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道整治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34
颗粒名称: 三、河道整治规划
分类号: TV212
页数: 2
页码: 112-1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对河道整治制定的规划内容。
关键词: 水利规划 河道整治 余姚市

内容

2003年,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受余姚市水利局委托,编制了《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2004年3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发〔2004〕26号文批复。
  规划原则是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重视水面调蓄对平原地区的防洪治涝的重要作用,保持调蓄水面积不减少;规划要具有可行性、超前性、可操作性。
  (1)规划目标。通过河道整治方案的研究,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增强河道功能,进一步拓展河道的水资源开发,改善水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整治总体目标。规划还对全市水域水面率提出了分区块水域水面率要求,规划城区水域水面率不低于6%,农村水网地带水域水面率不低于8%。
  (2)防洪排涝标准。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24小时排出。农村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三日降雨四日排出。
  (3)河道总体框架。河道整治规划结合了余姚市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和工程规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五横、五纵、七支”的河道总体框架。五横由北向南依次是十塘横江(新围涂区内)、七塘横江、四塘横江、临周江、姚江(包括侯青江、最良江和慈江)。五纵由西向东分别是临海大浦、陶家路江、青山港、奖嘉隆江、长冷江。七支由西向东分别为湖塘江(包括马渚中河)、食禄桥江(包括西江)、中江、东江、中山河(包括新横江、新桥江)、陆埠大溪、隐溪河。
  (4)河道规模。河道规划中骨干河道共计24条(五横五纵七支),总长度277.8公里,面宽控制在30米以上。与骨干河道相配套的次骨干河道共76条,总长度335.3公里,其河道面宽控制在20米以上。
  (5)河道整治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今后四年主要完成奖嘉隆江、长冷江、陶家路江和食禄桥江,其余骨干河道工程也分别制定了实施计划。截至2012年,共整治骨干河道18条,实施内容有拓浚、护岸、绿化、政策处理等,总投资26.2亿元。
  (6)河网配水规划。余姚市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330立方米,低于浙江省的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阶段性用水紧张地区。在2020年前水源规划完成后,水量供需平衡的缺口主要为农灌用水,且只剩下姚江的水可用,为保证水质安全,根据省政府统一规划,近期向曹娥江分配流量引水解决,远期向富春江、钱塘江引水解决,在规划中拟向外流域引水1亿立方米(相应平均流量为3立方米每秒)。余姚市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是姚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可通过拓宽、疏浚河道增加蓄水量,另外将水引入姚西北,其配水线路主要是通过四明湖总干渠输入马渚中河和牟山湖,湖水入湖塘江,通过青山港、临周江、临海大浦、陶家路江骨干河道输水,用于解决姚西北供水灌溉问题。此外,浙东引水工程途径姚西北,其备选通道是四塘横江或七塘横江,主要为姚西北提供生态用水。
  (7)河道管理范围。结合余姚市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确定河道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城区范围内骨干河道为50年一遇标准),堤防等级为4级(城区范围为2级)。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以及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堤防及护堤地。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向外延伸5~10米。建设河道两岸护堤地为:骨干河道的姚江、最良江、慈江为26米,其余骨干河道为18米;次骨干河道为12米;其余河道为6米。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