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蜀山大闸建设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56
颗粒名称:
三、蜀山大闸建设工程
分类号:
TV87
页数:
7
页码:
158-1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城区蜀山大闸建设工程的信息内容。
关键词:
防洪工程
蜀山大闸工程
余姚市
内容
(一)工程位置
余姚市城区四座节制闸是四明湖水库的节制闸。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位于浙东宁绍平原中部的余姚凤山街道蜀山村姜家塔,距城区5公里,处姚江中游。闸上游控制集雨面积108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10949万立方米。
20世纪60年代,余姚城区周边建有中舜江(姚江)、皇山、竹山和郁浪浦等4座节制水闸,分别控制余姚城区姚江、侯青江、最良江和南排江。经过半个世纪的运行,4座节制闸设施老化,安全隐患突出,而老闸孔径较小,行洪排涝时上游大量漂浮物堵塞,对余姚城区汛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余姚城区快速扩大,分散、陈旧、简陋的4座水闸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余姚城区建设和经济发展,对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布置、防汛抗旱调度、土地科学利用、城市交通和市容市貌建设都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姚江流域治理规划和余姚城市建设规划,将分散的4座节制闸拆除往东移至下游蜀山村的姚江干流上合并新建一座便于施行现代化管理的节制水闸——蜀山大闸,配合其他调蓄、治理工程使余姚市城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同时集中控制城区及上游水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水闸建设与正在实施的杭甬运河工程相结合,同时建造500吨级航道船闸。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是余姚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需要,是改进当前用水结构、解除部分水闸安全隐患、提高城市防洪功能、改善城市水环境,同时实现浙江“水运强省”的战略举措。
(二)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和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由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建设,为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工程、新世纪工程。宁波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管理房设计单位为上海林学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水闸自动化设计单位为浙大中控公司。船闸自动化系统设计单位为南京洛普股份公司。
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主要包括中型节制水闸、500吨级船闸、新开河道、管理用房及专用公路等项目。
(1)水闸。水闸工程规模为中型,工程等别为Ⅲ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级,次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设计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2.81米,设计洪水流量393立方米每秒;校核洪水标准5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3.07米,校核洪峰流量556立方米每秒。水闸闸孔总净宽96米(8孔×12米),顺水流方向总长157米,垂直水流方向长126.3米。缝墩式闸室结构,每两孔为一段。闸底板高程-2.87米,基础为直径800毫米钻孔灌注桩。闸墩为1.6米厚C25钢筋混凝土,闸墩高程3.63米。闸门板为12.6米×4.6米平板钢闸门,分2块拼装。采用QPPY1—2×320型顶推式液压启闭机启闭,全自动控制。
(2)船闸。船闸和水闸相连,位于大闸左侧。建设规模通航等级为Ⅳ级(500吨),设计水平取20年。闸首、闸室为3级建筑物,导航、靠船建筑物为4级。上游姚江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33米,校核最高水位(50年一遇)3.07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0.33米;下游姚江设计最高通航水位1.13米,设计最低通航水位0.33米。船闸通航净高7米。闸室有效长度200米,有效宽度12米,闸底高程-2.17米,槛上水深2.5米。闸首现浇钢筋混凝土整体坞式结构,上闸首边墩高8.1米,下闸首边墩高7.05米,基础为直径800毫米钻孔灌注桩。翼墙及闸室挡墙部位为直径600毫米钻孔灌注桩。闸门上闸首为垂直提升平板门,以QPC2×4卷扬机启闭;下闸首为钢质人字闸门,15吨液压推杆启闭机启闭,全自动控制。上下游引航道长465米。
(3)河道。新开挖复式断面配套河道814米,面宽166米,底宽136米。堤岸为钢筋混凝土空箱式河坎,顶高程3.73米,宽3米。迎水面1∶0.4斜坡。河坎后填土至2.83米。马道与斜坡均用厚0.25米的金属蜂巢型护石。
(4)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水闸框架结构三层管理房面积2715.4平方米。配电房148.5平方米、门卫室24.33平方米及码头、广场等附属配套设施。船闸管理房面积1448平方米,上、下闸首收费站168.72平方米。配电房148.44平方米、门卫室24.32平方米及其他附属设施。
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于2003年9月28日正式开工,至2005年11月30日全部完工。2005年9月23日通过通水阶段验收;2006年9月29日通过初步(交工)验收;2007年12月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21094万元。
(三)建设程序与管理
1.前期工作
2000年1月24日,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人民政府明确四闸下移工程责任范围。同年4月24日浙江省水利厅下发浙水计〔2000〕39号文《关于余姚市防洪规划复审意见》同意4座节制闸东移迁建。2002年完成余姚市城区4闸东移迁建工程预可研报告,并通过专家审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于2002年9月30日以甬计农〔2002〕596号《关于余姚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复函同意余姚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同意迁建皇山、中舜江、竹山、郁浪浦等4座水闸,合并新建蜀山大闸。建设规模为总净宽96米,新开面宽166米的河道830米。
2003年2月14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甬计会纪〔2003〕11号文件印发《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纪要》。3月12日宁波市交通局就蜀山大闸合署建设有关事项召开会议,决定杭甬运河宁波段原郁浪浦500吨级船闸下移至蜀山,与水闸东移工程合建为蜀山大闸,并就有关工程建设的设计、招投标、管理等事项作了统一,确定了双方的职责。2003年3月19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甬计农〔2003〕135号文《关于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原则同意修改补充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意报告推荐原四闸下移至蜀山闸址方案,同意水闸和船闸的建设规模和工程等别。工程计划总工期25个月。工程资金由余姚市自筹为主,宁波市按标准补助。有关杭甬运河船闸建设的具体事宜,按余姚市人民政府与宁波市交通局的协调会议精神办理。2003年6月17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召开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初步设计会审会。8月27日宁波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以甬计投〔2003〕452号《关于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原则同意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初步设计,核定该工程永久性用地438亩,临时性用地480亩。核定工程总概算为15359万元。后调整工程总概算为20455.18万元,其中:水闸部分为15190.5万元,船闸部分为5264.6814万元。
2.工程管理
2002年10月9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市城区四闸下移工程领导小组及工程指挥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为常务副市长王宏祥,副组长为负责农业的副市长孙钜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祥林、副总指挥张松达。项目法人为余姚市水利局(余姚市水资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余姚市城区四闸下移工程指挥部为余姚市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建设单位,代表业主全权进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政策协调科、工程技术科及财务科。
为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经宁波市重点工程领导小组以甬领〔2003〕9号《关于成立余姚市城区四闸下移工程招标领导小组的批复》同意成立由宁波市重点办、水利局、发计委、交通局,余姚市水利局、发计局、监察局、财政局、工程指挥部等部门领导组成的招标领导小组。工程凡投资金额在50万元以上项目,均进行公开招投标。工程指挥部按各行业规范编制招投标文件,分别经宁波、余姚两市的重点工程办公室和水利水电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审核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实施办法,在浙江日报等媒体发布工程招投标信息,明确工程项目性质、内容和投标单位资质等要求及规定报名时间,进行报名登记。经指挥部对报名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实地考察后择优确定投标单位,并报招投标领导小组审定。每一项目工程评标开标全过程,均有宁波市计委、重点办、水利局、招标办和余姚市重点办、监察局、财政局、水利局、招标办派员参加、监督。余姚市公证处现场公证。中标单位在按规定公示后报经招标投标领导小组审定同意,签发中标通知书。
2003年7月4日,经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运作,浙江水专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为工程监理中标单位。
经指挥部预审和实地考察并报请工程招标领导小组审定,中铁十三局集团等9家企业为大闸工程施工的投标单位。2003年9月5日公开开标。浙江第一水电建设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
2003年12月10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项目公开招标。浙江江能建设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
2003年12月16日,液压启闭机制造项目公开招标。江苏常州液压成套设备厂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
2004年8月12日,经过各项必要的程序,河道及堤防项目公开招标,浙江凌云水利水电建筑有限公司中标。
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由浙江广川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中标单位。
2004年4月28日经公开招标,浙江德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水闸管理房项目中标单位,浙江丰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船闸管理房项目中标单位。
3.工期投资控制
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决策程序规范,建设项目管理符合建设程序,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做到建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资金按投资计划到位及时,工程财务收入、支出符合财经法规,工程款按审计审定价结算。工程计量和结算管理规范,由此既按设计保质保量完成了全部工程,又获得了节约投资资金的良好效果。
工程共完成土石方646022立方米;混凝土54935立方米。工程共耗用钢材6496吨,水泥49562吨,木材1952立方米。工程实际完成总投资21094.3782万元,其中水闸为14686.9771万元,船闸6407.4011万元。水闸工程节约投资资金500多万元。
4.验收
根据水利及交通工程验收规程,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5年9月23日对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进行通水阶段验收。验收结论为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阶段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完成,水闸和船闸具备启闭条件,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大闸上下游枢纽区清理完毕,管理单位落实,管理人员到位,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通水前阶段验收,同意开通河道上下游围堰、水闸和船闸通水。
2006年9月29日进行工程初步(交工)验收,由浙江省、宁波市和余姚市有关部门、单位专家、领导组成的验收组通过检查现场、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分组讨论,认为水闸和船闸工程总体枢纽布局合理、设计思想创新、建设管理规范、工程配套完善、施工质量优良、投资控制合理、施工进度正常、工程施工安全、工程效益显著、档案基本完整,工程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工程管理系统组织健全,同意通过初步(交工)验收。
2007年12月24日,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成立验收委员会对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进行竣工验收。验收结论: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已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内容全部完成,工程达到预定目标。整个枢纽工程总体布局合理,设计新颖,建设管理规范并有创新,工程配套完善,质量优良,工程施工安全,工程投资控制较好,资金使用合理,档案资料收集完整,运行管理落实,工程效益显著,工程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竣工验收委员会一致同意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四)文明工地建设
为把工地建设成文明标准化工地,各项目部加大了各方面投入,并严格按《浙江省水利水电建筑文明施工安全标准化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重要环节均编入各施工组班协议中,并明确奖惩条例。由于文明、安全措施落实,责任到人,制度严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未有任何伤亡事故发生,各个区域的文明施工情况也做到了井然有序。
工程指挥部在市总工会、市重点办的支持下还组织实施重点工程建设立功竞赛活动,激发广大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文明工地建设。工程指挥部由于全面的规范管理,被宁波市人民政府评为2004年度宁波市重点工程先进集体。
工程被中国水利工程协会评为200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五)工程运行及其效益
1.工程运行
为做好蜀山大闸管理运行,余姚市水利局抽调各类专业人员,于2005年8月组建成立了蜀山大闸管理处,提前加入大闸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工作,为大闸的日后管理运行打好基础。管理处制订了管理办法、工作职责、操作规程和制度,进入正常全面管理。
2005年10月14日,围堰开通,河道清理完毕,大闸进行平水位运行设备安装调试。2006年5月11日大闸关闸蓄水,水闸、船闸开始试运行。到2007年底,水闸共开启闸门达70余孔次,下泄水量约6亿多立方米。水闸上下游水位差平均0.45米,最高水位差达1.92米。水闸运行正常,未发现漏水。堤防稳定;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运行正常。根据计算机监测结果,水闸沉降及移位无明显变化,扬压力等闸基观测项目,均在国家规定允许范围之内,达到设计标准。在2007年的“韦帕”和“罗莎”台风期间,蜀山大闸充分发挥了防洪排涝效益,大大加快了洪水下排。以往上游开丰桥与城内的水位差一般在0.35~0.4米之间,由于拆除了4座老水闸,“罗莎”台风影响时最高水位差只有0.23米,城区及上游的洪涝压力明显减轻。同时,从2007年运行的情况分析,水闸全开启上下游水位差较小,说明水闸规模确定比较合理。
船闸于2006年5月11日投入试运行。每天放船4个班次,日平均过船流量2006年30艘,2007年约40艘。至竣工验收已有30000多艘各类船只通过船闸,最大吨位300吨,运行正常,启闭设备及自动化系统运行良好。观察资料显示,船闸沉降无明显变化,达到设计要求。
2.工程效益
(1)防洪效益。余姚城区原四座水闸闸孔小,水草堵塞,排洪不畅。同时由于四座水闸建造年代较早,设施简陋、陈旧,水闸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蜀山大闸建成后,加快了姚江行洪排涝,提高了余姚城市防洪标准。
(2)城市综合效益。原四座水闸地处城市中心地带,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且上下游水位差较大,水环境较差。四座水闸下移后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为余姚市的经济发展、改善城市水环境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航运效益。原姚江通航船闸为皇山船闸,航道标准仅为50吨级,船厢小、设施差,制约了姚江航运事业的发展。蜀山大闸的建成,不但因裁弯取直缩短了航道距离,通航能力达到500吨级,保证了杭甬运河畅通,更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4)景观效益。蜀山大闸的建成,由于其独特新型的建筑风格,优美、雄伟的外观造型,先进的电子自动化设施,已经成为全国水利风景区姚江旅游文化带上的一个景观亮点。
(六)移民与环境影响
1.移民安置
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共征用土地928.98亩。其中永久性征地448.932亩(其中专用公路用地15.32亩),临时堆土用地479.988亩。工程建设共拆迁房屋面积1261.93平方米,其中临时用房面积450.41平方米。按有关政策拆迁户全部安排宅基地,就近新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
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由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宁波市水利局批复同意。工程实际扰动面积79.91公顷,主要措施是开挖土石方回填、护坡、筑坎、开沟和植树复绿等。工程开挖土石方74.26万立方米,回填14.26万立方米;完成浆砌石挡墙、护坡及排水沟3702立方米;完成乔木灌木以及攀援植物130331株,植草61962平方米,成活率99%。水土流失治理率100%;水土流失治理度为98%;总拦渣率近100%;采取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面积为48.72公顷,植被恢复系数97.7%;林草覆盖率约为85%。每年水土流失平均强度在500吨每平方公里以下,水土流失强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允许标准。
城区水闸东移迁建及船闸工程对水质的影响不大,对生物的影响主要是水闸下移后新闸与老闸之间区域的地下水位抬高,对局部地块部分农作物有一定影响。工程施工期间有噪声、扬尘、生活垃圾、污水排放等环境保护问题。具体治理措施如下:
(1)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尤其是高噪声机械的夜间施工。
(2)施工道路硬化处理,尽量使用商品混凝土,砂石料密闭式运输和汽车道路经常洒水以减少扬尘。
(3)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并由卫生部门统一清理,生活污水和粪便设立化粪池等处理装置,不直接排入河道。
对局部地下水位抬高的处理,由市水利局按姚江治理规划统一整治,主要措施是加高河坎,布置排涝泵站。这一方案已列为“十一五”计划实施项目。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