,南防空降、北防偷渡也是东南沿海战略防御的重要地域。
关键词: 军事史 基本情况 余姚市

内容

(一)
  余姚位于浙江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为沪、杭、甬“金三角”中心。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市、嵊州市接壤,西连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隔水相望。东西极距58.5公里,南北极距79公里。总面积1526.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呈丘陵、平原、滩涂三级台阶朝杭州湾展开。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台地和谷地,最高峰大长山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为姚江冲积河谷平原,有孤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杭州湾滨海冲积平原。主要河流姚江,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四明湖为最大人工湖,总库容1.2亿立方米。全境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阳光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年平均气温16.2度,日照2061小时,无霜期227天,降水量1361毫米。雨季洪涝,夏秋台风为主要灾害天气。余姚地理环境优越,军事地位重要,历来是兵家争战屯驻之地。南部山区,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隐蔽条件,历为结寨、游击之地,宜屯兵和建立后方,是理想的战争准备和出发基地。北部海涂自古为海防军事要地。同时,南防空降、北防偷渡也是东南沿海战略防御的重要地域。
  余姚境内交通发达,海、陆、空畅通,是东南沿海军事运输的重要节点。沪杭甬铁路复线穿境而过。由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构成的公路网四通八达。拓宽后的杭甬运河东与姚江合流,4级航道标准,可容500吨级船队通航,直达北仑港。西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80余公里,东距宁波栎社国际机场40余公里。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在建设,将融入沪、杭、甬2小时交通圈。现代通信和网络设施发达。
  余姚历史悠久,境内河姆渡、田螺山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7000年前,就有大量先民定居,劳作生息,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秦时建县(一说汉建)。东汉建安五年(200)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历属越州(会稽、绍兴),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后,归属宁波。行政区划,历代多有变更。1985年7月,撤县建市。现辖镇14个,乡1个,市直属的街道6个,行政村265个。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82.5783万。
  余姚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历为江南富庶之地,是全国百强县(市)前20强之一,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动员潜力。2005年末,地区生产总值298.115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6101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81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45元。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加工制造基地、都市农业基地、高度开放区域、理想人居城市、文化休闲胜地、现代物流节点”目标,坚持实施“工业立市、科教兴市、外向强市、商贸活市”战略,经济发展快速,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
  (二)
  余姚的军事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末年(前494),吴越互相怨伐,越王勾践始败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与文种、范蠡,在姚江南岸的车厩山上(今河姆渡镇),停车秣马,厉兵练军,凿万工池于东澄村(河姆渡镇)姚江边,开辟柴基坪军事基地。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周元王三年(前473)大败吴军,尽占吴地,成就伟业。
  余姚北南双城隔江合壁,在宋代抗金、明代抗倭、太平军抗清及英法联军防御战事中作用显著。余姚北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吴将朱然为余姚长,城址在龙泉山东,周围1里250步,高1丈,厚倍之。元至正十七年(1357)方国珍防备朱元璋来攻,召鄞、慈、奉三县民与余姚县民众扩建,逾月城成,凡1465丈,延袤9里,高1丈8尺,基广2丈。设陆门5:东通德(清时改澄清)、西龙泉(清时改迎恩)、南齐政(即舜江楼)、北武胜、后青(清时改侯青)。水门3:东西水仓门各一、齐政门西小南门一。西面包扩龙泉山,四面环江为濠,可通舟楫,县城范围比原来扩大近10倍。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千户所守御,以固东浙。后历有修葺。南城,筑于嘉靖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1557~1558),时倭患深重,人口增多北城不能容纳,邑人吕本请准于姚江南岸再筑一城。城围1440余丈,与北城相当,四周亦挖有护城河。辟东泰、西成、南明(清时改为南溟)、北固4陆门;恩波、流泽小陆门2;左通、右达水门2。万历二十三年(1595)于城南增设1水门,名巽水门。北固门枕江,与北城舜江楼相直,通济桥亘其中,沟通两城,合二城为一。清时续有修葺。1930年起陆续拆城筑路。除保留舜江楼基一段城墙外,滨江城墙尽拆。至1938年南北两城拆尽。
  东晋隆安三年(399),孙恩反晋,三度起兵,转战会稽等8郡,拥众数十万,震恐朝廷。十月和次年五月两度攻入余姚城,先后立沈穆夫、吴恩为县令,与晋宁朔将军高雅之大战余姚,歼高部十之七八。后为晋镇北将军刘牢之督会稽等五郡帅众击退,刘牢之胜后曾屯军胜归山。(故此山名之)
  唐咸通元年(860)三月二十三日,剡县(今嵊州市)裘甫起义军万余人自上虞攻入余姚城,杀丞尉。四月后为唐廷浙东观察使王式发兵越州镇压。六月,部将刘从简率壮士500余人突围至大岚山,据险坚守,战斗激烈,至七月,亦被王式攻灭。唐乾宁二年(895)二月,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据越州称帝,号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六月,朝廷命镇海节度使钱镠为浙东招讨使,率兵3万至越州城迎恩门下,攻打董昌。次年二月十七日,顾全武(余姚人)、许再思在石城山打败汤臼。三月二十八日,顾全武在明州刺史黄晟部协助下攻打余姚,袁邠坚壁自守。董昌派部将徐宜领兵前往救援袁邠,被顾全武分兵伏击擒获。四月二十七日,余姚守军将领袁邠献城投降。顾全武等率部乘胜进兵围越州,董昌无奈去帝号,复称节度使,后为钱镠所杀。
  宋宣和二年(1120)睦州(今建德市)方腊起义军一部攻余姚城,县署派顾秀才征民夫掘濠沟于龙泉山后,沟阔水深,起义军受阻。于是取道凤亭,自南门桥攻城。与宋将刘鞈军激战于南门桥空野。起义军人数数倍于官兵,但连日征战,疲惫不堪,奋战终日,难以取胜撤离他去。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阿里率金兵大军4000骑自钱塘、越州一路追击高宗赵构经至余姚,余姚知县李颖士招乡兵数千拒战,与把隘官陈彦等盛列旗帜于城头,金兵不测虚实,彷徨一昼夜不敢进,赵构得以从明州登舟入海。二十七日,金兵破余姚城。
  明代,军队实行卫所制。洪武二十年(1387),大将军信国公汤和,略地东浙,以余姚宿重兵,增垒堞,拓帅府于元代前司地遗址。并在沿海特设临山卫、观海卫。临山卫筑石城于境西北之庙山,领三山、沥海2所,城围5里30步,高1丈8尺。永乐十六年(1418)城墙又经加固修整,址拓厚为4丈5尺,增高5尺,顶部半之。设陆门4:东启明门、西宝城门、南迎熏门、北凤鸣门。水门1谓恩波门。五门之上,各有谯楼,东西北门还建有月城。设敌楼14,更楼1;外围濠,吊桥4。下辖烽堠9,总瞭望台1。北门设边防台,城内建官舍14间。卫城内有3个教演场:一在东门外、一在北门外、一在北城内。各门城楼配备铁大铳1座、铁碗口铳2个、铜提铳9个、铜佛狼机3架。
  随倭患日现,余姚境内驻军增多。时临山卫驻指挥以下官佐91名,旗军(少数战守,多数屯耕)5600名,带管200名,募兵355名。其所辖庙山巡检司(其时已移上虞县境)。嘉靖二十八年(1549)临(临山卫)观(观海卫)把总驻临山,辖陆兵前、中、左营。前、中营防守境内,各设总哨官等6名,兵丁541名。平时驻临山,汛期分守各哨。三十五年(1556)因倭患日趋严重,宁绍参将自定海移驻临山,辖正兵哨、西游左哨、西游右哨等,水兵1517名。三十七年(1558)民族英雄宁绍参将戚继光驻守临山卫。余姚千户所设城内。驻旗军1120名。
  余姚滨海,为倭患重地。据《明史·日本传》载:“时两浙俱被倭,而浙东则慈溪焚杀独惨,余姚次之”。尤以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三十五年为最。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倭寇战船数百蔽海而至,其一股登胜山港,掠泗门堡,陷临山卫,为参将俞大猷提兵击退。三十四年(1555)四月,倭犯余姚境,省祭官杜槐率乡兵抵御,斩倭酋1人,击毙跟寇掠夺的杨哥贼32人,槐亦力竭战死。于是县城戒严,拆除候青门、黄山两桥阻敌入城。同年十一月,倭自奉化转掠四明斤岭,官兵不能胜。泗门谢志望率乡勇500人赶到,分三队张左右翼,展开激战,斩贼9名,射伤20余名,谢矢尽力竭,犹呼杀贼,直至战死。三十六年,宁绍参将戚继光选择在宁(波)绍(兴)适中之所驻守临山卫抗倭。驻扎三年间,以卫城内小教场、卫城外演武场为练兵之处,并以姚东游源一带山区为练兵基地。训练“戚家军”,扫荡倭寇。
  清代废卫、所,改由绿营兵驻防卫城。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占杭州后,多数府县受抚降清,然余姚首举义旗,反清斗争如火如荼。大批余姚义士,以“惟有死此一块土耳”之决心,义无反顾,投身其中,转战于涛涛钱塘江两岸,垒寨于巍巍四明山上,相继坚持斗争17年。首义浙东,总督义师,声震钱塘江两岸的熊汝霖和孙嘉绩;成立“世忠营”,始随“孙熊兵”,后结寨于四明山杖锡寺,失败后坚不仕清,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名家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结壮士十八人起事,结寨四明大岚山,势力蔓延于四明八百里之内”,被俘后被清军乱箭穿身的王翊;乞师海外,后亡命日本,“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也”的朱舜水。此外还有兵败投水而死的南明唐王户部尚书姜一洪;与孙、熊同时起兵,在当时与两人齐名的南明“义兴侯”郑遵谦;被称为“名位亚于翊,有智谋”,第一次失败后,再次结寨时“卒死山中”的王江;“从军江上,还屯四明山,有众万余”,战败被俘后,受“寸磔,仰首骂不跪”的邵一梓及兄弟诸人等。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二十一日,英国“鸢号”兵舰入侵姚北沿海,在胜山港陷涂搁浅,三山巡检司李凝宇及绅士沈贞集渔民、盐民千余人,奋往截堵,刺毙1人,生俘上尉军官莱尔及兵士23名,其余夺渔船狼狈逃窜。所俘献于宁波总督行辕,总督当时与英议和,全部放归。二十一年九月五日,十一月十二日,英兵船两次自宁波溯姚江入侵县城大掠,毁城隍神像,烧岳庙天后宫、龙泉寺、接待寺各官兵驻扎处,登玉皇山掠去宝钟1具退去。
  清咸丰八年(1858),余姚早禾歉收,民不聊生,各乡设局抗租,共18局。公推黄李鲍村黄春生(绰号小闯王)为总局头,九月揭竿起义,数万农民响应。先与泗门大地主谢敬“黄头勇”数百人激战,败退。十二月二十三(1859年1月26日),黄春生率众冲入县城,并围攻县署,知县贾树勋躲进荷花池中装死,开狱释囚。“黄头勇”赶到,撤离。九年正月初十,黄春生再次率义军万人突入县城东泰门,据通济桥攻打县署,又为“黄头勇”赶至杀退。是月,浙江巡抚胡兴仁派候补道员胡元博带清军来姚,督令谢敬增募“黄头勇”,会同清军“围剿”十八局起义军。咸丰十年,十八总局转移到姚南大岚山中。十二月两次攻袭县城。十一年五月,黄春生联合诸暨“莲蓬党”头领何文庆所部攻上虞、克梁弄,据险屯守,上虞知县胡尧戴率清军会同“黄头勇”,兵分四路围攻梁弄。义军向北退至黄竹岭,遭谢敬率领“黄头勇”堵截,双方激战半日,黄春生战败被谢敬追擒于上虞后陈箭山,六月初二,黄春生被害于后陈,首级悬于县城通济桥。黄春生妻卢七姑与堂弟黄来昌率领十八局佃农继续坚持斗争,后参加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一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左军主将保天义黄呈忠(后封为戴王)、赓天义阮士珍、志天义何文庆占领上虞。次日,黄呈忠等部在余姚抗租佃农十八局黄来昌的引导下,攻占余姚。赓天义阮士珍主县事,遍设乡官,官有监军、军、师、旅师及司马、卒长等名目,户立门牌。十八局所在各村及县城附近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仅安山桥一村就有70%青壮年农民加入。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二日(5月10日),清军宁绍台道道员张景渠和提督陈世章会同英、法海军攻陷宁波,17时许,黄呈忠、范汝增率部从西、南两门撤离,退守余姚,驻扎后,太平军即在余姚城区构筑工事,城外挖掘坑道,水隘处排立木桩,城区姚江两岸布大炮,严阵以待。二十四日,张景渠率余姚黄头勇、慈溪白头勇进攻县城,为首王范汝增、戴王黄呈忠部击退。五月初四,陈世章又攻城,也被太平军打败,陈世章败退到慈溪丈亭。七月初七,英将马淳率常胜军合常捷军攻城,仍为太平军击败。是夜,清军和侵略军乘黑夜尽拔水道木桩。次日,英、法水师合常胜军、常捷军、清军再攻,兵舰驶近城垣轰击,陆路乘机反扑,水陆两路紧密配合,激战终日,县城陷落,迫使太平军撤离余姚城。黄呈忠部退守上虞县城,范汝增部退守马渚。八月十八日,黄呈忠、范汝增及何文庆率太平军反攻余姚城,遭英法联军击退。反攻失败后,留小部队在余姚牵制侵略军和清军,主力部队则绕道余姚山北,突然攻占慈溪(今江北慈城)。嗣后两个月中,太平军多次围攻县城,未获成功。其时,谢敬率“黄头勇”盘踞泗门与县城清军和英法联军相犄角。九月十三日,“十八局”先锋黄来昌与太平军何文庆部围攻进驻马渚的“黄头勇”,谢敬只身单骑逃入马渚添嗣桥旁泥淖被擒,众怒之下,以棉絮裹其身烧死。九月二十七日清兵、英法联军以1700人之众,进攻驻守姚西的黄、范两部,太平军退走上虞,十月初一,又撤军西走。
  民国15年(1926)12月,北伐军进入浙境。中共坎镇支部、马家路支部、中共余姚支部先后建立,部分共产党员跨党参加国民党,参与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发动群众,成立工会、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姚北盐区盐民暴动,茶民请愿,反对北洋军阀,掀起国民革命高潮,发展成为武装斗争。1927年,费德昭率水巡队积极参加余姚支援北伐革命活动,于次年1月3日晚,袭击了缉私营驻地相公殿,剌死队长、什长及士兵4人、伤2人,缴获步枪20余支,其余缉私队下海窜逃。驻庵东、西二的缉私营闻讯纷纷携枪逃跑。起义水巡队改编为浙东人民自卫军,一度占领县城,后遭军阀攻击解散。是年,建立中共余姚县委。2月22日,国民革命军进驻余姚,军阀县署宣告跨台。民国19年(1930)8月,江苏总行动委员会派员来姚,与中共余姚县委一起组建浙东工农红军第1师,由费德昭为师长,史济勋为党代表,转战姚北等地,开展武装斗争,一个多月后,因力量悬殊,停止活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合作,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1938年3月,余姚县战时工作队建立。1941年4月,日本发动宁绍战役,4月20日,宁波经国民党军与日本侵略军激烈争战后沦陷。4月23日下午4时30分,日军第5师团第9旅团所部400人分乘3汽艇侵入姚江,一股由岳庙江口登陆趋北城;一股由广禄桥侧登陆趋南城,发小钢炮向城中轰击,县城陷落。县政府机关撤至四明山夏家岭、岩头、陈家岩。5月30~31日,宁波、余姚等日伪军分路“扫荡”四明山,夏家岭壮丁夏彩东与守军相约,隐蔽羊额岭顶,滚下巨石,阻击来敌,被敌俘获,遭破腹惨杀。时有国军194师一部从镇海口南岸等战区激战后退至四明山腹地,夏日夜,该部的一次偷袭南庙据点战斗,击毙日军1名。月余,日军出动姚城驻军,偷袭包围驻金岙该部1个排。徐姓排长率部反击,终因敌众我寡,徐排长和大部士兵战亡,少有士兵突围至村后西山岙,又遭日寇伏击,1名士兵从羊角山方向突围生还,全排30多名官兵捐躯。村民金承兴等冒险将遗体掩埋梁弄铁锚山。12月下旬,日伪军再度集结兵力,对四明山“六路扫荡”,驻梁弄国民党挺进队一部与西路犯敌对峙,战斗持续4天,县自卫队与中路犯敌于狮子山接火,29日,梁弄陷落,驻北溪慈溪县长章驹遇难。
  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先后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四明自卫总队、三北自卫总队主力武装和浙东游击队(浙东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余姚中队、姚南自卫中(大)队、姚北抗日自卫大队、余上自卫大队、姚海自卫大队、姚山自卫大队、庵东特区自卫队、区常备队等地方武装。由于余姚地处沪、杭、甬三角地带中心,南有广袤四明山区依托,中共地方组织和群众基础较好,中共路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决策和华中局、苏南区党委指示精神,派遣浦东抗日武装分批南渡杭州湾,立足“三北”(即余姚、慈溪、镇海3县的姚江北部地区,下同),继之开辟以四明山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南达金华山脉、北至浦东地区、东延舟山、西跨浙赣铁路西侧。抗日武装在与日伪顽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由浦东南渡时的近千人,最后发展到万余人。根据地人口400余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谭启龙、何克希、刘亨云、张文碧领导的浙东游击纵队,历时4年,在各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配合下,共作战643次,解放南汇、上虞县城2座,攻克大小据点110余个,解放同胞400万(其中三北、四明地区200万);毙伤日军官兵610人,俘日军顾问、军曹以下21人,毙伤伪军旅附、团长以下官兵3062人,俘伪军团长、支队长以下官兵5504人,缴获日伪军迫击炮、曲射炮39门、机枪217挺、长短枪6809支和大量军用物资。浙东游击纵队有988名指战员牺牲,1858名负伤。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党政机关奉命北撤后,国民党军队对四明山地区大力“清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纵队辖余姚境内3、5支队的主力部队和姚虞武工队、胜利部队(复仇队)、余上武工队等地方武装,并取得反“清剿”斗争胜利。1949年5月21日,人民解放军在第二游击纵队的配合下,突破曹娥江防线,分3路向宁波进军,22日上午10时许,第二游击纵队第5支队一部在筀竹岭以西的龙舌村与解放军第65师先头部队195团会师。22日至23日,解放军第66师、第65师在第二游击纵队配合下,胜利进驻马渚和余姚县城,余姚解放。
  余姚解放后,境内国民党残余武装、土匪大小共38股,1425人。其中大队长以上182人,中队长级111人,分队长级48人,匪众1084人。股匪大部受盘踞在定海、岱山、大小洋山等岛的“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钱江纵队”纵队长、原国民党省二区保安副司令、军统特务金颂新;“钱江南岸联防指挥部”指挥官、原绍兴县长王文熊;“苏浙边区指挥部独立纵队”正副队长陈坤、冯钿宝;“浙东行署突击纵队”主任兼司令刘子良等匪首派遣,时而登陆骚扰,时而下海逃逸,活动范围几及全县,尤其在姚北庵东、浒山、逍林等滨海地区为祸最烈。1949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省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部由绍兴移驻余姚,将姚北划为剿匪重点区,同中共余姚县委、军分区警备团2团3营、余姚县大队联合组成姚北剿匪指挥部,清剿股匪、散匪。经军事清剿和政治攻势两个阶段,残匪纷纷投案自首。至1951年10月,全境匪患基本肃清。
  (三)
  余姚历代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文献名邦”、“姚江人物甲天下”之誉。自汉唐以来,出过进士684人,其中武进士64人,状元5人,其中武状元1人,在朝廷及各地为官的多达1500余人。加之,余姚地处“长三角”南翼,南屏巍巍四明山、北枕滔滔杭州湾、百里姚江横贯,地理位置独特、战略地位重要、军事历史源远流长。更有余姚人民爱国爱乡、不甘屈辱,历来有与入侵外敌、反动统治进行斗争的传统。余姚军事人文正是孕育、诞生于这块历史、经济、人文、军事底蕴深厚的沃土之中,尤以明代何良臣、王阳明、黄宗羲为最。
  何良臣,字际明,号惟圣。少年时为诸生,已深喜研读兵书,刚成年,成为诗文并誉的儒生。内忧外患益尤投笔从戎,年青时代就在东南沿海从军,后来当上幕僚,又在长安立过战功,任偏裨将,最后升为蓟镇游击将军。时滨海倭患深重,然朝纲不振、而官军武备废弛,一遇寇警,即驱乌合之众以赴敌,难以取胜,败绩频传。何良臣身在军营,长期怀才不遇,目赌敌我形势,每每感叹“知阵无所事阵”,“求人以武夫目我,而不得也”。认为欲图军事取胜,首要在于训练,而当时有关军事训练的书籍,都是捃拾陈言,横生鄙论,全是玩敌游戏花架子,并不切合实战要求,依此来训练兵卒,上阵何能不败。故此他结合军营实际和战争要求,本着改革明朝军政制度的愿望,撰写了《阵记》一书。此书是全面论述选兵、练兵、将兵、用兵的重要军事著作,发展了《孙子》、《吴子》、《慰缭子》等古代兵书中的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极力称赞,说“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此书共4卷、23类、66篇。内容涉及较广,有:幕选军兵、约束队伍、教练致用、赏罚节制、奇正虚实、众寡技击、战令战机、阵势变幻、因势摧陷、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谷泽之战、风雨雪雾之战等。《阵记》一问世,即受到世人称道,张应登在《阵记·跋》中说:“读所为《阵记》,则纵横十万甲兵,即渔阳老将,恐无以过之”。此书以中国历代最具代表性的22部兵书之一编入《白话中国兵法》一书。何良臣还著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剑经》诸兵书。《军权》四卷,是书分国本、国禁、兵本、兵秘、礼士、士遇、驭士、士品、握机、揣情、必虑、必克、将事、将诫、任将、军范、术占共十七目,一百七十四篇。
  王守仁,原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哲理的心学大师,又是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明史》史臣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蕃。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也”。弘治五年(1492)中举,学格物致知之法、习兵家秘籍、练列阵骑射。弘治十二年中进士,授工部实习,时西北边事危急,疏陈边务八条。正德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衡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边民暴乱。十三年六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十四年六月,率部调处福建兵变,于丰城途中突闻南昌宁王朱宸濠谋反,即返吉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朱宸濠。十六年升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出征广西,施招抚良策,平息田洲、思恩洲之乱。文治武功,勋业卓著。三十余年军旅生涯,边讲学边出军,运筹略于讲堂,决胜利于战场。军事著作有《历朝武机捷录》十四卷、《国朝武机捷录》三卷以及有关奏疏和公移中的用兵方略,还有经他批注评议的《武经七书》、缉录的《兵志》等。军事思想,独树一帜。王阳明治军重于地方军建设,训练一支可以长久保持战斗力的精干部队。认为“兵不在多,惟贵精练。事欲可久,尤须简严”。主张于平时储备将才,说:“将者,三军之所持以动,得其人则克以胜,非其人则败以亡,其可以不豫蓄哉”。在使用将领上,主张“隆其委任,重其权威,略其小过,假以岁月,而要其成功”。还注重赏罚分明,说:“较功力,信赏罚,以振足士气者,军旅之大权”。王阳明的战争谋略,亦颇具特色。承《孙子》“兵无常势”,“因敌而制胜”之诀,说:“兵无常势,在因敌变化而制胜”、“兵无定势,谋贵从时,苟势或因地而异便,则事宜量力以乘机”。用兵往往以奇制胜,神出鬼没,灵活多变。常说:“胜败由人,兵贵善用”。“多方以误贼人之谋,分攻以疲贼人之守”是为以奇制胜的又一重要手段。平叛朱宸濠间使正兵、奇兵、疑兵、伏兵,将叛军引入埋伏圈,以35天时间,平定18万叛军。更深谙兵者诡道之术,总以突袭、奇袭、诡诈等手段使敌方受骗。王阳明的军事思想基于他的治安思想,认为“夫弥盗所以安民,而安民者弥盗之本”,如果“抚处得宜,绥柔有道,使之畏威怀德,岁改月化,自然不敢为恶”,他说:“处夷之道,攻心为上”。为加强地方治安,实行十家牌法,说:“此法一行,则不待调发,而处处皆兵;不待屯聚,而家家皆兵;不待蓄养,而人人皆兵;无馈运之劳,而粮饷足;无关隘之设,而守御固”。
  黄宗羲,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黄宗羲自云其一生有三变:“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甲申之变后,黄宗羲高扬民族气节,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斗争。1645年六月清兵破杭州,县人孙嘉绩、熊汝霖起兵余姚抗清,钱肃乐、张苍水等举义于宁波,宗羲偕诸弟变卖家产,集黄竹浦民600人,组织“世忠营”以从,随“孙熊兵”(即孙嘉绩、熊汝霖所率抗清义军)驻守钱塘江。清顺治三年(1646年)鲁王监国于绍兴,授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呈所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得颁行浙东。及江上兵败,清兵下绍兴,率部退至四明山,结寨杖锡寺防守。旋因部下扰民,山寨被毁,清廷通缉,避居化安山。1649年至舟山朝鲁王,授左副都御史,是年冬,奉命与阮美、冯京第乞兵日本,未果而还,遂返家隐居,遭清廷3次通缉,仍图东山再起。武装抗清的军事实践和失败教训,使他能以清醒的头脑对国家兴亡、社会进步、历史变革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反思,始著书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弘富著述,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军事等领域都有独到研究,成为伟大的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浙东史学派奠基人。《明夷待访录》一书更是集中体现了他的民主启蒙思想。他猛烈抨击“今也,以君为上,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的封建君主专制,道出了君主专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的本质特征,一针见血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喊出了否定君主专制的时代强音。进而阐明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犹乐”。“为君之职分”是兴公利,除公害,“举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出仕为官的,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还从政体、教育、立法、经济等方面对自己提出的“为天下”的政治思想与社会进行了具体阐发与设想。
  (四)
  1949年6月,建立余姚县人民武装部,为隶属县政府的一个军事部门,军事行动受县委领导、业务受军分区指导,全县各区镇随之成立了区镇人武部,1952年6月独立营撤销后,县人武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改属浙江军区直辖,编配部长、第一政治委员(由中共县委书记兼任)、副部长(由县公安局局长兼任)。各区人武部的干部由现役干部担任。1959年12月,县兵役局撤销,仍称县人武部。1986年,市人武部归建地方建制。1996年4月,遵照中共中央(1995)12号文件规定,市人武部复归建军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3年,境内人民武装实行革命战争时期的志愿兵役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县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潮,全县就有82646人报名要求参军,被批准入伍的5209人。1954年为征集补充兵员,开始义务兵试征。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正式以义务兵役制取代志愿兵役制。1955年11月,首次依照《兵役法》实行兵役登记。历年征兵,余姚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
  为优待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余姚历制订有相关的优待政策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修订,足额筹措优待款物。1988年以来,军人优待抚恤定补工作实行国家、社会、群众三结合的制度,使优待抚恤定补标准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对牺牲、病故、伤亡的革命军人、革命工作人员和参战民兵、民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抚恤。抚恤金标准经多次调整,逐步提高。对退出现役的人员,均按国家规定分别做好安置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市人武部协同驻姚部队,更加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
  民兵、预备役工作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民兵建设、组建预备役部队、完善兵役登记、开展学生军训、实行全民国防教育等多种形式,储备各类预备役人员,以达“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和“出兵快”之目的。余姚民兵具有光荣的斗争历史。余姚民兵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就有高王农民自卫军民兵组织成立。在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种形式的民兵组织,是地方武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参战支前,袭扰敌后,有力地配合主力部队夺取胜利。1943年4月,姚南县左溪、晓云等乡自卫队(民兵)积极支援三北游击队攻打伪军据点梁弄,爬到敌碉堡附近,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下用斧头砍断铁丝网、竹篱笆,为主力部队开辟通路。在战斗中,许多自卫队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给部队抬担架、送茶水。战斗结束后,400多名自卫队队员一起动手,平毁了敌人构筑的全部碉堡。1944年7月,为粉碎日伪“清乡”,广大民兵在东起观海卫,西至庵东、周巷、余姚的广大地区,对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线路进行全面的破袭,仅17日至18日两个晚上,即毁大小桥梁24座,破坏电话线路40余公里,砍断电线杆500余根。1945年5月,姚北民兵配合主力,攻克泗门。同月,动员组织了南山县的左溪、让贤、雅贤和余上县的自卫队民兵2000余人,冒着敌人的炮火抢救伤员,运送粮弹,打击伪军田岫山部作出贡献。在反“扫荡”、反抢粮斗争中,日伪军在姚江沿岸3次大规模抢夺的近30万斤粮食,被我民兵和群众从虎口夺回;姚海、逍林军民拦截10余里长的河面上竹排,夺回30万斤毛竹。1949年5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余姚后,四明山地区的民兵成立了支援前线办事处,组织了民运队、船工队和筑路队,帮助部队运送军粮、修桥筑路。1949年6月~1950年2月,余姚民兵在打退刘子良、小雄鸡、单小友等股匪、围歼陈金木、王杏杏等股匪中表现出色。1953年实行普遍民兵制后,民兵数量大增。1958年大办民兵师,全县建有1个民兵师:下辖13个团、127个营、935个连、3268个排,总人数25.4万人,民兵总数占总人口50.4%。1962年后,按照“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简称“三落实”)要求,通过组织整顿、思想教育、军事训练、比武和各种联防活动,提高民兵质量。1966年~1976年“文革”期间,民兵建设遭受干扰。1981年,以抓好基干民兵为重点实行组织调整。1986年起,贯彻上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部署。2001年起,调整基干民兵组织,实行“一个压缩”、“两个转变”、“三个优先”:基干民兵压缩近20%;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民兵质量效能型转变,普通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优先提高专业分队比例,优先提高技术含量分队比例,优先提高对口专业分队比例。重点加强城市民兵建设、专业技术分队、对口专业分队、应急分队和保障分队建设。民兵军事训练由建国初期的群众性练兵;70年代按总参谋部《民兵军事训练纲要》施行周期性训练;80年代后,按照“减少训练人数,精简训练内容,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质量”原则,尤在县(市)民兵训练基地建成后,推行基地化、规范化训练;90年代后加强民兵专业技术和应急分队训练,增强遂行任务能力。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军事演习、比武和竞赛。
  预备役部队是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5月,浙江省陆军预备役步兵师炮兵团130火箭炮营于境内组建。并按照“两年组建,三年建设”的规划要求,,积极创建营连部的正规化建设,1992年达到了“组织巩固、政治合格、训练落实、集结快速、制度健全、连队正规”的要求。被浙江省军区评为预备役部队基层建设先进单位。预备役部队广大官兵牢记使命和责任,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遂行作战任务。
  广大民兵和预备役人员在参与经济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及处置突发事件中都发挥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境内驻止的海军电子对抗团、航材仓库、武警宁波市支队第3中队、武警余姚市中队、武警余姚市消防大队等境内各部队努力加强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出色完成战备、训练、内卫、执勤、消防等任务,积极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国防动员是国家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必然行为,国防动员体制是国家为组织实施国防动员而确定的组织体系和相应制度。1996年2月,余姚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为全市国防动员议事、协调机构。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国防潜力调查和战时行动演练等方面的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全民国防教育对象以武装力量是主体,各级干部是关键,在校学生是基础。国防潜力调查是人武部的一项经常性制度化工作,余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优越、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民风纯朴、综合实力强劲,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国防潜力较大。2001年7月,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组织指挥系统战时行动演练,重点演练平战转换、战时动员、支前保障和全民防空等内容,研究探索国动委战时机构设置、职能任务、运行机制,构想余姚在未来对敌作战中所处的“三个基地”(出发基地、动员基地、保障基地)、“一个通道”(机动集结的战役通道)和余姚市可能担负的任务和行动方案,锻炼提高市国动委局部战争中高技术条件下组织指挥地方行动的能力。
  余姚的人民防空和交通战备工作于20世纪60年代打下基础。1996年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防”工程建设力度加大,人防设施日臻完善,相应的专业队伍逐步形成,综合人防能力显著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驻姚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全市人民一起,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加强军事建设、部队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必将以更大、更新的成就而载入史册。

知识出处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

《余姚市军事志》下限一般断于2005年,由概述、大事记和各篇组成。各篇下设章、节、目,部分章节设子目,附录和编后记殿后。篇章所列事件一般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列;人物传略、人物简介和副团以上名录均按出生年月先后顺序排列。客观的记述余姚市军事活动的历史和现状,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余姚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历程,力求融思想性、资料性、使用性一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