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堰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24
颗粒名称: 五、堰坝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247-2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堰坝是一种过水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引水灌溉,也有防洪和水运的作用。余姚平原堰坝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适应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和交通需要。
关键词: 堰坝 水利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一)平原堰坝余姚平原堰坝均为适应灌溉而筑。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堰多为泥筑,春筑秋放,既有利农田灌溉,于船运妨碍也不大。这些堰坝往往又为各湖灌溉区之分界。随着有些湖泊的时废时兴,堰坝也相应地有时废弃,有时启用。堰坝事关农业灌溉,受益者对堰坝等设施经常组织修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对湖东堰、两灌注(两贯珠)堰、无名堰、顾堰、扶苏堰等作过修缮。生产发展、人口增加,水运船只随之增多,原来船只拖拔过坝已不能适应,因而不少堰坝,如长坝、戴家堰、小里堰等改为实车坝。以人力推动绞盘,将船只牵引过堰坝。清光绪时,余姚有车坝14处。至民国已有专司堰闸管理职责的“余姚县堰闸管理处”。民国28年(1939年),全县有人力车拔的车坝15处。1952年,全县有堰坝工人147人,人力车拔交通堰坝13处。交通堰坝中,鸣山堰、东横河堰和石堰,先后于1954年和1979年划归慈溪县。西横河、斗门堰属运河系统,1982年划归余姚交通系统管理。现堰坝管理处管理的包括1979年由慈溪县划入的谢家路船闸共有交通堰闸6处。过去的人力车拔坝已不复存在。低塘堰、戴家堰改建为船闸;临山东门堰改为电力升船机;低老堰于1949年下半年废弃,1958年填平,辟为低塘镇西街一段;化龙堰于1960年废弃;许家堰、低新堰于1964年10月低塘船闸建成后废弃;孝义堰、毛家堰并入戴家堰;贺墅堰并入斗门堰。有的则于原址改建水闸。现平原堰坝或废或为小水闸替代。堰坝管理体制改革后,戴家堰船闸、低塘船闸、斗门船闸、临山东门船闸归西上河水管处管辖。谢家路船闸、城皇涂船闸归姚西北水管处管辖。
  1.低塘船闸
  低塘船闸位于低塘镇直河路。根据区域水利规划,为集中统一管理节制中、上河水位,促进交通运输,将原许家、化龙、低老、低新四车坝合而为一。于1963年12月动工兴建船闸,1964年10月建成通航。船厢长90米,平均宽18米,面积1600平方米。上、下游闸口宽3.65米,可容纳船只180吨。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配置2台7.5千瓦电动机和24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建配套用房440平方米。
  2.戴家堰船闸
  戴家堰船闸位于老方桥镇戴家堰村。西接长冷江,东连西江入姚江。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方桥附近有戴家、孝义等堰。清朝后期均为车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毛家、孝义堰车坝并入戴家堰,孝义堰改建成2.6米宽单孔排水闸,毛家堰仅作拦水坝。戴家堰于1967年改建为船闸,船厢长45米、宽16米、面积720平方米。木质摇门,上、下游闸口宽3.3米。1981年5月,下游闸门改建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钢筋混凝土闸门。船厢可容纳船只100吨。配置2台11千瓦电动机和26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种配套用房479.9平方米。
  3.谢家路船闸
  谢家路船闸位于泗门区塘后乡冯蔡魏村,南距泗门镇3.5公里。为了抬高沿海的内河水位,利于农业和交通运输,1976年动工兴建船闸,1978年4月1日建成通航。1979年12月由慈溪划归余姚。船厢长65米、宽16米、面积104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150吨。上、下游闸门为木质摇门,宽3米。1983年改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配置2台4.2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现有配套用房168平方米。船闸控制区域西起临海节制闸,东至毛丁路闸。上游6乡受益农田6万余亩。2009年底,北迁新建水闸竣工,原闸拆除。
  4.四塘横江船闸
  四塘横江船闸位于临山镇,1986年2月建造。船厢长70米、宽20米、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200吨。上游闸口宽3米,电动螺杆启闭,下游闸口宽4.5米,木质摇门,配置3.5千瓦电动机、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蜀山船闸启用后,已拆除。
  5.皇山船闸
  皇山船闸亦名胜利船闸,为市内最大船闸,位于余姚镇人民东路东端。姚江节制闸抗旱关闭时使用。1970年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通航。船厢长120米,平均宽30米,面积3600平方米。上、下游船闸门宽4.2米,上游为上提式电动启闭闸门,下游为木质摇门。配置5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可容纳船只500吨。蜀山船闸启用后,已拆除。
  6.临山电力升船机站
  临山电力升船机站位于临山镇东门口,原称之为东门堰。南宋嘉泰年间即有此堰。1952年前为拦水拖坝;1952年建人力车拔船只交通堰;1969年4月改建升船机,1970年1月建成。升船机全长72.1米,船架宽3.8米、长7米,可过20吨船只。以电动卷扬机牵引过坝,配电动机55千瓦。1977年改牵引为惯性过坝。有配套用房13间260平方米。
  7.斗门升船机站
  斗门升船机站位于马渚中河斗门乡斗门村段。1983年7月建成。升船机架长11米,宽5.5米,能过40吨级船舶。
  8.西横河升船机站
  西横河升船机站位于马渚镇西横河村。1968年改建为船闸。1983年建杭甬运河时,改建为升船机。升船机架长11米、宽5.5米,能过40吨级船舶。
  9.蜀山船闸
  蜀山船闸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蜀山村,2005年建成使用,船闸上游为平板钢闸门,下游为人字形钢闸门,船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全长200米,宽12米,500吨级标准,现已由交通局进行管理。
  (二)山区溪坝
  境内山区溪流逐段构筑大小溪坝抬高水位,以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由来已久。冷水堰和利家堰是其中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溪坝,至今尚在利用。解放后,修筑溪坝工程为溪塘整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解决生活、灌溉用水外,还是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之一。近年来,山区各型水库、山塘及高扬程机埠陆续建成,溪坝的作用相应减小,原有溪坝大部已废弃。截至1984年,全县溪坝837处,引水量73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6万亩,旱年灌溉面积9215亩。
  1.冷水堰
  冷水堰位于陆埠镇桥西村(原余姚通德乡三都)蓝溪上。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石筑高1.7米、长51米,进水口设于堰左,配有木板闸门。流量约1立方米每秒。引水渠沿山迤北,长约2公里。引水灌溉桥西田地700多亩。1982年底重修。
  2.利家堰
  利家堰一作李家堰,因地处撞钟山边,亦称撞钟山堰。堰址位于陆埠镇南上街头蓝溪上,上距冷水堰里许。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溪之东南曰洪庄保,有田二十余顷,常苦于旱。宋元祐间礼部郎中张宏浚长沟(径河)二千七百余丈,接蓝溪。当溪之冲,置堰以固之……引七分于沟以溉洪庄保之田。”堰原为弧形,1984年修理时改直。堰高2.5米、长66米。堰基原为松桩,上筑以石。进水口在堰右,流量约1.5立方米每秒。水流北向入径河,纵贯陆埠镇。灌计家、李家等村农田。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