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附录五 余姚水利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88
颗粒名称:
附录五 余姚水利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页数:
4
页码:
340-343
内容
一个县级市,每年水利投资都保持在4亿元左右,且其中财政投入仅占1/3左右。他们的经验是什么?浙江余姚水利人认为:水是宝贵资源,水利工程更应成为优质资产,通过理念转换,机制创新,水利投入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地处浙东宁绍平原腹地的余姚市,近年来水利投入每年都在4亿元左右,其中财政投入只占1/3左右。按照市十年规划,他们将连续10年共投资42亿元全面改善该市的水利条件,优化水资源配置,以适应该市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
每年4亿元,对我国目前任何一个县级市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使像余姚这样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财政“高收入”城市,这个数也占了该市2003年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可见都要财政承担是不现实的。那么,余姚人是怎样去实施水利建设蓝图的呢?
垃圾河改造为旅游热线,最良江治理让人获益匪浅2004年7月的一天,记者来到余姚采访,工作之余与朋友们一起夜游最良江。最良江是姚江在余姚城区段分支的称呼,可以说是余姚人的母亲河,她横穿余姚市区,也是该市姚江水系最大的一条排涝通道。最良江旅游是2004年5月才推出的,这是水利系统兴办的旅游项目,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让市民在改善的水环境中轻松享受,了解水,了解河道,了解河道整治的过程,增强对水、对河道的关心和爱护。
游船从舜江名苑码头出发,飘忽着穿过千年古桥通济桥的拱洞,绕过余姚城的一代名楼舜江楼和市内唯一的山脉龙泉山,看到不对称的斜拉索兰墅大桥和余姚城目前最大的广场兰江广场,人们禁不住赞叹那浓郁的现代建筑风格。在夕阳的余晖下,孩子们尽情嬉水于清澈的江水中;返回时灯火一片辉煌,水中灯光音乐喷泉婀娜多姿,令人流连忘返。
外地人并不知道,4年前这里还是一条垃圾河。那时,这条孕育了余姚人的河流,随着陆上交通发展和水库的修建,交通功能和饮用水功能逐渐丧失,于是河道或被圈围养鸭,或被倾倒垃圾,或是横七竖八地停放一些船只,举目看到的是污水和飘浮的垃圾。母亲河在哭泣。姚江边一位11岁的小姑娘姚竹伟采写《救救姚江》的新闻稿,通过新闻媒体为姚江向社会发出了稚嫩而急切的呼救。
2001年,余姚市水利局负责,开始了最良江的治理。经过2年的治理,这条江5.5公里的穿城段从原先的30米宽拓浚至59米,两岸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整治后江面开阔了,江水变清了,加之河道管护队的长年保洁,两岸景点的恢复和增设,最良江重又成了余姚人的骄傲!河治到此,市水利局似乎还意犹未尽,干脆再进一层,搞起了姚江旅游。
5.5公里最良江工程的拓浚包括修建兰墅大桥和兰江广场共投资2.7亿元,今明两年内要完成的江边三个配套景观以及道路等还需投入0.7亿多元。在这一共3.4亿多的资金中,除了宁波市财政补贴2000万外,其余全由市水利局自筹。
据市水利局总工姚俊杰介绍,虽然治理最良江市财政只掏了2000万元,但最良江通过整治后使两岸近2000亩土地迅速增值,市政府承诺级差地租收入的1/5~1/6归市水投公司开发建设使用。这样一来,水投公司在投入了近3.4亿资金后,还有近3亿元可用于该江的其他项目建设或是本市其他水利建设资金。
这个原本让多少人头疼的治河工程,由于引入了新的投资理念,不仅使公益性工程大大发挥了效益,还反哺了水利事业。
让沉淀资产变活,水利投资公司应运而生,雄心加财力成就多年梦想从踏上余姚的土地开始,记者就不断地听到“水投公司”这个名字。在杭州湾畔参观正在施工中的2万亩围涂工程的时候,在参观梁辉、陆埠两库联网工程的时候,在听取新兴水源工程建设规划讲解和游览最良江的时候,总是能听到一句相同的话:“这是水投公司投资的!”
余姚市水投公司全称为余姚市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由市水利局负责组建,性质为国有独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并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专职人员目前只有4人,经营部经理1名和主办会计、出纳、驾驶员各1名,然而它却承担着筹措全市90%以上水利资金的任务。
余姚市水投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6亿元人民币,其中市财政启动资金1000万元,其余的2.5亿元则是两座市管中型水库的评估价。这样沉淀的固定实物资产变活了,水投公司从一成立就因有雄厚的注册资金而借得进、转得动、还得出。
按照公司化运作,水投公司在成功投资建设了最良江工程后,又投资建设了两水库联通工程、海塘围涂和其他河道的整治等工程,从而大大加快了该市水利建设和开发步伐,成就了过去数十年想做而由于财力限制一直未能做的事。
围涂工作就是一个有力例证。余姚市在杭州湾畔的海岸线蜿蜒23公里,海塘内有4个乡镇、约14万亩耕地和18万人口。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这些海塘的御潮能力仅为10~20年一遇,经常在遭受台风及大潮冲击时出险。经专家论证,要彻底解决该市的海塘安全问题,必须走“治江围涂”的道路,即通过抛坝促淤,围涂和建设新的标准海塘并举。
围涂,余姚人是有积极性的。因为人多地少,尤其是建设用地较为紧张,土地出让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然而围涂首先要投入,而且是先要有一笔大投入。2001年11月,成立才半年的水投公司在最良江工程顺利启动后又一次担起了重任:出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开发有限公司,在杭州湾南岸开发了该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涂工程,预算总投资达2.68亿元,分三期施工。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正在顺利推进,到今年底可围成1.3万亩,明年2万亩围涂将可全部围成。按当地目前的用地价格计算,围涂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投资。盈利资金再用于海塘除险加固,增加了建设的储备金。
市水利局局长王祥林跟记者算了一笔账:3年来,市水投公司投资最良江整治、围涂和水库联网、海涂水库置换等工程建设,已融资8.7亿元,目前已完成7.3亿元,这是“九五”期间水利投资总数的2倍多。按现有政策,公司不仅可在6~8年内收回全部投资,还可增加可观的水利资产。
把优化配置放在重要位置,全面规划统筹做活资金文章,使百姓得利、社会得益拥有82万人口的余姚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330立方米,虽低于国际标准,但却有2亿多立方米的水库库容,因此供水水资源是充足的。1999年该市与同样发达却缺水严重的慈溪市签订了15年供水协议,每年向慈溪提供2000万立方米水。这样,一是得到了对方一次性水权补偿费3500万元,二是得到了对方15年期的2000万元无息借款,三是每年还能得到对方近560万元的水费,这些资金正是余姚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所急需的,因此是“双赢”。
向慈溪供水的梁辉水库集雨面积小,但库容大、而隔山仅6公里的陆埠水库却是集雨面积大,库容小,每年不得不多次弃水。2002年由水投公司投资开凿6060米隧洞,架设356米渡槽将两库连通后,能扩大年引水供水量2000万立方米,按目前的水价,年增直接经济效益在500万元左右。
两座海涂水库总库容760万立方米,曾为当地的垦区丰收立下过汗马功劳,由于年久失修,工程效益近年来日趋退化。但这两座水库的库底海涂泥质经数十年淡化,已完全可作为农田使用,而且余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需求也很大,这些地可以保证城边农田被征用后不减少耕地。同时,在新围涂区建水库替代原先的老水库,不仅保证了原水库的占地面积,更主要的是新建水库能保证有效库容,完善了水库区位的合理布局,还因新水库建设时就考虑周边的环境,为海涂旅游预留了余地资源。当记者看到新的海涂水库那雄伟漂亮的围堤、宽阔宁静的湖面和幽深神秘的人工岛时,似乎看到了水库生机勃勃的明天。据王局长透露,仅实施老水库的退库造田,水投公司就可以增加收入约6000万元。
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大干快上,公益性强的项目怎么做呢?在市水利局提供的2004年水利重点工程计划表上,记者看到了今年的水利列入项目的建设共15项,总投资为4.9亿元,而河道疏浚、溪道清理等水环境整治工程、千库保安、江河海塘等除险加固工程,防汛抗旱和节水灌溉投入约0.41亿元,均由市财政负责。也就是说,该市的财政投入可以集中支持那些不能形成产业链的公益事业,如村级河道的治理,农民们不需集资,依靠政府财政和镇村的集体经济就可以包下来;又如节水灌溉,近3年中建设经济型喷滴灌近万亩,广泛应用于山区的竹笋、茶叶,平原的蜜梨、葡萄、西瓜,每年每亩可增收500多元。朗霞街道的一位菜农萧全华高兴地告诉记者:“市里帮助搞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仅使自己的大棚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量,而且节约了灌水和肥料成本,一年就收回了节灌工程的投入成本。但政府还是给钱补助工程建设,这相当于增加了我们的收入。”海涂边的农民当然也高兴,有更多的田可种,有鱼可养,何乐而不为?
余姚水利经过50多年建设,有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及山塘1040多座、海塘23公里、重要江堤394公里、水闸700余座,小水电站总装机2.6万千瓦,抽排站总装机5.3万千瓦,这些既能作为资产,也会成为包袱,就看把握这些资产的人怎么来运作。
市水利局算了一笔账:经测算该市到2020水平年需水量为2.8亿立方米,而目前这些水利工程的供水只能达到1.88亿立方米(95%供水保证率),缺0.92亿立方米,其间通过工程改造和新建工程可以增加近0.8亿立方米。目前全市总库容中有近0.7亿立方米水库水用于农业及环境用水,可以通过优质优用和分质供水取代一批农灌用水。王祥林局长说,除了个别防洪工程外,大部分工程都是能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自身效益从而实现工程的良性循环,关键是要将这些资源配置运行得当。
现在余姚水利正在朝着自己绘就的蓝图进行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全市原水实现联网统一调度,水资源利用量可提高20%左右;通过对现有6座中小型水库的联合运用、优化调度和水厂科学设点,可以增加水量约1400万立方米;通过在革命老区梁弄镇建引水工程,增加的优质库水1000万立方米;通过对古代水利工程牟山湖的疏浚和恢复性退塘还湖,又可增加蓄水1200万立方米;再造一座双溪口水库,可增加3400万立方米,不仅蓄水可增加,还可带动周边经济……
在王祥林局长眼里,水是一种资源,水利工程更应成为优质资产,实施好水利规划,科学配置水资源,多元化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是运作思路问题,运作得好,就能实现水利的良性循环,就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编辑点评
不断创新才能加快发展
资金短缺在很多地区都是困扰水利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浙江余姚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
总结这些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没有坐等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而是大胆探索,创新思路和机制。他们不仅把水作为资源,而且把各种水利工程视为优质资产,并通过优化配置,创新机制,进行工程深度开发等,充分利用资源,盘活资产。这样不仅解决了制约水利发展的资金难题,也走活了全市的一盘“水棋”。
目前水利存在的问题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多数都离不开投入。在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水利要想求得更快更大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和机制。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创新思维,能用市场办法解决的要大胆地用市场的办法,集中社会财力更多投入水利事业,使水利事业更多回报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希望余姚的做法对其他地区能有所启示: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机制,水利才能实现良性循环;水利实现良性循环,对国家、对百姓、对水利发展都有利,是多赢之举。
原载《中国水利报》2004年10月26日
作者:王磊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