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防汛防旱指挥信息化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22
颗粒名称: 四、防汛防旱指挥信息化建设
分类号: X43
页数: 4
页码: 100-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市1998年到2007年防汛信息化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灾害防治工作 余姚市

内容

余姚市防汛信息化起步较早,于1998年建成了水情遥测系统、语言报汛系统和防汛会商室,2001年进一步完善了水情遥测系统,2002年建设完成了水利工程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完善了防汛通信网络,建成了水利局域网和余姚水利网站。2003年完成了水利地理信息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和防汛调度预报系统的研制。并进行系统集成,建成了以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为主的防汛信息化系统。2007年又完成了防汛会商系统及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系统的研制。初步完成了防汛信息化建设。投入运行以来,效果十分理想,在余姚市的防汛防台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余姚市防汛信息化主要由信息采集、决策支持、信息发布和支持平台4个模块组成,支持平台来支撑各信息系统的运行,总体功能见表2-1。
  (一)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主要有水情遥测系统、水工情图像监控系统、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和实时台风查询分析系统等。
  (1)水情遥测系统。在全市小(1)型以上水库、重要河段、水闸、出海边界和雨量控制点、重要小(2)型、重要小流域及国家基本雨量站共布置了83个遥测站点。观测项目有雨量、水(潮)位、风向风速、气温气压、蒸发等。采用超短波无线通信和GMS平台共同组网,所有站点能对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和发送,并由指挥中心计算机处理入库。
  (2)水工情图像监控系统。建立了基于光纤网的水工情图像监控系统,共设置13个监控主机、100个监控点,主要监控位置为大中型水库、水闸、海塘和重点河段的运行情况,各监控主机一边对图像进行录像,一边把图像通过水利广域网传输至指挥中心。各级领导能实时了解和掌握各水利工程的运行情况,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的远程管理。
  (3)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系统。2003年购置了气象卫星接收系统,由水利部信息中心研建,主要由天馈线、接收机、服务器及相应软件组成。2010年开发了采集互联网上卫星云图的软件,以作为备份。系统可自动接收风云2号卫星、台湾卫星及MTSAT卫星的实时云图,并有水汽、可见光、红外和立体图等各种类型云图,通过软件可以实现缩放、动画及打印功能。
  (4)实时台风查询分析系统。实时台风查询分析系统于2010年研发,能实时采集各气象台发布的台风(热带气旋)实时信息和预报信息,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实测路径和预报路径等相关信息,还具有叠加实时卫星云图、缩放、动画及测距等功能。系统可查询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太平洋生成的所有台风信息,可进行登陆分析、年月分析及路径分析,筛选出规律相似的台风信息,供防台决策参考。
  (二)决策支持
  决策支持主要有水利地理信息系统、防汛调度预报系统、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系统和远程会商系统。
  (1)水利地理信息系统。水利地理信息子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超文本管理系
  表2-1
  余姚市防汛信息化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统、工情管理系统、汛情监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模型可视化系统等组成。系统采用了数据库、3S等技术,所有水利工程相关信息都已进入地理信息系统,各乡(镇)、街道都可查看本乡(镇)范围内的水利工程情况,能高效、可靠地为防汛指挥中心及乡(镇)、街道、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准确判断防洪形势,为预测和预报洪水发展趋势提供各种信息。
  (2)防汛调度预报系统。余姚市地形复杂,境外来水较多,分别有上虞、慈溪、江北等市、区来水,向东排水受甬江潮位预托影响,向北排水受钱塘江潮位影响,只能候潮排水。山区洪水有水库控制区通过调蓄后下泄和非水库控制区自然汇流等两种情况;平原地区河流堰闸众多,级差较大,溪流性河道与平原性河道交汇。因此,各种水力条件复杂,受邻近地区来水调度情况的制约。防汛调度预报系统采用了实时校正的河网非恒定流计算模型,形成全市河网概化图,并设置与调度方案有关的20个决策变量。对水力计算模型的计算成果采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和误差自回归法进行实时校正。所有实时发生的水情、雨情自动进入预报系统。每个方案计算只需几秒钟时间,因此,在调度决策前,可选择多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供领导决策。
  (3)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组成:①水库群水量优化调度决策支持子系统。减少弃水,使更多的优质水用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②结合水量优化调度,建立平原河网水环境容量及水质控制、改善决策支持子系统。使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决策,不仅在水量上,而且还在水质上得到支持。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治理、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水、加强保护”工作做得更好,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4)远程会商系统。2003年建成了宁波市远程会商系统余姚分会场,为各级领导防汛决策的快速、准确、安全、高效地传达贯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又建成了余姚市远程会商系统,共有29个分会场,包括8个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及21个乡(镇)、街道,通过主会场能与宁波市远程会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了省、市、县、乡(镇)4级会商系统。
  (三)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主要有语音查询系统、短信平台、余姚水利网和传真服务系统。
  (1)语音查询系统。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拨通查询专用电话,能查询全市各站的实时水雨情。
  (2)短信平台。能实现水情的定时发送,调度信息及指令的发布。可以实现短信群发或单独设定,用户既可被动接收,也可主动查询,实现了防汛信息的双向互动。
  (3)余姚水利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建立了余姚水利网,网站能及时发布防汛通知、通报,能查询实时水雨情、卫星云图和台风路径图,并通过授权以终端方式使用防汛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在防汛中是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
  (4)传真服务系统。2005年为提高办公效率,配置了传真服务系统,由传真服务器及相关软件组成,通过软件进行传真群发,可同时进行4门线路的发送和接收。2010年通过与防汛办公系统的结合,实现了传真归档轮阅及在线发送功能。
  (四)支持平台
  支持平台主要有指挥部局域网、防汛防旱广域网、防汛防旱指挥部、防汛防旱应急指挥部、应急通信设备等。
  (1)指挥部局域网。防汛防旱指挥部局域网能与市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网络互联,实现防汛信息资源共享。
  (2)防汛防旱广域网。以防汛防旱指挥部为网络中心,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各乡(镇)政府局域网络为分中心,通过电信VPN光纤建立的防汛防旱广域网,使防汛防旱指令和各种防汛防旱信息及时传达到各防汛防旱管理单位和基层。
  (3)防汛防旱指挥部。防汛防旱指挥部共投资1000余万元,面积900平方米,主要由办公区、服务区及环境保障系统等功能区域组成,是一个具有防汛防旱指挥决策、防汛防旱日常事务处理、防汛防旱信息采集分析、传输和防汛防旱技术服务、防汛防旱后勤保障等多功能的现代化防汛防旱工作平台。
  主会议室面积24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人进行防汛防旱会商、研究决策。主要由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交互式书写屏系统、网络化集中控制系统组成。
  会商室是进行本级防汛防旱会商及防汛防旱业务处理的场所,面积100平方米,由等离子拼接显示屏、视频会议摄像机、扩声系统及办公设备组成。并可与主会议室进行视频会商,实现与主会场的实时互动。
  本指挥部应用了媒体矩阵系统和网络化集中控制系统。音视频信号可通过网络在各办公区传递,同时各办公区之间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实现办公区间的实时互动、会商,充分发挥了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功能,全面提高了余姚市防汛防旱指挥决策、办公的现代化水平。
  (4)防汛防旱应急指挥部。为确保在遭受超标准台风暴雨袭击时,防汛防旱指挥部能正常运作,因此在蜀山大闸新建了防汛防旱应急指挥部,通过光纤网络接至指挥部,所有信息互为备份。当防汛防旱指挥部运行不正常时,应急指挥部能够保障防汛防旱工作的正常开展。
  (5)应急通信设备。2003年配置了两台海事卫星电话,型号为TT-3060B,同时具有数据接口,可以收发传真。2005年又配置了便携式海事卫星电话三台,型号为爱立信R190。此外,基于超短波的水雨情遥测系统也具备语音功能,必要时各站之间可以直接通话。
  防汛防旱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大大加速了余姚市水利信息化进程,极大地推动了余姚市水利建设能力,使余姚市水利由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迈进了一大步。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