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12120020220003106
颗粒名称: 一、水系
分类号: P343.1
页数: 6
页码: 6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余姚有姚江、奉化江和曹娥江三个水系,均源于南部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和奉化江水系同属甬江流域。姚江水系由姚江干流、其南北诸支流以及湖泊组成。境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公里,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水面总面积40.2824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时,河道蓄水量6315.4万立方米。全市总水域面积71.1395平方公里,相应水面率5.27%。姚北沿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原有滩涂地分布着若干向北排水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年,为减轻姚江东排压力,拓浦建闸,加大向北排水量。在姚江水系中一个146平方公里的钱塘江、杭州湾北排区逐渐形成,但与姚江水系无明显、固定的分界。奉化江水系处于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溪流组成。流域面积178.3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1%。曹娥江水系处于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及来汇的其他溪流组成。流域面积88.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
关键词: 余姚市 自然环境 水系

内容

余姚有姚江、奉化江和曹娥江三个水系,均源于南部四明山区。姚江水系和奉化江水系同属甬江流域。
  姚江水系由姚江干流、其南北诸支流以及湖泊组成。境内流域面积1091.23平方公里,包括中部、北部平原及南部梁弄、陆埠的大部分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80.3%。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水面总面积40.2824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时,河道蓄水量6315.4万立方米。全市总水域面积71.1395平方公里,相应水面率5.27%。姚北沿钱塘江、杭州湾一带,原有滩涂地分布着若干向北排水水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近年,为减轻姚江东排压力,拓浦建闸,加大向北排水量。在姚江水系中一个146平方公里的钱塘江、杭州湾北排区逐渐形成,但与姚江水系无明显、固定的分界。
  奉化江水系处于余姚东南部,主要由北溪、晓鹿溪等溪流组成。流域面积178.3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1%。
  曹娥江水系处于余姚西南部,由黑龙潭、深坑及来汇的其他溪流组成。流域面积88.7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6%。
  (一)姚江水系
  姚江是甬江两源流之一。姚江水系是一个复合状水系,由干流、支流,河网及湖泊组成。干流右侧为山区性河流,由西南向北偏东注入干流,呈梳状(平行状)分布。左侧主要为平原河网,多由西北向南偏东注入干流,也有东北向西南注入干流的,呈扇状分布。水系密度0.34,水系频度0.024。
  1.姚江的形成
  姚江古河道,据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其沉积物形成并发育于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及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万~10万年),主流线在周行—长河—庵东一线,并向东北进入现今的杭州湾。当时二六市一带以东地区地形上为分水岭。姚江古河道由3条支流汇合而成:西南支为马渚以南谷地—东蒲周—泗门古河道,往东北汇入主流;东南支为罗江—余姚城区—郑巷—周行古河道,往北汇入主流;东南为横河青士第—白沙—坎墩古河道,往西北汇入主流。其后至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年前后,在慈北沿海一带,由于钱塘江河口堆积速率高于内地,致使地势高出内地,原姚江向北入海口淤塞,迫使姚江水流转向东行,逐渐形成现今的姚江,并在宁波市区三江口与奉化江汇合后形成甬江河段。
  姚江全长102.4公里,比降6.2%。余姚境内长70公里,源头到四明湖水库出口下游为21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49公里(马渚上陈村至大隐城山村为杭甬运河主航道,该段航道自2005年开始建设,于2008年4月竣工。由于该段河道弯曲较多,经裁弯取直,比原河长54公里减少5公里,为49公里,故原姚江河长107.4公里,减少5公里,实际为102.4公里)。姚江流域面积1934.1平方公里。
  2.干流
  今之姚江,古称舜江,也称余姚江,主源为梁弄溪,其源头出自四明山夏家岭东北眠冈山,主峰海拔687.00米,河源眠冈山西坡,海拔665.00米。
  姚江自夏家岭东出,北行串百丈岗、四明湖水库,经上虞楼家闸于新江口西接通明江来水,汇成姚江干流(四明湖以下至新江口称四明江)。清康熙《余姚县志》载:“姚江……西流至于上虞通明堰,新河注之。”新河即运河,姚江干流东流,于马渚镇上陈村入余姚境,约3公里至下坝。上虞十八里河自西南来注入。经云楼贺墅至斗门菁江渡。北有贺墅江、马渚中河集马渚、临山、泗门及上虞曹娥江以东诸水。姚江又东约5公里,南过兰墅桥分为兰墅江姚江;北经仁寿桥、六浦桥分为侯青江姚江。兰墅江姚江又称最良江,南集新丰河、中山河、东山河及所承南庙大溪、三溪口大溪等姚城城南之水。过兰墅大桥、新西门桥、最良桥向东北折,一支经竹山桥与姚江干流汇合,一支东出郁浪浦与姚江干流汇合。侯青江姚江于余姚二中西北校区西北角折而向东,过舜水桥、武胜门桥、后江桥、侯青门桥、季卫桥、三官堂桥、丹凤桥东南折至余姚三江口复与姚江干流汇合。其间有西江、中江、东江3江汇入。姚江干流自兰墅桥侧又东,过西石山桥、姚江桥、新建桥、通济桥、念慈桥、念德桥,穿余姚城,于余姚三江口汇侯青江、最良江而东南行。姚江于梨洲街道邵家渡东1.5公里南折至双河咸池村转流向西,于梨洲街道史家北又南向流,至郁浪浦又东北折过姜家渡。自咸池至姜家渡陆路尚不足0.5公里,而姚江西转东折竟达5公里,是为郁家湾。清光绪《慈溪县志》谓之“咸池汇”。志云:“江流至此纡回数曲约十余里。数曲间陆行不过十余里而舟行则数十里。”谚云“天大旱,咸潮不过咸池汇”。姚江过姜家渡东行数公里,过蜀山大闸,时而东南,时而东北,几经曲折至丈亭。其间北集龙山、朱家等浦水;南集洋溪等水。丈亭镇东北有慈江来汇(丈亭一带俗称慈江为后江,姚江为前江)。姚江又曲折东南行,南有车厩、大隐等溪来入;北有江中、罗江诸浦水来入,于大隐镇城山渡出余姚境。姚江又向东南,径至宁波,过姚江大闸于宁波三江口会奉化江入甬江,东而入海。
  姚江干流在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上部分为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暴雨期间水流湍急,久晴无雨断流揭底。坝址以下为平原河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1.36亿立方米,最大年为19.91亿立方米(1975年),最小年为3.787亿立方米(1968年)。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前为感潮河段。一般情况下,潮流界在丈亭以下,潮区界在余姚城关以上。余姚城关武胜桥东西两桥墩均刻有对联,西联为:“南北康庄常顺轨,东西潮汐永通津。”姚江大闸修建前,即使在无咸潮上溯的时候,余姚城也能看到潮起潮落。但一遇旱情,潮流界和潮区界便向上推移。连旱20~30天,潮流界上移到丈亭,潮区界也相应上移。连旱40天以上,潮流界上移到上虞通明闸一带,潮区界上移则更远。
  1959年7月于宁波市西郊建成姚江大闸,挡潮蓄淡。1962~1964年于姚江中段相继建成中舜江、皇山、竹山、郁浪浦等节制闸,整个姚江流域的灌溉和工业、人民生活用水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随着余姚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防洪的需要,余姚市从2003年9月开始,实施城区四闸下移工程,新建蜀山大闸,工程于2007年底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共完成总净宽96米的中型水闸一座,500吨级船闸一座,完成新开河道814米,河面宽166米。水闸从原有的单一功能扩展到蓄水、排涝、通航、景观及旅游等全方位多功能水闸。
  姚江作为冲积平原河流,在河型上属蜿蜒型河道。这是由来水条件、来沙条件和土壤地质条件造成的。姚江多数河段、河床为黏性土壤和中细砂或砂砾组成的二元相结构,江道宽浅,但少数河段因两岸山地岩石节点约束,河床窄深,河相上表现出另外一面。
  上虞市永徐镇新江口以上河段为上游。新江口至余姚蜀山大闸之间河段为中游。蜀山大闸至宁波市三江口之间河段为下游。上游河宽一般为10~20米,水深一般为1~2米;中游河宽一般为40~60米,水深一般为3米;下游河宽一般为50~250米,水深一般为3~5米。江水最深在河姆渡附近。历史上或习惯上,姚江一些河段还有别称:眠岗山至草鞋场称北斗湾溪,以下称梁弄大溪;现四明湖水库坝址以下称四明江;马渚镇菁江山以南一带称菁江,以东至兰墅桥称兰江;兰墅桥至通济桥称蕙江(古代这一河段两岸盛产蕙兰);余姚城关至丈亭称丈亭江,丈亭以下或称前江、车厩江等。
  为了开发利用,姚江上修建了一系列闸、坝。干流上游有黄纸厂电站水库拦河坝、百丈岗水库拦河坝、四明湖水库拦河坝、娄家闸;中下游有蜀山大闸、姚江大闸。姚江两岸支流入江处几乎都修建了节制闸,同时,两岸多筑有石砌江堤。现代姚江已被渠化,水生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3.支流
  (1)姚江江左的主要支流。
  (1)通明江。通明江在上虞境内,上游两流均源于梁岙山。西为金家溪,出于梁岙山北坡;东为双溪,出于梁岙山南坡象田岭下。通明江自梁岙山象田岭下流至安家渡(上虞新江口),全长19.2公里。其丰惠镇小西门以上为双溪,长11.4公里;丰惠镇小西门至新江口称通明江,长7.8公里。小西门以下河宽51米。水深1.8米。
  2)四十里河。西起上虞江坎头,东至通明闸,河长14公里,河宽20米,水深1.8米,旧称长四十里,故名四十里河。光绪《上虞县志校续》称:“虞邑运河,东接新旧通明坝,西距外梁湖坝,横亘三十五里,备稿案,今俗称四十里河。”四十里河原来流短河浅,约从六朝前后逐渐形成为运河,尤其是南宋绍兴年间进行了全面治理。明永乐九年(1411年)鄞人郏度主持将后旧沟开溶,自西黄浦桥直抵郑监山堰。其中落马桥经黄浦桥至通明闸为四十里河。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又新开通水河,自外梁湖至曹娥江边,长约1公里。四十里河是浙东运河中的一段。
  3)十八里河。西起上虞谢桥镇新通明闸,东至余姚马渚镇余上团结闸下入姚江干流。河长5.5公里,河宽18米,水深1.6米。河始开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
  4)虞姚运河。虞姚运河即虞甬运河一段,自百官赵家坝经驿亭镇长坝至余姚曹墅桥入姚江干流。河长27.7公里,河宽50米,水深2.5米。河于《嘉泰会稽志》中已有记载。其中赵家坝至长坝为上虞段,分别称百官河、五夫河,河段长15.7公里,河宽25米,水深1.7米。长坝至曹墅桥为余姚段,分别称湖塘江、马渚西横河、马渚中河,河段长12公里。
  5)贺墅江。北于余姚斗门大河桥腰接马渚中河,南于余姚云楼五公桥入姚江干流。河长3.5公里。
  6)西江。起于余姚老方桥,东南流经太平桥,抵余姚城西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1.7公里,平均河宽20米,平均水深1.5米。
  7)中江。或名低塘江,始于慈溪周巷埋沟桥,南流经低塘镇低新堰、郑巷、横堰,直至余姚城北汇入侯青江。河长13.5公里,平均河宽23米,平均水深2.3米。
  8)东江。或名东横河,始于慈溪白洋湖,由东向西南流至王家埭,受东栲栳山溪(建有上林湖水库,控制面积14.07平方公里)南来之水;向西6公里,游泾江(建有邵岙水库,控制面积8.31平方公里)从南来汇;再向西南,经彭桥至横河镇,由南来伍梅江(建有梅湖水库,控制面积23平方公里)之水来汇;于横河镇以北与大塘江相通,并于横河镇建有人民闸控制;河继而向西南流经石堰陈山入余姚境,经双河、城北过萧甬铁路桥东洋桥汇入侯青江。河长22.68公里,横河人民闸以上平均河宽22.5米,人民闸以下平均河宽35米,水深1.3~2.3米,其石堰以东属慈中河区。东江是连接浒山与余姚的主要航道。
  9)向南河。北起余姚城东双河安山桥附近与东江交会处,东沿牛山至梁湖头折而向南,至九垒山东南流入姚江。河长6.8公里。
  10)慈江。又名后江。源出镇海区小桃花岭,汇汶溪等水。向南流至化子闸,以上称中大河,以下为慈江。慈江在江北区乍山芳江村建有慈江闸。江自东向西流,于丈亭与姚江会合,沿途有魏家浦、官桥浦、吴泽浦、彭王浦、潺子浦等。慈江全长28公里,平均河宽60米,平均水深2~3米,化子闸以下坡降平缓。
  11)渔溪。旧志载:溪水“清潭虚阔,竹木连绕,清澄澈底,鳞介不能潜其形。渔者利之”。故名。渔溪源于丈亭北之茅山,南向先后流入姚岭水库、寺前王水库,其下朱家浦接之,南入姚江。全长约7公里。
  (2)姚江江右的主要支流。
  1)南庙溪。或称梁辉大溪,源出余姚茭湖东大爿,于龙坑会各路来水,向北流至梁辉苏家园大桥头。至此长16.3公里,坡降43.48%。于南庙溪横溪桥已建有梁辉水库,控制上游面积35.06平方公里。苏家园大桥头以下为中山河,北向流入最良江。河长5.76公里。河宽约10~15米。最大泄洪流量30立方米每秒。2003年整治。治理后河宽20米,与新横江配套,最大安全泄量100立方米每秒。
  2)新桥江。原有东山河南起余姚城南,桥西与中山河连接处,东流至邵家折而向东,至古路头复折而向北注入最良江。1993年,环城南片围圩电排工程拓浚其上段新横江,并新开新桥江,东北向流至高家畈入最良江。河长约5公里,原有东山河上段成为远东工业城及古路头村的排水河沟。
  3)陆埠溪。旧名兰溪,源出茭湖南黄。东北流于杜徐附近会乌石方向来水;于袁马附近会翁岙方向来水;与洪山方向来水会于陆埠水库(水库控制上游面积55.5平方公里);出陆埠水库,与西岙来水会于干溪,北流纵贯陆埠镇,又北流于浦口入姚江。陆埠镇以上坡降32.26%。陆埠镇以下段又称洋溪。洋溪段平均河宽60米,水深1米,与姚江会合处建有浦口闸,为陆埠镇沟通姚江主要航道。
  4)车厩溪。又名九里溪,因溪流环绕计九里故名。车厩溪源出洪山乡汪家附近,北向流经山坑村,西入车厩水库会大青剑山、姆岭方向两路溪水;出车厩水库折而东北,于石弄附近一分为二,分别注入姚江。溪全长8公里,河床平均比降50%。
  5)大隐溪。大隐溪即慈溪。慈溪县名所从出。旧志载:“后汉时,里有董黯,性笃孝。母寝疾,好饮此溪水,每思之。恐不常得,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因名溪曰慈溪。”大隐溪源于鄞州区云洲大庵山岗。过余姚陆埠镇大坪地向东北流至芝林附近,会余鲍陈、周方地方向来水,过单溪口水库于上磨附近会鄞州区乌岩等处来水,于大隐镇南会云溪来水,东北流至大隐城山入姚江。大隐溪全长24.5公里,坡降20.83%。
  6)下姚江江右诸流。姚江下游江右除陆埠溪、大隐溪等较大溪流外,还分布有数条溪流、河浦。有径河、支溪、沿西河、八尺浦、沿山河等。这些溪流、河浦源流较短,均北向汇入姚江。
  (二)奉化江水系
  奉化江水系境内水道处四明山区东南部,主要有北溪、晓鹿溪及其支流,包括鹿亭、四明山、大岚等乡镇东部地区溪流。
  (1)北溪。源出四明山镇龙岩岗。溪自西南向东北,先后流经唐田、梨洲入大横山水库。又出,自南而北流经大岚镇大俞岭流入鄞州。于大岚峙岭南复流入余姚。又向东流至白鲞洞附近复入鄞州。于鄞州长里方附近与晓鹿溪来水汇合,东南入鄞江。境内长26.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5%。
  (2)晓鹿溪。源于大岚镇龙角山附近。沿西北方向流至鹿亭乡晓岭,折向东,横贯鹿亭全乡,于中村附近入皎口水库至鄞州。境内长27公里。河床平均比降2.1%。
  (三)曹娥江水系
  四明山区西南部,主要有黑龙潭、深坑及其支流,包括四明山镇及大岚镇的西部地区溪流。
  (1)黑龙潭。源于屏风山仰天湖附近(旧志载:黑龙潭溪源出将军帽山),自南至北流至大岚镇龙潭村,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境内长7.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6.6%。两岸支流发育,形成典型的羽状水系。
  (2)深坑。源出甘竹岭。自西向东流经四明山镇芦山村,于屏风山村悬岩西南入上虞市。境内长9.5公里。河床平均比降7.4%。
  (3)大岚溪。位于大岚镇境内,发源于后朱村眠岗山,流经丁家畈村,由北向南折而向西流入上虞市下官。干流长度5公里。

知识出处

余姚市水利志

《余姚市水利志》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余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时期的历史资料,包括自然环境、灾害与防汛防旱、水利规划、海塘除险治江围涂、城乡供水水源工程、水政执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余姚市
相关地名