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村生态河道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214
颗粒名称: 二、乡村生态河道建设
分类号: X171.4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探讨了乡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可操作性,以余姚市为例,介绍了两个水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通过对比分析,证明了乡村生态河道建设能够改善乡镇村庄的整体面貌,提高镇村品位。文章总结了余姚市在乡村生态河道建设中遵循的“一年建设、十年示范、长效管理”的方针,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大补助力度,推动全市乡村河道建设与保护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余姚市 生态河道 生态环境

内容

乡村水生态环境主要是指流经乡镇、村庄的河道、小沟渠、槽斗,以及村镇中的池塘等水体。其中以乡村河道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水体通过与镇级、市级河道连通,承担着旱时抗旱、雨时排涝的作用。
  余姚市村镇级河道众多,现已进行长效保洁管理的河道总长度达2183.1公里,但是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许多河道淤积严重,水质变差,绝大部分乡村河道河岸为土质岸堤,塌方严重,且由于乡村河道没有固定的岸线,导致侵占河道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从2007年开始,余姚市示范性地开展乡村生态河道建设,并根据宁波市水利局关于乡村生态河道建设“一年建设、十年示范、长效管理”的十二字方针认真实施。实现乡村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整治目标,改善乡镇村庄的整体面貌,提高镇村的品位。
  为探寻乡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可操作性,切实掌握生态河道建设的难点要点,为保证乡村生态河道建设的有序开展,2006年和2007年余姚市示范性地开展了黄家埠镇杏山村和兰江街道兰墅桥村水环境整治项目。
  2006年开展了黄家埠镇杏山村水环境整治一期工程,工程位于杏山村村委办公室东荷叶地江,北从村办公室门口桥开始,南止水厂闸口止,工程设计标准按20年一遇,工程等别为Ⅳ等。整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河道东坎955.5米,西坎1422.8米,湖心堤石砌挡墙127.2米,横堤石砌挡墙204.4米,湖心岛石砌挡墙363米,新建人行桥1座,修建河埠头38只。绿化的主要内容是:种植树木3100棵,花木15160株,草坪1000平方米。河道疏浚的主要内容是:长度1541米,土方50511立方米。工程总投资163.8万元,其中宁波市级与余姚市级财政补助80万元。
  2007年开展了兰江街道兰墅桥村水环境整治工程,实施整治的村级五里牌江等6条河道砌石或松木桩围护2260.8米,史家庄江等河道疏浚740米,合计整治河道3000.8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整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河岸干砌石坎847.7米,河岸浆砌石坎352.3米,老挡墙修整105.4米,河岸围护松木桩607.0米,河岸围护松木桩加竹片围护348.4米,疏浚河道约740米,建造或改造河埠头22只,拓宽桥梁1座,改造水槽1处,新建农民公园广场404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98.1万元,其中宁波、余姚两级财政补助90万元。
  经过整治前后对比,村庄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乡村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以点带面、辐射全市”的目的。根据乡镇的申请,余姚市水利局在2009年和2010年共安排了22个乡村生态河道建设项目,并列入年度水利建设计划,在资金上,凡列入余姚市生态河道建设的项目,余姚市级财政均有一定的资金补助,列入宁波市生态河道建设的项目,亦可得到宁波市级财政补助,其余部分由镇、村两级自筹。在余姚市水利建设“十二五”规划中,市水利局与财政局将加大补助力度,更好更快地建设与保护乡村河道,使乡村河道建设这项造福于民的实事工程深入人心。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