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六 破解大投入难题 实现滚动式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89
颗粒名称: 附录六 破解大投入难题 实现滚动式发展
其他题名: 产业化之路推动余姚水利大发展
页数: 3
页码: 344-346

内容

新世纪之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余姚水利人突破定势,大胆地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水利建设、管理及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领域,积极探索水利产业化道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余姚已初步建立起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水利产业化机制,这不仅改变了水利建设单一依靠财政投入的局面,有效破解了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难题,推动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而且使水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建立起水利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了水利的滚动式发展。
  整合盘活水利存量资产,构筑融资平台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余姚已建成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及其他水库山塘1500多座,海塘23公里,江堤394公里,水闸700余座,小水电站总装机2.5万千瓦,抽排站总装机5.3万千瓦。这些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防洪、御潮、灌溉、供水、发电等作用,同时也构成了巨大的水利存量资产。
  如何使这笔有形的巨量资产活起来,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资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实现水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了余姚水利决策者推进水利产业化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企业运作方法,余姚水利局决定以成立水利资产管理经营公司方式来盘活现有水利资产,作为推进水利产业的首要突破环节。2001年4月29日,经余姚市政府批准,工商行政登记,国有独资性质的余姚市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为2.6亿元人民币,其中市财政现金投入1000万元,其余是经评估的2座中型水库实物资产共2.5亿元人民币。公司严格按国家有关的法律和规章执行,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总经理由水利局局长兼任。公司主要职能是对现有水利资产进行管理,开发、经营全市水土资源,开展有关项目投资和咨询服务。
  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建立,使水利资产得到整合盘活,在传统水利管理模式下被视为耗费管理经费和维护经费的水利工程一下子成为一笔巨额的资产。这一做法使余姚的水利国有资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相结合的转变,促进了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并为开展水利建设、经营构筑了融资平台。
  市场化筹资,改变了水利投入方式,破解了大规模建设的投入难题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拨款。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拨款有限,水利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造成水利建设严重滞后,防洪、除涝标准偏低,工程老化失修。同时,水环境现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供水保障、防洪安全、水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余姚水利“十五”计划(2001~2005年),需要投入资金8亿元人民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有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作保障,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的要求与财政资金投入有限形成了一对矛盾,大规模水利建设“钱从何处来”成了一个难题。
  然而这一难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在余姚被迎刃而解。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成立之初的宗旨之一就是充分融资,解决大规模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公司成立后,以水利工程投资法人身份,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积极为水利重点工程融入建设资金。去年,总投资2.1亿元的城市防洪工程,总投资7000万元的隧洞引水工程和总投资2.3亿元的围涂工程分别由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向有关银行借贷资金开始动工兴建。由于公司操作规范,资金调度科学,树立了良好信誉,各银行均愿意与公司合作,使工程建设资金及时到位,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借贷资金且搞建设的方式促进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开展。2001年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达8500万元,2002年计划投入2亿元以上。
  在用市场化筹资方式破解大规模建设投入难题的同时,余姚的财政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力度也有了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纯公益性、难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溪道整治、海塘、江塘等建设。2001年,余姚直接用于水利建设的财政投入达2000万元以上。
  产业化经营,促进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展现了水利滚动式发展的美好前景用市场机制盘活水利资产,借贷资金搞水利建设是全新的尝试,而富有开拓意识的余姚水利人的目标是建立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水利产业化。
  发挥水土资源丰富的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推动余姚水利产业化进程的具体措施之一。2001年,余姚利用优质库水充裕的优势,向邻县供应商品水,成功实现水资源使用权的有偿有限、有期转让。根据两市政府签订的协议,余姚向慈溪供水6万吨每日,供水期限15年。这一成功的水变成商品的交易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促进了水资源的有序、合理、高效流动,提高了水资源的商品率。
  以经营水利的思路,讲究投入产出,讲究经济效益是推进水利产业化的又一做法。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余姚积极运用了级差地租理论,通过先期带征周边土地,以工程建设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可产生级差地租亩均50万元,预计总收益2.5亿元以上。这一做法使公益性水利工程也有了资金保障。正在建设的隧洞引水工程,建成后将明显提高供水能力,投产后年均增加收益700万元以上。2万亩围涂工程完成后,总收益约4.2亿元。这些收益为还贷提供了可靠保障,其盈余还可继续投入到水利建设。
  将市场机制引入水利建设、管理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领域,推进水利产业化的进程,使余姚水利走出了一条借贷——建设——经营——还贷——建设的良性循环路子,真正实现了水利滚动发展。
  水利产业化使余姚水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余姚水利的大发展,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希望。
  原载《中国水利报》2002年6月28日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