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程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工程管理
分类号: F407.9
页数: 19
页码: 237-255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包括水库、海塘、河道、水闸、堰坝等。
关键词: 建筑经济 水利经济 余姚市

内容

一、水库
  水库管理日常工作由水库管理单位负责,水行政管理部门实行行业管理与监督。水库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大坝安全观测、控制运用管理、防汛调度、大坝安全鉴定、除险加固等。
  1.大坝安全观测
  全市3座大中型水库都设有沉降、位移、渗流等观测点。土坝体内埋设观测浸润线的测压管,对大坝沉降和位移进行日常观测。四明湖水库、陆埠水库结合除险加固,对测压管、沉降、位移观测点进行了全面更新。2000年以来,四明湖、梁辉、陆埠、大池墩等小(1)型以上水库均建成水情遥测系统。2003年以来结合千库保安,前溪湖、百丈岗、向家弄、大池墩、相岙等小型水库均安装了大坝测压管。
  2.控制运用管理
  依据1990年浙江省大中型水库调度运用计划编制技术规定,大中型水库及小(1)型水库都要编制全年蓄水控制运用计划,并报上级审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大型水库由浙江省水利厅审批,中型水库由市(地)水利局审批,小(1)型水库由县(市、区)水利局审批。四明湖水库的年度控制运用计划,由水库管理单位编制,余姚市水利局上报,经宁波市水利局审核后报省水利厅批准。梁辉水库、陆埠水库由水库管理单位编制,经余姚市水利局审核后,报宁波市水利局批准。14座小(1)型水库的蓄水控制运用计划,由余姚市水利局审批下达。
  3.防汛调度
  全市3座大中型水库都编制了防汛预案,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和物资器材储备,实时水情雨情测报。随着科技进步,所有大中型水库均安装水情遥测系统和防汛管理自动化系统。
  4.大坝安全鉴定
  根据《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的通知》(浙水管〔2003〕271号),2003年起各地全面展开水库安全鉴定工作。截至2009年底,已完成47座水库的大坝安全技术鉴定。经鉴定,47座大中型水库中的四明湖、陆埠、百丈岗、前溪湖等28座水库定性为三类坝,大池墩、相岙等19座水库定性为二类坝。上述47座水库都已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除险加固。
  二、海塘
  余姚市海塘位于钱塘江河口与杭州湾的衔接处,西与上虞相接,东与慈溪市交界,全长23.1公里,所在地段涉及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四个乡镇,直接保护着251平方公里的姚北滨海平原和西上河区。
  海塘均为土堤外坡抛石护坡,塘身较为单薄。经过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线防渗补强工程和90年代末期的大规模除险加固工程后,余姚市海塘的御潮标准基本达到了20年一遇的标准,堤顶高程为10.50~11.00米(吴淞高程),宽度5~15米不等。
  由于受南股槽影响,余姚市约5公里西线海塘全线临水,西线中沙尚在发育并向东南延伸;逼近余姚市西线海塘。受潮流冲刷严重,滩涂高程大部分基本在-2.00~-8.00米,海塘堤脚外深槽在-12.00~-16.00米,东线海塘因西三潮沟的往北推移和萎缩,目前险情已有所解除,中线海塘由于围涂工程的实施,已逐步变成二线备塘。余姚市海塘为过渡性海塘,标准偏低。海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抢险与管理。
  从2004年开始,对海塘管理体系进行重大调整。余姚市水利局将海塘管理由原乡镇分散管理统一调整为由局直属单位市海塘管理养护处直接管理,为加强海塘管理力量,落实管理养护巡查人员17人,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一线海塘划分为4个责任区,负责辖区内的海塘管理养护巡查工作,12名养护工负责海塘的日常养护工作。为加强执法力量,成立了余姚市水政监察大队海塘中队,加强海塘水政执法和管理力度,将海塘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明确管理、抢险职责,市政府明确了市水利局负责行业管理,从海塘防汛抢险的实际出发,海塘抢险责任人为沿海各镇镇长。
  根据海塘管理规定和要求,明确了海塘管理和保护范围,设立各类界桩81根,设置禁令告示牌25块,做到每天一次潮位观测,每两月1次海塘沉降观测,每天一次的海塘巡查,遇特殊天气加密巡查,每月一次的塘前滩涂测量,观测资料按要求及时整编成册。加强执法巡查,及时制止、处理倾倒垃圾、擅自开沟挖坑等违章事件,做好塘顶路面维修,每年维修海塘路面约50公里。海塘抢险、管理所需资金全部纳入市财政,每年的海塘抛石护坡、塘顶路面维修等资金投入均超100万元。历年来余姚市的海塘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多年被评为宁波市海塘管理先进单位,2009年度被评为浙江省海塘管理先进单位。
  三、河道(河道保洁)
  河道管理保洁是河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过去余姚城区河道由于养鸭、随意倾倒垃圾等多种因素,河道“脏、乱、差”的问题突出,加之上游水草大量泛滥,使余姚失去了“L山水城市”的特色。为了改善水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河道保洁工作。1999年,市水利局所属姚江节制闸管理处根据《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协调会议纪要》(余政办会纪〔1999〕10号)精神,承担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任务。2002年初,市水利局提出了“美化城区河道水面,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2002年4月,编制完成了《余姚城区河道保洁方案》,明确了保洁河道及范围、保洁目标和要求、保洁措施、组织实施等。与此同时,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余政办发〔2002〕76号文印发了《2002年度全市河道保洁工作考核办法》。2002年9月,经市编委同意,在市姚江节制闸管理处增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负责对城区11条河流、120万平方米水面、25公里河道实施常年每天13小时管理保洁。2003年9月,余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余编发〔2003〕20号文批准建立了城区河道管理所,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7名,隶属余姚市水利局。同时,市姚江节制闸管理所不再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其有关职能划入市城区河道管理所。这标志着城区河道管理保洁开始走上专业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几年的努力,余姚城区河道水面达到了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的要求,实现了“河面净、水质清、水流畅”的保洁目标。城区河道水面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取得城区河道保洁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推行农村河道“6天6小时”(每周6天,每天6小时)管理保洁机制。2005年12月,余姚市水利局以余水发〔2005〕146号文印发了“余姚市水利局关于宣传贯彻《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和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的通知”,对全市河道管理保洁总体目标、责任落实、资金投入等作了进一步明确。2006年1月,市水利局与市财政局制定了《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目标、程序与评分标准、补助标准、奖励措施等,从而将河道管理保洁工作监督考核纳入了经常化、正规化轨道。与此同时,各河区水利管理处、乡镇、街道及时组建管理保洁队伍(全市共604名保洁员),落实保洁资金,设立363块公告牌。2006年3月23日,《余姚日报》用8个版面公布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责任单位和管理保洁员名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余姚电视台分别制作了“相约沟通”和“四明关注”两个专题节目。2006年6月,省水利厅参阅件专刊刊登了余姚市加强城乡河道管理的主要做法。2006年9月,时任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水利厅参阅件上专门作出批示:“余姚市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经验成效,值得各地借鉴。
  要像余姚市那样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2007年对河道长效管理保洁队伍作了进一步的完善,采取打破行政村界限,镇级、村级河道由乡镇、街道直接组建保洁队伍的办法。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4个河区水利管理处的604名河道管理保洁员精减到502人。组建了由55人组成的河道管理保洁专职监督队伍。同时,对《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有些条款作了修改补充,使其更量化,更具有实际操作性。2008年开始,又根据实际需要,在全市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
  通过加大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力度,全市河道面貌不断得到改善。该项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群众的认可,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余姚市分别获得了全省河道保洁长效管理一等奖。
  四、水闸
  余姚的水闸、陡门数量众多,历史久远。唐朝景龙元年(707年)为“泄上林暴流”建双河闸、洋搪闸于上林二都(今慈溪桥头镇)。南宋《嘉泰会稽志》载,余姚各乡有陡门二十座。至清康熙、乾隆年间,余姚又有运河新闸、黄清堰闸、上塘闸、广墅庙闸、低仰堰闸等。光绪时对伏虎闸、石姥闸、吾容闸、后闸等碶闸进行修缮。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有水闸26座。1952年为解决姚西北、虞东北农田灌溉引曹娥江水,在上虞百官丁家坝建“余上防旱闸”。翌年为解决姚西北排涝,建造横山狮桥出海闸。1959年宁波姚江大闸建成,姚江流域水情起根本变化。丈亭、陆埠、环城等低洼地区为蓄水防旱和防洪排涝需要,在修筑江塘的同时,建造了众多的水闸。1962~1964年,在余姚镇附近的姚江上建造了皇山、竹山、郁浪浦和中舜江节制闸。陆埠水库建成后,配套工程6孔300立方米每秒流量的浦口大闸也于1976年5月竣工。为了减轻西上河地区的洪涝威胁,1981年建造了向北排涝的临海浦闸。1987年又扩建了原横山狮桥闸。1987年还建造了向东排涝的西横河闸和新斗门闸。1992年为解决向北排涝,减轻临海浦闸的压力,又建造了泗门节制闸和陶家路闸。2003年由于城区四闸已不能满足需要,在凤山街道姜家塔村建造了蜀山大闸。
  2008年余姚市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了全国水闸安全状况普查和注册登记工作,经统计,全市共有中型水闸9座,小(1)型水闸67座,小(2)型水闸374座,总数450座,其中一类闸88座、二类闸303座、三类闸48座、四类闸11座,建立了余姚市水闸基本信息数据档案,见表10-2。
  (一)境外水闸
  1.余上慈闸
  余上慈闸位于上虞县百官镇曹娥江畔的丁家坝,原名“余上防旱闸”。因行政区域变化,灌区横跨上虞、余姚、慈溪3县9个区,改名为“余上慈闸”。曹娥江水位较高,引水灌溉姚江平原较为方便。因虞决堤,不敢于此筑闸引水。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台风过境,后海塘溃决,海溢于夏盖等湖,湖水尽咸,不能灌溉。康熙六十年(1721年)后海塘修复,夏盖湖垦为田。原夏盖湖灌区的余姚兰风乡(今回龙、黄家埠、临山一带)及中下河一带苦于亢旱,乃开堤引曹娥江水。咸丰七年(1857年)又大旱,余姚农民聚众相率至上虞开堤引水。事后宁绍道台段光清发起,于百官附近大坝头筑广济涵洞,涵洞为石砌2孔,洞宽1.75米、高2米。
  1952年,宁波专署为重点解决上、中、下河区农田灌溉用水,决定在广济涵洞北首丁家坝另建引水闸。工程建筑以余姚为主,从设计、施工、经费、劳力、器材乃至砌块石,均由余姚负责承担。进水闸筑于百沥海塘,3孔,每孔净宽2.2米,12月开工,翌年5月竣工。余上慈闸的水量分配方案于1956年9月确定:上虞县31%,余姚县53.5%,慈溪县15.5%。1958~1978年21年间,平均向曹娥江年引水1.56亿立方米,其中广济涵洞为4000万立方米。余上慈闸由于不均匀沉陷,距上游1/3闸底处发现10毫米宽横向裂缝,造成渗漏及填土坍陷,后修复。1956年重修一次。1980年以来由于曹娥江上游水库、水闸的建造,造成咸潮上溯,水闸纳淡量减少,加之闸身断裂等情况,浙江省水利厅明确要求“封闭”其引水功能改由上虞上浦闸引水中分流解决。
  2.姚江大闸
  姚江大闸位于宁波市北郊,距甬江、姚江、奉化江交汇处3公里,是宁波最大的阻咸蓄淡、排涝的综合性碶闸。姚江原是平原性河道,比降小,80%的河段受潮汐影响。天时稍旱,咸潮上溯,两岸农田即无法灌溉。中段曲折低洼,为内涝区,且蟹灾严重。早在民国23年(1934年),鄞县即计划堵塞姚江原口,筹建新式碶闸。终因邻县间意见不一,未能付诸实施。1953年大旱,两岸绝收农田达40万亩。1954年暴雨,受淹万亩。1958年又旱,余姚县为保全上游,一昼夜动员民工3万多人,在丈亭三江口拦江筑坝,抛土10余万立方米,虽然中途因故停止,但宁波地委也由此决定建造姚江大闸。
  大闸由宁波专区、余姚、慈溪、镇海及市郊组成工程指挥部。余姚县县长郭子栋任指挥,专署水利局设计。1958年9月11日动工,民工出勤高峰时每天达1.8万人。次年6月工程完成,历时9个月,共完成土方18万立方米、混凝土4000立方米。国家共投资160万元。闸身总长165.2米,计36孔,每孔3.3米。闸底高程-1.00米,闸面高程5.00米,设计最大流量750立方米每秒。除启闭台外,闸面宽7米,分公路行车道和人行道。大闸建成后,挡住了潮汐进出(约1200万立方米,为甬江进潮量的30%)。姚江大闸的建成,使鄞县、宁波、余姚的40万亩农田免遭咸潮、蟹灾的影响,改变了区域内的耕作制度。特别是丈亭、陆埠、环城东部地区20余万亩农田,达到天旱保丰收,粮食产量从亩产150公斤左右上升到亩产750公斤左右。但建闸打乱了流水和泥沙的平衡规律,引起甬江淤积,对海运和排涝有一定影响。
  (二)东排水闸
  1.蜀山大闸
  蜀山大闸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姜家塔村的姚江干流上,距余姚城区约5公里。大闸隶属于姚江水系,地处姚江平原中游,闸址上游有大型水库(四明湖水库)和中型水库(梁辉水库)各1座,闸址以上多年平均径流量110949万立方米。水闸建设规模为中型,3级建筑物,水闸共有闸门8孔,每孔净宽12米,总宽96米,闸底标高-2.87米。水闸分为上游段、闸室段及下游段,上下游河道为新开河道,河面宽166米,河底标高-3.00米。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81米,设计洪水流量393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07米,校核洪水流量556立方米每秒。
  西横河闸和新斗门闸均为姚西北向东排涝的骨干工程。
  2.西横河闸
  西横河闸位于马渚镇西横河村。清朝光绪以前即建有堰坝,后又改建为减水闸。1951年3月1日开工,将原减水闸改建为3孔水闸,同年7月10日竣工。水闸每孔净宽2.5米,闸底高程1.75米,过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水闸傍山,右侧又增建一处人力拖坝,仍保留右岸实车坝。1968年在原车坝处建造船闸,船厢长30米、宽15米、面积450平方米。上、下游均为摇门式木闸门,宽3.1米。备有14千瓦电动机,作翻水补充上河水量用。1982年9月船闸划归交通部门管理。1983年7月,将船闸改建成杭甫运河40吨级升船机站。由于姚江下游江塘筑高、排涝设施增加,原姚江滞洪地区面积减少,相应加重了上游河道的压力。上游上虞地区河道拓宽,排水面积增加,来水量急增,使西上河区内涝加剧。为减轻西上河区涝灾,浙江省水利厅制定了东排和北排工程方案。新的西横河闸是东排的枢纽工程,水闸于1986年12月初动工,1987年6月竣工。闸为3孔,每孔宽7米,闸身总宽34.6米、闸门高4.2米。闸底高程0.50米,平均排涝流量130立方米每秒。主体工程总造价76.2万元。
  3.斗门闸
  斗门闸位于马渚斗门村东南的姚江支流马渚中河上。新闸西北原建有斗门闸。旧闸历史较久,南宋嘉泰年间即有陡门在。1952年建成斗门闸,3孔,净宽7.6米,过闸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东排工程西横河闸的建造,使原有斗门闸难以承担东排流量,遂造新斗门闸。新斗门闸在斗门升船机站西侧。闸3孔各7米,净宽21米。闸底高程为0.00米,平均流量130立方米每秒。1986年12月开工,1987年10月竣工。主体工程造价68.3万元。
  (三)北排水闸
  1.横山狮桥闸
  横山狮桥闸位于临海乡北。为解决临山上河地区内涝,1953年2月~1953年6月25日建造,闸为1孔,耗资1.66亿元(旧币)。该处地基为粉砂土,结构疏松无黏性。1954年放水排涝,基础被冲垮,水闸倒坍。根据《姚江治理规划》,为减轻姚江的洪水压力,将上虞县中河区和余姚的临山、回龙、黄家埠一带及大古塘以北棉区计85.5平方公里的集水,向北排入钱塘江、杭州湾。1955年经当时“姚江规划委员会”查勘,在原闸址重建横山狮桥闸。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设计,2月报请省农业厅批准。同年10月成立工程指挥部,11月正式开工,1956年5月竣工。闸共4孔,每孔净宽2.5米,高4米。顶板上填土高3.6米,与海塘平。设计排洪流量64立方米每秒。闸身总长17米、底宽16.4米。中间及两端设截水齿墙和板桩3道,闸后铺盖浆砌及干砌块石护坦3.5米。护坦尽头先后建消力滚水堰2道,用排桩保固。1957年8月几次放水,沙土流失,塌陷严重,经抛填大块石加固。1958~1959年干旱,闸后淤涨严重。1959年春,投入2500工清淤,收效极微。1960年8月闸外淤涨,高程达4.95米,与内河高水位相平。后用水冲淤,辅以人工开掘,历时5昼夜,冲去淤沙约7万立方米,全线贯通。1961年6月8日暴雨,因放水失当,12日下午闸底护坦及海漫部分被冲成深槽,长达35m、损坏严重。后经抛填块石500余立方米并加长海漫部分,渐告稳定。至20世纪70年代末,闸身淤积严重,无法排水,遂于闸北2公里处新建临海浦大闸。为加大排水流量,与临海浦闸配套,1983年春于东侧扩建1孔船闸。1987年底又于西侧扩建2孔闸。现闸总净宽为25米,由临海浦闸管理处管理。
  2.临海浦闸
  临海浦闸位于临海乡,横山狮桥闸下游2060米处,为外移新建的排涝水闸,系姚江流域向北分散排涝的主闸。闸为6孔,每孔4米,共宽24米,东面第一孔可过海船。闸底高程2.00米。承担上虞县岑昌江一片60平方公里和余姚临山上河区的涝水排放任务。工程由宁波地区水利局设计,1979年9月开始施工,1981年6月建成。运行中由于泄量过大,消能防冲问题未妥善解决,1983~1984年防冲槽及海漫部分被冲毁,直接威胁闸身安全。1984年9月决定对水闸进行加固修复。加固工程由1985年11月动工,增建二、三两级消力池,海漫及堆石式防冲槽,拆建两侧翼墙,延长上、下游渗径并设置反滤层,1986年6月完成,投资103万元。现平均泄流量160立方米每秒。
  3.泗门节制闸
  泗门节制闸位于泗门镇后海舍村,故又名后海舍闸,水闸为3孔,每孔6.5米,净宽19.5米,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胸墙式,设计重现期20年一遇,设计最大过闸流量130立方米每秒,该闸于1992年建设完成,总排涝面积为93.3平方公里。
  4.陶家路闸
  陶家路闸是余姚市向杭州湾排涝的骨干工程,亦是姚江平原治涝的重要工程,与临海浦闸共同承担余姚、上虞北部平原216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闸址位于钱塘江河口南岸新围海涂上,地层由上往下为全新统海积、冲积海积层、上更新统泻湖积、中更新统洪积层。土质为粉砂壤土、粉质壤土,平均粒径介于0.05~0.005毫米,易液化,抗冲性能差,在水深1米时启动流速约为0.35~0.4米每秒。水闸按20年一遇治涝标准、建筑物等级为三等3级设计。全闸分为5孔,每孔净宽4米,边孔通航,最大泄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在设计施工方面具有软基处理采用井点排水技术,闸室结构整体性好、控渗止水措施要求高,消能防冲设施安全可靠等特点。陶家路闸于1991年6月建造完成。2008年该闸经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鉴定为四类闸,将易地重建。
  (四)其他中型水闸
  1.浦口大闸
  浦口大闸位于余姚市陆埠镇陆埠大溪姚江入口处,上游为山区,为保证上游农田灌溉,于1976年5月建造完成,属于陆埠水库配套工程,全闸共6孔,5孔4米,1孔5米,总净宽25米,设计重现期为20年一遇,设计最大过闸流量300立方米每秒,闸门结构型式为水泥钢筋网双曲扁壳,启闭机为2台8吨电动卷扬式启闭机。
  2.大隐五洞闸
  大隐五洞闸位于余姚市大隐镇隐溪出口处,上游为山区,下游为姚江,为阻咸蓄淡,灌溉农田,1954年3月20日开工建设,1954年10月30日竣工。全闸5孔,闸门净宽13.8米,中孔3米,两边各孔2.7米,称为五洞闸,主要功能为灌溉、排涝,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过闸流量100立方米每秒,闸门型式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闸门,启闭机为5台15吨螺杆式,配套电动机5台。
  五、堰坝
  (一)平原堰坝余姚平原堰坝均为适应灌溉而筑。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堰多为泥筑,春筑秋放,既有利农田灌溉,于船运妨碍也不大。这些堰坝往往又为各湖灌溉区之分界。随着有些湖泊的时废时兴,堰坝也相应地有时废弃,有时启用。堰坝事关农业灌溉,受益者对堰坝等设施经常组织修缮。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曾对湖东堰、两灌注(两贯珠)堰、无名堰、顾堰、扶苏堰等作过修缮。生产发展、人口增加,水运船只随之增多,原来船只拖拔过
  坝已不能适应,因而不少堰坝,如长坝、戴家堰、小里堰等改为实车坝。以人力推动绞盘,将船只牵引过堰坝。清光绪时,余姚有车坝14处。至民国已有专司堰闸管理职责的“余姚县堰闸管理处”。民国28年(1939年),全县有人力车拔的车坝15处。1952年,全县有堰坝工人147人,人力车拔交通堰坝13处。交通堰坝中,鸣山堰、东横河堰和石堰,先后于1954年和1979年划归慈溪县。西横河、斗门堰属运河系统,1982年划归余姚交通系统管理。现堰坝管理处管理的包括1979年由慈溪县划入的谢家路船闸共有交通堰闸6处。过去的人力车拔坝已不复存在。低塘堰、戴家堰改建为船闸;临山东门堰改为电力升船机;低老堰于1949年下半年废弃,1958年填平,辟为低塘镇西街一段;化龙堰于1960年废弃;许家堰、低新堰于1964年10月低塘船闸建成后废弃;孝义堰、毛家堰并入戴家堰;贺墅堰并入斗门堰。有的则于原址改建水闸。现平原堰坝或废或为小水闸替代。堰坝管理体制改革后,戴家堰船闸、低塘船闸、斗门船闸、临山东门船闸归西上河水管处管辖。谢家路船闸、城皇涂船闸归姚西北水管处管辖。
  1.低塘船闸
  低塘船闸位于低塘镇直河路。根据区域水利规划,为集中统一管理节制中、上河水位,促进交通运输,将原许家、化龙、低老、低新四车坝合而为一。于1963年12月动工兴建船闸,1964年10月建成通航。船厢长90米,平均宽18米,面积1600平方米。上、下游闸口宽3.65米,可容纳船只180吨。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配置2台7.5千瓦电动机和24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建配套用房440平方米。
  2.戴家堰船闸
  戴家堰船闸位于老方桥镇戴家堰村。西接长冷江,东连西江入姚江。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年),方桥附近有戴家、孝义等堰。清朝后期均为车坝。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毛家、孝义堰车坝并入戴家堰,孝义堰改建成2.6米宽单孔排水闸,毛家堰仅作拦水坝。戴家堰于1967年改建为船闸,船厢长45米、宽16米、面积720平方米。木质摇门,上、下游闸口宽3.3米。1981年5月,下游闸门改建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钢筋混凝土闸门。船厢可容纳船只100吨。配置2台11千瓦电动机和26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种配套用房479.9平方米。
  3.谢家路船闸
  谢家路船闸位于泗门区塘后乡冯蔡魏村,南距泗门镇3.5公里。为了抬高沿海的内河水位,利于农业和交通运输,1976年动工兴建船闸,1978年4月1日建成通航。1979年12月由慈溪划归余姚。船厢长65米、宽16米、面积104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150吨。上、下游闸门为木质摇门,宽3米。1983年改为上提式卷扬机启闭,配置2台4.2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现有配套用房168平方米。船闸控制区域西起临海节制闸,东至毛丁路闸。上游6乡受益农田6万余亩。2009年底,北迁新建水闸竣工,原闸拆除。
  4.四塘横江船闸
  四塘横江船闸位于临山镇,1986年2月建造。船厢长70米、宽20米、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船只200吨。上游闸口宽3米,电动螺杆启闭,下游闸口宽4.5米,木质摇门,配置3.5千瓦电动机、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蜀山船闸启用后,已拆除。
  5.皇山船闸
  皇山船闸亦名胜利船闸,为市内最大船闸,位于余姚镇人民东路东端。姚江节制闸抗旱关闭时使用。1970年动工兴建,1971年建成通航。船厢长120米,平均宽30米,面积3600平方米。上、下游船闸门宽4.2米,上游为上提式电动启闭闸门,下游为木质摇门。配置5千瓦电动机和18千瓦柴油机(配18千瓦发电机)各1台,可容纳船只500吨。蜀山船闸启用后,已拆除。
  6.临山电力升船机站
  临山电力升船机站位于临山镇东门口,原称之为东门堰。南宋嘉泰年间即有此堰。1952年前为拦水拖坝;1952年建人力车拔船只交通堰;1969年4月改建升船机,1970年1月建成。升船机全长72.1米,船架宽3.8米、长7米,可过20吨船只。以电动卷扬机牵引过坝,配电动机55千瓦。1977年改牵引为惯性过坝。有配套用房13间260平方米。
  7.斗门升船机站
  斗门升船机站位于马渚中河斗门乡斗门村段。1983年7月建成。升船机架长11米,宽5.5米,能过40吨级船舶。
  8.西横河升船机站
  西横河升船机站位于马渚镇西横河村。1968年改建为船闸。1983年建杭甬运河时,改建为升船机。升船机架长11米、宽5.5米,能过40吨级船舶。
  9.蜀山船闸
  蜀山船闸位于余姚市凤山街道蜀山村,2005年建成使用,船闸上游为平板钢闸门,下游为人字形钢闸门,船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全长200米,宽12米,500吨级标准,现已由交通局进行管理。
  (二)山区溪坝
  境内山区溪流逐段构筑大小溪坝抬高水位,以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由来已久。冷水堰和利家堰是其中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溪坝,至今尚在利用。解放后,修筑溪坝工程为溪塘整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除解决生活、灌溉用水外,还是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之一。近年来,山区各型水库、山塘及高扬程机埠陆续建成,溪坝的作用相应减小,原有溪坝大部已废弃。截至1984年,全县溪坝837处,引水量73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06万亩,旱年灌溉面积9215亩。
  1.冷水堰
  冷水堰位于陆埠镇桥西村(原余姚通德乡三都)蓝溪上。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石筑高1.7米、长51米,进水口设于堰左,配有木板闸门。流量约1立方米每秒。引水渠沿山迤北,长约2公里。引水灌溉桥西田地700多亩。1982年底重修。
  2.利家堰
  利家堰一作李家堰,因地处撞钟山边,亦称撞钟山堰。堰址位于陆埠镇南上街头蓝溪上,上距冷水堰里许。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溪之东南曰洪庄保,有田二十余顷,常苦于旱。宋元祐间礼部郎中张宏浚长沟(径河)二千七百余丈,接蓝溪。当溪之冲,置堰以固之……引七分于沟以溉洪庄保之田。”堰原为弧形,1984年修理时改直。堰高2.5米、长66米。堰基原为松桩,上筑以石。进水口在堰右,流量约1.5立方米每秒。水流北向入径河,纵贯陆埠镇。灌计家、李家等村农田。
  六、机电排灌站
  机电排灌站有市管、乡镇管、村管三种形式。
  1.市属骨干泵站
  承担全市河区调水的翻水泵站共7座,装机2495千瓦,均由水利局下属单位管理,见表10-3。
  2.镇、街道排涝、抗旱泵站
  各镇街道排涝泵站及抗旱翻水泵站共250座、1.84万千瓦,均由镇街道农办(水利站)
  3.村级栗姑“机埤转制”
  余姚创新村级泵站管理体制,简称机埠转制。从1988年开始在泗门镇东蒲村搞机埠承包试点,连续10年平均亩用电量11.8千瓦时,仅为承包前(21.4千瓦时)的一半,显示出承包的节约潜力,见表10-5。
  1995年,余姚市进一步深化改革,尝试把机埠拍卖给机手,由机手向农民承包灌溉“三费”(电费、工资、修理费),使灌溉电费的多少与承包者的收入彼此消涨,从管理上促进了节水工程效益的发挥,提高了实施薄露灌溉的自觉性,平均每亩节约成本10~15元。由于各乡镇街道积极引导,到2000年完成转制机埠3074座,占总数的97%。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部分水田改成旱地,部分机埠“转制”有所“回潮”,但这项改革的发源地马渚镇仍经营得很好。
  4.泵站防盗器
  近年以来,排灌泵站被盗成为农村干部和农民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据2005年调查,21个乡镇街道中18个发生盗窃,共发案1288起,被盗电机1058台,水泵246台,变压器79台,配电屏17块,低压线2754档(137.4公里,相当于杭甬高速的长度),直接经济损失831.82万元(每镇达46万元)。泵站成为农村公共财产损失的重灾区,三七市镇曾发生窃贼将泵站管理员捆绑后扔到河里;有个窃贼在偷盗未果后,用香烟纸留言“今晚偷不了,明晚再来盗”。河姆渡镇甚至发生2个小偷用尖刀抵住管理员的脖子,3个小偷公然抢劫的严重事件。泵站被盗成为基层干部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针对农村泵站设备被盗现象严重的状况,余姚水利工作者于2006年研制成功泵站防盗器。2007年在三七市、河姆渡、陆埠、凤山等镇街道率先应用,产生了很好的防盗效果。本设备不但能区分进入泵站的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并现场报警、摄像,还能通过移动网络将报警信息和现场画面同时发送给多名管理员或民防队员。经过几年的实际使用,设备性能稳定,完全适应泵站、小水电站的复杂环境。2008年2月5日,时任市长陈伟俊作出批示:“泵站被盗现象十分突出,影响生产,增加支出,已成为广大农村中反应很强烈的一个问题。如泵站防盗器可行,则下决心在全市全面实施。”水利局安排专项资金,加大推广力度,到2010年底全市264座大泵站、小水电站及水库机电设备都装上
  了防盗器,有效遏制了盗窃活动。2009年又研制一种成本更低的防盗器,并已在全市712座小泵站装备泵站防盗器,见表10-6。
  2.鹿亭、四明山均为小水电站。
  七、农民饮用水工程管理
  2008年3月11日,余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关于同意机电排灌站更名等事项的批复文件中明确余姚市机电排灌站更名为余姚市农村水利管理处,同时增挂余姚市农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的牌子,增加3个人员编制和农村饮用水管理职能。
  2008年,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长效管理制度基本形成,可概括为“一明确、六建立”。
  (1)明确市水利局为农村供水主管部门。2007年11月29日,余姚市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明确:余姚市水利局为全市农村供水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农村供水安全负总责。
  (2)建立村级供水专职管理队伍。为确保供水站有专职管理人员,根据受益人口1500以上供水站配2名,500~1500人配1名管理人员,500以下的供水站采用“二合一”配1名管理员的原则,全市共配备专职管理员185人,每位管理人员均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健康证。
  (3)建立村级供水专职监督队伍。2008年3月,余姚市水利局和财政局联合印发《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管理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并在2010年经修改补充后下达《余姚市农民饮用水工程管理绩效考评办法》,明确规定余姚市水利局负责全市农村供水站的考评检查工作,余姚市农民饮用水管理办公室3名专职人员,配备专职车辆,每季度对全市供水站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考评,并将价差考核情况予以通报。乡镇街道落实供水监督员,监督供水站的正常运行。
  (4)建立村级供水站标准化管理制度。为使农村供水站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制订“农村供水站规范化管理标准”,会同市级有关部门每年评选“农村供水站标准化示范村”。
  (5)建立财政补助和水费收缴制度。2008年开始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万元(每站补助4500~11000元),同时规定为促进节约用水,必须收缴水费,对不收缴水费的村,不予补助。
  (6)建立供水安全保障制度。为了保障供水安全,明确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本辖区农村供水安全负总责。市级有关部门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原水和出厂水进行检测,对水质未达标的站限期整改。同时,把消毒过滤设备运行、水源保护、出厂水质等情况与市财政补助挂钩。
  (7)建立考核制度。余姚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考核小组,对有关乡镇(街道)、行政村、管理员和监督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先进单位、个人给予表彰。(长效管理制度详见附录三)
  八、小水电
  余姚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南部山区,境内山高岭峻,谷深溪陡,年均降雨量在1800mm以上,具有建造小水电站的较好自然条件,目前已经开发小水电站77座,总装机容量26090千瓦,年均发电量约有5000万度,年产值约2800万元。小水电收入已成为山区镇(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的最主要来源。
  水电站是经过工商注册的独立法人单位,由项目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目前,大多对职工采取风险承包、绩效考核等经营模式,每种经营模式各有利弊,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更为先进的经营模式。
  市水利局为农村水电的行业主管部门,为加强管理,1990年专门成立了余姚市小水电开发管理中心(2009年10月起更名为余姚市小水电管理中心),具体实施以安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小水电行业监管职能。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