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排涝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重点排涝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2
页码: 179-18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几个重点排涝工程。分别为东进闸排涝工程、环城地区(南片)围圩电排工程、马渚东排工程等。
关键词: 防洪工程 排涝工程 余姚市

内容

一、东进闸排涝工程1989年8月大暴雨后,开始实施兴建东进闸排涝工程。工程包括在原东进闸两侧建新的东进闸、口门防洪工程(盘头)、排涝干河及环塘河。工程于1990年初动工兴建,1991年基本建成。东进闸,4孔,孔净宽6米,总净宽24米。排涝干河总长15.3公里。排涝标准20年一遇。最大排涝流量347立方米每秒,平均排涝流量262立方米每秒。东进闸排涝工程担负着虞北地区上河区248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直接受益农田27.4万亩。
  二、环城地区(南片)围圩电排工程
  1989年8月21~23日,姚江流域普降大暴雨,余姚环城南片3日雨量168.7毫米,受淹面积4.18万亩,受淹时间最多达5天。宁波、余姚两级人大都作出决议,实施姚江流域综合治理,把环城(南片)围圩电排工程列入姚江治理一期工程项目。1990年6月,宁波市计委批准立项;9月,成立环城地区(南片)围圩电排工程指挥部,副市长朱家龙任指挥;11月24日,工程全线开工。1993年7月,工程竣工。1994年2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完成主要项目有:拓浚史家桥江,全长1390米,河道底宽8米,面宽23米;拓浚溪风桥江,全长2500米,河道底宽10米,面宽25米;拓浚十五桥江,全长2270米,河道底宽10米,面宽25米;拓浚取直最良江下游段工程,河道全长3450米,河道底宽17.5米,面宽40米,郁浪浦闸扩孔6米;拓浚石婆桥江,河道全长4257米,底宽10米,面宽26米;城南干渠排洪配套,扩建、新建排洪闸6座。总计拓浚河道13867米;新建、扩建水闸25座,总净宽65.4米;新建排涝泵站28座,新增排涝流量17.5立方米每秒。完成桥梁工程22座;河道砌石护岸6747.5米;抗旱泵站12处。总土方66.61万立方米,石方3.3万立方米,混凝土0.71立方米。征用土地434.113亩,拆迁房屋5179.19平方米。总投工66.63万工,其中:农民投工61.5万工,技工5.5万工。总投资983.0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49万元,集体自筹(包括投劳折资)334.01万元。工程按南拦、北挡、高撇、低抽、错峰、分流等六项措施,在环城南片(原肖东、长丰、城南、明伟、梁辉等5个乡)形成二横六直疏水框架,使环城南片33.88平方公里围圩区达到10年一遇治涝标准,同时,最良江竹山至郁浪浦闸段开通,加快洪水下排,减轻了上姚江特别是城区的行洪压力。
  三、马渚东排工程
  20世纪80年代初,姚江中上游地区连连遭受暴雨袭击,引起余姚西上河地区严重内涝。为减轻该地区洪涝压力,1986年12月初,开始进行东排工程建设。东排工程的骨干项目主要是西横河闸和新斗门闸,以及马渚中河治理。
  (1)西横河闸位于余姚马渚西横河村。清光绪以前即建有堰坝,后又改减水闸。1951年改建为3孔水闸,是丁家坝下河区与马渚中河区的分界闸。1982年,闸西侧将原船闸改建为40吨级升船机站。1986年12月,在原闸处兴建新西横河闸,3孔,总净宽21米,过闸流量130立方米每秒。1987年6月竣工。
  (2)新斗门闸位于原斗门乡东南的姚江支流马渚中河上。新闸西北有史载南宋嘉泰年间即有的陡门。1952年改为斗门闸,3孔,总净宽7.5米,过闸流量60立方米每秒。因无法适应东排工程的排涝流量,遂建新斗门闸,3孔,总净宽21米,过闸流量130立方米每秒。1986年12月开工,翌年10月竣工。闸东侧建有40吨级升船机站。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