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十四章 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57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体制改革
分类号:
D033
页数:
5
页码:
293-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体制改革情况的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水管体制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两方面内容。
关键词:
余姚市
体制改革
工程管理
内容
第一节 水管体制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姚水管体制改革主要分三个阶段: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改制;基层水利员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一、水利系统企事业单位体制改制
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水利系统内的部分企事业单位有的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职能,有的已不适应现有的管理模式。为确保余姚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根据余劳字〔1999〕28号、余政办发〔1999〕136号、余政办发〔2000〕2号、余人发〔2000〕42号文精神和操作规定,分别对系统内的水电机械实验厂、内河疏浚公司、姚江水利工程建筑有限责任公司三家企业单位和大横山电站、水电机井工程队、堰闸管理处、水利局物资供应站、水利局就业服务处、水利局培训站、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余姚市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公司)七家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通过改制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让余姚水利系统的体制更加适应现代水利发展的需要,有效推进水利事业的建设步伐,见表14-1、表14-2。
二、基层水利员体制改革
基层水利员分河区管理水利员和乡镇水利员两部分。河区管理水利员隶属于水利局直接领导和管理。2002年前乡镇水利员编制列入水利局事业编制实行水利局与乡镇双重领导的管理模式,人员工作职能列入乡镇农办。2002年根据市政府理顺乡镇站所隶属关系的精神,在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在编的乡镇水利员67人,按所在工作单位下放到各乡镇街道,同时取消原有的水利站,设立水利分站。
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为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办发〔2002〕45号、浙政办发〔2002〕82号,浙水办发〔2004〕2号和甬政办发〔2005〕218号文件精神,水利局对直属的四明湖水库管理局、梁辉水库管理局、陆埠水库管理局、海涂水库管理处、海塘养护管理处、蜀山大闸管理处6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了体制改革。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人员定岗定编,管养分离,对运行机制、经费管理等进行了改革。经宁波市水利局考核验收,评定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考核验收为92.5分,评定考核等级优秀,通过体制改革让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经费得到保证和落实,运行机制得以理顺,有效保证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见表14-3。
第二节 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2001年前,余姚市每年可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防洪、抗旱、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资金需求。为此,余姚水利人通过数年的探索实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走出了一条“建设—经营—管理—再建设”的良性循环之路。
1.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实践
余姚市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始于城市防洪工程。根据规划,城防工程投资需5亿元,按照当时浙江省政府的要求,4年内必须全部完成,每年需投入1.25亿元,而当时,余姚市财政用于水利的资金每年仅3000万元左右。针对资金上的瓶颈,拓宽水利基础建设融资渠道,保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需要,余姚水利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4月,经余姚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有关法规的要求,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成立了余姚市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投公司),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者为余姚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水投公司注册资本2.6亿元,其中梁辉、陆埠两座中型水库以供水资产2.5亿元作为资本金入股,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注入启动资金1000万元,并将最良江沿岸可用于房产开发的500亩土地划拨给水投公司。水投公司利用土地向银行融资,利息由市财政贴息支付。水投公司充分享有独立资金调控权,并定向投资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水利设施项目。项目的组织实施由各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水投公司只负责建设资金筹集和项目监管,不参与项目的具体施工管理。随着项目的深入运作,水投公司投资范围逐步扩大到海涂围垦、引水工程、河道整治及水资源开发等领域,成为了全市水利投入的主力军。
2.水利投资主要运作方式
(1)实施以工程带地,以地养工程策略,保障工程资金,促进水利建设滚动发展。水投公司以工程项目的建设为契机,积极整理、整合土地。在实施城市防洪工程的时候,按照工程的需要和工程投资的规模,先期征用工程周边部分土地,用于地产开发,以所征土地预期的级差地租作为工程建设资金的补偿。如最良江城市防洪工程投资概算为2.7亿元,水投公司在最良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中,征用白云小区300亩土地共得拍卖资金3.09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的供给。而后,水投公司又在城区四闸下移工程中整合土地500亩,在牟山湖工程中整合土地700亩,在双溪口水库工程中整合土地1020亩。目前,水投公司已有储备土地资源2.76万亩。水利工程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工程建设,都会改善工程周边的环境,提升周边土地的价值,从而产生很大的级差地租。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只要把部分级差地租划归工程,就能满足资金所需,从而促进水利建设滚动发展。
(2)实施水资源市场化运作,保障水投资本积累,促进水利快速发展。把水作为商品,实现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2001年余姚市政府和慈溪市政府签订协议,从2001年7月1日起,每日由余姚市向慈溪市供应优质库水3万吨,2004年1月1日开始日供水扩大到6万吨,实际综合水价0.5元每吨,供应期限15年。开创了水资源使用权有偿、有限、有期转让的市场化之路。[2004年11月19日水利部部长汪恕诚来姚考察时,当听到余姚1999年就与慈溪市签订协议,2001年开始供水时,就高兴地说:“那么全国第一个实施水权交易的不是金华(东阳)而是余姚啰!比我写那本书(《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早嘛,我当时不知道这个事件,要是知道的话一定把这写到书里去。”]为了继续做好、做强、做大水文章,使水资源的配置更趋优化合理,还组织实施了梁辉水库隧洞引水、牟山湖整治、陆埠水库除险加固和双溪口水库建设工程。梁辉水库隧洞引水工程利用陆埠水库水资源,减少弃水,实现两库联动,使梁辉水库供水能力从原来的6万吨每日提高到13万吨每日。牟山湖整治工程建设,通过挖深、退塘还湖、加固加高堤防,使湖水从原来的农灌为主向供水转化,蓄水量从555万立方米增加到885万立方米,供水能力从2万吨每日提高到8万吨每日,最终实现中型水库工程规模。双溪口水库工程建设,使余姚市又新增3398万立方米库容,扩大向外供水的条件。“十二五”期间,还将建设向家弄水库扩建工程,使库容从670万立方米扩大到1200万立方米。
(3)实施以围垦造地,保障投资收益,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余姚市根据杭州湾潮水特点和浙江省钱塘江整治规划的要求,大力实施围涂造地工程,用所围的土地换取资金,用换取资金实施海塘除险加固和其他工程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围涂37000亩,其中9300亩转让给余姚市滨海产业园区,获得转让款2.8亿元;剩余27700亩可造地21000亩,按造地指标转让价4万元每亩计算,可得收入近8.4亿元。造地指标购买后,土地可用于种养殖业,产生新的效益。还可通过整理改造,按当地目前的用地价格计算,围涂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投资。盈利资金再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增加了项目储备金,向资源开发利用要效益,促进了公司可持续发展。
3.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投融资体制改革后,余姚水利先后投资建设了余姚市最良江拓浚防洪、梁辉水库隧洞引水、中山河整治、围涂造田、牟山湖整治、浙东引水、奖嘉隆江整治、向家弄隧洞引水等诸多工程项目,大大加快了余姚水利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余姚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步伐,有效地改善了余姚水利水资源环境,促进了余姚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提升了余姚水利的地位与知名度。同时,新增34700亩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余姚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随着最良江拓浚防洪整治工程、中山河整治等工程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提高了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而且大大改善了城市景观,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水利环境,大大加快了余姚的城市建设步伐,促进了旅游,并为实现打造“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目标作出了贡献。余姚市先后获得浙江省第八届、第十四届“水利大禹杯”金奖,一批建设工程项目获得了“钱江杯”、“甬江杯”等工程奖项。
截至2009年底,水投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已投资建设余姚最良江拓浚防洪、梁辉水库隧洞引水、中山河整治、城区四闸下移、兰墅公园、侯青公园、围涂造田、牟山湖整治、浙东引水、奖嘉隆江整治、向家弄隧洞引水等36项建设工程,累计投资约36亿元。
通过9年来的高效运作,余姚水利的投融资结构已更加合理和优化。水投公司的成立和高效运作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而且完成了过去数十年想办而受财力约束无法办成的事。目前,余姚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资产由筹建初期的3.9亿元增加到了45.2亿元。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