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北排分流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北排分流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11
页码: 169-1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余姚市建设的排涝工程。包括姚西北治涝工程、北排江南延工程、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陶家路闸北移扩建工程等。
关键词: 防洪工程 排涝工程 余姚市

内容

根据《姚江流域综合规划》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钱塘江、杭州湾向北排涝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各项目的相继投入运行减轻了姚西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同时局部减轻了姚江防洪排涝压力。为充分发挥北排陶家路江作用,使临周江以南地区涝水及时汇入陶家路江排入杭州湾,从根本上改善西上河区易涝状况,同时减轻姚江干流排涝压力,1999年10月~2000年5月进行了陶家路江南延工程建设;2008年9月开始至2010年底进行了奖嘉隆江整治工程;结合市围涂工程,一线海塘外移,计划从2010年底开始建设北排枢纽工程陶家路闸北移扩建工程。
  一、姚西北治涝工程
  1989年8月21~23日,姚江流域遭遇大暴雨,3日雨量280毫米,余姚全市受灾农田46万亩。1990年4月13日,宁波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姚江流域治涝工程的决议。宁波市政府把姚西北治涝工程列入姚江治理的重点项目。1990年5月15日,余姚市第十一届人代会通过了关于余姚市治涝问题的决议,把姚西北治涝工程列为两大治涝重点工程之一。9月22日,市人民政府成立姚西北治涝工程指挥部,副市长戴国华任指挥,徐林苗、张依昂、王志强任副指挥。10月20日,正式开工,历时3年,1993年底工程全部完成。工程完成的主要项目有:新建陶家路出海闸,5孔,孔净宽4米,总净宽20米;开掘陶家路江,自陶家路出海闸至泗门临周江长9700米;新建泗门后海舍节制闸,3孔,孔净宽6.5米,总净宽19.5米,疏浚临海大浦南段临水横山狮桥至四洞闸南2150米;新建临山电力排翻站,排水能力15立方米每秒;拓浚临周江7860米,拓浚洪家路江10000米,疏通杨家路江6150米,疏通方家路江5370米。总土方184万立方米。建成各种桥梁36座、小型水闸8座和涵管、砌石、道路、绿化工程及管理设施等上百处。共征用工地489.5亩,拆迁房屋1.1万平方米。工程土方部分按受益区劳动力平均分摊。师海大浦南段拓浚由临山区负担,陶家路口主要由马渚、泗门区负担,部分由环城区负担。土方工程施工中各区组成民工团,施工人员达数万人,蔚为壮观。工程总投资2892.15万元。其中,受益地区投入劳动力折资920万元,市财政安排资金1972.15万元。工程完成后与原临海浦闸和马渚西横河工程联合运行,使余姚西上河地区达到10年一遇、姚北地区达到20年一遇的治涝标准。这一地区的涝水向杭州湾北排,减轻了姚江干流两岸及余姚城区的洪涝压力。
  二、北排江南延工程
  北排陶家路江南延工程位于泗门镇,北起临周江,南至大河门江,于东蒲直江相贯通,全长1046.9米。河道采用梯形断面,进口河底高程为0.19米,出口河底高程为0.13米,河底纵坡为0.05%,河底宽14.40米,堤距30米,边坡坡比1∶2,设计最大过水流量为46.7立方米每秒,堤顶宽3.0米,堤顶高程为4.03米。工程共新开挖河道1076.9米,新建公路桥一座(8.5米+13米+8.5米),宽10米。新建农用生产桥2座(8.5米+13米+8.5米),宽3.5米。同时,迁建机埠2座对大河门江、东蒲直江等进行河道疏浚。1999年10月完成陶家路江向南延伸工程规划报告,同年9月完成初步设计书,10月完成土地、鱼塘征用等政策处理工作,11月20日开始进行河道、桥梁建设。2000年5月12日工程全部完工,共完成土方开挖7万余方,征用土地、鱼塘118亩,共完成投资431万元。本工程属四明湖灌区配套工程,宁波市计委以甬计农〔1999〕338号文件批复可研报告。
  三、奖嘉隆江整治工程
  (一)工程位置
  奖嘉隆江位于马渚、泗门两镇,沿线穿越金马、渚北、长泠江、开元、下沙畈、大将桥、东蒲、镇南村等。南始于湖塘江,北止于陶家路江与大河门江的交叉口。奖嘉隆江整治工程示意见图5-1。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是《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中“五横、五纵、七支”河道整治项目之一,是姚西北地区向北排涝的重要河道,姚江流域治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建设任务以防洪排涝为主,同时改善河网水环境,推进和谐宜居城市建设,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姚西北地区的治涝标准,减轻姚江下游的排涝压力,改善该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推进余姚市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和建设内容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被列为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重点工程。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进行了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编制。监理单位为宁波三江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宁波四明湖建设有限公司等3家单位。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等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Ⅱ级。工程拓浚河道6.89公里,新建跨河桥梁9座,新建支河桥梁5座,施工临时桥梁2座,导流配套桥梁3座,改建Ⅱ级公路800米。
  1.奖嘉隆江主体工程
  主体工程位于马渚镇、泗门镇境内,工程整治河道长6.89公里,堤顶高程3.93米,河底高程-0.85米,堤顶宽5米,种植柳树(桂花)、樟树各一排,斜坡及堤顶种植麦冬草。河道采用两种断面型式:①复式断面,河面宽50(45)米,河底宽20(15)米;②梯形断面,河面宽45米,底宽16.32米。新建跨江桥梁9座,支河桥梁4座,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
  2.导流配套工程
  导流配套工程位于临山汝东村、泗门汝湖村,南起临周江与青山港相接,北与谢家路江相接,是北排分流的主要河道工程,全长1215米,新建桥梁3座。河底高程为0.13米,堤顶高程3.93米,设计流量15立方米每秒,河道采用复式断面,两岸堤防种植白三叶草和垂柳。工程于2008年9月25日开工建设,于2009年6月18日完工。
  3.开夹线改道工程
  因奖嘉隆江穿越开夹线公路,对开夹线(K3+180~K4+025)段进行改道。工程位于马渚镇大将桥村,新建桥梁一座,长52米,宽12.5米;改建Ⅲ级公路789.26米,路面宽12米,采用5厘米中粒式沥青(AC—16)+7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35厘米水泥(5%)碎石稳定层。工程于2008年9月15开工建设,于2009年9月27日完工。
  (三)建设程序与管理
  1.前期工作
  工程指挥部前期工作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是《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中“五横、五纵、七支”骨干河道整治项目之一,根据规划于2003年11月编制完成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3年10月宁波市发改委以甬计农〔2003〕741号文批复项建书,2004年3月宁波市发改委以甬计农〔2004〕130号文批复同意可研报告,2004年3月宁波市环保局以甬环评〔2004〕10号文通过环评报告,2004年3月经宁波水利局以甬水政〔2004〕10号文批复同意水土保持方案,2004年7月宁波市发改委以甬计投〔2004〕302号文批复同意初设报告。由于当年国家暂停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工程无法开工,2007年4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函〔2007〕207号文批复同意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建设用地,2007年7月委托原设计单位进行初步设计调整报告编制工作。
  2008年5月经宁波市发改委以甬发改投资〔2008〕221号文批复同意初设调整报告,工程概算投资2.4亿元。2008年9月11日宁波市水利局以甬水建〔2008〕82号文同意工程开工建设。
  2.工程管理
  根据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余政办发〔2007〕123号文于2007年8月8日成立了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指挥部,杨文祥任总指挥,姚俊杰任常务副指挥,黄伯森任副指挥。下设办公室、工程技术科、政策处理科、财务科。
  为规范工程管理,2008年6月2日宁波市重点工程领导小组以甬重领〔2008〕9号文《关于组建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招标领导小组的批复》,同意成立由宁波市发改委、余姚市发改局、余姚市财政局、余姚市监察局、余姚市水利局、工程指挥部等单位组成的余姚市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招标领导小组。本工程所有招标项目的招标形式、方案决策、评标办法等由招标领导小组审议讨论并确定。然后进入宁波市招投标中心公开招标,严格按法定程序操作,由宁波市重招办、监察、公证部门全过程监督,工程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进行招标。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共有5个招标项目,其中:施工项目4个,监理项目1个,总招标金额6347万元,通过招标节约投资765万元,节约10.8%,见表5-1。
  指挥部对所有标段工程全部实行“阳光招标”,委托信誉度较高的浙江科信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进行招标代理服务,所有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方案、评标办法等均由招标领导小组审议讨论并确定,本工程共召开了3次招标领导小组会议。然后进入宁波市招投标中心公开招标,资格审查除采用专家评审和查“黑名单”制外,还要求施工单位法人代表亲自到场,招标文件严格规范使用示范文本,并由宁波市重招办备案管理,评标专家均按规定从宁波市重点工程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并进行独立评分,招标全过程由宁波市重招办、监察和公证部门进行监督和公证,防止“人情工程”,杜绝“暗箱操作”,坚持规范化、透明化作业。
  指挥部认真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实行法人代表约见制度,工程中标后,约见中标单位法人代表前来签约,杜绝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实行证书保管制度,工程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证书由指挥部代为保管,直至该项目主体工程结束;实行合同备案管理制度,所有施工合同,均由宁波市重招办备案管理;实行考勤和违约金制度,对合同承诺的主要施工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考勤,建设期间,各在建工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专职安全员和项目总监到位总体较好,但个别项目由于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到位到岗率而支付相应合同约定的违约金;实行设计变更审批制度,工程设计变更严格按《关于余姚市国家项目工程变更管理监督的实施意见》精神执行,审批手续完备。
  3.工程质量控制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指挥部始终把质量工作放在首位,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监督和管理,严格贯彻“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保体系,从设计、监理、施工等各个环节对工程质量实行全方位的控制。
  (1)建立规范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从工程监理管理、工程质量检查、工程例会、工程签证、工程款支付、法人代表约见、业主标段负责人责任制等诸多方面规范建设行为,推进工程质量管理。
  (2)严把工程质量三道关:①工程设计关,深入细致地做好施工图会审和设计交底,结合实际地形地质,完善优化设计,确保工程设计质量;②现场监督关,工程管理和监理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对重点分部、单元、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检查,重点控制,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③检测数据关,狠抓河道断面测量,桥梁桩基、桥板检测、钢筋、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的检测工作,加强检查、复测、监督,确保各项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以数据控制工程质量。宁波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站专门成立了余姚市奖嘉隆江整治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并编制了工程质量监督计划,进行工程质量监督。
  4.工程投资控制
  为打造“廉洁工程”,指挥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对工程建设资金使用与监管高度重视。
  (1)严格财务制度,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工程单独设置基建账务,单独开设银行账户,严格按照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的开支标准和范围,厉行节约,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
  (2)加强财务核算,强化资金管理,专款专用,确保项目资金不滞留、不截留、不挪用,确保资金安全。
  (3)规范资金拨付手续的审批,及时办理资金拨付。
  (4)实行工程款支付审核制度,工程款项的结算拨付,做到现场监理签字,监理部签证,业主标段负责人复核,工程科审核,指挥部分管领导核定,主管领导批准,规范有序,严格按工程签证和财务制度办理。
  工程计量和结算的规范管理,既节约了投资,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工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工程验收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共有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马渚段、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泗门段、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开夹线改道工程、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导流配套工程4个施工标段。目前各标段均已建设完工,其中马渚段、开夹线改道工程、导流配套工程已完成单位工程完工验收。奖嘉隆江整治工程马渚段质量等级为优良,导流配套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开夹线改道工程质量等级为合格。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整体竣工验收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
  (四)安全生产和劳动立功竞赛
  指挥部始终把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具体做到:①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指挥部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各施工单位也相应成立各自安全生产小组;②建立事故救援应急预案和防台防汛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有备无患;③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活动,通过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和检查活动等形式,排除隐患,确保工程顺利完工。工程建设期间,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在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开展了“比工程质量、比工程进度、比安全生产、比文明施工”的劳动立功竞赛活动,以立功竞赛活动为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规范管理成效显著,工程指挥部被评为2009年度宁波市重点工程建设先进集体(宁波市人民政府)、工人先锋号(宁波市总工会)。
  (五)工程效益
  通过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提高了该地区的防洪能力,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同时进一步完善姚西北地区的排涝体系,减轻了姚江向东排涝压力,还改善了沿岸水生态环境。工程于2010年7月6日全线通水以来,经过几个月的运行,经历汛期的考验,工程安全,并开始发挥效益。
  (六)移民与环境影响
  1.移民安置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共征收土地608.7亩,拆迁住宅房屋101户(14882平方米),拆迁大小企业11家(8140平方米),迁移各类管道455米,供电、广电、电信线路14000米。按有关政策被拆迁户均落实安排了相应的宅基地,集中新建了安置小区,生活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河道的开挖、护坡的修筑,均产生大量裸露面,裸露表层结构疏松,且无植被覆盖,在降雨和重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土流失,侵蚀强度极大。因此,奖嘉隆江整治工程施工期是本工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时期,也是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区共分为三个区:
  (1)I区(河道边坡工程区)。河道工程原长8332米,宽约10~30米不等,整治后总长6889米,底宽16.32米,面宽45米。拓宽后的河道断面采用复式断面,河底高程-0.85米,堤顶高程3.93米。河道施工首先是土方开挖,采取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施工方法,在未护砌前,堤顶开挖集水沟,主要是减轻降雨对堤边的冲刷和边坡自身的重力侵蚀。工程中采用干砌块石对下边坡砌筑,亲水平台处用混凝土护砌板铺砌,上边坡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格绿化,减少了坡地的裸露面,防止了水土流失。
  (2)Ⅱ区(河道两岸堤防区)。因为土体较松散,水土流失主要为降雨对边坡的侵蚀和风蚀。
  (3)Ⅲ区(沿线桥梁、泵闸、涵洞及管道、光缆施工及堆土占地区)。河道附属建筑物涉及19座桥梁、21座抽水泵站。临时占地区同时兼做施工临时道路,临时办公及生活福利设施、仓库、其他零星临时设施等,共需占地270亩。施工结束后,首先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场地中的建筑垃圾,重新疏松土地,播种草籽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奖嘉隆江整治工程具有防洪治涝,抗旱、蓄水、美化环境等多项功能,建成后有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工程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既有显著有利的促进作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于工程的建设期,但这些不利影响是局部的或暂时的,加强环境管理和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后,可以基本控制这些不利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本工程的兴建,从长远、全局利益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是利多弊少,在全面落实本报告所提出的各项环保管理和防治措施的基础上,该工程的建设从环保角度来讲是可行的。
  四、陶家路闸北移扩建工程
  (一)工程概况
  1.陶家路水闸基本概况
  陶家路水闸地处余姚市泗门镇境内,位于陶家路江北端入海处,是姚江流域治理项目中的配套工程之一。该工程具有排涝、挡潮、航运等综合功能,与临海浦闸相通,建立了既独立,又可联合运行的排涝体系,调节和控制姚西北地区216平方公里的河网水位,承担排涝任务,是余姚市向杭州湾排涝的骨干工程,亦是姚江平原,余、上、慈三市向杭州湾排涝的重要中型水闸。
  陶家路闸于1991年6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从1992年4月16日第一次启闸排水以来,姚西北地区洪涝灾害明显减少,没有发生过较大的灾害,为该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陶家路闸安全鉴定
  陶家路闸于1991年6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根据《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第1.0.4条规定:“水闸投入运用后每隔15~20年,应进行一次全面安全鉴定。”2008年11月,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指挥部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对该闸进行安全鉴定。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工程检测中心对该水闸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测。检测表明:由于多年风雨侵袭,整个工程混凝土结构表面已产生较严重碳化,许多部位已接近或超出钢筋保护层厚度,造成钢筋锈胀、露筋等现象;水闸胸墙、钢筋混凝土闸门、内河检修桥(t—2板)、外河检修桥(t—3板)、工作桥、通船孔上扉门启闭机的2根大梁、交通桥桥面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闸墩、排架柱混凝土均存在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碳化严重、内部钢筋锈蚀、施工标准低等隐患,内河侧防渗铺盖与底板连接处、外河侧底板与一级消力池连接处均有土体冲刷流失、脱空等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综合评价结论,工程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问题,依据《水闸安全鉴定规定》(SL214—98)第6.0.2条规定,将该闸检测评定为四类闸。适当提高河道的排涝标准,将水闸异地迁建。
  (二)水文状况
  防洪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洪涝;挡潮标准为100年一遇年最高潮位。内河高水位为3.21米,堤内闸前陶家路江常水位2.50米,低水位为1.63米。内河堤防工程的级别为4级。
  北顺堤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的2级堤防加1%的不利风向组合,2级堤防,挡潮闸标准同北顺堤。外河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高潮位713米,设计低潮位-4.23米,多年平均高潮位3.17米,多年平均低潮位-2.55米。
  陶家路闸处于钱塘江尖山河湾余姚岸段的中西段,由于处于尖山河湾的凹岸,近岸发生大规模的涂面淤涨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围涂四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段北顺堤堤前50年一遇最低冲刷高程预测值为-11.5米。
  (三)工程地质
  工程区位于杭州湾南岸滩涂区域,以淤积作用为主,场地地势总体上较平坦。拟建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无产生整体滑移的不良地质条件,适宜本工程建设。
  (四)工程布局和规模
  由于奉化江、甬江堤防的兴建,使三江口洪水位抬高,余姚东排能力减弱,加上余姚市城区扩大、上虞城区扩大、余姚北面围垦区扩大、杭甬运河建成等因素,使得姚江干流20年一遇洪水位抬高0.05~0.49米,其中余姚城区20年一遇抬高0.15~0.35米,若不采取其他措施,余姚城区堤顶高程需抬高0.4米。因此根据以上方案比较,为缓解余姚市的排涝压力,需要增加北排口门60米,新增北排河道,对陶家路老闸、陶家路新闸及陶家路江进行扩建和改造。其中新开河起点接食禄桥江至老方桥镇沿长庆桥江、洪家路江至新开河外闸,新开外闸3孔×8米,共计24米,五塘横河以南至食禄桥江河道面宽按80米拓宽,五塘横河以北至新开河外闸面宽按60~80米拓浚,五塘横河陶家路江至新开河段,面宽80米。陶家路新闸(即陶家路迁建工程)扩建至56米,陶家路江五塘横河以南维持现状面宽,五塘横河以北河道疏浚至80~100米。
  陶家路闸迁建工程主要由新建挡潮泄洪闸、新开新老闸间及新闸下河道、新改建直堤、新建陶家路北顺堤大桥、新建管理区及公共绿化区等组成。工程位于陶家路江河口附近,属于余姚市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工程陶家路地块和相公坛地块,水闸和河道均在新吹填土上开挖建设,管理区布置在水闸的右侧,陶家路北顺堤大桥布置在河道出海口大堤上,以便维持陶家路北顺堤交通。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余姚市陶家路闸迁建工程是姚江流域治理项目北端入海工程的重要部分,承担余姚市西北216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有关规定,及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写的“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河道按20年一遇排涝标准即4级堤防,北顺堤(挡潮闸)按100年一遇挡潮标准即2级堤防。水闸设计流量为538立方米每秒,工程等别为中型水闸。交通桥设计荷载等级为公路—I级。
  2.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水闸建设工程。新建陶家路闸共5孔,闸孔总净宽为20+4×9=56米,5孔闸门均采用双扉门,闸室采用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坞式结构。水闸主要由闸室、内河护坦、外河消力池、内外河海漫、内外河侧翼墙、内外河引堤等组成。水闸闸槛高程为-1.87米,闸墩顶高程为3.8~10.2米,闸室长22米,底板厚1.2米,边墩厚1.8米,中墩厚2米,缝墩厚3米,内河侧设1.2米宽的人行桥。内河护坦长15米,外河消力池长30米,池深1.5米,内外河灌砌块石海漫长分别为20米、170米。
  (2)河道建设工程。在陶家路闸两侧约1000米范围开挖河道,内外河河底高程均为-1.87米,两岸堤防沿河岸平行布置,内河堤防顶高程3.80米,外河堤防顶高程10.20米。外河侧堤防、内河侧堤防及闸室形成整个水闸的挡洪体系。内河高水位为3.21米,低水位为1.63米,与陶家路老闸相接。
  (3)交通桥建设工程。交通桥以陶家路北顺堤和相公坛北顺堤堤顶道路的中心线作为设计桥梁中心线,桥型为单索面悬索桥,全桥长200米,方向与河道正交,跨径布置为:40米+120米+40米;桥宽为12米,桥面标高和梁底标高受高潮位控制;梁底标高9.33米,桥梁两端中心线处桥面标高为11.725米。
  (4)管理区及公共绿化区建设工程。环塘河分为2支,环绕在管理区及公共绿化区周围,使得管理区及公共绿化区与周边环境自然分隔。环塘河为主要排水河道,标准同围区环塘河。内侧的环塘支河主要起分隔作用,进口宽17米。
  (六)工程效益
  扩建陶家路江和迁建陶家路闸工程,可以有效解决该段河道淤积严重问题,对于提高区内排涝能力,消除区内涝水灾害,分泄部分姚江洪水、减轻姚江洪水对余姚市区及其下游的威胁,保证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