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23
颗粒名称: 四、水闸
分类号: F407.9
页数: 7
页码: 241-2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余姚的水闸、陡门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历史上人民与自然的斗争和创造。
关键词: 水闸 水利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余姚的水闸、陡门数量众多,历史久远。唐朝景龙元年(707年)为“泄上林暴流”建双河闸、洋搪闸于上林二都(今慈溪桥头镇)。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余姚各乡有陡门二十座。至清康熙、乾隆年间,余姚又有运河新闸、黄清堰闸、上塘闸、广墅庙闸、低仰堰闸等。光绪时对伏虎闸、石姥闸、吾容闸、后闸等碶闸进行修缮。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有水闸26座。1952年为解决姚西北、虞东北农田灌溉引曹娥江水,在上虞百官丁家坝建“余上防旱闸”。翌年为解决姚西北排涝,建造横山狮桥出海闸。1959年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姚江流域水情起根本变化。丈亭、陆埠、环城等低洼地区为蓄水防旱和防洪排涝需要,在修筑江塘的同时,建造了众多的水闸。1962~1964年,在余姚镇附近的姚江上建造了皇山、竹山、郁浪浦和中舜江节制闸。陆埠水库建成后,配套工程6孔3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浦口大闸也于1976年5月竣工。为了减轻西上河地区的洪涝威胁,1981年建造了向北排涝的临海浦闸。1987年又扩建了原横山狮桥闸。1987年还建造了向东排涝的西横河闸和新斗门闸。1992年为解决向北排涝,减轻临海浦闸的压力,又建造了泗门节制闸和陶家路闸。2003年由于城区四闸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凤山街道姜家塔村建造了蜀山大闸。
  2008年余姚市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了全国水闸安全状况普查和注册登记工作,经统计,全市共有中型水闸9座,小(1)型水闸67座,小(2)型水闸374座,总数450座,其中一类闸88座、二类闸303座、三类闸48座、四类闸11座,建立了余姚市水闸基本信息数据档案,见表10-2。
  (一)境外水闸
  1.余上慈闸
  余上慈闸位于上虞县百官镇曹娥江畔的丁家坝,原名“余上防旱闸”。因行政区域变化,灌区横跨上虞、余姚、慈溪3县9个区,改名为“余上慈闸”。曹娥江水位较高,引水灌溉姚江平原较为方便。因虞决堤,不敢于此筑闸引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台风过境,后海塘溃决,海溢于夏盖等湖,湖水尽咸,不能灌溉。康熙六十年(1721年)后海塘修复,夏盖湖垦为田。原夏盖湖灌区的余姚兰风乡(今回龙、黄家埠、临山一带)及中下河一带苦于亢旱,乃开堤引曹娥江水。咸丰七年(1857年)又大旱,余姚农民聚众相率至上虞开堤引水。事后宁绍道台段光清发起,于百官附近大坝头筑广济涵洞,涵洞为石砌2孔,洞宽1.75米、高2米。
  1952年,宁波专署为重点解决上、中、下河区农田灌溉用水,决定在广济涵洞北首丁家坝另建引水闸。工程建筑以余姚为主,从设计、施工、经费、劳力、器材乃至砌块石,均由余姚负责承担。进水闸筑于百沥海塘,3孔,每孔净宽2.2米,12月开工,翌年5月竣工。余上慈闸的水量分配方案于1956年9月确定:上虞县31%,余姚县53.5%,慈溪县15.5%。1958~1978年21年间,平均向曹娥江年引水1.56亿立方米,其中广济涵洞为4000万立方米。余上慈闸由于不均匀沉陷,距上游1/3闸底处发现10毫米宽横向裂缝,造成渗漏及填土坍陷,后修复。1956年重修一次。1980年以来由于曹娥江上游水库、水闸的建造,造成咸潮上溯,水闸纳淡量减少,加之闸身断裂等情况,浙江省水利厅明确要求“封闭”其引水功能改由上虞上浦闸引水中分流解决。
  2.姚江大闸
  姚江大闸位于宁波市北郊,距甬江、姚江、奉化江交汇处3公里,是宁波最大的阻咸蓄淡、排涝的综合性碶闸。姚江原是平原性河道,比降小,80%的河段受潮汐影响。天时稍旱,咸潮上溯,两岸农田即无法灌溉。中段曲折低洼,为内涝区,且蟹灾严重。早在民国23年(1934年),鄞县即计划堵塞姚江原口,筹建新式碶闸。终因邻县间意见不一,未能付诸实施。1953年大旱,两岸绝收农田达40万亩。1954年暴雨,受淹万亩。1958年又旱,余姚县为保全上游,一昼夜动员民工3万多人,在丈亭三江口拦江筑坝,抛土10余万立方米,虽然中途因故停止,但宁波地委也由此决定建造姚江大闸。
  大闸由宁波专区、余姚、慈溪、镇海及市郊组成工程指挥部。余姚县县长郭子栋任指挥,专署水利局设计。1958年9月11日动工,民工出勤高峰时每天达1.8万人。次年6月工程完成,历时9个月,共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混凝土4000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60万元。闸身总长165.2米,计36孔,每孔3.3米。闸底高程-1.00米,闸面高程5.00米,设计最大流量750立方米每秒。除启闭台外,闸面宽7米,分公路行车道和人行道。大闸建成后,挡住了潮汐进出(约1200万立方米,为甬江进潮量的30%)。姚江大闸的建成,使鄞县、宁波、余姚的40万亩农田免遭咸潮、蟹灾的影响,改变了区域内的耕作制度。特别是丈亭、陆埠、环城东部地区20余万亩农田,达到天旱保丰收,粮食产量从亩产150公斤左右上升到亩产750公斤左右。但建闸打乱了流水和泥沙的平衡规律,引起甬江淤积,对海运和排涝有一定影响。
  (二)东排水闸
  1.蜀山大闸
  蜀山大闸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姜家塔村的姚江干流上,距余姚城区约5公里。大闸隶属于姚江水系,地处姚江平原中游,闸址上游有大型水库(四明湖水库)和中型水库(梁辉水库)各1座,闸址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110949万立方米。水闸建设规模为中型,3级建筑物,水闸共有闸门8孔,每孔净宽12米,总宽96米,闸底标高-2.87米。水闸分为上游段、闸室段及下游段,上下游河道为新开河道,河面宽166米,河底标高-3.00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81米,设计洪水流量393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07米,校核洪水流量556立方米每秒。
  西横河闸和新斗门闸均为姚西北向东排涝的骨干工程。
  2.西横河闸
  西横河闸位于马渚镇西横河村。清朝光绪以前即建有堰坝,后又改建为减水闸。1951年3月1日开工,将原减水闸改建为3孔水闸,同年7月10日竣工。水闸每孔净宽2.5米,闸底高程1.75米,过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水闸傍山,右侧又增建一处人力拖坝,仍保留右岸实车坝。1968年在原车坝处建造船闸,船厢长30米、宽15米、面积450平方米。上、下游均为摇门式木闸门,宽3.1米。备有14千瓦电动机,作翻水补充上河水量用。1982年9月船闸划归交通部门管理。1983年7月,将船闸改建成杭甫运河40吨级升船机站。由于姚江下游江塘筑高、排涝设施增加,原姚江滞洪地区面积减少,相应加重了上游河道的压力。上游上虞地区河道拓宽,排水面积增加,来水量急增,使西上河区内涝加剧。为减轻西上河区涝灾,浙江省水利厅制定了东排和北排工程方案。新的西横河闸是东排的枢纽工程,水闸于1986年12月初动工,1987年6月竣工。闸为3孔,每孔宽7米,闸身总宽34.6米、闸门高4.2米。闸底高程0.50米,平均排涝流量130立方米每秒。主体工程总造价76.2万元。
  3.斗门闸
  斗门闸位于马渚斗门村东南的姚江支流马渚中河上。新闸西北原建有斗门闸。旧闸历史较久,南宋嘉泰年间即有陡门在。1952年建成斗门闸,3孔,净宽7.6米,过闸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东排工程西横河闸的建造,使原有斗门闸难以承担东排流量,遂造新斗门闸。新斗门闸在斗门升船机站西侧。闸3孔各7米,净宽21米。闸底高程为0.00米,平均流量130立方米每秒。1986年12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主体工程造价68.3万元。
  (三)北排水闸
  1.横山狮桥闸
  横山狮桥闸位于临海乡北。为解决临山上河地区内涝,1953年2月~1953年6月25日建造,闸为1孔,耗资1.66亿元(旧币)。该处地基为粉砂土,结构疏松无黏性。1954年放水排涝,基础被冲垮,水闸倒坍。根据《姚江治理规划》,为减轻姚江的洪水压力,将上虞县中河区和余姚的临山、回龙、黄家埠一带及大古塘以北棉区计85.5平方公里的集水,向北排入钱塘江、杭州湾。1955年经当时“姚江规划委员会”查勘,在原闸址重建横山狮桥闸。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设计,2月报请省农业厅批准。同年10月成立工程指挥部,11月正式开工,1956年5月竣工。闸共4孔,每孔净宽2.5米,高4米。顶板上填土高3.6米,与海塘平。设计排洪流量64立方米每秒。闸身总长17米、底宽16.4米。中间及两端设截水齿墙和板桩3道,闸后铺盖浆砌及干砌块石护坦3.5米。护坦尽头先后建消力滚水堰2道,用排桩保固。1957年8月几次放水,沙土流失,塌陷严重,经抛填大块石加固。1958~1959年干旱,闸后淤涨严重。1959年春,投入2500工清淤,收效极微。1960年8月闸外淤涨,高程达4.95米,与内河高水位相平。后用水冲淤,辅以人工开掘,历时5昼夜,冲去淤沙约7万立方米,全线贯通。1961年6月8日暴雨,因放水失当,12日下午闸底护坦及海漫部分被冲成深槽,长达35m、损坏严重。后经抛填块石500余立方米并加长海漫部分,渐告稳定。至20世纪70年代末,闸身淤积严重,无法排水,遂于闸北2公里处新建临海浦大闸。为加大排水流量,与临海浦闸配套,1983年春于东侧扩建1孔船闸。1987年底又于西侧扩建2孔闸。现闸总净宽为25米,由临海浦闸管理处管理。
  2.临海浦闸
  临海浦闸位于临海乡,横山狮桥闸下游2060米处,为外移新建的排涝水闸,系姚江流域向北分散排涝的主闸。闸为6孔,每孔4米,共宽24米,东面第一孔可过海船。闸底高程2.00米。承担上虞县岑昌江一片60平方公里和余姚临山上河区的涝水排放任务。工程由宁波地区水利局设计,1979年9月开始施工,1981年6月建成。运行中由于泄量过大,消能防冲问题未妥善解决,1983~1984年防冲槽及海漫部分被冲毁,直接威胁闸身安全。1984年9月决定对水闸进行加固修复。加固工程由1985年11月动工,增建二、三两级消力池,海漫及堆石式防冲槽,拆建两侧翼墙,延长上、下游渗径并设置反滤层,1986年6月完成,投资103万元。现平均泄流量160立方米每秒。
  3.泗门节制闸
  泗门节制闸位于泗门镇后海舍村,故又名后海舍闸,水闸为3孔,每孔6.5米,净宽19.5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设计重现期20年一遇,设计最大过闸流量130立方米每秒,该闸于1992年建设完成,总排涝面积为93.3平方公里。
  4.陶家路闸
  陶家路闸是余姚市向杭州湾排涝的骨干工程,亦是姚江平原治涝的重要工程,与临海浦闸共同承担余姚、上虞北部平原216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闸址位于钱塘江河口南岸新围海涂上,地层由上往下为全新统海积、冲积海积层、上更新统泻湖积、中更新统洪积层。土质为粉砂壤土、粉质壤土,平均粒径介于0.05~0.005毫米,易液化,抗冲性能差,在水深1米时启动流速约为0.35~0.4米每秒。水闸按20年一遇治涝标准、建筑物等级为三等3级设计。全闸分为5孔,每孔净宽4米,边孔通航,最大泄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在设计施工方面具有软基处理采用井点排水技术,闸室结构整体性好、控渗止水措施要求高,消能防冲设施安全可靠等特点。陶家路闸于1991年6月建造完成。2008年该闸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鉴定为四类闸,将易地重建。
  (四)其他中型水闸
  1.浦口大闸
  浦口大闸位于余姚市陆埠镇陆埠大溪姚江入口处,上游为山区,为保证上游农田灌溉,于1976年5月建造完成,属于陆埠水库配套工程,全闸共6孔,5孔4米,1孔5米,总净宽25米,设计重现期为20年一遇,设计最大过闸流量300立方米每秒,闸门结构型式为水泥钢筋网双曲扁壳,启闭机为2台8吨电动卷扬式启闭机。
  2.大隐五洞闸
  大隐五洞闸位于余姚市大隐镇隐溪出口处,上游为山区,下游为姚江,为阻咸蓄淡,灌溉农田,1954年3月20日开工建设,1954年10月30日竣工。全闸5孔,闸门净宽13.8米,中孔3米,两边各孔2.7米,称为五洞闸,主要功能为灌溉、排涝,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过闸流量100立方米每秒,闸门型式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机为5台15吨螺杆式,配套电动机5台。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