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图书馆
余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余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水利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2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水利规划
分类号:
TV212
页数:
14
页码:
104-117
摘要:
本章记述了余姚市水利工程发展规划工作情况。
关键词:
水利规划
工程
余姚市
内容
第一节 水利发展规划
一、《余姚市农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
1991年11月,余姚市农业委员会编制了《余姚市农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结合农业设施基础提出了水利发展规划。包括南北排治涝工程、新建梁辉水库、标准海塘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小水电、机电排灌、其他水利工程等7个方面。
(1)南北排治涝工程。包括姚西北片治涝工程,南北围圩电排工程,解决286.6平方公里涝害。
(2)新建梁辉水库。解决姚江涝害和城乡饮用水。
(3)标准海塘建设。计划建设5公里,抛石44万立方米,使岸滩稳定。
(4)水库除险加固。对四明湖、寺前王、向家弄等7个水库除险加固。
(5)小水电建设。开发宓加山等17处电站,装机容量3560千瓦;续建电站7处,装机容量1965千瓦,合计新增装机容量5525千瓦;新建35千伏四明山梨洲变电所1座,容量3150千伏安。
(6)机电排灌工程。机电排灌设施改造,翻水站建设,铺设输水管道,新增喷灌工程。(7)其他水利工程。姚江主河道清淤,山区溪流治理等。
二、《余姚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
2000年6月,余姚市水利局编制完成了《余姚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为余姚市首次单独成文的水利发展规划。在认真总结50年来水利建设经验,深入分析水利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要求,制定了“十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及2015年水利发展规划远景目标。其内容包括防洪体系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建设、水环境治理、小水电建设、水文与防汛设施建设、海涂围垦、水利管理与水利经济发展等8个方面。
(1)防洪体系建设。防洪体系建设包括城市防洪、姚江防洪、中心镇防洪、海岸防洪、水库除险加固、防洪非工程措施以及2015年防洪规划目标,基本建成城市防洪体系。主要工程项目有:最良江拓浚工程、东迁扩建城区四座节制闸、修筑防洪堤(墙)33.8公里、全面疏浚城区河道;全面整治姚江干流河道及堤防、加固慈江、马渚中河堤防;提高泗门、陆埠、梁弄、丈亭、马渚等中心镇的防洪排涝标准;继续加固加高海塘,抛石防冲;加快治江工程建设;分年实施四明湖水库等病危水库及三类水库的除险加固;健全防汛指挥系统、修编洪水防御预案;加强水库、重要水闸、江海塘管理工作。2015年防洪规划目标:城镇防洪标准城区达50年,其余达20年一遇以上;姚江防洪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面加固加高平原河道堤防,更新改造水工建筑物,建立有效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建立洪水自动预警报系统。
(2)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开发工程:梁辉水库向陆埠水库隧洞引水工程;搞好双溪口水库开发建设前期工作;研究陆埠大溪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完成西岙(或钟山)坝址开发建设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四明山引水工程”方案。2015年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目标有:建成西岙(或钟山)水库、双溪口水库;兴建临山海涂水库;扩建向家弄水库;实现富春江引水工程等。
(3)农田水利建设。①机电排灌设施改造:泵站技改,增设姚江提水设备、围圩电排工程建设。②节水灌溉:巩固提高“节水增产重点县”,建标准农田2万亩,有效实施“水稻薄露灌溉技术”。③灌区改造:实施四明湖水库大型灌区更新改造(二期)工程,中小型灌区的技术改造。④中低产田治理改造:实施节水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⑤小流域治理:治理梁弄大溪、梁辉大溪、陆埠大溪等山区溪道7条。⑥2015年农田水利规划目标:率先实现农田水利现代化,农业灌溉保证率90%,灌溉水利用率65%以上,标准农田比例超过55%,旱涝保收率7%以上;改善除涝面积20万亩,堤防及围堤防洪能力达20年一遇,田间除涝10年一遇以上,小流域治理成效显著。
(4)水环境治理。实施姚江江底淤泥疏浚工程;继续开展平原河网疏浚整治工程;牟山湖整治工程。
(5)小水电建设。以技改为重点,体制转换为动力,效益为目的,加强小水电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工程项目有:兴建鹿亭、深坑等7处共1885千瓦小水电站;对岩下山、大横山等9处老电站进行更新改造,扩机增容750千瓦;加快四明山小电网改造,完成180公里10千伏线路及42个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作。
(6)水文与防汛设施建设。调整充实水文站网,建设水文、防汛信息数据库;对部分水文观测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建立水文与防汛网络系统。
(7)海涂围垦。围涂1.5万亩,治理西三潮沟,解决西三岸段险情。截至2015年,围涂面积达6.5万亩,一线海塘至规划治导线,建设标准海塘,达到抗50年一遇风暴潮能力。
(8)水利管理与水利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基本实现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创立现代化工程管理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良性运行机制。
三、《余姚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2005年7月,余姚市水利局成立余姚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委员会和规划编制小组,编制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该规划报告提出了搞好八大工程、完善六大体系、推进十大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八大工程
(1)洪涝治理工程。工程项目有:陶家路闸排涝干河整治及水闸外移扩建工程;姚江干流防洪堤加固加高工程(中舜江至蜀山大闸段);城东片排涝工程;四明湖下游排洪河道整治;城镇防洪。
(2)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工程项目包括:大茅岙等22座小(2)型以上水库保安工程;150余座10万立方米以下山塘除险加固;西大河、东大河、郁浪浦等17座水闸改造;海塘抢险工程;下姚江堤防加固工程。
(3)水源及调水工程。项目有:双溪口水库建设;牟山湖整治;向家弄水库扩建;浙东引水工程余姚段。
(4)农村水利建设工程。工程包括:食禄桥江等河道整治工程;解决和改善21.8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蟹坑溪引水解决梁弄镇饮用水工程;四明湖灌区续建配套工程;横岙大溪、陆埠大溪等7条大溪54.8公里长溪道的小流域治理;10.3万亩节水灌溉工程;泵站改造为主的机电排灌工程;渠道防渗衬砌,衬砌防渗500公里。
(5)水电建设工程。新建小水电站4座;技改小水电站20座;完成大岚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40万千瓦)的前期工作。
(6)水源保护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其内容有:姚西北水环境治理;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
(7)海涂围垦工程。围涂面积3.2万亩。
(8)水文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水文测报和大中型水库信息自动化系统,以及防汛指挥决策系统。
(二)六大体系
(1)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2)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
(3)水环境与生态保护体系。
(4)现代水管理保障体系。
(5)水利法规保障体系。
(6)投入保障体系。
(三)十大建设
(1)水利基础设施基本达到批准的《甬江流域规划》以及《姚江流域规划》与《围垦规划》的规划目标。
(2)较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实现人水和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水利发展机制比较完善,继续健全投资体制、水价机制、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继续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推进。
(5)依靠技术进步,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技术的步伐,达到信息畅通、管理高效、运行安全。
(6)统筹城市水利和农村水利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
(7)水管理及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显著提高。
(8)水资源及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9)执法体系更加健全,执法工作更加规范。
(10)水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水利综合规划
一、姚江流域综合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在1964年和1979年编制的《姚江流域水利规划报告》的基础上,在原治理工程总体布局不变的前提下,于1996年12月完成了《姚江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1997年8月20日浙江省水利厅受浙江省政府委托以浙水政〔1997〕469号文件作了批复。
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治水,团结治水”,要全流域统一规划,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在互谅互让基础上,合理解决水利矛盾。
治理洪涝的原则是整治干流,提高东泄能力;分散排涝,增辟向杭州湾排水出口,增加北排能力,减轻干流排涝压力;建库蓄洪,整治骨干河道,结合兴利增加水源;低洼地区围圩电排,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治涝能力。灌溉供水,重点解决缺水区供水,在开发本流域水资源的基础上从外流域引水,满足城乡建设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结合流域防洪、治涝、灌溉工程,建设100吨级杭甬运河。
治理工程措施是“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分片治理,合理布局;采取排、蓄、围、提、引等相结合的工程措施,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
(1)防洪标准。①城镇防洪:宁波市100年一遇;余姚市、上虞市、慈溪市城镇近期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②海塘、江堤:沿曹娥江的梁湖沙塘和百沥海塘100年一遇;一般海塘、江堤为20年一遇。
(2)治涝标准。平原农田排涝按20年一遇,三日暴雨四日排至耐淹水深;其中低洼地区围圩电排工程,圩内治涝标准10年一遇。
(3)灌溉供水标准。农田抗旱2010年达到90%的保证率(1971年干旱型),城镇工业、生活供水2010年达到95%的保证率(1967年干旱型)。
根据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选择投资省、效益显著的流域综合规划工程作为近期治理工作。
(1)增辟北排入杭州湾排涝工程6处,分别是:①上虞东进新闸排涝工程[闸孔净宽24米,底高程-1.00米(吴淞高程)];②余姚陶家路闸排涝工程(闸孔净宽20米,底高程1.00米);③慈溪水云浦闸外移工程(闸孔净宽24米,底高程1.00米);④慈溪徐家浦闸外移工程(闸孔净宽20米,底高程1.50米);⑤澥浦闸外移扩建工程(闸孔净宽40米,底高程-1.00米);⑥余姚泗门集中电排入杭州湾工程(装机容量1500千瓦,流量30立方米每秒)。
(2)整治姚江干流、拓浚骨干河道工程6处,分别是:①清水浦河道配套工程(长度8.47公里,河底宽34米,底高程1.00米);②最良江拓浚工程(长度6.38公里,河底宽25米,底高程0.50米);③官山河拓浚工程(长度4.46公里,河底宽20米,底高程0.00米);④中大河拓浚工程(长度19.2公里,河底宽10米,底高程0.00米);⑤姚江闸下清障、清淤;⑥姚江干流两岸防洪堤加高加固工程。
(3)水库工程3项,分别是:①余姚梁辉水库(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000万立方米,灌溉库容2000万立方米);②慈溪四灶浦海涂水库(灌溉库容2200万立方米);③慈溪加固上林湖水库(灌溉库容1714万立方米)。
(4)结合排涝、灌溉兴建100吨级杭甬运河配套工程2项,分别是:①拓浚四十里河航道长度10公里;②结合加固防洪堤砌筑姚江干流航道护岸长度20公里。
近期治理工程共17项,总土石方1647.4万立方米,损耗土地4757亩(其中,水库淹没面积1921亩,实际挖损2863亩),工程总投资3.77亿元。
上述工程的实施和外流域引水工程的完成,可使农田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其中虞北、姚西北地区可达20年一遇标准;虞北、丰惠、姚北、姚南及慈中地区,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达75%以上,个别地区可达90%;余姚、慈溪及上虞城镇用水得到保证,并使姚江干流段水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良好。
二、甬江流域综合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受浙江省水利厅和宁波市水利局委托,经过1年时间,于1998年12月完成《甬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并于2000年10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2000〕225号文件作了批复。
该规划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正确处理水利建设与国土整治的关系,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等。研究提出符合甬江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发方针、任务和规划目标、治理方案及主要工程布局与实施程序。
(1)规划任务。甬江由姚江、奉化江两大支流组成,姚江流域实行“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分片治理,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奉化江流域实行“上蓄、中疏、下排,蓄泄兼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的任务是提出流域整体防洪工程措施,近期防洪工程实施程序;研究姚江流域和奉化江流域涝区的分布、成灾原因及规律,研究分区治涝的方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流域的水资源,提出流域供水和外流域引水的规划方案及综合利用、合理调配的对策措施;结合标准海塘建设,充分利用及开发滩涂资源;拟定水土保持的原则及措施方案;提出流域内水质保护及治理的实施意见;提出流域水利管理工作的原则意见;确定杭甬运河规划路线、航运用水及工程方案。
(2)防洪标准。①城镇防洪(潮)标准:宁波市为100年一遇;奉化、余姚、慈溪为50年一遇;建制镇为20年一遇;上虞市城区受百沥海塘保护,防洪标准与百沥海塘相同。②海塘、江堤:海塘、江堤根据其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确定其设计标准。海塘标准:镇海线为100年一遇,慈余线为50年一遇;于北线为50~100年一遇。江堤标准:甬江、奉化江的宁波市区段江堤为100年一遇;姚江、奉化江江堤为20年一遇。
(3)治涝标准。平原农田排涝按20年一遇,三日暴雨四日排至耐淹水深;其中低洼地区围圩电排工程,塘内治涝标准10年一遇。
(4)供水和灌溉标准。城乡生活用水及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为95%。一般工业用水保证率为90%;成片农田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为75%~90%。
(5)通航标准。杭甬运河为五级内河航道,设计等级为300吨。
根据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分期实施的原则,选择投资省、效益显著的流域综合规划工程作为近期治理工程。
(1)排水工程10项,分别是:
1)北排杭州湾工程8项:①上虞东进闸外移及河道工程;②上虞西江二号闸工程;③慈溪三八江闸外移及河道拓浚工程;④慈溪马中湾闸及河道工程;⑤慈溪半掘浦闸外移及河道拓浚工程;⑥慈西周巷长河排水工程;⑦慈溪徐家浦闸外移及河道工程;⑧慈溪淡昌泓闸外移及河道工程。
2)市属平原排水工程2项:①鄞东南甬新排水工程;②鄞西宝丰闸排水工程。
(2)河道整治、拓浚及堤防工程10项,分别是:
1)姚江干流整治、河道拓浚及堤防工程4项:①最良江拓浚工程;②姚江干流两岸防洪堤加高加固工程;③姚江闸下清淤维护工程;④余姚市节制闸及郁家湾裁弯取直工程。
2)甬江、奉化江干流整治、河道拓浚及堤防工程6项:①甬江、奉化江、姚江宁波市区段清障和堤防工程;②县江拓浚及堤防工程;③剡江拓浚及堤防工程;④东江拓浚及堤防工程;⑤鄞江拓浚及堤防工程;⑥奉化江干流段拓浚及堤防工程。
(3)水库及跨流域引水工程7项,分别是:①白溪水库及引水工程;②富春江引水工程;③汤浦水库及引水工程;④葛岙水库工程;⑤慈溪郑徐海涂水库工程;⑥余姚牟山湖改造工程;⑦余姚双溪口水库工程。
(4)结合杭甬运河改造工程及相关工程4项,分别是:①杭甬运河(曹娥江以东)改造工程;②四十里河拓浚工程;③姚江干流护岸工程;④结合杭甬运河500吨船闸建造姚江二闸工程。
近期治理工程共31项,工程总投资61.57亿元。
上述工程实施及外流域引水工程完成后,可使农田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标准,其中虞北、姚西北及鄞东南地区可达20年一遇标准;虞北、丰惠、姚北及慈中地区,农田灌溉用水保证率75%以上,鄞东南、鄞西达80%以上,个别地区可达90%;宁波市及余姚、慈溪、奉化、上虞城镇用水得到保证。并使甬江、姚江、奉化江干流段水环境状况得到改善,社会、经济效益良好。
第三节 水利专业规划
一、城市防洪规划
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受余姚市水利局委托在1999年3月前编制了《余姚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1999年6月浙江省水利水电技术咨询中心提出了《余姚市城市防洪规划咨询报告》,2001年6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发〔2001〕111号文作了批复。
规划原则是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妥善协调城市防洪与城市景观、航运等各类专业规划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防洪中的上游与下游、左岸与右岸、重点与一般、近期与远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等问题。
规划范围为31.4平方公里。
规划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防洪工程措施:分行洪工程、挡洪工程及雨水排水工程3类。
(一)行洪工程
(1)最良江拓浚工程。拓浚长度5.5公里,采用复式断面,高程2.50米以下为梯形,底宽35米;高程2.50米以上为矩形,堤距50米。河道进口(兰墅桥)河底高程0.50米,河底纵坡1/10000。
(2)水闸东迁扩建工程。拆除现有姚江、皇山、竹山和郁浪浦4座节制闸,在姜家渡新建水闸1座,总净宽150米。
(3)市区河道疏浚工程。对姚江和侯青江等市区河道进行疏浚。
(二)挡洪工程
(1)市区防洪堤工程。1号片堤防长9800米,堤顶高程5.80~6.30米;2号片堤防长5400米,堤顶高程6.20米;3号片堤防长6700米,堤顶高程6.20米;4号片堤防长8600米,堤顶高程6.00~6.20米;5号片堤防长7400米,堤顶高程5.60~6.20米;6号片堤防长9900米,堤顶高程5.60~6.25米;7号片堤防长20500米,堤顶高程6.00~6.25米;8号片堤防长4500米,堤顶高程6.25米。8片堤防总长72800米,均采用浆砌直立挡墙加实心栏板的型式。
(2)市区挡洪闸工程。在市区新建挡洪闸4座,总净宽20米。维修加固市区小水闸85座。
(三)雨水排水工程
雨水排水工程主要是在现有基础上新建泵站31处,相应新增排水能力93立方米每秒。
二、城镇供水水源规划
2001年12月,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编制《余姚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报告》,2004年3月25日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发〔2004〕37号文件作了批复。
(1)供水水源规划的目标。根据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水要求,结合余姚市水资源内外部条件,遵循供需平衡的原则,规划相应各阶段供水工程方案,对城镇供水提出指导性、综合性的对策,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余姚建设成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2)规划原则。①重点保证城镇生活用水和重要产业用水,兼顾一般产业用水、农业用水及以生态环境为主的其他用水;②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目标预测,系统分析计算各水平年的供需水情况,在安排供水工程时,既从全局出发,整体考虑,又分区平衡,优化工程组合方案;③规划供水工程,必须在充分考虑对现有工程的加固、配套和挖潜的基础上提出;④水源开发,首先应考虑本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水资源,并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同时再提出境外引水工程及其措施;⑤开源与节流并重;⑥供水水源应保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供需水量平衡分析。根据有关规范要求,生活及重要产业用水的保证率为95%;一般产业需水、以生态环境为主的其他需水的保证率为90%,农灌用水的保证率为85%。在此保证率前提下,供需水量分析成果如下:①现状2000年全市总需水28699万立方米,总供水27244万立方米,总缺水1455万立方米(包括向慈溪供水2000万立方米);②近期2010年全市总需水41200万立方米,总供水38289万立方米,总缺水2911万立方米(包括向慈溪供水2000万立方米);③远期2020年全市总需水46103万立方米,总供水41529万立方米,总缺水4574万立方米。
对姚西北、姚中、姚东和姚南4个分区进行了详细的水量供需平衡分析计算。并在缺水类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供需矛盾的途径。①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整治河道湖泊;实施南水北调、东水西调工程。开发利用率控制在40%以内,规划区内小流域之间调水控制在20%以内。②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③中远期向外流域引水。④进一步贯彻水利产业政策,努力应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加强水务一体化管理。
(4)兴建供水工程。①兴建、扩建水库工程。近期完成向家弄水库扩建,2008年双溪口水库和2020年西岙水库、十五岙水库分别建成,可每年增加供水量约6000万立方米。姚东区扩建寺前王、大池墩水库,新建云溪水库,梁弄镇2010年前建成云雀水库,姚北区建造海涂水库。②姚江整治工程。拆除4座节制闸,在蜀山重建新闸。2001~2020年进行河道拓浚。通过以上整治工程增加河道调蓄容积约400万平方米。于2010年前整治牟山湖,整治后正常蓄水容积1100万立方米。③引水工程。考虑从境外引水,引水流量规模为3~5立方米每秒。
(5)一期工程。新建双溪口水库,扩建向家弄水库,姚江4闸下移,海涂水库修建及牟山湖整治。
三、河道整治规划
2003年,余姚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院受余姚市水利局委托,编制了《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2004年3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发〔2004〕26号文批复。
规划原则是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治水思路;重视水面调蓄对平原地区的防洪治涝的重要作用,保持调蓄水面积不减少;规划要具有可行性、超前性、可操作性。
(1)规划目标。通过河道整治方案的研究,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增强河道功能,进一步拓展河道的水资源开发,改善水环境。建立一个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整治总体目标。规划还对全市水域水面率提出了分区块水域水面率要求,规划城区水域水面率不低于6%,农村水网地带水域水面率不低于8%。
(2)防洪排涝标准。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24小时排出。农村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三日降雨四日排出。
(3)河道总体框架。河道整治规划结合了余姚市防洪排涝工程布局和工程规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五横、五纵、七支”的河道总体框架。五横由北向南依次是十塘横江(新围涂区内)、七塘横江、四塘横江、临周江、姚江(包括侯青江、最良江和慈江)。五纵由西向东分别是临海大浦、陶家路江、青山港、奖嘉隆江、长冷江。七支由西向东分别为湖塘江(包括马渚中河)、食禄桥江(包括西江)、中江、东江、中山河(包括新横江、新桥江)、陆埠大溪、隐溪河。
(4)河道规模。河道规划中骨干河道共计24条(五横五纵七支),总长度277.8公里,面宽控制在30米以上。与骨干河道相配套的次骨干河道共76条,总长度335.3公里,其河道面宽控制在20米以上。
(5)河道整治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今后四年主要完成奖嘉隆江、长冷江、陶家路江和食禄桥江,其余骨干河道工程也分别制定了实施计划。截至2012年,共整治骨干河道18条,实施内容有拓浚、护岸、绿化、政策处理等,总投资26.2亿元。
(6)河网配水规划。余姚市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330立方米,低于浙江省的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阶段性用水紧张地区。在2020年前水源规划完成后,水量供需平衡的缺口主要为农灌用水,且只剩下姚江的水可用,为保证水质安全,根据省政府统一规划,近期向曹娥江分配流量引水解决,远期向富春江、钱塘江引水解决,在规划中拟向外流域引水1亿立方米(相应平均流量为3立方米每秒)。余姚市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环境,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是姚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可通过拓宽、疏浚河道增加蓄水量,另外将水引入姚西北,其配水线路主要是通过四明湖总干渠输入马渚中河和牟山湖,湖水入湖塘江,通过青山港、临周江、临海大浦、陶家路江骨干河道输水,用于解决姚西北供水灌溉问题。此外,浙东引水工程途径姚西北,其备选通道是四塘横江或七塘横江,主要为姚西北提供生态用水。
(7)河道管理范围。结合余姚市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确定河道工程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城区范围内骨干河道为50年一遇标准),堤防等级为4级(城区范围为2级)。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以及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堤防及护堤地。保护范围为管理范围向外延伸5~10米。建设河道两岸护堤地为:骨干河道的姚江、最良江、慈江为26米,其余骨干河道为18米;次骨干河道为12米;其余河道为6米。
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00年9月,市水利局组织编写了《余姚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报告》。
(1)规划指导思想。通过综合性防治措施,加快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规划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理开发结合及多方筹措。
(3)水土保持区划。①南部丘陵山地红黄壤中度侵蚀区:包括四明山、大岚、梁弄、鹿亭、洪山、梁辉(不含明伟片)、大隐等7个乡镇和陆埠镇的兰山片、河姆渡的车厩片等。该区面积为822.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233.4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85%,是余姚市水土流失程度较高且分布范围最广的类型区。②北部平原水稻土潮土轻微度侵蚀区:包括临山、黄家埠、泗门、小曹娥、朗霞、低塘、牟山、马渚、老方桥、肖东、余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不含车厩片)、陆埠(不含兰山片)等15个乡镇和梁辉镇的明伟片等。该区面积为713.2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2.26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2.15%。
(4)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①重点预防保护区。全市17座小(1)型水库集水面积内的水资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分布区,四明湖、陆埠、梁辉水库上游植被良好的区域,寺前王大溪流域、梨洲大溪流域、大隐溪流域等治理成果集中的区域,大岗、梨洲等梯田集中分布的区域等,总面积386.7平方公里。②重点监督区。大岚镇后朱村,梁弄镇钱库岭村等崩塌滑坡危险区,梁弄镇、陆埠镇、泗门镇城市规划区,姚江干流两岸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四明湖、陆埠、梁辉水库库区,余姚市城市规划区等,总面积194.658平方公里。③重点治理区。梁弄镇梁弄大溪流域和陆埠镇陆埠大溪流域,总面积113.54平方公里。
(5)重点示范工程。寺前王小流域总面积18平方公里,主流长度12.8公里,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1.76平方公里。主要采取封山育林、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果木林等林草措施。
(6)综合治理。①废弃采石场治理;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③荒山荒坡治理工程;④坡改梯工程;⑤保水保土耕作;⑥封山育林及补植工程。
五、防洪排涝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受余姚市水利局委托,于2008年5月编制完成了《余姚市防洪排涝规划》(送审稿)。
(1)规划指导思想。遵循全面规划,统筹拟定规划目标,选定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综合利用、效益显著的目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等方面,逐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结合改善水环境,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2)规划原则。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分期实施的原则;以防洪、排涝为主;保护耕地,工程建设应尽可能减少耕地林地损失;规划具有可行性、超前性、可操作性。
(3)防洪标准。城区50年一遇,建制镇20年一遇。
(4)排涝标准:城区、建制镇20年一遇,农田10~20年一遇。
规划对现有防洪排涝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当遭遇20年一遇洪水时,姚江干流两边平原均有一定程度的受淹,尤其是靠近姚江下游堤防没有封闭的区域更甚。考虑到今后下游奉化江、甬江建堤完成,三江口洪水位抬高,余姚东排能力减弱,加上余姚城区扩大,姚北围垦扩大,杭甬运河相继建成等影响,使姚江干流20年一遇洪水位抬高0.05米以上,城区20年一遇洪水抬高0.15米以上。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十分迫切。
根据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的原则,考虑余姚市人力和财力的可能性,按先重点后一般,并与城镇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推荐近期应实施的工程有:①正在建设的双溪口水库工程;②以姚江干流堤防加固工程等为重点的8项堤防加固工程;③奖嘉隆江、食禄桥江拓浚工程共9项;④新建改建陶家路闸等排涝闸5处。
六、乡镇河道整治建设规划
2008年9月,余姚市水利局、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局联合以余水发〔2008〕145号文要求全市17个平原乡镇(街道)开展河道整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9年上半年各乡镇形成了河道规划送审稿,下半年,由市水利局、发展和改革局、规划局联合开展对规划的审查,在2009年12月底前完成了规划送审稿的审查工作,2010年6月底完成报批。
(1)规划原则。河道规划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要近远期结合,以近为主;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协调一致。河道规划应服从姚江流域综合规划、余姚市河道整治规划,并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2)规范范围。规划区的行政区域;研究范围包括规划区及周边情况。
(3)规划标准。根据规划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防洪、排涝、灌溉、蓄水等标准。
(4)乡镇河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河道现状调查、现状水系布局、水面率、河道功能以及存在问题和分析评价。
2)对水系进行规划布局,确定规划水面率、河道功能及主要措施与项目。
3)河道整治建设内容:①乡镇骨干河道整治建设工程;②村级河道生态治理建设工程;③河道疏浚工程和其他泵闸工程;④小流域溪道治理。
4)工程占地及政策处理。
5)河道管理:包括管理范围、目标及内容,日常管理工作,年度调查及动态监测,信息化建设等。
规划基准年为2007年,近期水平年2015年,远期水平年2020年。
七、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于2007年9月开始编制,于2008年4月完成初稿,2008年5月21日由市政府办公室主持召开水利、发改等8个有关部门参加的审查会,会后按照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完成送审稿。2008年7月17日宁波市发改委和宁波市水利局主持召开了规划审查论证会。2009年1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发〔2009〕1号文批复。
(1)规划标准。城乡各类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达到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水水源水质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要求。供水水量标准: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水量应满足生活需求;单村、联村供水设施分散式供水工程,水量基本满足生活需求;用水方便程度尽可能供水到户,农村合格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水源水量保证率为城区和一般乡镇饮用水水量保证率不低于90%。
(2)规划主要内容。城乡饮用水安全调查与评价、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饮用水供水系统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监控体系、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等5个方面。
(3)规划工程。
1)供水水源工程:①牟山湖扩容整治二期工程,牟山湖整治后正常库容1498万立方米;②临海浦海涂水库工程,水库正常库容2000万立方米;③蟹坑溪引水工程,蟹坑溪水库正常库容479.6万立方米,引水隧洞全长约5公里。
2)水源地保护工程:①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②保护区内源污染治理;③湖库水源地生态修复与保护;④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3)水厂工程:①城东水厂,设计供水规模16万吨每天,一期供水规模10万吨每天;②姚东水厂:设计供水规模10万吨每天,一期预测供水规模6万吨每天;③姚北水厂:设计供水规模20万吨每天,一期预测供水规模10万吨每天;④滨海工业水厂:设计供水规模75万吨每天,2015年预测供水规模5万吨每天;⑤梁弄水厂:设计供水规模3万吨每天,一期预测供水规模1万吨每天。
4)管网延伸及改造工程:结合水厂工程和城镇建设对现有管网进行延伸,并对老化严重的管网进行改造,近期新改建供水管线约30公里。
5)安全监控体系建设:①建设余姚市地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系统,重点建设牟山湖、四明湖、梁辉、陆埠、双溪口水库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②建设余姚市出厂水及管网水质监测系统。
八、水域保护规划
2007年10月余姚市水利局委托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进行规划的编制,2008年6月完成规划的征求意见稿。2009年5月宁波市发改委、宁波市水利局组织召开了规划评审会,并形成了会议纪要。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与会议审核意见,经过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目前《余姚市水域保护规划》报批稿。2009年12月,余姚市人民政府以余政办发〔2009〕199号文批复。
(1)规划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必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紧密结合余姚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域的需求,针对本地区水域保护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水域功能保护为核心、以水域数量和水质保护为手段,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为水域资源的科学管理、合理保护和有序利用提供基本依据,为建立一个和谐优美的水域环境,进而实现以水域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分类管理、分区控制原则;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原则;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统一原则;与相关规划协调一致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3)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余姚市水域分区为5个:余姚城区水域区(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梨洲街道、兰江街道、低塘街道、朗霞街道)、姚南山丘水域区(梁弄镇、四明山镇、大岚镇、鹿亭乡)、余姚滨海平原水域区(黄家埠镇、临山镇、泗门镇、小曹娥镇、新围垦区)、牟马平原水域区(牟山镇、马渚镇)、姚东水域区(丈亭镇、陆埠镇、河姆渡镇、三七市镇、大隐镇)。具体确定为:余姚城区水域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5.36%,其中城区平原水域亚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6.87%,城区山丘水域亚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2.85%;姚南山丘水域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4.87%;余姚滨海平原水域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8.44%,其中新围垦区基本水域水面率为11.6%;牟马平原水域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9.23%;姚东水域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6.00%,其中姚东平原水域亚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11.94%,姚东山丘水域亚区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为3.59%。在区域规划基本水面率基础上,核定了21个乡镇(街道)行政分区的规划基本水域水面率。
(4)水域总体布局。余姚水利经过几次规划和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东泄、南蓄、北排、中疏、低围”的防洪除涝水域体系。提出了“五横、五纵、七支”(共计24条)的河道总体框架。这24条骨干河道规划河宽控制在30米以上。与骨干河道相配套的次骨干河道共76条,其规划河宽控制在20米以上。在新围垦区规划延长和拓宽临海大浦和陶家路江的同时,再新建与排涝和水面率相适应的10条河道。规划对“五横、五纵、七支”的24条骨干河道和76条次骨干河道进行整治,新增水域面积8.25平方公里;在新围垦区规划新建10条河道,新增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规划新建水库6座,拓浚湖泊1个,新增水域面积6.81平方公里。这样,全市规划增加水域面积为16.86平方公里,规划水面率达到6.25%,比现状5.27%增加0.98%。
(5)实施意见和建议。
1)积极推进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开挖、疏浚、拓宽河道总计达110多条,可增加水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水域容积2526万立方米。①加大投入继续推进24条市骨干河道的整治。目前,已完成了最良江拓浚工程;正在实施的有奖嘉隆江整治、隐溪河治理、侯青江整治、下姚江和慈江除险加固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有姚江干流(念德桥至蜀山大闸)、食禄桥江整治工程等。②逐步开展76条次骨干河道即乡镇骨干河道整治工程。依照防洪排涝和灌溉蓄水需要,结合乡镇河道规划内容,有计划逐年推进实施。③新围垦区内建设10条河道。
2)新建水源工程。新建双溪口、云溪、西岙、十五岙、临海浦海涂水库、大岚抽水蓄能水库6座;废除小曹娥海涂水库和单溪口2座水库。
3)污水处理工程。为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改善水环境,需加快污水处理建设,采用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制。
4)其他工程。积极推进村级生态河道建设,加强村级水域保护;启动全市河道疏浚清淤工程,确保行洪排涝畅通、水量调节和水环境的改善;加强小流域治理。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