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村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91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村水利
分类号: F303.1
页数: 21
页码: 206-2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农村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水利建设 余姚市

内容

第一节 机电排灌
  1.排涝泵站
  余姚中部平原地势低沉,共有25万亩耕地需要“强排”——提水排涝,从1973年开始建造电力排涝站,到1988年共有功率28千瓦以上排涝站99座,口径50厘米以上水泵118台,总装机容量8175千瓦。1985~1999年间完成了第一轮排涝站改造,把70—ZLB型泵站改造成圬工泵站,解决了原泵站装置扬程过高和故障频发两大问题,降低了泵站能耗,提高了设备运行可靠性。这期间还新建圬工泵排涝站121座,使余姚市规模(1立方米每秒)流量以上排涝站达到220座,总动力1.53万千瓦,总排涝能力近400立方米每秒。
  余姚市从2000年以后又开展了新一轮排涝站改造,主要原因是排水环境发生变化使姚江行洪水位提高,导致部分圬工泵站扬程不够,排水能力衰减,10年间改造泵站51座,见表8-1。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原农田的蓄水能力消失,雨水汇流速度加快,增加了排水压力,近10年中新建排涝站28座,见表8-1。
  2.抗旱泵站
  余姚从1962年以后建有电力翻水站31座,水泵135台,装机4764千瓦。2000年以来改造20座,把原有“丰产型”混流泵改为无锡水泵厂生产HW型混流泵,提高了泵站效率,同时新建翻水站3座,提高了抗旱能力。改造新建共涉及水泵53台,装机2432千瓦,详见表8-2。
  3.市属抗旱泵站
  余姚原有市属抗旱调水泵站4座,即郑巷、双板桥、剑江、斗门翻水站。1993年新建临山排翻站。2000年以来改造了剑江、双板桥翻水站,新建海涂水库、四明湖总渠(2座)、牟山湖等4座翻水站,大大提高了抗旱调水能力,见表8-3。
  4.山区高扬程机埠
  山区高扬程机埠主要集中在四明湖环湖一带,建于1965~1981年间。近10年中采用不同方案基本上都改造了一遍,如梁弄镇后陈村一机埠为原地改造,横路村两座机埠合并为1座,湖东村石家机埠与邱家机埠也合二为一,节约了电费成本,也节省了管理费用。雅贤村下邬机埠报废,易地新建丁山机埠,并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减少了四明湖水源浪费,还缩短了灌水时间。详见表8-4。
  第二节 节水灌溉
  余姚开展了水稻节水灌溉、渠道防渗、经济型喷滴灌等工作。1997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一、经济型喷滴灌
  余姚在1975~1985年间引进喷灌技术,并推广安装1287亩,此后由于土地分散承包,规模化的喷灌设施与小面积的经营方式不相适应,已建工程没能发挥效益,到20世纪末全部报废。同时由于造价较高,从1986年到1999年间,没有新的发展。2000年开始,余姚市以政府补得起、农民有效益为出发点,在消化的基础上创新提高,根据技术经济学原理,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应用新材料,设计新模式,使工程造价降低到每亩600~800元,形成了“经济型喷滴灌”设计理论和设计模式。
  由于政府重视和水利、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工作,经济型喷滴灌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于山区竹笋、杨梅、板栗、红枫、樱花等作物,受益3.6万亩,亩均效益621元,喷灌上山成为农业新的增长点;同时应用于蔬菜、葡萄、蜜梨、西瓜等平原作物,受益3.2万亩,亩均效益912元。
  到2009年底,全市共有喷滴灌面积6.8万亩,各乡镇、街道面积见表8-5,平均增收节本效益766元每亩,见表8-6。
  经济型喷滴灌还创新应用于猪、鸡、鸭、兔、鹅、羊等养殖场,喷水降温和喷药消毒,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开拓了微喷灌应用的新领域,使喷滴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到2009年底已建畜禽场微喷设施23.1万平方米,见表8-7。平均增收节本17元每平方米,见表8-8。
  2000~2007年,余姚市财政每年安排喷滴灌资金70万元。
  2007年,宁波市水利局下拨节水灌溉资金400多万元。
  2008年5月6日,时任副省长茅临生作出批示:“余姚市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应用的经验应予总结推广。”
  同年8月7日、12月5日,茅临生副省长两次专程到余姚调研经济型喷滴灌,并作出高度评价:
  “经济型喷滴灌是转变我省农业增长方式的切入点,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方法”。
  “余姚的实践证明,经济型喷滴灌是效益农业的新设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器。要学习推广余姚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推广工作机制,使‘余姚之花’开满浙江,开遍全国,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同年8月22日,余姚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余姚市2008~2011年喷滴灌发展计划》,决定加快喷滴灌发展速度,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到2011年底全市喷滴灌面积达到10万亩,畜禽场微喷15万平方米。
  2009年4月28~29日,省政府在余姚召开“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省、市、农业系统厅局长,各县农业县长共200人参加会议,部署全省推广喷微灌工程100万亩。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5月,省水利厅举办7期培训班,对1130名省、市、县、乡镇四级水利工程师进行喷滴灌技术培训,为全省推广经济型喷滴灌提供人才保证。
  2009年11月,奕永庆撰写的《经济型喷微灌》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茅临生副省长和茆智院士作序。
  这项技术成果2006年获省水利科技创新一等奖,2009年1月,由王浩、茆智两院士参加的专家组鉴定结论为“经济型喷滴灌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水稻薄露灌溉和无水层灌溉
  余姚市从1993年开始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破除“水稻水稻、靠水养牢”的传统观念,大力宣传倡导新观念,比如:
  “水稻要水又怕水,灌水太多反有害”;
  “少灌百方水,多打一担粮”;
  “水稻无须水中泡,干干湿湿产量高”。
  当年推广面积5.9万亩,被水利厅领导称赞为“在全省一马领先”。1994年早稻推广面积13.6万亩。同年7月20日,时任宁波市水利局局长杨祖格邀请宁波市科委、农经委、农业局、农科院6位农技专家到余姚低塘镇克山村薄露灌溉示范田测产,结果为每亩增产85.6公斤。
  同年7月24~25日,省政府在余姚召开薄露灌溉推广现场会,时任副省长刘锡荣作了长达1小时的主题报告,时任市委书记俞良培在致辞中指:“余姚市委市政府把推广水稻薄露灌溉技术作为科技兴市的重要内容!”
  1995年全市推广面积达到64.8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92%。2000年以后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有所调整,薄露灌溉面积相应减少。到2009年底累计应用面积762.4万亩,见表8-9,节水4.73亿立方米(62立方米每亩),节电3316.4万度(4.35千瓦时每亩)。
  从1998年开始,余姚研究推广更加节水的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本质上是更严格的薄露灌溉,共应用5万多亩。其中在河姆渡博物馆附近设立示范对比田,历经12年测产结果:早稻平均增产44.4公斤每亩(+10.5%),晚稻平均增产47.7公斤每亩(+9.9%),见
  表8-10;其中7年用水计量,早稻平均节水55.5立方米每亩(-51%),晚稻平均节水89.6立方米每亩(-59%),见表8-11。
  1999年10月,奕永庆论文《水稻薄露灌溉和无水层灌溉》在“国际水稻节水灌溉讨论会”上宣读。
  2005年3月,水稻薄露灌溉技术被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部门组成的专家评为“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优秀案例”,项目代表奕永庆、岑建航出席了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颁奖典礼。
  三、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
  余姚从1996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以后又相继开展节水灌溉示范、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这仅是资金渠道的不同,其本质上都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或称标准化农田建设,主要内容为沟、渠、路、地(土地平整)、泵(泵站改造)、林(平原绿化)等六方面。
  余姚有耕地面积46.54万亩,已有40.54万亩经过标准化改造,占前者的87%。其中建防渗渠道1368.7公里,地下管道104.9公里;蓄排水沟1183.1公里,见表8-12。
  防渗渠道有预制空心板梯形渠、预制矩形渠、预制U形渠3种形式,其中梯形渠主要用在姚西灌区,矩形渠主要在姚东地区,U形渠原用于姚东各镇,由于容易破损已逐渐改造成矩形渠。
  地下输水管道具有节约耕地和减少维护费的优点,余姚市水利工作者创新研制了薄壁钢丝网混凝土管,主要应用在山区,其中梁弄镇百丈岗、后杨岙、横岙3座小型水库实现了“输水管道化”。但这些管道建于1990~1995年间,已进入正常老化期,需采用新颖的PE塑料管进行改造,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是今后明渠改造的方向。
  根据管道放水和节水灌溉的需要,余姚市研制了多种型式的给水栓,其中混凝土“农业灌溉给水栓”和铸铁“双向式灌溉节水阀”分别于1994年、2000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排水沟采用混凝土护坡也有3种形式,都由余姚市因地制宜创新设计。预制空心板梯形沟,面宽1~1.2米,深0.8~1米,主要用于余姚中部,应用面积约20万亩。组合式矩形沟,下部为预制矩形渠,上部接预制空心板,面宽0.5~0.6米,深0.7~0.9米,用于地势低洼的姚东地区,受益面积约10万亩。Z形板水沟,面宽2~9米,深1.2~1.5米,全部用于最缺水的姚西北地区,既是排水沟,更是蓄水沟,应用面积约10万亩。
  四、钟家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根据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的部署,余姚市于1996年在凤山街道同光村(当时为余姚镇钟家门头村)建设全省第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占地面积420亩,其中耕地380亩,工程于当年2月动工,6月底完工,总投资254万元。
  园区综合应用了土地平整、管道灌溉、深沟排水、暗管降渍、泵站节能、自动控制等国内外先进的农田水利技术,实现了耕地田园化、水利化: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沟相通,泵站在河面亭亭玉立,管渠在路下悄悄输水,展示了现代化农田水利的崭新面貌。
  在园区建设和建后一年中有28批次、400多位领导、水利农业专家前来参观,其中有时任省长万学达、副省长刘锡荣、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副市长徐杏先,宁波市水利科技会议全体代表50名、省农业厅专家10名、绍兴市各县60人,以及来自日本、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的30名专家。
  园区在1997~2006年间开展了水稻灌溉用电量、需水量试验,结果为早晚2季合计平均亩用电7.9千瓦时,灌溉定额553立方米每亩,比园区外亩均用电18千瓦时节约56%,同时比园区外亩均灌水900立方米节水39%。
  园区种植水稻、蔬菜和绿化苗木,产量和效益平均提高20%~30%,发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节 灌区建设与改造
  一、四明湖灌区
  1.灌区概况
  四明湖灌区东西平均宽23公里,南北长25公里。灌区原设计面积33.5万亩,1980年因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到43.4万亩。灌区取水93%为电力泵站从河网提水,7%为自流灌区。灌区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约各占50%,复种指数粮食作物区为1.6,经作区为3.0,综合复种指数为2.3。灌区面积占余姚总耕地面积的75%,粮食产量占全市的80%,农业产值占85%。
  2.工程概况
  灌区骨干工程包括总干渠、分干渠、干渠泵站、牟山湖、骨干河道。其中总干渠1条、长10.5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每秒,由四明湖管理局工程科渠道所管理。2006年已完成防渗衬砌,节水改造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从0.78提高到0.9。
  分干渠4条,总长34.3公里,设计流量2.5~10立方米每秒,分别由所在的兰江街道、马渚镇农办管理,也于2006年完成节水改造。
  干渠泵站(凤凰山泵站、永思桥泵站)建于2003年,由四明湖水库管理局管理,总装机440千瓦,流量4立方米每小时,配有8套电磁流量计。泵站功能为从姚江提水进入城南干渠和马渚干渠,以减少四明湖水库的灌溉供水量。两座泵站建成以来,水库年供水量从3500万立方米减少到1000万立方米。
  牟山湖原库容535万立方米,2005~2007年间进行疏浚,湖底平均挖深1米,库容增加350万立方米,达到885万立方米。并于2005年新建泵站一座,设计流量8立方米每秒,用于丰水季节从河网抽水蓄水,牟山湖是四明湖灌区重要的调蓄工程,由西上河水利管理处管理。
  灌区有骨干河道43条,217公里,承担干渠、支渠以及水源功能,已于1997~2003年间疏浚一遍,平均挖深0.6米,清除淤泥180万立方米。
  灌区田间工程主要为末级渠道和灌溉泵站。灌区有末级渠道2250条、1750公里,过流能力0.05~0.5立方米每秒。其中85%为混凝土防渗护砌。
  灌区有灌溉泵站约2000座,装机2.2万千瓦,这些泵站在近10年中都作了节能改造。
  干渠和分干渠有158处建筑物,灌区工程配套程度95%左右,完好率75%,灌溉水利用系数0.62。灌区有边界水闸35座,共47孔,其中蜀山大闸由原城区4座节制闸下移10公里合并重建,2006年底竣工,8孔,净宽96米,设计流量556立方米每秒,为浙江省目前最大的内河水闸。
  3.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情况
  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共立项四期,目前已完成三期验收两期,分期实施内容及投资完成情况如下:
  (1)1999年项目(一期)。工程预算总投资:1508万元,实际完成1509.13万元。投资来源:中央预算专项资金600万元,市级财政配套542.94万元,项目实施单位自筹366.19万元。工程主要完成总渠衬砌5379米,马渚干渠1000米,城南干渠3000米,牟山湖整治1处,骨干河道疏浚68公里,泵站改造40座,水闸改造5座等。
  (2)2002年项目(二期)。工程预算总投资1567万元,实际完成1493.0万元。投资来源:中央预算专项资金600万元,其余由余姚市自筹解决。工程主要完成四明湖总干渠西堤堤顶硬化3000米;总干渠防渗衬砌3000米;城南干渠防渗衬砌2400米;马渚干渠防渗衬砌3000米;疏浚青山江、长冷江等灌区骨干河道57.5公里;新建改造泵站16座;新建喷灌、微喷灌、滴灌工程1000亩;新建灌区水质检测站1座;改造小型排涝节制闸6座。灌区改造一、二期项目于2006年9月通过宁波市发改委、水利局组织的验收。
  (3)2003年项目(三期)。工程预算投资751.2万元,实际完成757.01万元。投资来源:中央预算专项资金300万元,其余由余姚市自筹解决。工程主要完成内容为:总干渠防渗衬砌3400米;骨干河道疏浚25公里;牟山湖西大堤加固500米,疏浚淤泥4万立方米;西江护岸修复;改造抗旱排涝泵站3座。
  (4)2004年项目(四期)。主要内容为建设灌溉试验站1座和新建喷滴灌工程2000亩,工程预算投资599.4万元,投资来源:中央预算专项资金200万元,宁波财政支持200万元,其余由余姚市自筹解决。实施方案已由宁波市发改委、水利局组织审查并批复。
  二、其他灌区
  余姚灌区以蜀山大闸(原姚江4座节制闸)为界,大闸以上为上姚江灌区,即四明湖灌区;大闸以下为下姚江灌区,即以各镇为单位的中小型灌区。
  原陆埠水库设计灌区面积5.5万亩,其中陆埠镇及梨洲街道部分(明伟片)3万亩,1980年开始受益,此后30年中逐渐改为以姚江提水为主,目前水库灌溉面积仅为0.3万~0.5万亩;河姆渡镇2.5万亩因就近从姚江提水方便,而未曾从原姚江北岸水库引水灌溉。2007年由于浙东运河建设需要,原车厩渡槽桥拆除,标志着跨两镇的陆埠水库原姚江北岸灌区自然消失。
  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以后,客观形成以镇为单位的灌区,其中万亩以上中型灌区有4个,即丈亭镇灌区、陆埠镇灌区、三七市镇灌区、河姆渡镇灌区,不到1万亩的小型灌区1个,即大隐镇灌区。
  丈亭镇灌区耕地面积为2.23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为1.59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1.465万亩,取水水源为姚江,灌溉保证率90%,渠系水利用系数0.7。灌区现有渠道长度201.41公里,其中衬砌长度为161.13公里,其配套建筑物有3923处,沟渠完好率在80%,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在75%。
  陆埠镇灌区耕地面积为2.66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为2.3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20万亩,主要取水水源为姚江,部分为陆埠水库水,灌溉保证率70%,渠系水利用系数0.5。灌区现有渠道长度181.46公里,其中衬砌长度为145.17公里,其配套建筑物有4675处,沟渠完好率在60%,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在50%。
  三七市镇灌区耕地面积为3.879万亩,设计灌溉面积为2.8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451万亩,主要取水水源为大池墩水库和相岙水库,部分取水水源为慈江。灌溉保证率70%,渠系水利用系数0.65。灌区现有渠道长度318.98公里,其中衬砌长度为255.19公里,其配套建筑物有6801处,沟渠完好率在50%,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在50%。
  河姆渡镇灌区耕地面积为3.140万亩,设计灌溉面积为2.42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159万亩,取水水源为姚江,灌溉保证率90%,渠系水利用系数0.7。灌区现有渠道长度274.90公里,其中衬砌长度为219.92公里,其配套建筑物有5505处,沟渠完好率在40%,渠系建筑物完好率在40%。
  第四节 山区小水电
  1988~2009年的22年是余姚市小水电事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前期以新电站开发为主,后期逐步转向老电站更新改造及扩容技改。截至2009年底,全市水电站总计77座(全部并网运行),装机容量26465千瓦,水电站总座数及总装机容量两项指标均居宁波市各县(市、区)之首。
  2009年底余姚市水电站基本情况见表8-13。
  一、新建工程
  随着小水电站的并网运行,特别是经过几次上网电价上调以后,小水电良好的经济效益日益被群众看好,各地要求兴建小水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市领导更是把小水电开发作为扶持山区发展的最主要项目,继1987年批准《关于加快小水电开发建设实施意见》的议案后,1990年,市人大又在视察调研的基础上,以余人大〔1990〕44号《关于小水电要继续加快建设、大力加强管理的意见》建议市政府继续加快建设、大力加强管理小水电。
  1988~2009年,全市共新建屏风山等47座水电站,装机14895千瓦。
  二、更新改造
  进入2000年后,余姚市境内的可开发新项目已为数不多,而早期建造的电站又已陆续接近报废年限。因此,全市小水电建设的重点由新项目开发转向对老电站的更新改造和技改扩容。2001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余党〔2001〕28号《关于扶持革命老区经济开发全面实现小康的若干意见》中把对山区电站的技改扩容确定为扶持老区经济开发的主要措施之一,并决定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无偿补助扩容技改电站。
  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更新改造四明湖等老电站21座,更新装机容量6980千瓦,并对白鲞洞等11座电站进行了扩容改造,增加装机容量1505千瓦。不但增加了电站经济效益,更是提高了电站安全性能。
  三、四明山小水电网
  四明山小水电网承担着向四明山、大岚两镇及宁波林场等单位供电的任务。随着小网内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加,35千伏变电所历经了多次扩容:1989年,大岚变电所2号主变由2000千伏安扩充到3150千伏安;1992年8月,总投资175万元的35千伏梨洲变电所在四明山镇开工建设,1993年8月7日建成投产,该变电所新架35千伏大梨线路10.87公里,安装3150千伏安主变1台,1997年底增装容量为4000千伏安的2号主变;1998年,大岚变电所又增装容量为2000千伏安的3号主变。
  截至2009年,四明山小水电网已有35千伏变电所2座,容量154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23.41公里,10千伏线路234公里。2001年,余姚市供电局已完成了对小网内16个行政村的低压电网改造,2009年,又开工对2座变电所进行彻底改造,计划于2010年底前投产。
  四、建设成就
  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余姚市小水电年均发电量已达5500万千瓦时(最多的2002年达7035.5万千瓦时)左右,年均产值约2500万元(最多的2002年达2968.23万元),水电站收入已成为山区乡镇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小水电建设还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如乡村公路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如漂流)的发展。2009年6月25日,《余姚日报》头版头条以《小水电助推山区经济发展》为题报道了余姚市小水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9月8日,《余姚日报》又以《从此灯光照亮山区》为题在“沧桑巨变60年余姚纪事”国庆60周年专栏中回顾了余姚市的小水电发展历程。
  此外,余姚市在鼓励乡、村两级集体开发小水电上形成了显明的余姚特色,市财政给予无偿补助、下放水电资源开发使用权等政策措施保证了余姚市小水电行业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在水电开发市场普遍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大背景下,余姚的水电开发却以乡村两级集体唱主角,全市所有电站都有集体股份,而且绝大部分电站为纯集体股份,四明山、大岚、鹿亭三个乡镇实现了村村有电站(或电站股份),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余姚市在水电惠农方面的成功经验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关注,水利局领导多次在省水利厅召开的有关会议上作经验交流,2006年1月27日,《中国水利报》以《“一弛一张”推动余姚小水电有序发展》为题报道了余姚市扶持小水电开发的成功做法。2008年9月24日,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副局长刘仲民专程来余姚调研水电惠农情况,实地考察了四明山镇茅湾和大岚镇大横山电站,对余姚市水电惠农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