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道(河道保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22
颗粒名称: 三、河道(河道保洁)
分类号: F407.9
页数: 3
页码: 239-2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城区河道保洁的历史、目标、措施和成效。
关键词: 河道 水利经济 余姚市

内容

河道管理保洁是河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余姚城区河道由于养鸭、随意倾倒垃圾等多种因素,河道“脏、乱、差”的问题突出,加之上游水草大量泛滥,使余姚失去了“L山水城市”的特色。为了改善水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河道保洁工作。1999年,市水利局所属姚江节制闸管理处根据《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协调会议纪要》(余政办会纪〔1999〕10号)精神,承担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任务。2002年初,市水利局提出了“美化城区河道水面,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2002年4月,编制完成了《余姚城区河道保洁方案》,明确了保洁河道及范围、保洁目标和要求、保洁措施、组织实施等。与此同时,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余政办发〔2002〕76号文印发了《2002年度全市河道保洁工作考核办法》。2002年9月,经市编委同意,在市姚江节制闸管理处增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负责对城区11条河流、120万平方米水面、25公里河道实施常年每天13小时管理保洁。2003年9月,余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余编发〔2003〕20号文批准建立了城区河道管理所,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7名,隶属余姚市水利局。同时,市姚江节制闸管理所不再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其有关职能划入市城区河道管理所。这标志着城区河道管理保洁开始走上专业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几年的努力,余姚城区河道水面达到了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的要求,实现了“河面净、水质清、水流畅”的保洁目标。城区河道水面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取得城区河道保洁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推行农村河道“6天6小时”(每周6天,每天6小时)管理保洁机制。2005年12月,余姚市水利局以余水发〔2005〕146号文印发了“余姚市水利局关于宣传贯彻《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和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的通知”,对全市河道管理保洁总体目标、责任落实、资金投入等作了进一步明确。2006年1月,市水利局与市财政局制定了《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目标、程序与评分标准、补助标准、奖励措施等,从而将河道管理保洁工作监督考核纳入了经常化、正规化轨道。与此同时,各河区水利管理处、乡镇、街道及时组建管理保洁队伍(全市共604名保洁员),落实保洁资金,设立363块公告牌。2006年3月23日,《余姚日报》用8个版面公布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责任单位和管理保洁员名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余姚电视台分别制作了“相约沟通”和“四明关注”两个专题节目。2006年6月,省水利厅参阅件专刊刊登了余姚市加强城乡河道管理的主要做法。2006年9月,时任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水利厅参阅件上专门作出批示:“余姚市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经验成效,值得各地借鉴。
  要像余姚市那样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2007年对河道长效管理保洁队伍作了进一步的完善,采取打破行政村界限,镇级、村级河道由乡镇、街道直接组建保洁队伍的办法。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4个河区水利管理处的604名河道管理保洁员精减到502人。组建了由55人组成的河道管理保洁专职监督队伍。同时,对《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有些条款作了修改补充,使其更量化,更具有实际操作性。2008年开始,又根据实际需要,在全市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
  通过加大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力度,全市河道面貌不断得到改善。该项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余姚市分别获得了全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一等奖。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